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度的书
关于印度,我看过的书不多。去印度前看的书里最喜欢的是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幽暗国度》、《受伤的文明》、《百万叛变的今天》),读一次完全不够。
英国人爱德华.卢斯的《不顾诸神》也非常不错。去怪力乱神,从历史、政治、经济、宗教、种姓方面讲印度。内容详实强大,初版06年,放今仍有时效性。从印度回来后我又看了一遍,此书能够部分解答我的困惑。其中,现任总统莫迪02年在古吉拉特邦暴乱中发表的言论让我印象深刻。
看过几本英国人写印度的小说,大部分有出轨情节,囧。杰夫.戴尔的《杰夫在威尼斯,死亡在瓦拉纳西》不在此列。他笔下的瓦拉纳西: “很多街道只有两个人的肩膀宽,但自行车、摩托车和牛却总能从你身边穿过。这是我开始认识到的关于印度的事实:空间总会有的。即使没有空间,也还会有空间。反过来说也是对的:即使你正在行走的街道很狭窄,总会有更狭窄的一条小巷摆在你面前”、 “几头看上去挺高兴的猪在一堆垃圾里走来走去。有些垃圾已被拉进深色的油腻里,浓缩垃圾的沉淀物,纯粹的垃圾,没有一点杂质的垃圾。没有任何一点不是垃圾的东西。这上面还有一层,是一堆烂掉的蔬菜,充分适应了环境的生物可能还能从中汲取营养……”大爱杰夫.戴尔,我看到的瓦拉纳西正是如此超现实主义。
绘本类读物,我只看过《窥视印度》。妹尾河童的观察角度很特别,切兼具好奇心和耐性。
至于游记,国人的乏善可陈。印度是个太适合抒情、寻找存在感的国度。异域风情,震撼美景,自虐中的快感;纯真的眼神,善良(狡猾)的印度人,一路奇奇怪怪的旅人。啊,心灵涤荡。过多凹造型令这类游记展现出的畸变画面像运动相机的成像。遗憾的是干货太少。
在印度游玩的过程中看了《甘地自传》。我曾经以为甘地是个乏味、顽冥不化的人,这本书改变了我的偏见。甘地知行合一,极具思辨能力,思想也颇为有趣。比如在南非当律师的时候,打官司首先考虑的不是赢,而是尽量让双方当事人和解。甘地是纯粹的素食主义者,认为万物平等。他多少让我对自己是个肉食动物感到心虚。然而,我还是做不到吃素。
《少年PI的奇幻漂流》也是在印度游玩的过程中看完的。可以用《梨俱吠陀》(这本书我没有看过)的“实在唯一,圣者异名”来理解少年期的PI同时信仰印度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的内心活动:真理只有一个,圣人以不同的方式表述之。
从印度归来,忽然对印度的宗教历史发生兴趣,买了几本书,其中包括印度人K.M.潘尼迦的《印度简史》,林太的《印度通史》。后面这本书雷军微博上推荐过。简史太枯燥了,通史相对易读,而且有一些配图,但是部分图片与文字无明显联系。其中一张配图是泰姬陵前的江泽民,蛮有喜感。这两本历史书存在明显的分歧,比如阿育王朝和佛教起源。
邱永辉的《印度宗教多元文化》主要讲述了印度教、锡克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在印度的历史渊源和相处模式,既有冲突,又有包容和相互影响。本书浅显易读,但是同素材在不同章节反复引用,重复相似结论,有论文拼凑的嫌疑。对于我这种一目十行,记忆力不佳的人来说,多看几遍倒是颇有好处。
通过本书,我粗浅了解了佛教在印度衰落的原因;人口数量不占优势的穆斯林为何能统治印度五百多年;基督教如何在印度争取存在感;土豪的锡克教为什么能够收支平衡。
本书的重点是印度教和其他宗教间的相处。书里谈到印度教著名精神导师罗摩克里希那曾经有过的精神体验:在三天内不断重复安拉的名字,穿穆斯林的衣服,每天念五次穆斯林的祈祷词,完全信仰伊斯兰教。罗摩克里希那的结论是,不同信仰均可达到同一目标。
本书的重点是印度教和其他宗教间的相处。书里谈到印度教著名精神导师罗摩克里希那曾经有过的精神体验:在三天内不断重复安拉的名字,穿穆斯林的衣服,每天念五次穆斯林的祈祷词,完全信仰伊斯兰教。罗摩克里希那的结论是,不同信仰均可达到同一目标。
一方面,印度教有很强的包容性,认为所有宗教是平等的,像从不同方位往同个目的地前行。另一方面,印度教反对改教,甘地也对改教持强烈的批判态度:站在某方位的人,只能按照特定路径前往目的地。事实上,在印度选择自己的宗教信仰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印度教是一种生活方式,改变自己的社群和生活方式非常困难。
这本书提到了印度法律里关于宗教的部分,特别有意思,摘抄之。《印度宪法》第21条:由强迫或者影响,从一宗教改信另一宗教,将不被法律认可。第25条:受制于公共秩序、道德和健康,并受制于本部分其他条款,所有人有权自由信仰、实践和传播宗教。
1955年《印度教婚姻法》规定,配偶改信另一宗教而不再是印度教徒,另一半提出离婚合法。1955年《印度教继承法》规定,改教者仍有继承权,但改教后生的小孩没有继承其印度教亲属财产的权利。1956年《印度教的未成年人和监护人法》规定,改教者无权做自己小孩的监护人,如果他的妻子尚未成年,也无权做他妻子的自然监护人。
之前看《不顾诸神》和印度三部曲,觉得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迟钝且毫无品味。《印度宗教多元文化》扭转了我的印象。尼赫鲁是务实的世俗主义者,把国家管理和宗教分开,用宪法的形式创造宗教平等的条件。我觉得尼赫鲁、安培德卡尔和甘地一样,都非常厉害。
《我在印度住了五年》是小白读物,读起来很轻松。作者米兰达.肯尼迪是个在德里居住了五年的美国女孩。她几乎没在印度坐过公车。
同德里题材的《精灵之城》比《我在印度住了五年》更吸引我。作者威廉.达尔林普在德里呆了一年,主要从生活、阅读、拜访社会各界人士的角度介绍德里。有趣,八卦,干货多。比如,本书讲到了在印度教和伊斯兰教里,阉人扮演的不同角色(为什么不再深入一点呢);沙贾汗(为去世的妻子修筑泰姬陵的那位莫卧儿大帝)荒淫无度,被传和女儿乱伦;印度的传统医学里也讲究望闻问切,有把脉说。本书的最后章节,从考古学的角度探索《摩诃婆罗多》的真实性。朋友剑道男觉得一座城市的艺术精华,被有钱人掌控,穷游的视野是有限的。我觉得一座城市的历史文脉,学者了解得更深入。
我特别想看建筑师写印度的游记,尤其是柯布西耶。这次印度之行,专门去了柯布西耶规划设计的昌迪加尔。这是一座相对干净,非常“不印度”的城市。
倒是看过安藤忠雄写印度,《都市彷徨》里的最后一章。安藤认为深化探索游历时曾思考过的内容,旅行便能一直不断地持续下去。安藤也是废墟控,他想设计那种成为废墟后仍然充满叙事能量的建筑。他认为施工中的建筑和废墟有异曲同工之美妙。
谈到印度史,回避不开阿富汗。阿富汗走廊像电影《环太平洋》里的虫洞,不断有中亚侵略者通过虫洞阿富汗觊觎印度。阿富汗的穆斯林也虐过印度。作为阅读的延伸,最近开始看巴基斯坦人艾哈迈尔.拉希德的《塔利班 宗教极端主义在阿富汗极其周围》。看的过程中越来越讨厌支持塔利班的搅屎棍巴基斯坦。在果阿的时候,和一印度小孩聊天。我说,你们印度有那么多人吃不饱饭,读不了书,有啥民主?他说,我们印度的总理(莫迪)家里是开茶摊的,你们中国可以吗?我竟一时词穷。看了这本书,觉得可以用同是出身贫寒的塔利班领袖奥马尔的事例来反驳他。阿富汗可一点都不民主。
对历史感兴趣后,觉得自己的时间和脑子都不够用。我好想去阿富汗啊。
英国人爱德华.卢斯的《不顾诸神》也非常不错。去怪力乱神,从历史、政治、经济、宗教、种姓方面讲印度。内容详实强大,初版06年,放今仍有时效性。从印度回来后我又看了一遍,此书能够部分解答我的困惑。其中,现任总统莫迪02年在古吉拉特邦暴乱中发表的言论让我印象深刻。
看过几本英国人写印度的小说,大部分有出轨情节,囧。杰夫.戴尔的《杰夫在威尼斯,死亡在瓦拉纳西》不在此列。他笔下的瓦拉纳西: “很多街道只有两个人的肩膀宽,但自行车、摩托车和牛却总能从你身边穿过。这是我开始认识到的关于印度的事实:空间总会有的。即使没有空间,也还会有空间。反过来说也是对的:即使你正在行走的街道很狭窄,总会有更狭窄的一条小巷摆在你面前”、 “几头看上去挺高兴的猪在一堆垃圾里走来走去。有些垃圾已被拉进深色的油腻里,浓缩垃圾的沉淀物,纯粹的垃圾,没有一点杂质的垃圾。没有任何一点不是垃圾的东西。这上面还有一层,是一堆烂掉的蔬菜,充分适应了环境的生物可能还能从中汲取营养……”大爱杰夫.戴尔,我看到的瓦拉纳西正是如此超现实主义。
绘本类读物,我只看过《窥视印度》。妹尾河童的观察角度很特别,切兼具好奇心和耐性。
至于游记,国人的乏善可陈。印度是个太适合抒情、寻找存在感的国度。异域风情,震撼美景,自虐中的快感;纯真的眼神,善良(狡猾)的印度人,一路奇奇怪怪的旅人。啊,心灵涤荡。过多凹造型令这类游记展现出的畸变画面像运动相机的成像。遗憾的是干货太少。
在印度游玩的过程中看了《甘地自传》。我曾经以为甘地是个乏味、顽冥不化的人,这本书改变了我的偏见。甘地知行合一,极具思辨能力,思想也颇为有趣。比如在南非当律师的时候,打官司首先考虑的不是赢,而是尽量让双方当事人和解。甘地是纯粹的素食主义者,认为万物平等。他多少让我对自己是个肉食动物感到心虚。然而,我还是做不到吃素。
《少年PI的奇幻漂流》也是在印度游玩的过程中看完的。可以用《梨俱吠陀》(这本书我没有看过)的“实在唯一,圣者异名”来理解少年期的PI同时信仰印度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的内心活动:真理只有一个,圣人以不同的方式表述之。
从印度归来,忽然对印度的宗教历史发生兴趣,买了几本书,其中包括印度人K.M.潘尼迦的《印度简史》,林太的《印度通史》。后面这本书雷军微博上推荐过。简史太枯燥了,通史相对易读,而且有一些配图,但是部分图片与文字无明显联系。其中一张配图是泰姬陵前的江泽民,蛮有喜感。这两本历史书存在明显的分歧,比如阿育王朝和佛教起源。
![]() |
邱永辉的《印度宗教多元文化》主要讲述了印度教、锡克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在印度的历史渊源和相处模式,既有冲突,又有包容和相互影响。本书浅显易读,但是同素材在不同章节反复引用,重复相似结论,有论文拼凑的嫌疑。对于我这种一目十行,记忆力不佳的人来说,多看几遍倒是颇有好处。
通过本书,我粗浅了解了佛教在印度衰落的原因;人口数量不占优势的穆斯林为何能统治印度五百多年;基督教如何在印度争取存在感;土豪的锡克教为什么能够收支平衡。
本书的重点是印度教和其他宗教间的相处。书里谈到印度教著名精神导师罗摩克里希那曾经有过的精神体验:在三天内不断重复安拉的名字,穿穆斯林的衣服,每天念五次穆斯林的祈祷词,完全信仰伊斯兰教。罗摩克里希那的结论是,不同信仰均可达到同一目标。
本书的重点是印度教和其他宗教间的相处。书里谈到印度教著名精神导师罗摩克里希那曾经有过的精神体验:在三天内不断重复安拉的名字,穿穆斯林的衣服,每天念五次穆斯林的祈祷词,完全信仰伊斯兰教。罗摩克里希那的结论是,不同信仰均可达到同一目标。
一方面,印度教有很强的包容性,认为所有宗教是平等的,像从不同方位往同个目的地前行。另一方面,印度教反对改教,甘地也对改教持强烈的批判态度:站在某方位的人,只能按照特定路径前往目的地。事实上,在印度选择自己的宗教信仰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印度教是一种生活方式,改变自己的社群和生活方式非常困难。
这本书提到了印度法律里关于宗教的部分,特别有意思,摘抄之。《印度宪法》第21条:由强迫或者影响,从一宗教改信另一宗教,将不被法律认可。第25条:受制于公共秩序、道德和健康,并受制于本部分其他条款,所有人有权自由信仰、实践和传播宗教。
1955年《印度教婚姻法》规定,配偶改信另一宗教而不再是印度教徒,另一半提出离婚合法。1955年《印度教继承法》规定,改教者仍有继承权,但改教后生的小孩没有继承其印度教亲属财产的权利。1956年《印度教的未成年人和监护人法》规定,改教者无权做自己小孩的监护人,如果他的妻子尚未成年,也无权做他妻子的自然监护人。
之前看《不顾诸神》和印度三部曲,觉得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迟钝且毫无品味。《印度宗教多元文化》扭转了我的印象。尼赫鲁是务实的世俗主义者,把国家管理和宗教分开,用宪法的形式创造宗教平等的条件。我觉得尼赫鲁、安培德卡尔和甘地一样,都非常厉害。
《我在印度住了五年》是小白读物,读起来很轻松。作者米兰达.肯尼迪是个在德里居住了五年的美国女孩。她几乎没在印度坐过公车。
同德里题材的《精灵之城》比《我在印度住了五年》更吸引我。作者威廉.达尔林普在德里呆了一年,主要从生活、阅读、拜访社会各界人士的角度介绍德里。有趣,八卦,干货多。比如,本书讲到了在印度教和伊斯兰教里,阉人扮演的不同角色(为什么不再深入一点呢);沙贾汗(为去世的妻子修筑泰姬陵的那位莫卧儿大帝)荒淫无度,被传和女儿乱伦;印度的传统医学里也讲究望闻问切,有把脉说。本书的最后章节,从考古学的角度探索《摩诃婆罗多》的真实性。朋友剑道男觉得一座城市的艺术精华,被有钱人掌控,穷游的视野是有限的。我觉得一座城市的历史文脉,学者了解得更深入。
我特别想看建筑师写印度的游记,尤其是柯布西耶。这次印度之行,专门去了柯布西耶规划设计的昌迪加尔。这是一座相对干净,非常“不印度”的城市。
倒是看过安藤忠雄写印度,《都市彷徨》里的最后一章。安藤认为深化探索游历时曾思考过的内容,旅行便能一直不断地持续下去。安藤也是废墟控,他想设计那种成为废墟后仍然充满叙事能量的建筑。他认为施工中的建筑和废墟有异曲同工之美妙。
谈到印度史,回避不开阿富汗。阿富汗走廊像电影《环太平洋》里的虫洞,不断有中亚侵略者通过虫洞阿富汗觊觎印度。阿富汗的穆斯林也虐过印度。作为阅读的延伸,最近开始看巴基斯坦人艾哈迈尔.拉希德的《塔利班 宗教极端主义在阿富汗极其周围》。看的过程中越来越讨厌支持塔利班的搅屎棍巴基斯坦。在果阿的时候,和一印度小孩聊天。我说,你们印度有那么多人吃不饱饭,读不了书,有啥民主?他说,我们印度的总理(莫迪)家里是开茶摊的,你们中国可以吗?我竟一时词穷。看了这本书,觉得可以用同是出身贫寒的塔利班领袖奥马尔的事例来反驳他。阿富汗可一点都不民主。
对历史感兴趣后,觉得自己的时间和脑子都不够用。我好想去阿富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