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设计探访之旅-----DEG(设计启蒙小组)编辑
台湾设计为什么能将中华传统文化运用得如此巧妙?或许是,三百多年前郑成功南下台湾,是第一波大陆移民到此,带来了大量的文人墨客,文化继承也就很明显了。马关条约日据50年,在台大力兴办教育,推崇和风。但1949年后蒋介石带200多万人来台,再次推广传统文化。窥探历史脉络,总能梳理出台湾文化和艺术的变迁关系。
“这一秒的所思所想正影响下一秒的所做之事。”或者说“现在做的正是你曾经心里想过的事情”。所以人的一生完全出自自己的预设,为了相遇好的人生一个好的心境是多么的重要呀。
新一代设计展--台湾2015文博会--松山文创园区诚品生活馆--台湾当代艺术馆--龙山寺老街,也就成了5月3日至5日三天台北之行的去处。
旅行可以看风景观人文,不管是历史的还是当代的作为一个新鲜之地。总之在有限的档期内旅途时间都会安排的满满的,拖着疲惫的身体满足双眼的艳福,过程中来不及过滤的去吸收,停下来时内心才有思考筛选的机会。那就借着等待下一班列车启程前的这些时间容自己回顾一下赶场子的三天行程吧。
设计活动按着纵向时间来说,可以较容易的看出其发展的进步脉络。工业革命之前的手工作坊式的设计活动,可以称得上设计师的也同样担当了匠人的要职,那个时期更侧重实践的表达。18世纪末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批量化的制造业发展起来。统一风格的批量产品开始需要前期进行设计,也正是概念形成的过程。概念的表达影响着接下来的设计制造,因此设计开始逐渐显露其在整个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再到19世纪20年代更多生活用品开始大量被设计制造出来,预示了现代设计的到来。从荷兰风格派代表作品《红黄蓝》三原色、红蓝椅子到格拉斯哥四人集团的高靠背椅、杨柳茶室。从德国工业同盟发起的“优质的德国制造”口号到包豪斯设计学院开始,总能寻到直线、几何、中性色彩计划的现代设计风格源头。虽或多或少的掺杂了一些其他风格,这些已经成为趋势。二战结束后的一个时期,从法国的柯布西耶钢管躺椅、菲利普斯塔克的水果榨汁机,到意大利孟菲斯集团“讽刺的、玩味的”设计主张。从德国布劳恩公司的高品质单元魔术性的产品设计到美国工业设计师雷蒙罗维服务商业的设计特征。这个设计领域的发展和设计师存在的意义不断被强调出来。时至今日,生活就是设计出来的,二者已经须臾不可分离。以此种种来看,这一设计纵向脉络也算能屡清楚。
反而当下,受全球信息共享的原因,设计活动按着横向时间来说,各地区之间设计现象的发展倒是越来越不容易分出个先后来。看新一代的设计展,这个由全台60几所设计院校参加的活动,集合了各个设计院校不同设计专业学生的最新创意水准。本地区不同学校的设计层次能明显分辨,台湾以外的设计院校与此有何不同却不能看出来。大陆设计院校众多,而属于学生共同展示设计作品的盛会倒是还不曾组织。那我们学生的设计水平区分更多的是以主观的学校排名来定的。新一代设计展览一天下来也较认真的浏览了两三遍,当然两三遍是针对于那些个人感兴趣去的作品来说的。一个设计作品兼备功能性、审美性还有趣味性的因素,三者之间基于不同的作品会有不同的比重权衡。
例如,这个展览中看到有不少同学都对自行车这个诞生在19世纪初期的代步工具继续诠释。其中有一个名为《连锁效应》的作品,两个女生从锁这个与自行车不可分离的部件着手,做出了一个功能性上的创新,自行车的后座架成为可以变化的车锁,骑行时锁打开成为坐架,停车存放时后坐架又转化为车锁。另外两个把手也变成了隐藏弹簧锁的空间,这两个小小的改动融入了设计师的新思想,受到参观者的诸多好评,这一作品更多的是在功能性上的创新。再看另一所学校的一个同学同样是自行车再设计,首先对于身为观者,我的第一感受就是觉得这辆自行车不管从造型还是色彩上都是具有现代的、简约的感觉,曲线流动性的车架具备很高的设计品味。然后我再进一步询问设计师其设计思想和创新理念是什么?这位同学说他意图在于提倡大家回归慢步调、低碳的生活,更多心思用在了外观审美性的表达上。受众也更侧重文艺青年、设计师等群体,功能的创新倒是没有去改变。
三个展馆看下来感受最深的是,台湾视觉传达专业的作品要较大陆更具创意一些。论原因的话,或许是台湾的制造业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亚洲四小龙的时代起,设计主要服务于制造业。到20世纪末台湾制造业转移到大陆、周边泰国等地。因此,设计服务于制造业的现象开始转变到当地服务业、农产品等的包装设计上来。更多本来曾很普普通通的农产品由于设计师的关注成为有故事有趣味的特色产品,促进了公众消费力购买。一个名为《福栗社》的品牌包装设计,就可见设计师通过品牌包装,赋予其故事性的再设计思路。这位学生找到一个盛产栗子的地方,发现农家人并没有包装推广的思路,而是以等着公众自己需要才消费购买的传统方式存在。由于中国汉字的同音多字性,在本产品的设计思路中设计师把文字游戏放到设计中,自然一鸣已有惊人之处。另外,更深入到包装的组合设计上,四种口味一组的礼盒搭配,当打开礼盒食用,有一个像抽福利卷的体验过程。这些都借助设计表达了出来。尽管这些新一代设计师这些作品只是走出校门前的设计构想与实践,难免某些方面继续探究可能有不太符合市场的因素存在。却也有不少闪亮点值得市场去关注。
较之学院派的设计展览,更成熟的作品集结盛会同期在2015届台湾文博会展出。作为展览地的松山文创产业园以前是个旧烟厂,三个相连的方形庭院相贯穿,中间是巴洛克风的园林与周围民国风的两层灰绿色房屋相映生辉,安静优雅的氛围感觉不到正在举办本届文博会。与烟厂相对的正北面是5个空间极大的仓库群。仓库群左边毗邻的是新建筑体诚品生活体验区和台北文创中心,在正面看这个建筑物让我想到了1950年代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设计师当时的理念是希望马赛公寓是一个完整的生活需求空间,提供各种日常生活的需求服务。即使一天不离开这个公寓也可以满足公众的需求。
台北这个有诚品生活体验的文创大厦恰如马赛公寓的功能分区,一层到三层分布着设计师的店铺,以设计师作品销售和公众参与体验的方式存在。逛文博会的展场时所见到的设计师展品,当来到新的大厦总能寻到该设计师在诚品的店铺,更丰富的推广模式在这里展现。其中在三楼有个名为“掌声谷粒”的品牌是有一对平面设计专业的年轻夫妇在2006年发起创办的,以贴近土地、照顾当地农产品为出发点,从包装、文案、品牌故事,一步步为当地农产品销售做出新的推动。现在其商标冠名的已不只是最初优质米的范围,新包装设计又有蜂蜜、茶、米酒都做了形象设计,赋予产品故事,也是能在现代商场存在受欢迎的设计促进消费的经典案例。另外,同样是肥皂、茶叶、护肤品为内容的品牌,在整个台湾你可以看到各具独特风格、且都有自己产品故事的品牌存在。
相对于松山旧烟厂的回归利用,在深圳蛇口有个13年启用的废旧工厂冠以“价值工厂”之名,已经做了几个城市互动的建筑双年展、新媒体艺术节等活动。而每次活动结束会发现它依然被恢复其废旧的面貌,工厂当下的价值未能体现。究其原因,或许一个是地理位置的原因,再就是周围没有新的生活体验中心。可能是大陆每个城市可利用的空间还是比较充裕,像这种废弃之地还没到非要重视的时刻,或许一年半载启用一次也只是政府或者企业用它本身的历史故事搞个活动自娱自乐一下。真的为复兴这个空间的长远计划恐怕还不曾考虑吧。台北因为人多空间利用率很高,台湾人本身针对细节精致的努力也促使了他们把设计做好的精神。
台北到高雄1个半小时的车程已经结束,偶尔看看窗外黑暗中的城市灯光,也成了无意的点缀,低头整理这些文字时间也就随之而去了。回到学校宿舍稍作完善简单作为台北之行的部分思考吧。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依然是出自自己内心的构想。
“这一秒的所思所想正影响下一秒的所做之事。”或者说“现在做的正是你曾经心里想过的事情”。所以人的一生完全出自自己的预设,为了相遇好的人生一个好的心境是多么的重要呀。
新一代设计展--台湾2015文博会--松山文创园区诚品生活馆--台湾当代艺术馆--龙山寺老街,也就成了5月3日至5日三天台北之行的去处。
旅行可以看风景观人文,不管是历史的还是当代的作为一个新鲜之地。总之在有限的档期内旅途时间都会安排的满满的,拖着疲惫的身体满足双眼的艳福,过程中来不及过滤的去吸收,停下来时内心才有思考筛选的机会。那就借着等待下一班列车启程前的这些时间容自己回顾一下赶场子的三天行程吧。
设计活动按着纵向时间来说,可以较容易的看出其发展的进步脉络。工业革命之前的手工作坊式的设计活动,可以称得上设计师的也同样担当了匠人的要职,那个时期更侧重实践的表达。18世纪末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批量化的制造业发展起来。统一风格的批量产品开始需要前期进行设计,也正是概念形成的过程。概念的表达影响着接下来的设计制造,因此设计开始逐渐显露其在整个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再到19世纪20年代更多生活用品开始大量被设计制造出来,预示了现代设计的到来。从荷兰风格派代表作品《红黄蓝》三原色、红蓝椅子到格拉斯哥四人集团的高靠背椅、杨柳茶室。从德国工业同盟发起的“优质的德国制造”口号到包豪斯设计学院开始,总能寻到直线、几何、中性色彩计划的现代设计风格源头。虽或多或少的掺杂了一些其他风格,这些已经成为趋势。二战结束后的一个时期,从法国的柯布西耶钢管躺椅、菲利普斯塔克的水果榨汁机,到意大利孟菲斯集团“讽刺的、玩味的”设计主张。从德国布劳恩公司的高品质单元魔术性的产品设计到美国工业设计师雷蒙罗维服务商业的设计特征。这个设计领域的发展和设计师存在的意义不断被强调出来。时至今日,生活就是设计出来的,二者已经须臾不可分离。以此种种来看,这一设计纵向脉络也算能屡清楚。
反而当下,受全球信息共享的原因,设计活动按着横向时间来说,各地区之间设计现象的发展倒是越来越不容易分出个先后来。看新一代的设计展,这个由全台60几所设计院校参加的活动,集合了各个设计院校不同设计专业学生的最新创意水准。本地区不同学校的设计层次能明显分辨,台湾以外的设计院校与此有何不同却不能看出来。大陆设计院校众多,而属于学生共同展示设计作品的盛会倒是还不曾组织。那我们学生的设计水平区分更多的是以主观的学校排名来定的。新一代设计展览一天下来也较认真的浏览了两三遍,当然两三遍是针对于那些个人感兴趣去的作品来说的。一个设计作品兼备功能性、审美性还有趣味性的因素,三者之间基于不同的作品会有不同的比重权衡。
例如,这个展览中看到有不少同学都对自行车这个诞生在19世纪初期的代步工具继续诠释。其中有一个名为《连锁效应》的作品,两个女生从锁这个与自行车不可分离的部件着手,做出了一个功能性上的创新,自行车的后座架成为可以变化的车锁,骑行时锁打开成为坐架,停车存放时后坐架又转化为车锁。另外两个把手也变成了隐藏弹簧锁的空间,这两个小小的改动融入了设计师的新思想,受到参观者的诸多好评,这一作品更多的是在功能性上的创新。再看另一所学校的一个同学同样是自行车再设计,首先对于身为观者,我的第一感受就是觉得这辆自行车不管从造型还是色彩上都是具有现代的、简约的感觉,曲线流动性的车架具备很高的设计品味。然后我再进一步询问设计师其设计思想和创新理念是什么?这位同学说他意图在于提倡大家回归慢步调、低碳的生活,更多心思用在了外观审美性的表达上。受众也更侧重文艺青年、设计师等群体,功能的创新倒是没有去改变。
三个展馆看下来感受最深的是,台湾视觉传达专业的作品要较大陆更具创意一些。论原因的话,或许是台湾的制造业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亚洲四小龙的时代起,设计主要服务于制造业。到20世纪末台湾制造业转移到大陆、周边泰国等地。因此,设计服务于制造业的现象开始转变到当地服务业、农产品等的包装设计上来。更多本来曾很普普通通的农产品由于设计师的关注成为有故事有趣味的特色产品,促进了公众消费力购买。一个名为《福栗社》的品牌包装设计,就可见设计师通过品牌包装,赋予其故事性的再设计思路。这位学生找到一个盛产栗子的地方,发现农家人并没有包装推广的思路,而是以等着公众自己需要才消费购买的传统方式存在。由于中国汉字的同音多字性,在本产品的设计思路中设计师把文字游戏放到设计中,自然一鸣已有惊人之处。另外,更深入到包装的组合设计上,四种口味一组的礼盒搭配,当打开礼盒食用,有一个像抽福利卷的体验过程。这些都借助设计表达了出来。尽管这些新一代设计师这些作品只是走出校门前的设计构想与实践,难免某些方面继续探究可能有不太符合市场的因素存在。却也有不少闪亮点值得市场去关注。
较之学院派的设计展览,更成熟的作品集结盛会同期在2015届台湾文博会展出。作为展览地的松山文创产业园以前是个旧烟厂,三个相连的方形庭院相贯穿,中间是巴洛克风的园林与周围民国风的两层灰绿色房屋相映生辉,安静优雅的氛围感觉不到正在举办本届文博会。与烟厂相对的正北面是5个空间极大的仓库群。仓库群左边毗邻的是新建筑体诚品生活体验区和台北文创中心,在正面看这个建筑物让我想到了1950年代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设计师当时的理念是希望马赛公寓是一个完整的生活需求空间,提供各种日常生活的需求服务。即使一天不离开这个公寓也可以满足公众的需求。
台北这个有诚品生活体验的文创大厦恰如马赛公寓的功能分区,一层到三层分布着设计师的店铺,以设计师作品销售和公众参与体验的方式存在。逛文博会的展场时所见到的设计师展品,当来到新的大厦总能寻到该设计师在诚品的店铺,更丰富的推广模式在这里展现。其中在三楼有个名为“掌声谷粒”的品牌是有一对平面设计专业的年轻夫妇在2006年发起创办的,以贴近土地、照顾当地农产品为出发点,从包装、文案、品牌故事,一步步为当地农产品销售做出新的推动。现在其商标冠名的已不只是最初优质米的范围,新包装设计又有蜂蜜、茶、米酒都做了形象设计,赋予产品故事,也是能在现代商场存在受欢迎的设计促进消费的经典案例。另外,同样是肥皂、茶叶、护肤品为内容的品牌,在整个台湾你可以看到各具独特风格、且都有自己产品故事的品牌存在。
相对于松山旧烟厂的回归利用,在深圳蛇口有个13年启用的废旧工厂冠以“价值工厂”之名,已经做了几个城市互动的建筑双年展、新媒体艺术节等活动。而每次活动结束会发现它依然被恢复其废旧的面貌,工厂当下的价值未能体现。究其原因,或许一个是地理位置的原因,再就是周围没有新的生活体验中心。可能是大陆每个城市可利用的空间还是比较充裕,像这种废弃之地还没到非要重视的时刻,或许一年半载启用一次也只是政府或者企业用它本身的历史故事搞个活动自娱自乐一下。真的为复兴这个空间的长远计划恐怕还不曾考虑吧。台北因为人多空间利用率很高,台湾人本身针对细节精致的努力也促使了他们把设计做好的精神。
台北到高雄1个半小时的车程已经结束,偶尔看看窗外黑暗中的城市灯光,也成了无意的点缀,低头整理这些文字时间也就随之而去了。回到学校宿舍稍作完善简单作为台北之行的部分思考吧。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依然是出自自己内心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