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的叙事人称、时态与逻辑变化
《黄金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不太像一部剧情片,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编导人员处理和展示历史素材的方式,而这种方式所承载的应该是许鞍华的历史叙述观念:让材料本身说话,让有有根有据的人物来说话,不要让传记变成情节剧。这样势必会影响到故事讲述的流畅性,就像她曾经的那部《千言万语》一样。只是《黄金时代》走得更深更远,她甚至毫不遮掩地将自己的意图直接告诉观众,无论从故事还是形式上来看,我们都能看出这不是一部讨好大多数的影片。
《黄金时代》的叙事令人困惑,同时也让人着迷。一位民国女士短短的人生怎么就能变着花样让这么多人讲出来,还不带重样?如果仔细查看,我们会发现不仅影片的叙事者/叙述视角有着繁杂的变化,这些人在时态上还会发生改变,两者相加,产生了神奇的反应,排列组合成各种面貌、各种意图和各种逻辑。于是本来是关于萧红的故事变成了一幅世风画,当叙事者在向我们讲述萧红时,不得不也面对和讲述自己的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命运。他们的故事早已铁板钉钉地写在了文学史和思想史上,他们讲述已成定局的萧红,他们也讲述早成定局的自己。
本片全长约171分钟(网络下载版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萧红作为故事的主角,虽然贯穿了全片,但除了开始的讲述和结局的死亡加讲述是由她作为叙事主体讲出来,其他部分均由他人见证和讲述,并由此出现面谈等真实电影方式,以及直视镜头/观众等产生非流畅叙事效果的形式。叙事人称(或时态)的变化往往伴随着萧红生活地点的转变,这是在给萧红的人生分段,也是她颠沛流离人生的侧面写照。由此,我将本片分成几个大段落,每个大段落间都有明显的分段信号,即叙事人称的变化。分析如下(括号内是时间):
楔子(1‘):
(1’)全片唯一的一段黑白画面,“萧红”面对镜头,讲述自己的生平,以一种异常平静的文学史般的口吻介绍。
这时的“萧红”是谁?她知道自己的生卒年份和死亡地点,如果硬要给这个叙述者安个身份,我认为有两种可能:1.她是萧红的鬼魂,所以她知道自己的死亡时间和地点,黑白画面可能可以佐证这点;2.她是演员汤唯,他以演员的身份面对观众,告诉大家接下来故事的主角(也就是她“成为-是”的那个人的简单生平,以提纲挈领)。
一、呼兰县期(1’-5‘)
(2‘)楔子一结束,马上出现萧红介绍自己童年的声音,“朗诵”的是自己的散文《后花园》的选段。
这样的逻辑看起来是萧红自己开始叙述自己的童年,但画面马上一转,插入了上图所显示的一段影像,这是萧红和萧军在哈尔滨东兴顺旅馆里结交时的情景,在影片后面会出现。这样叙事逻辑马上变成了“回忆”,而且这段回忆是由萧军引起和聆听的。接下来读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选段展现自己与祖父的亲情画面也有了这层因恋人萧军想了解而回忆叙述的原因了。
(3’、6‘)之后的主要叙述者和见证者是萧红的弟弟张秀科,他出现了两次,跨越呼兰期和哈尔滨期,均是面谈采访形式。讲述萧红被逼婚—逃婚私奔,以及她对表哥陆哲舜的爱。
值得注意的是,张秀珂第二次出现时,面对观众说“之后我姐和父亲再也没见过,直到我姐去世”,这里奇怪的是,张秀珂说出这句话时的外貌年龄还停留在萧红私奔、两人在咖啡馆见面时的样子,但却能说出萧红去世之事。这说明他作为叙述者是独立于故事时间之外的,或许因为张秀珂在萧红的笔下只有这一个时间段的形象(在她的散文《初冬》中,萧红又读了这一段)。同时,第二次出现的张秀珂又引出了下面一个关键情节:萧红“不知耻”地去找以前未婚夫汪恩甲。
二、哈尔滨期(5‘—50‘):
(5’)在张秀珂的两次面谈之间,舒群出现了一次,同样是以采访面谈的形式。他介绍的是萧红从父亲监禁中逃到哈尔滨的事情,以及初期在哈尔滨艰难的生活。由他的叙述引出了哈尔滨期。
当然,这时萧红和舒群压根都还不认识彼此,虽然他们都在哈尔滨。舒群的叙述同样脱离于故事时间之外,他说:“萧红逃到哈尔滨之后的情况,因为资料匮乏很难说清”,超出了当时作为同在这个故事内的人物所能认知的范围,他的打扮也是之后和萧红在旅馆初次见面时的衣着。
(12‘)在汪恩甲抛弃怀孕萧红的故事之后,由还未正式出场的白朗和罗烽开始领衔讲述接下来故事的发展,说萧红单独关在旅馆,处境如何艰难。
注意,在面谈讲述过程中,罗烽纠正了白朗关于萧红他们欠了旅馆多少钱的数值(400元改600元),这一桥段的设置是何用意?是不是强调对真实资料深究的必要性。之后,白朗引出了萧红散文《偶然想起》中的选段,由萧红自己读出来。
(15’)白罗二人再次以面谈方式出现,介绍了二萧的见面。更重要的是,罗烽将老年萧军引了出来。
(15‘)正在写作的老年萧军,旁白配的是他在读自己写的关于他与萧红首次见面时的场景与情感。
老年萧军当然不和这群人生活在一个时代,他的出现(包括之后的再次出现)是对某一事件的另一侧面的描述,让事件更显立体,让萧红的形象更显具体。
之后画面回到二萧在旅馆见面的场景,这差不多正是图2所显示的时间,也就是让片头萧红描述自己的童年变成“在爱人的催促下回忆往事”的时候。
(18’)老年萧军再次出现,证明刚才二萧初次见面的场景是具有想象合法性的——是萧军的权威回忆。
(21‘)(22’)白罗二人再次出现多次,接着介绍二萧关系升温,好像他俩全然看见、见证了一般。此时,与二萧关系最近的朋友确实就是白罗二人,他们有理由对这一段“往事”进行叙述。
(25‘)旁白由白朗说出,告诉大家萧红将自己与汪恩甲的孩子送了人,引出之后一年才会被萧红写作出来的小说《弃儿》。
接下来,有长达10分钟的时间没有出现叙事人面谈或插叙、倒叙提示的情况,而这一段时间所叙述的正是二萧最贫穷却又最美好的快乐时光。
(35’)在二萧难得一次吃饱饭,豪迈地走在大街上时,画面中出现萧红在散文集《商市街》里写的句子。
这一示意原本可被理解为萧红自己总结了这一段时光,直到之后镜头立马切到许广平远在上海阅读《商市街》的情景,并对萧红这种对贫困的描写所震撼。萧红自己的描述本就是借用自己作品的白纸黑字“说”出来的,如今还得靠旁观者对这一点进行加深。
此时,镜头再一切,萧红正坐在鲁迅和许广平家院子里抽烟。原来此时的时态是将来时,是二萧去了上海、与鲁迅先生见过面并相互熟悉之后发生的,甚至再具体一体,可能正是二萧在闹分手的那段时间。
对于她最有发言权的那一段二人幸福时光,萧红说话了,萧红好像又没有说话。
(40‘)突然插入萧红与端木蕻良的对话,应该是两人后来在延安逐渐产生好感时,萧红在向端木讲述自己过去的故事。
这一插叙令前面所有故事又有了新的解释可能。如果说第一次插入二萧对话从而使萧红对自己童年的讲述变成回忆,那么这次插叙同样可以使前40分钟的叙述全部变成萧红在端木蕻良的见证和他之后的文字记录中所进行的回忆。不要忘了之后还有一个骆宾基的插叙,同样产生“再次回忆”这种可能。
萧红和端木这段还引出了程女士与萧军的暧昧故事,之后萧红再次“引用”起《商市街》里的选段。
(45’)再次插入萧红和端木在延安对话的场景,看得出两人相互喜欢。值得注意的是,这时正常的那条叙事线中,二萧的感情首次出现危机,而叙事角度马上就变成了萧红在向端木蕻良“回忆”这段往事,可见许鞍华试图在所有关于萧红的故事中都要叙事的合理性。
(45‘)再次回到正常叙事,由自从哈尔滨时期以来在大多数情况下担任叙述者/面谈对象的白罗二人再次叙述故事:舒群离开,朋友圈开始分崩离析。
(49’)这是白罗二人最后作为叙述者同时出现,他们没有出现在之前固定的场所“接受”面谈,还是直接从剧情中开始直视镜头,再直接开始讲述现在以及将来发生的情况。他们不仅说了二萧,还说了自己这一帮人的命运,充满了无奈。他们开始说自己,这便意味着他们将要离开萧红故事的主脉线索了,而这一次对镜讲述,也就成了哈尔滨期结束的标志。
三、青岛期(50‘—52’):
青岛期没有正面的叙述,只是通过鲁迅阅读此时萧红写就的《生死场》,及其旁白表明他欣赏二萧才华,邀请他们来沪的愿望。这些自然都是有书信证据的。
(51')这时出现了继萧红对萧军(2‘)、萧红对端木蕻良(40’)之后的第三段类似插叙,是卧病在床的萧红对骆宾基讲述自己过去的故事,这次的叙述虽然在内容上只涉及到萧红向骆宾基讲述鲁迅给自己回信这件事情,但所产生的效果和前两次一样,有一种将前50分钟的叙述都划归回忆的可能。
四、上海期(50’—):
(50‘)是谁开启了上海期的叙述呢?当然不是鲁迅,鲁迅同样是处于被表述和被描写的情况下的。是聂绀弩,但与其说他讲述了萧红,倒不如说他讲述了鲁迅,然而在上海这一时期,鲁迅与萧红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待续)
《黄金时代》的叙事令人困惑,同时也让人着迷。一位民国女士短短的人生怎么就能变着花样让这么多人讲出来,还不带重样?如果仔细查看,我们会发现不仅影片的叙事者/叙述视角有着繁杂的变化,这些人在时态上还会发生改变,两者相加,产生了神奇的反应,排列组合成各种面貌、各种意图和各种逻辑。于是本来是关于萧红的故事变成了一幅世风画,当叙事者在向我们讲述萧红时,不得不也面对和讲述自己的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命运。他们的故事早已铁板钉钉地写在了文学史和思想史上,他们讲述已成定局的萧红,他们也讲述早成定局的自己。
本片全长约171分钟(网络下载版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萧红作为故事的主角,虽然贯穿了全片,但除了开始的讲述和结局的死亡加讲述是由她作为叙事主体讲出来,其他部分均由他人见证和讲述,并由此出现面谈等真实电影方式,以及直视镜头/观众等产生非流畅叙事效果的形式。叙事人称(或时态)的变化往往伴随着萧红生活地点的转变,这是在给萧红的人生分段,也是她颠沛流离人生的侧面写照。由此,我将本片分成几个大段落,每个大段落间都有明显的分段信号,即叙事人称的变化。分析如下(括号内是时间):
楔子(1‘):
![]() |
(1’)全片唯一的一段黑白画面,“萧红”面对镜头,讲述自己的生平,以一种异常平静的文学史般的口吻介绍。
这时的“萧红”是谁?她知道自己的生卒年份和死亡地点,如果硬要给这个叙述者安个身份,我认为有两种可能:1.她是萧红的鬼魂,所以她知道自己的死亡时间和地点,黑白画面可能可以佐证这点;2.她是演员汤唯,他以演员的身份面对观众,告诉大家接下来故事的主角(也就是她“成为-是”的那个人的简单生平,以提纲挈领)。
一、呼兰县期(1’-5‘)
![]() |
(2‘)楔子一结束,马上出现萧红介绍自己童年的声音,“朗诵”的是自己的散文《后花园》的选段。
这样的逻辑看起来是萧红自己开始叙述自己的童年,但画面马上一转,插入了上图所显示的一段影像,这是萧红和萧军在哈尔滨东兴顺旅馆里结交时的情景,在影片后面会出现。这样叙事逻辑马上变成了“回忆”,而且这段回忆是由萧军引起和聆听的。接下来读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选段展现自己与祖父的亲情画面也有了这层因恋人萧军想了解而回忆叙述的原因了。
![]() |
(3’、6‘)之后的主要叙述者和见证者是萧红的弟弟张秀科,他出现了两次,跨越呼兰期和哈尔滨期,均是面谈采访形式。讲述萧红被逼婚—逃婚私奔,以及她对表哥陆哲舜的爱。
值得注意的是,张秀珂第二次出现时,面对观众说“之后我姐和父亲再也没见过,直到我姐去世”,这里奇怪的是,张秀珂说出这句话时的外貌年龄还停留在萧红私奔、两人在咖啡馆见面时的样子,但却能说出萧红去世之事。这说明他作为叙述者是独立于故事时间之外的,或许因为张秀珂在萧红的笔下只有这一个时间段的形象(在她的散文《初冬》中,萧红又读了这一段)。同时,第二次出现的张秀珂又引出了下面一个关键情节:萧红“不知耻”地去找以前未婚夫汪恩甲。
二、哈尔滨期(5‘—50‘):
![]() |
6’ 面谈 |
(5’)在张秀珂的两次面谈之间,舒群出现了一次,同样是以采访面谈的形式。他介绍的是萧红从父亲监禁中逃到哈尔滨的事情,以及初期在哈尔滨艰难的生活。由他的叙述引出了哈尔滨期。
当然,这时萧红和舒群压根都还不认识彼此,虽然他们都在哈尔滨。舒群的叙述同样脱离于故事时间之外,他说:“萧红逃到哈尔滨之后的情况,因为资料匮乏很难说清”,超出了当时作为同在这个故事内的人物所能认知的范围,他的打扮也是之后和萧红在旅馆初次见面时的衣着。
![]() |
12’ 面谈 |
(12‘)在汪恩甲抛弃怀孕萧红的故事之后,由还未正式出场的白朗和罗烽开始领衔讲述接下来故事的发展,说萧红单独关在旅馆,处境如何艰难。
注意,在面谈讲述过程中,罗烽纠正了白朗关于萧红他们欠了旅馆多少钱的数值(400元改600元),这一桥段的设置是何用意?是不是强调对真实资料深究的必要性。之后,白朗引出了萧红散文《偶然想起》中的选段,由萧红自己读出来。
(15’)白罗二人再次以面谈方式出现,介绍了二萧的见面。更重要的是,罗烽将老年萧军引了出来。
![]() |
![]() |
(15‘)正在写作的老年萧军,旁白配的是他在读自己写的关于他与萧红首次见面时的场景与情感。
老年萧军当然不和这群人生活在一个时代,他的出现(包括之后的再次出现)是对某一事件的另一侧面的描述,让事件更显立体,让萧红的形象更显具体。
之后画面回到二萧在旅馆见面的场景,这差不多正是图2所显示的时间,也就是让片头萧红描述自己的童年变成“在爱人的催促下回忆往事”的时候。
(18’)老年萧军再次出现,证明刚才二萧初次见面的场景是具有想象合法性的——是萧军的权威回忆。
![]() |
(21‘)(22’)白罗二人再次出现多次,接着介绍二萧关系升温,好像他俩全然看见、见证了一般。此时,与二萧关系最近的朋友确实就是白罗二人,他们有理由对这一段“往事”进行叙述。
(25‘)旁白由白朗说出,告诉大家萧红将自己与汪恩甲的孩子送了人,引出之后一年才会被萧红写作出来的小说《弃儿》。
接下来,有长达10分钟的时间没有出现叙事人面谈或插叙、倒叙提示的情况,而这一段时间所叙述的正是二萧最贫穷却又最美好的快乐时光。
![]() |
![]() |
![]() |
(35’)在二萧难得一次吃饱饭,豪迈地走在大街上时,画面中出现萧红在散文集《商市街》里写的句子。
这一示意原本可被理解为萧红自己总结了这一段时光,直到之后镜头立马切到许广平远在上海阅读《商市街》的情景,并对萧红这种对贫困的描写所震撼。萧红自己的描述本就是借用自己作品的白纸黑字“说”出来的,如今还得靠旁观者对这一点进行加深。
此时,镜头再一切,萧红正坐在鲁迅和许广平家院子里抽烟。原来此时的时态是将来时,是二萧去了上海、与鲁迅先生见过面并相互熟悉之后发生的,甚至再具体一体,可能正是二萧在闹分手的那段时间。
对于她最有发言权的那一段二人幸福时光,萧红说话了,萧红好像又没有说话。
![]() |
(40‘)突然插入萧红与端木蕻良的对话,应该是两人后来在延安逐渐产生好感时,萧红在向端木讲述自己过去的故事。
这一插叙令前面所有故事又有了新的解释可能。如果说第一次插入二萧对话从而使萧红对自己童年的讲述变成回忆,那么这次插叙同样可以使前40分钟的叙述全部变成萧红在端木蕻良的见证和他之后的文字记录中所进行的回忆。不要忘了之后还有一个骆宾基的插叙,同样产生“再次回忆”这种可能。
萧红和端木这段还引出了程女士与萧军的暧昧故事,之后萧红再次“引用”起《商市街》里的选段。
(45’)再次插入萧红和端木在延安对话的场景,看得出两人相互喜欢。值得注意的是,这时正常的那条叙事线中,二萧的感情首次出现危机,而叙事角度马上就变成了萧红在向端木蕻良“回忆”这段往事,可见许鞍华试图在所有关于萧红的故事中都要叙事的合理性。
![]() |
(45‘)再次回到正常叙事,由自从哈尔滨时期以来在大多数情况下担任叙述者/面谈对象的白罗二人再次叙述故事:舒群离开,朋友圈开始分崩离析。
![]() |
(49’)这是白罗二人最后作为叙述者同时出现,他们没有出现在之前固定的场所“接受”面谈,还是直接从剧情中开始直视镜头,再直接开始讲述现在以及将来发生的情况。他们不仅说了二萧,还说了自己这一帮人的命运,充满了无奈。他们开始说自己,这便意味着他们将要离开萧红故事的主脉线索了,而这一次对镜讲述,也就成了哈尔滨期结束的标志。
三、青岛期(50‘—52’):
![]() |
青岛期没有正面的叙述,只是通过鲁迅阅读此时萧红写就的《生死场》,及其旁白表明他欣赏二萧才华,邀请他们来沪的愿望。这些自然都是有书信证据的。
![]() |
(51')这时出现了继萧红对萧军(2‘)、萧红对端木蕻良(40’)之后的第三段类似插叙,是卧病在床的萧红对骆宾基讲述自己过去的故事,这次的叙述虽然在内容上只涉及到萧红向骆宾基讲述鲁迅给自己回信这件事情,但所产生的效果和前两次一样,有一种将前50分钟的叙述都划归回忆的可能。
四、上海期(50’—):
![]() |
(50‘)是谁开启了上海期的叙述呢?当然不是鲁迅,鲁迅同样是处于被表述和被描写的情况下的。是聂绀弩,但与其说他讲述了萧红,倒不如说他讲述了鲁迅,然而在上海这一时期,鲁迅与萧红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