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记录(11)——《隐喻与精神分析》 苏晓波
高中的时候,偶然听到上海同学这样吵架:“宛平南路600号门没关紧,把你放出来了。”这话好耳熟,就像初中同学吵架说:“第三医院门没关紧,把你放出来了。”全国人民骂人的聪明劲儿都是相似的,猜想那里也不是什么好地方。前几天看到中德精神分析班的公益讲座,地点就在传说中的宛平南路600号,距离工作地点步行可及,于是高兴地去听了听。百闻不如一见,原来这里就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俗称精神病院。自从看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就对精神病人的内心世界充满好奇,第一次走入精神病院(好在不是关入),四处转悠了一番,回来记上一笔。
封闭病房非医务人员是不能进的,我除了花草树木什么都没看到,只是在6号楼听了个讲座。说是讲座,其实有点老师和同学聊天的感觉。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觉得什么是精神分析?”底下给出的答案有:考古、生活、侦探、翻译、剥洋葱……接下来讲座的线索是:弗洛伊德——克莱因——温尼科特——科胡特——比昂。跟讲建筑史挺像的,都有个传承的顺序,区别是建筑是个古老的学科,能讲5000年,而心理学很年轻,只能讲100年。不过,心理学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如果连哲学的历史也算上,那就是最古老的学科了。
欧文·亚隆在《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的结尾,一反常态地煽了个情(其他时候他都是个理性的存在主义者):“最后,也是我认为最异乎寻常的特权是从属于一个古老的、值得尊敬的治疗者团体。我们所属的传统不但可以追溯到心理治疗的创始者弗洛伊德和荣格,追溯到他们的先辈——尼采、叔本华和克尔凯郭尔,还可以追溯到基督、佛陀、柏拉图、苏格拉底、盖伦、希波克拉底,以及所有其他伟大的宗教领袖、哲学家和医生。所有这些人关注和救护着的是人类的绝望。”我被逗笑了,这老头子怎么跟电影导演一样,在片尾字幕中出现“向XXX致敬”,有种拉大旗做虎皮的感觉。但是,又被他感动哭了。所以说,人平时最好不要乱煽情,这样关键时刻煽情才管用。就像小津,总是固定机位,《麦秋》的结尾罕见地使用了移动的长镜头,立刻有了花开花落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轮回感。
不多扯,记点讲座中有意思的东西:
隐喻是通向内心世界的桥梁,所有的隐喻都是从经验出发。偷吃禁果、巴比伦塔、普罗米修斯,都是隐喻,说明潜意识拒绝意识化。弗洛伊德认为,精神分析意味着潜意识意识化,从分析口误、笔误、肢体语言开始。弗洛伊德的个案中,对癔症患者的治疗比较成功,其他都不太成功。现代治疗师在早期临床经验中,也会遇到这种情况:分析很清楚,但人格的改变没发生。
弗洛伊德在他的生命中一直面对俄狄浦斯冲突,而克莱因面对的是死亡,她一生中失去了十几位亲人,所以对精神分析也有不同的理解。克莱因认为:精神分析意味着寻找到消逝于黑暗记忆迷宫中的一丝温暖;幻想即现实;投射在哪里,世界就在哪里;如果我们不能投射,必将面对一个黑暗的世界,徘徊于世界的边缘。投射——代谢——反投射,精神世界变成了运动状态。就好比咨询——督导——小组讨论,痛苦在这个过程中传递、化解。有人对比昂说他很不喜欢克莱因,比昂说:“你真的知道克莱因是谁吗?”
学习精神分析,要停止逻辑推理,因为内心世界是隐喻的世界,逻辑不是隐喻。隐喻具有完形性。后现代精神分析,主要靠直觉工作,让材料漂浮于两人之间,先体会身体感受,然后是感情,最后是思想。但凡可能,不要分析,如果非要分析,做最少的分析。分析的本质是对焦虑与恐惧的防御,把自己的焦虑与恐惧投射给另一个人。每一次分析,都是一次PS,这就是心理学的测不准原理。在动物界,隐藏自己是最核心的行为模式(想起黑暗森林理论)。所以了解一个人的动机是最难的,如果真正了解了来访者的治疗目的,他也快痊愈了。所以,要有充分的把握才能面质。
科胡特说:“在你眼里,我看见你因我而自豪。”“在我眼里,我对你心生敬畏。”“因为有你,所以有我;因为有你,世界变得如此不同。”
弗洛伊德把荣格从正统精神分析界开除了,其实也是一件好事,荣格从此开辟了新的领域。荣格的原型,是人类几千万年的经验,比隐喻更本质。
案例A:有个小孩不愿意上学,一上学就肚子疼,回家就好了。
讨论:母爱的生物本质更强,近似无条件,而父爱的社会属性更强,是有条件的。社会代表父亲,上学、工作、取得社会地位,都是在追求父亲的认可。生病和拒绝上学,是在呼唤母亲。
案例B:看到洗脸盆或者地上有水,就会特别愤怒。
讨论:停留在口欲期的人,要求自由,有欲望要立刻得到满足。停留在肛欲期的人,要求控制,思维是推理的。
案例讨论了好几个,我只记了两个,还是手慢了。还有比昂,那个♀+♂=k=o的公式没懂。不懂就不懂吧,反正大家都说比昂是最难懂的。就我读过的一点点书里,给易读性排个序:欧文·亚隆>弗洛姆>卡尔·罗杰斯>温尼科特>卡伦·霍妮>弗洛伊德>科胡特>比昂。据说弗洛伊德的德语原文是非常晓畅明白的,还得了歌德文学奖,只是德语和汉语的语法结构差异太大,一翻译就变得特别难懂。知道了这件事,我觉得很欣慰,原来读不懂康德,不是因为我智商低。或许以后得把德语捡起来继续学了。想起来一个笑话:中国和德国的公司交流,那边德语说了一大堆了,中国的同传还一个词都没翻译,老板很生气地问:“你在等什么?”同传淡定道:“等动词。”
比昂说:“意识代表有限,潜意识代表无限。”前阵子《三体》的讲座也提到了比昂,讲到主体间性,人一直在追求理解但理解一直不可得,对于文明来说也是如此。最后有个长得很像小艺仔的女生提问,说:“像三体人这类用脑电波交流的智慧生物,是否能发展出文明的主体间性?”立刻给跪了,多么好的问题,探讨在不同的生物学基础上能发展出怎样的哲学。
关于比昂,我听懂了的一个点是,他说链接包括三对东西:L(爱)、-L(负爱)、H(恨)、-H(负恨),K(知识)、-K(负知识)。
负爱:爱上一个人之后,怕对方没有回应会导致自恋受伤,于是压抑自己的爱。
负恨:害怕恨自然流露后遭到对方报复,于是压抑自己的恨。
负知识:一个人掌握了心灵的知识,没有用来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而是用来和他人竞争。
有所体会的是负知识,树懒姑娘曾经说我不善良,虽然信仰佛教,但是没有像李兆慧师兄那样处处与人为善,所以不觉得我的信仰有什么意义。这话说得挺狠的,但也挺对的,我的确没少欺负人。所以说,不管是信仰,还是读书,还是恋爱,都只能以身作则,慎之慎之。
封闭病房非医务人员是不能进的,我除了花草树木什么都没看到,只是在6号楼听了个讲座。说是讲座,其实有点老师和同学聊天的感觉。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觉得什么是精神分析?”底下给出的答案有:考古、生活、侦探、翻译、剥洋葱……接下来讲座的线索是:弗洛伊德——克莱因——温尼科特——科胡特——比昂。跟讲建筑史挺像的,都有个传承的顺序,区别是建筑是个古老的学科,能讲5000年,而心理学很年轻,只能讲100年。不过,心理学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如果连哲学的历史也算上,那就是最古老的学科了。
欧文·亚隆在《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的结尾,一反常态地煽了个情(其他时候他都是个理性的存在主义者):“最后,也是我认为最异乎寻常的特权是从属于一个古老的、值得尊敬的治疗者团体。我们所属的传统不但可以追溯到心理治疗的创始者弗洛伊德和荣格,追溯到他们的先辈——尼采、叔本华和克尔凯郭尔,还可以追溯到基督、佛陀、柏拉图、苏格拉底、盖伦、希波克拉底,以及所有其他伟大的宗教领袖、哲学家和医生。所有这些人关注和救护着的是人类的绝望。”我被逗笑了,这老头子怎么跟电影导演一样,在片尾字幕中出现“向XXX致敬”,有种拉大旗做虎皮的感觉。但是,又被他感动哭了。所以说,人平时最好不要乱煽情,这样关键时刻煽情才管用。就像小津,总是固定机位,《麦秋》的结尾罕见地使用了移动的长镜头,立刻有了花开花落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轮回感。
不多扯,记点讲座中有意思的东西:
隐喻是通向内心世界的桥梁,所有的隐喻都是从经验出发。偷吃禁果、巴比伦塔、普罗米修斯,都是隐喻,说明潜意识拒绝意识化。弗洛伊德认为,精神分析意味着潜意识意识化,从分析口误、笔误、肢体语言开始。弗洛伊德的个案中,对癔症患者的治疗比较成功,其他都不太成功。现代治疗师在早期临床经验中,也会遇到这种情况:分析很清楚,但人格的改变没发生。
弗洛伊德在他的生命中一直面对俄狄浦斯冲突,而克莱因面对的是死亡,她一生中失去了十几位亲人,所以对精神分析也有不同的理解。克莱因认为:精神分析意味着寻找到消逝于黑暗记忆迷宫中的一丝温暖;幻想即现实;投射在哪里,世界就在哪里;如果我们不能投射,必将面对一个黑暗的世界,徘徊于世界的边缘。投射——代谢——反投射,精神世界变成了运动状态。就好比咨询——督导——小组讨论,痛苦在这个过程中传递、化解。有人对比昂说他很不喜欢克莱因,比昂说:“你真的知道克莱因是谁吗?”
![]() |
克莱因 |
学习精神分析,要停止逻辑推理,因为内心世界是隐喻的世界,逻辑不是隐喻。隐喻具有完形性。后现代精神分析,主要靠直觉工作,让材料漂浮于两人之间,先体会身体感受,然后是感情,最后是思想。但凡可能,不要分析,如果非要分析,做最少的分析。分析的本质是对焦虑与恐惧的防御,把自己的焦虑与恐惧投射给另一个人。每一次分析,都是一次PS,这就是心理学的测不准原理。在动物界,隐藏自己是最核心的行为模式(想起黑暗森林理论)。所以了解一个人的动机是最难的,如果真正了解了来访者的治疗目的,他也快痊愈了。所以,要有充分的把握才能面质。
科胡特说:“在你眼里,我看见你因我而自豪。”“在我眼里,我对你心生敬畏。”“因为有你,所以有我;因为有你,世界变得如此不同。”
弗洛伊德把荣格从正统精神分析界开除了,其实也是一件好事,荣格从此开辟了新的领域。荣格的原型,是人类几千万年的经验,比隐喻更本质。
案例A:有个小孩不愿意上学,一上学就肚子疼,回家就好了。
讨论:母爱的生物本质更强,近似无条件,而父爱的社会属性更强,是有条件的。社会代表父亲,上学、工作、取得社会地位,都是在追求父亲的认可。生病和拒绝上学,是在呼唤母亲。
案例B:看到洗脸盆或者地上有水,就会特别愤怒。
讨论:停留在口欲期的人,要求自由,有欲望要立刻得到满足。停留在肛欲期的人,要求控制,思维是推理的。
案例讨论了好几个,我只记了两个,还是手慢了。还有比昂,那个♀+♂=k=o的公式没懂。不懂就不懂吧,反正大家都说比昂是最难懂的。就我读过的一点点书里,给易读性排个序:欧文·亚隆>弗洛姆>卡尔·罗杰斯>温尼科特>卡伦·霍妮>弗洛伊德>科胡特>比昂。据说弗洛伊德的德语原文是非常晓畅明白的,还得了歌德文学奖,只是德语和汉语的语法结构差异太大,一翻译就变得特别难懂。知道了这件事,我觉得很欣慰,原来读不懂康德,不是因为我智商低。或许以后得把德语捡起来继续学了。想起来一个笑话:中国和德国的公司交流,那边德语说了一大堆了,中国的同传还一个词都没翻译,老板很生气地问:“你在等什么?”同传淡定道:“等动词。”
比昂说:“意识代表有限,潜意识代表无限。”前阵子《三体》的讲座也提到了比昂,讲到主体间性,人一直在追求理解但理解一直不可得,对于文明来说也是如此。最后有个长得很像小艺仔的女生提问,说:“像三体人这类用脑电波交流的智慧生物,是否能发展出文明的主体间性?”立刻给跪了,多么好的问题,探讨在不同的生物学基础上能发展出怎样的哲学。
关于比昂,我听懂了的一个点是,他说链接包括三对东西:L(爱)、-L(负爱)、H(恨)、-H(负恨),K(知识)、-K(负知识)。
负爱:爱上一个人之后,怕对方没有回应会导致自恋受伤,于是压抑自己的爱。
负恨:害怕恨自然流露后遭到对方报复,于是压抑自己的恨。
负知识:一个人掌握了心灵的知识,没有用来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而是用来和他人竞争。
有所体会的是负知识,树懒姑娘曾经说我不善良,虽然信仰佛教,但是没有像李兆慧师兄那样处处与人为善,所以不觉得我的信仰有什么意义。这话说得挺狠的,但也挺对的,我的确没少欺负人。所以说,不管是信仰,还是读书,还是恋爱,都只能以身作则,慎之慎之。
大鲤鱼(丹AI)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厉鬼也要卷KPI,是为了被看见 (13人喜欢)
- 写给新手咨询师(2):不要有问必答 (29人喜欢)
- 有些咨询师啊,太诚实了 (43人喜欢)
- 做个人执业咨询师的好处:动态失业 (28人喜欢)
- 真爱感的来源:我愿意为了你改变原则 (4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