走进米兰世博,一览中国馆盛世风采
![]() |
目前,主题为“滋养地球,生命的能源”的第42届世界博览会正在意大利米兰如火如荼得举行。此次展览为期184天,将持续到10月底。这是中国首次自建馆赴海外世博会参展。
中国馆位于园区N21地块,面积为4590平方米。据相关数据统计,本届世博会开幕不到一个月以来,中国馆已累计接待参观者超过25万人次。从建筑面积上,中国馆是本次世博会除东道主之外总体参展规模最大的国家;从客流量上,中国馆是米兰世博园区游客数量最多、最受欢迎的展馆之一。
主题
此次中国馆参展的主题是:“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田野”是粮食和食品的来源,是人类繁衍生息的生命之源,“希望”是期待与展望。“生命的源泉”则揭示了粮食、食物与人类生存繁衍的密切联系。
![]() |
中国馆外景建筑效果图
此次中国馆由中国企业联合馆、中国国家馆和万科馆三大场馆组成,其中中国国家馆设计最为独特,吸引了众多参展观众眼球。紧扣“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的主题,以“天、地、人、和”为核心概念贯穿设计。
![]() |
中国企业联合馆、中国国家馆及万科馆效果图
![]() |
中国馆正面夜景图
中国馆的建筑外形提取了传统歇山式屋顶的造型元素,主建筑的正立面,是整个建筑流线最高潮的部分——高耸的胶合木结构屋架,宛如“群山”造型;从正面看,如同自然山水的天际线;从背面看,又像是城市的天际线。建筑方案通过建筑的屋顶、地面和空间,将“天、地、人”的概念和水稻、小麦的元素融入其中,从空中看,如同希望田野上的一片“麦浪”。
![]() |
中国馆俯视建筑效果图
“希望的田野”中意喻中国广袤的土地,隐喻中国古老的文明。展馆充分吸收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和形态,结合现代技术,形成具有强烈中国传统建筑意向的中国馆形象。屋顶采用具有中国象征意义的竹编材料覆盖,大幅度降低了材料成本。在意大利灿烂阳光的照射下,将折射出金色的光芒。
![]() |
中国馆夜景鸟瞰
设计师用艺术化的设计语言、先进的科技手段,以满腔激情,一方面诠释了中国人对农业、粮食、饮食、自然的看法,既旨在通过有效利用资源,保障粮食安全,来提供充足、健康、优质食品的发展展望;另一方面也向中国传统的抬梁式木构架屋顶致敬。
![]() |
竹编屋顶
![]() |
标识
用线与面勾勒出大自然的轮廓和曲线,蓝色代表天空,绿色代表田野,金色代表粮食,红色代表人和生命,水墨纹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图形透叠寓意世间万物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将中国传统书法和绘画元素融入现代图形设计,强化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 |
吉祥物
中国馆吉祥物“和和”、“梦梦”,取自传统惠山泥人造型。“和和”由“禾”和“口”象形文字组成,代表了汉字文化中粮食与人类的关系;“梦梦”取其寓意,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未来的期盼和憧憬。羊角辫、金箍、肚兜等传统中国元素,使吉祥物的中国意象更加突出鲜明。
![]() |
中国馆吉祥物“和和”、“梦梦”
展陈空间
中国国家馆展陈设计由五部分组成,主题分别为:序、天、人、地、和。“序展区”为等候区,让观众初步了解中国馆展示理念;天展区”描绘四季变化、节气更替、人们顺应天时的农事行为和时令美食。
![]() |
中国国家馆“天”主题展区将通过多媒体互动装置描绘春夏秋冬和重要节气,表现中国人顺应天时、尊重自然的智慧。
![]() |
“天”展区中对应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分别有四个集音罩,对应着不同季节的声音,只需要站在四个集音罩下方就可以听到春季的小雨、夏季的蝉鸣、秋季收获、冬季风声等独有的声……
![]() |
“地”展区示意图
“地展区”中的“希望的田野”通过富有创意的科技展示手段,由2万余根人工“麦秆” 组成,构成了巨大的带有立体感的动态田野画面。“和”主题影像厅:将以鲜明的故事线描述中国人在发展农业、获取粮食和食品的同时,寻找与自然和谐平衡、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思索。
![]() |
“人”展区示意图
“人展区”分为“农业文明”、“民以食为天”、“面向未来的智慧”三大版块,有11个紧扣农业和食品主题的展项。包括甲骨文和稻作文化、花山岩画、哈尼梯田、桑蚕文化、《齐民要术》、茶文化、豆腐、全聚德烤鸭、袁隆平杂交水稻、膳食营养平衡和农业物联网、城镇化和美丽乡村。
![]() |
“和”展区示意图
“和展区”是中国馆展示的核心亮点。影片《团圆》是对“天、地、人”展区的总结与升华,通过讲述一个传统家庭不同职业和地域的三代人在除夕团聚的感人故事,来体现中国“天地人和”的精髓,传递“希望田野”的理念。
馆藏热线:400-650-9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