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与优化:人生的复利法
高中开始一直困扰我的问题到现在终于得到了解决——为什么有人可以把很多事情做到优秀,感觉就像十项全能似的?
玩法很简单:一次只专注一件事情,钻研它,持续优化和简化其过程,直到它变得像你的呼吸一样自然,然后进军下一件事。
在做好任意一件事的过程中,关键词是优化和简化。
简化是做整理,优化是提高效率,使用新方法,重新打乱所有元素,进行新的系统配置。
还是拿TMC说事。我人生第一堂课(对应教育体系课程而言)是学写演讲稿。起初写得很差,想到什么就写出来,还舍不得删减,觉得每句都发自肺腑;逐渐地,我学会先找中心论点,主旨段,然后一遍遍修缮稿子;第三个阶段,我先总结出一句主旨句,再围绕它来想素材,作文,修改;第四个阶段,我把主旨句写下来,一遍遍地修改主旨句,然后想出所有素材,把可以使用的素材一个个镶嵌进演讲稿里,再一遍遍重新布局、完善。
未来的两个阶段:
第五个阶段:主旨句——所有素材、演讲风格、结构罗列——组装——修改。
第六个阶段:基本成型的演讲结构列表——镶嵌基本打磨成型的素材——完善。
优化的意思等同于换个思路,跳出原来的框架,重新架构内容和形式,保留初衷即可;简化是说静心雕琢,去掉那些多余的部分,并且让这个流程成为一套高效运作的系统,或者习惯,能在不占用你CPU的情况下,轻轻松松地完成质量最上乘的作品。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能够窥探出一些端倪,为什么经过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无论是谁都能在某个领域成为专家?因为他们已经到达了第六阶段。在高中大大小小考试里脱颖而出的人,也就是因为他们对于教科书的学习形成了简洁高效的系统,以至于很多人还身兼数职——学生会主席、奥林匹克比赛、艺术尖子、体育特长生等等。
从初中开始我就感觉到学习成绩到达了瓶颈,无论怎么努力,始终处于班级第七第八名,再也上不去了。高中开始研究学习方法,我的叔叔婶婶、老爸不止一次跟我耳提面命,教授我他们的学习方法,但我操作起来总是见效甚微。本科也是一样,虽然学习的是最爱的语言,我也算是比较得心应手,但总是没法像年级前三名那样轻轻松松,而且人家不但英语学得好,二外也总是名列前茅。我记得我们旁边宿舍有个女生,英语专业,平时成绩就挺好,到大二下全院去西安口语实习的时候,咱们英语系是用英语给人家导游,她是用二外日语~到了大四,她跟日语专业一起考过了日语一级,又开始学法语了……
回顾我苦逼的初高中学习岁月,数学和物理,甚至可以说所有学科,都跟我以前的内务一样,杂、乱,没有章法和体系,我听过很多人说要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要总结,要做错题集,要对一道题用不同的解题方法来做,但是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我也去做了,收效甚微,而且我不相信有用,也很痛苦。拿我学历史和政治的经历来说,每次背完以后,下一次又是新书一本,笔记、高亮统统不管用,我就是记不住。
将近十三年,我一直又困惑又不服气,心想——“凭什么人家能‘学霸’而且样样都精,我不能?为什么我没法做到?难道真的是智商没这些人高?”
后来,自从我上班后开始学习“断舍离”,经常做杂物清理工作,我才发现人生需要整理和兼顾的东西太多,尤其是作为一个女性,追求生活方方面面高质量,一定不能白忙活,得善于利用时间,也得时刻保持思路清晰才行。 我仍然想要在工作之余学习MOOC课程,或者做点其他的创作,也希望自己随时美丽、精神、健康,充满灵感。但是我怎样才能和世界最顶尖的人一样(在生命的每个层面都取得最大效益)?我怎样才能做到无论生活有多少风浪,都可以处之泰然,立刻适应并且游刃有余?
于是,经过了一年时间做“每日任务清单” “每周任务清单””每月总结“和”年总结“之后,在不停地给自己评估、观察、优化之后,又在某天成都小区的Jack介绍了”Wheel of Life“之后,受之启发,我终于把自己的人生小系统给做出来哒!
这是Jack去年分享的生命之轮,古典老师的书《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中也提到过
这是我在有道云笔记上粗略的一个人生小系统,每个笔记本组作为大系统,下面还分了二级目录(笔记本),譬如精力管理就分了时间管理、休息管理、习惯管理、头脑管理、健康与体能等等二级目录
去年开始,我模模糊糊开始用”生命之轮“的思路操作日常生活的一切,并且要求自己向叔叔那样,在很多事情上不掉以轻心,克里希纳穆提也是说,要做个默默无闻但富有创造力的人,这样才能超越现在的一切所谓”桎梏“,给世界带来新的东西。
今年,我发现自己阅读速度变快了,吸收知识的能力变强了;动手能力也大有突破(最近打算跟好室友Leo一起把家里的窗帘组装起来,还兼顾每日性价比爆棚养生早餐MM);健康、家庭、情商、理财能力、生活质量(即拥有物质量)全都大大提升。我惊奇地想:
”原来,在用心、专注的基础上,追求高效和简洁,这就是当年这些十项全能选手的秘密~!“
十项全能,或者说全能型人(并非完美),他们的人生正好遵循了钱生钱、利滚利的法则(呃,原谅我还一直在《穷爸爸富爸爸》系列的术语里没出来)~精通了一项技能之后,再开始玩下一项,正好像是我们看到的杂技演员,双手、头顶、嘴、一只脚可以各转一只碗但又不会互相影响。这并不是所谓的”智商天花板“,而是够不够专注,有没有做简化和优化而已。
为什么叫做复利模式?因为你会的东西越多,你就越聪明,越知道诀窍;而这种”聪明“就会给你带来越来越多的机会、挑战、突破和物质回馈,而且你也越容易学会新的东西,适应新的环境,遇到更牛的朋友圈和贵人。
在什么情况下咱们可以进入到这种利滚利模式(我怎么有种浓浓的铜臭味道)?
一、用心;
二、静心(囧,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我告别了浮躁和迷茫那么高兴了吧……)
三、建立自己的人生系统,拥有系统优化思维。
祝各位在”人生大赢家“模式里玩得愉快(虽然出成绩也要三年五载)!
玩法很简单:一次只专注一件事情,钻研它,持续优化和简化其过程,直到它变得像你的呼吸一样自然,然后进军下一件事。
在做好任意一件事的过程中,关键词是优化和简化。
简化是做整理,优化是提高效率,使用新方法,重新打乱所有元素,进行新的系统配置。
还是拿TMC说事。我人生第一堂课(对应教育体系课程而言)是学写演讲稿。起初写得很差,想到什么就写出来,还舍不得删减,觉得每句都发自肺腑;逐渐地,我学会先找中心论点,主旨段,然后一遍遍修缮稿子;第三个阶段,我先总结出一句主旨句,再围绕它来想素材,作文,修改;第四个阶段,我把主旨句写下来,一遍遍地修改主旨句,然后想出所有素材,把可以使用的素材一个个镶嵌进演讲稿里,再一遍遍重新布局、完善。
未来的两个阶段:
第五个阶段:主旨句——所有素材、演讲风格、结构罗列——组装——修改。
第六个阶段:基本成型的演讲结构列表——镶嵌基本打磨成型的素材——完善。
优化的意思等同于换个思路,跳出原来的框架,重新架构内容和形式,保留初衷即可;简化是说静心雕琢,去掉那些多余的部分,并且让这个流程成为一套高效运作的系统,或者习惯,能在不占用你CPU的情况下,轻轻松松地完成质量最上乘的作品。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能够窥探出一些端倪,为什么经过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无论是谁都能在某个领域成为专家?因为他们已经到达了第六阶段。在高中大大小小考试里脱颖而出的人,也就是因为他们对于教科书的学习形成了简洁高效的系统,以至于很多人还身兼数职——学生会主席、奥林匹克比赛、艺术尖子、体育特长生等等。
从初中开始我就感觉到学习成绩到达了瓶颈,无论怎么努力,始终处于班级第七第八名,再也上不去了。高中开始研究学习方法,我的叔叔婶婶、老爸不止一次跟我耳提面命,教授我他们的学习方法,但我操作起来总是见效甚微。本科也是一样,虽然学习的是最爱的语言,我也算是比较得心应手,但总是没法像年级前三名那样轻轻松松,而且人家不但英语学得好,二外也总是名列前茅。我记得我们旁边宿舍有个女生,英语专业,平时成绩就挺好,到大二下全院去西安口语实习的时候,咱们英语系是用英语给人家导游,她是用二外日语~到了大四,她跟日语专业一起考过了日语一级,又开始学法语了……
回顾我苦逼的初高中学习岁月,数学和物理,甚至可以说所有学科,都跟我以前的内务一样,杂、乱,没有章法和体系,我听过很多人说要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要总结,要做错题集,要对一道题用不同的解题方法来做,但是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我也去做了,收效甚微,而且我不相信有用,也很痛苦。拿我学历史和政治的经历来说,每次背完以后,下一次又是新书一本,笔记、高亮统统不管用,我就是记不住。
将近十三年,我一直又困惑又不服气,心想——“凭什么人家能‘学霸’而且样样都精,我不能?为什么我没法做到?难道真的是智商没这些人高?”
后来,自从我上班后开始学习“断舍离”,经常做杂物清理工作,我才发现人生需要整理和兼顾的东西太多,尤其是作为一个女性,追求生活方方面面高质量,一定不能白忙活,得善于利用时间,也得时刻保持思路清晰才行。 我仍然想要在工作之余学习MOOC课程,或者做点其他的创作,也希望自己随时美丽、精神、健康,充满灵感。但是我怎样才能和世界最顶尖的人一样(在生命的每个层面都取得最大效益)?我怎样才能做到无论生活有多少风浪,都可以处之泰然,立刻适应并且游刃有余?
于是,经过了一年时间做“每日任务清单” “每周任务清单””每月总结“和”年总结“之后,在不停地给自己评估、观察、优化之后,又在某天成都小区的Jack介绍了”Wheel of Life“之后,受之启发,我终于把自己的人生小系统给做出来哒!
![]() |
这是Jack去年分享的生命之轮,古典老师的书《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中也提到过
![]() |
这是我在有道云笔记上粗略的一个人生小系统,每个笔记本组作为大系统,下面还分了二级目录(笔记本),譬如精力管理就分了时间管理、休息管理、习惯管理、头脑管理、健康与体能等等二级目录
去年开始,我模模糊糊开始用”生命之轮“的思路操作日常生活的一切,并且要求自己向叔叔那样,在很多事情上不掉以轻心,克里希纳穆提也是说,要做个默默无闻但富有创造力的人,这样才能超越现在的一切所谓”桎梏“,给世界带来新的东西。
今年,我发现自己阅读速度变快了,吸收知识的能力变强了;动手能力也大有突破(最近打算跟好室友Leo一起把家里的窗帘组装起来,还兼顾每日性价比爆棚养生早餐MM);健康、家庭、情商、理财能力、生活质量(即拥有物质量)全都大大提升。我惊奇地想:
”原来,在用心、专注的基础上,追求高效和简洁,这就是当年这些十项全能选手的秘密~!“
十项全能,或者说全能型人(并非完美),他们的人生正好遵循了钱生钱、利滚利的法则(呃,原谅我还一直在《穷爸爸富爸爸》系列的术语里没出来)~精通了一项技能之后,再开始玩下一项,正好像是我们看到的杂技演员,双手、头顶、嘴、一只脚可以各转一只碗但又不会互相影响。这并不是所谓的”智商天花板“,而是够不够专注,有没有做简化和优化而已。
为什么叫做复利模式?因为你会的东西越多,你就越聪明,越知道诀窍;而这种”聪明“就会给你带来越来越多的机会、挑战、突破和物质回馈,而且你也越容易学会新的东西,适应新的环境,遇到更牛的朋友圈和贵人。
在什么情况下咱们可以进入到这种利滚利模式(我怎么有种浓浓的铜臭味道)?
一、用心;
二、静心(囧,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我告别了浮躁和迷茫那么高兴了吧……)
三、建立自己的人生系统,拥有系统优化思维。
祝各位在”人生大赢家“模式里玩得愉快(虽然出成绩也要三年五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