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立场的证实主义迷思——对《女人之于男人是否相当于自然之于文化?》的评述
如果将女性与男性相比的从属地位作为一种泛文化普遍现象来看待,关于女性从属地位的原因解释可谓数不胜数。在《女人之于男人是否相当于自然之于文化?》一文中,美国女性主义人类学家雪莉·奥特纳别出心裁地通过分析女性、男性、自然、文化这四个概念之间的两两关系,来解释女性的从属地位。本文将首先介绍该文的主要内容及其启示,然后对其论证方式进行评述。
一、文章内容和启示
在该文的总启部分,奥特纳首先区分了分析女性地位的三个层次:关于女性地位的普遍事实层次;与女性有关的思想体系、符号和社会结构安排层次;有关女性活动、贡献、权力和影响等的可观测经验细节层次。作者认为,第一层次是指所有社会文化共同拥有的普遍现象和特征,而第二层则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之间存在差异,第三层研究则缺失了其社会文化根源而容易产生误导性研究。因此,该文将其分析层次定位在第一层,即普遍事实层次。
因而,该文作者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证实在所有社会文化中存在着普遍的女性从属地位。她提供了3类资料:文化思想体系中的要素和信源人的声明;符号体系;社会结构安排,并认为这三种资料都提供了证明古往今来所有社会中女性普遍的从属地位:即相对于男性,女性在文化层次处于被贬低的位置。
如果作者只做到这一点,那么她与同时代其他女性主义观点相比并无出彩之处,但她的比较精妙的是对这一普遍现象的解释路径。
首先,奥特纳界定了她的解释层次:用普遍事实来解释普遍事实,既然待解释的结果是女性的普遍从属地位这一普遍事实,那么合逻辑的原因解释也应当是同一层次的为所有社会文化共有的普遍事实。这一路径属于方法论中的“整体主义取向”,其优点在于:可以避免“文化特异性”的质疑;同时不至于迷失于混乱的经验细节中。但是,这一路径也存在其缺陷,这将在后面做出评述。
确定了这一解释层次之后,奥特纳的思路在于寻找一种女性从属地位的对应物,这种对应物必须是普遍事实层次的,而且像女性那样在所有社会文化中都处于从属位置。作为一名人类学家,奥特纳敏锐地借用了“自然”这一概念。她认为,在所有社会文化中,文化作为人性的凝聚物居于显著神圣的位置,而自然作为文化的对立物,被文化改变和超越,与文化相比,自然处于从属地位。那么,如果自然是这样一个被普遍贬低的普遍层次的概念,只要能够证明在文化视角中与男性相比女性更接近自然,就能解释女性普遍从属地位的成因。
接下来,奥特纳致力于证明“文化视角中女性比男性更加接近自然”这一命题,她从三个方面进行证明:(1)生理方面,女性的生理更多参与到繁殖“物种生命”的自然过程,相比男性的生理则将其解放到文化事物的活动之中,这将女性置于更加接近自然的位置;(2)社会角色方面,女性更多地负责照顾孩子、活动范围局限在家庭领域,而孩子和家庭被视为更接近自然或更远离文化,从而造成女性被视为离自然更近;(3)精神方面,女性倾向于拥有相对具体、相对主观的精神特征,而男性倾向于拥有相对抽象、相对客观的精神特征,前者被视为更接近自然,后者被视为更接近文化。同时,奥特纳也无法忽略大量证明女性参与到文化进程的事实,综合这些事实之后,她认为,女性实际上处于自然和文化之间的中间位置,而男性则更靠近文化一极,参考与文化相比自然的从属地位,因而可以解释与男性相比女性的从属地位。
然后,奥特纳又继续分析了这种中间位置的可能暗示及其分别对女性的影响:(1)中间地位,如果这种中间位置被仅仅视作文化下至自然等级体系的中间地位,那么它仍被视作低于文化,从而解释了认为女性在事物等级上低于男性的泛文化假设;(2)中介功能,如果它被视为文化-自然关系的中介元素,那么可以部分解释文化倾向不仅仅贬低女性而且还限制和约束她的功能,因为文化必须维持它对关于自然转化为文化的机制的控制;(3)模糊意义,如果它被解读为文化自然之间的模糊位置,那么这有助于解释特定文化思想和符号中女性有时被指定为文化,并且无论如何经常被指定同一符号系统中极端并相互冲突的定义。
最后是本文的总结部分,奥特纳认为女性从属地位的普遍和长久存在是由于文化观念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循环反馈:“女性境况的多种方面导致了她的存在被视为更接近自然,然而这一认为她更接近自然的观点反过来以制度形式具象化,并再生产了她的境况”。因此,如果要行动起来改变现状,就必须双管齐下,同时改变文化观念和社会现实,使男性和女性都能够而且必须平等参与到创造性和超越性的活动中。
二、论证方式评析
奥特纳的这篇文章采用新颖雄辩的方式提供了解释女性地位问题的一个特殊视角,其论证方式和结构安排都十分流畅,然而,这种流畅背后却实际上暗含了极强的方法论缺陷,即明显的证实主义倾向和整体主义方法论倾向。接下来,我将对其论证方式进行详细评析。
开篇伊始,奥特纳便亮明自己的女性主义立场——“我希望看到真正改变的到来,看到新的社会和文化秩序的生成,在这种秩序之中人类的潜力边界对男女两性同样开放”,而这种立场不仅体现在上述的行动主义取向,而且使整篇文章的分析都蒙上了“证实主义”的阴影。
该文的近乎每一部分的论证目的都是证实其命题,命题诸如:“在所有社会文化中,女性从属地位的普遍存在”、“在所有社会文化中,与文化相比,自然处于从属地位”、“在所有社会文化中,与男性相比,女性更接近自然”。“证实”是指证明所提命题是真实的,作为一种论证方式,证实本身没有问题。但是“证实主义”则指,以证明命题真实性为目的的证明取向,这种取向会造成证资料收集、组织和分析过程中的偏误,使研究者不自觉地忽略无法证实该命题的证据资料和分析思路。那么,本文的作者是否犯了证实主义的错误?我的答案是肯定的,理由如下:
1.对待反例的态度。有意无意忽略反例的存在,或者降低反例的重要性,只注重符合自己命题的例子;
2.组织资料的方式。将最符合自己命题的资料放在前面,将可能会削弱命题可靠性的资料放在后边,然后采取“正例+反例=中间位置”的思维方式来强行证明自己的命题;
3.忽略其他可能的分析方式。如果将这篇文章中的分析对象由女性换为男性,然后依旧按照作者的分析方式,很有可能得出“在所有社会文化中,与男性相比,女性更接近自然”这种研究结论。作者在分析过程中,有意忽略了其他可能的分析方式:比如,有没有不允许男性碰触的圣物和担任的职务?有没有关于男性更加接近自然的命题?
4.归因谬误。面对经验现象时,作者倾向于做出能够证实自身命题的解释,而不去考虑其因果解释是否满足因果关系的条件要求和实际现实。比如,在对于教育实施者的年级和性别相关变化进行归因时,就犯了归因谬误的错误。
此外,该文还存在整体主义方法论的普遍困境:即普遍层次的命题和经验层次的证据之间的矛盾。
三、小结
然而,奥特纳的证实主义倾向并非是她的个案,而是所有女性主义研究者都应当主义的问题。当心负改变性别不平等的行动主义取向时,在这种强烈的女性主义立场的影响下,如何避免立场先行从而落入证实主义的陷阱,是女性主义研究者必须警惕的问题。
一、文章内容和启示
在该文的总启部分,奥特纳首先区分了分析女性地位的三个层次:关于女性地位的普遍事实层次;与女性有关的思想体系、符号和社会结构安排层次;有关女性活动、贡献、权力和影响等的可观测经验细节层次。作者认为,第一层次是指所有社会文化共同拥有的普遍现象和特征,而第二层则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之间存在差异,第三层研究则缺失了其社会文化根源而容易产生误导性研究。因此,该文将其分析层次定位在第一层,即普遍事实层次。
因而,该文作者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证实在所有社会文化中存在着普遍的女性从属地位。她提供了3类资料:文化思想体系中的要素和信源人的声明;符号体系;社会结构安排,并认为这三种资料都提供了证明古往今来所有社会中女性普遍的从属地位:即相对于男性,女性在文化层次处于被贬低的位置。
如果作者只做到这一点,那么她与同时代其他女性主义观点相比并无出彩之处,但她的比较精妙的是对这一普遍现象的解释路径。
首先,奥特纳界定了她的解释层次:用普遍事实来解释普遍事实,既然待解释的结果是女性的普遍从属地位这一普遍事实,那么合逻辑的原因解释也应当是同一层次的为所有社会文化共有的普遍事实。这一路径属于方法论中的“整体主义取向”,其优点在于:可以避免“文化特异性”的质疑;同时不至于迷失于混乱的经验细节中。但是,这一路径也存在其缺陷,这将在后面做出评述。
确定了这一解释层次之后,奥特纳的思路在于寻找一种女性从属地位的对应物,这种对应物必须是普遍事实层次的,而且像女性那样在所有社会文化中都处于从属位置。作为一名人类学家,奥特纳敏锐地借用了“自然”这一概念。她认为,在所有社会文化中,文化作为人性的凝聚物居于显著神圣的位置,而自然作为文化的对立物,被文化改变和超越,与文化相比,自然处于从属地位。那么,如果自然是这样一个被普遍贬低的普遍层次的概念,只要能够证明在文化视角中与男性相比女性更接近自然,就能解释女性普遍从属地位的成因。
接下来,奥特纳致力于证明“文化视角中女性比男性更加接近自然”这一命题,她从三个方面进行证明:(1)生理方面,女性的生理更多参与到繁殖“物种生命”的自然过程,相比男性的生理则将其解放到文化事物的活动之中,这将女性置于更加接近自然的位置;(2)社会角色方面,女性更多地负责照顾孩子、活动范围局限在家庭领域,而孩子和家庭被视为更接近自然或更远离文化,从而造成女性被视为离自然更近;(3)精神方面,女性倾向于拥有相对具体、相对主观的精神特征,而男性倾向于拥有相对抽象、相对客观的精神特征,前者被视为更接近自然,后者被视为更接近文化。同时,奥特纳也无法忽略大量证明女性参与到文化进程的事实,综合这些事实之后,她认为,女性实际上处于自然和文化之间的中间位置,而男性则更靠近文化一极,参考与文化相比自然的从属地位,因而可以解释与男性相比女性的从属地位。
然后,奥特纳又继续分析了这种中间位置的可能暗示及其分别对女性的影响:(1)中间地位,如果这种中间位置被仅仅视作文化下至自然等级体系的中间地位,那么它仍被视作低于文化,从而解释了认为女性在事物等级上低于男性的泛文化假设;(2)中介功能,如果它被视为文化-自然关系的中介元素,那么可以部分解释文化倾向不仅仅贬低女性而且还限制和约束她的功能,因为文化必须维持它对关于自然转化为文化的机制的控制;(3)模糊意义,如果它被解读为文化自然之间的模糊位置,那么这有助于解释特定文化思想和符号中女性有时被指定为文化,并且无论如何经常被指定同一符号系统中极端并相互冲突的定义。
最后是本文的总结部分,奥特纳认为女性从属地位的普遍和长久存在是由于文化观念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循环反馈:“女性境况的多种方面导致了她的存在被视为更接近自然,然而这一认为她更接近自然的观点反过来以制度形式具象化,并再生产了她的境况”。因此,如果要行动起来改变现状,就必须双管齐下,同时改变文化观念和社会现实,使男性和女性都能够而且必须平等参与到创造性和超越性的活动中。
二、论证方式评析
奥特纳的这篇文章采用新颖雄辩的方式提供了解释女性地位问题的一个特殊视角,其论证方式和结构安排都十分流畅,然而,这种流畅背后却实际上暗含了极强的方法论缺陷,即明显的证实主义倾向和整体主义方法论倾向。接下来,我将对其论证方式进行详细评析。
开篇伊始,奥特纳便亮明自己的女性主义立场——“我希望看到真正改变的到来,看到新的社会和文化秩序的生成,在这种秩序之中人类的潜力边界对男女两性同样开放”,而这种立场不仅体现在上述的行动主义取向,而且使整篇文章的分析都蒙上了“证实主义”的阴影。
该文的近乎每一部分的论证目的都是证实其命题,命题诸如:“在所有社会文化中,女性从属地位的普遍存在”、“在所有社会文化中,与文化相比,自然处于从属地位”、“在所有社会文化中,与男性相比,女性更接近自然”。“证实”是指证明所提命题是真实的,作为一种论证方式,证实本身没有问题。但是“证实主义”则指,以证明命题真实性为目的的证明取向,这种取向会造成证资料收集、组织和分析过程中的偏误,使研究者不自觉地忽略无法证实该命题的证据资料和分析思路。那么,本文的作者是否犯了证实主义的错误?我的答案是肯定的,理由如下:
1.对待反例的态度。有意无意忽略反例的存在,或者降低反例的重要性,只注重符合自己命题的例子;
2.组织资料的方式。将最符合自己命题的资料放在前面,将可能会削弱命题可靠性的资料放在后边,然后采取“正例+反例=中间位置”的思维方式来强行证明自己的命题;
3.忽略其他可能的分析方式。如果将这篇文章中的分析对象由女性换为男性,然后依旧按照作者的分析方式,很有可能得出“在所有社会文化中,与男性相比,女性更接近自然”这种研究结论。作者在分析过程中,有意忽略了其他可能的分析方式:比如,有没有不允许男性碰触的圣物和担任的职务?有没有关于男性更加接近自然的命题?
4.归因谬误。面对经验现象时,作者倾向于做出能够证实自身命题的解释,而不去考虑其因果解释是否满足因果关系的条件要求和实际现实。比如,在对于教育实施者的年级和性别相关变化进行归因时,就犯了归因谬误的错误。
此外,该文还存在整体主义方法论的普遍困境:即普遍层次的命题和经验层次的证据之间的矛盾。
三、小结
然而,奥特纳的证实主义倾向并非是她的个案,而是所有女性主义研究者都应当主义的问题。当心负改变性别不平等的行动主义取向时,在这种强烈的女性主义立场的影响下,如何避免立场先行从而落入证实主义的陷阱,是女性主义研究者必须警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