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舅爷
那天听表妹说舅爷不在了,虽知舅爷一直病魔缠身,但一时还是无法接受。许久,晃过神来,一个人在宿舍哭了一下午。舅爷三周年之际翻出这篇旧文,缅怀过去的点滴。想起龙应台的那句,亲人就是不断目送,他的背影告诉你不必追。人生大抵如此,身边的人会相继离去,但这恩情,这共同经历会永存于心,融入血液,时刻与我们同在。谁也无法抵抗自然规律,能做的唯有珍惜这一世的情缘,亲人也好,朋友也罢,以真心相待,多一些爱的表达,少留遗憾。
——愿逝去的亲人们在天国安息!
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开始记事的,在能记起的记忆里,舅爷就是高大的,拄着拐杖,整天笑呵呵的,慈祥、乐观、自立的一位老人。
听妈妈说舅爷正当壮年的时候得了脑溢血,幸亏抢救及时,可却落下了个半身不遂的后遗症,右部肢体不能自主,行动需要拐杖辅助。舅爷是名教师,好像当时是镇上高中教导主任,写得一手好字,马上就要晋升的时候发了病,患病后舅爷就退了,在家养病。
记得好像后来又发过病,住了几次院,那时候还小,跟着父母去看望过舅爷。
也不全是病,记得有几年舅爷因为练了气功,身体好转很快,算是硬朗了,只是右部手脚还是不灵便。那几年气功比较流行,练的人也多,舅爷热情很高,买了录音机放磁带,每天早上4、5点就起床练功。你还真别说,人只要虔诚起来,有个爱好、食宿规律,身体状况也就慢慢调整好了。后来因为某个功的原因,气功也受到波及,就没怎么练了,只是早起成了习惯。
小时候记得要是肚子疼了,舅爷就会发功为我医治。先是运气,然后双手互搓,搓到很热的时候将我衣服掀开,热后放在肚子上再运气揉一揉,热力传到肚子上,过一会肚子就真不疼了,屡试不爽。舅爷发功为我揉肚子成了我小时候的特殊优待之一。
也不知是哪个人定了这内外亲属的概念,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舅舅家就是别人家不是自家,好多次妈妈带我和姐姐去熬娘家,等到天黑要睡觉的时候,我就拗着要回家,非得要回家,不回就一直大哭,妈妈舅爷舅婆怎么哄都不行,没办法妈妈每次就只好带着我和姐姐回了家。源于这种思想,去舅舅家的次数就比较少,见到舅爷舅婆也就比较少。
差不多是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有次舅爷到我家里住,大清早的,被舅爷就叫起床背书,他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那是第一次听到这句话。很不情愿的起床,记得好像是叫背一篇作文,三五百字吧,极不情愿的背了半个多小时背过了,舅爷很惊喜跟我妈说我记性那么好的,要好好培养一下,是个读书的料。自那以后,舅爷每次见了都要问背了什么文章了没有,然后就会把早读课背过的课文背给他听。一直到高中都是。
初三那年,毕业班了,学校补课,一个人住在妈妈教书的镇中心小学。有次礼拜天放了一天假,天气不太好,因为舅舅家离学校比较近,就没回家,跑到舅舅家去了,舅爷舅婆在家。那好像是第一次自己一个人跑去舅舅家住的。舅爷舅婆都很高兴,晚上舅婆给我烧了水煮荷包蛋。第二天因为还要去上课,舅爷舅婆很早做了早饭,衣服下雨淋湿了还没干,就找了舅舅以前的衣服给我穿。舅爷舅婆一直有闹矛盾,但是那次好像很和睦,两个人互相帮忙着为我准备东西,舅婆还一直责怪舅爷笨手笨脚的,舅爷也没有发作。吃完早饭舅爷给了我一些钱,我就去学校了。
秦地流行秦腔,老年人很是喜欢看。每逢有个经济交流会或是庙会的,那是无秦腔不欢啊。爷爷奶奶舅爷舅婆他们都很爱看。镇上每年会有两次大戏,舅爷一般都是会去看的,那时候初中,中午的时候妈妈就叫我去叫舅爷吃饭,舅爷看到兴头,一般都叫我先回去,然后给我点钱让我自己买东西吃。那时候因为舅爷每次都给我钱,我很喜欢叫舅爷吃饭。
高三那年,有次舅爷舅婆都到我家住,又是大清早的,舅爷把我叫起来,叫我背书,我是太不情愿了。舅婆看见了,就一直责骂舅爷,说孩子好不容易放假,都不能好好休息,那么早叫起来,看眼睛都是肿的什么什么的,舅爷就一句话不说,只低头坐在沙发上。我当时心里还挺乐呵的,心想谁叫你叫我那么早,看被骂了吧。那是为少几次舅婆责骂舅爷而他没有还口的。
还有次舅爷到我家,我陪舅爷去隔壁和干爷爷下棋。舅爷以前棋下的很好,只是年纪大了,思维有时候有点跟不上,干爷爷可是我们那边出名的高手。干爷爷小舅爷十多岁,他们是老亲戚互称兄弟。下了几局舅爷都输了,不甘心,就缠干爷爷要继续下。我给舅爷做军师,爷孙俩齐心协力,侥幸赢了一局,舅爷就开始言语讥讽干爷爷,干爷爷也不甘示弱,说是老哥远道而来不能不留一点情面。两个一大把年纪的人就跟孩子似的在那边,很逗。
那年暑假舅婆不在了,我和爸爸从内蒙赶回去奔丧。丧事在老屋办的,其他人白天都回老屋准备葬礼,舅爷一个人待在县上。叫了舅爷几次回去看看,舅爷都说不回,态度很坚决,说跟她闹了一辈辈,才不会回去看。别人都说舅爷和舅婆矛盾太深,不想回去,我却不那么觉得。葬礼的前一天晚上,我们去县上住,几个孙辈的坐在那边,跟舅爷说话。我是想力争说服舅爷去送送舅婆,就说了好多,说再怎么着两个人也过了一辈子了,夫妻之间闹闹矛盾很平常,但都不记仇,更何况舅婆现在人也不在了,再怎么说舅爷都应该去送舅婆一程。然后姐姐、表妹,我们几个你一言我一语的劝说着舅爷,舅爷还是不松口,直说才不会去呢。葬礼当天舅舅叫车接了舅爷,舅爷回了老屋。妈妈搀着舅爷到舅婆灵柩前,去见舅婆最后一面。趴在水晶棺上,妈妈哭泣着说:“妈,我大来看你了!”舅爷也一手扶着棺材,看着舅婆,声泪俱下。舅爷门里的弟弟看到了赶紧叫妈妈不要那样,怕舅爷身体承受不住,然后我们扶舅爷到里屋休息了。我知道,舅爷不是还放不下矛盾,记蓄舅婆,而是太过悲痛想掩饰自己,就像爷爷下葬那会的奶奶一样,说是一声都不哭,可后来哭到众人都劝不住。
舅婆下世后的几年,舅爷一个人在家,身体状况一直不是很好。好在小妗是护士,有个头疼脑热的还能应付得来,舅爷经常打针吃药。放假回家是肯定要去看舅爷。每次我去了舅爷都要叫我坐他跟前,要跟我说说话,问我的学习情况,大学的生活情况等等。虽然行动不方便,舅爷一直都很好强,很自立,自己能走的时候绝对不要别人搀扶。身体状况好的时候舅爷还会自己叫三轮车,载他到街道上去转悠一下。
记得表弟快要高考的时候,舅爷给我打电话了。他说叫我给表弟出几套题目,让表弟做做,再给他估一些题。我当时真是哭笑不得,我说人家重点中学专家出的题目那么多的,去买本好点预测卷就行了,我能出个什么题啊,再说几年了考纲变化,我自己学的也都忘了,还怎么出题啊,最多就是复习经验,临考经验什么的和表弟多交流沟通一下,也算是一种帮助了。舅爷无奈的嘱咐我一定要帮帮表弟。那是舅爷惟一一次自己给我打电话的,平时都是我打电话回去让舅爷听一下,年纪大了,听不太清楚。
去年过完春节的时候,我们一起带舅爷去了趟兴平大舅和小姨那里。因为住不下,大舅就把舅爷安顿在招待所,让小舅陪着。下午的时候我们去逛街留舅爷自己在房间里,逛完去招待所看的时候,舅爷自己脱了上衣,光着膀子,站在楼道里喊服务员给他放水洗澡,因为他自己不会调冷暖,还好妈妈小舅小姨及时赶到了。第二天早上吃完饭,我们在招待所院子里拍了全家福,就回了周至。回去才发现我搀扶舅爷的时候把他的一只手套弄丢了,当时天还是挺冷的,因为那几天还在家,就说改天给舅爷另买一双。临走前又去了舅舅家修电脑,说给舅爷买手套,舅爷说手套别买了买几瓶药就好了,我就想买了药再买双手套吧,确实天还要冷一阵呢。然后舅舅骑摩托载我出去,去电信营业厅办了宽带问题,我配了副眼镜,买了药,然后忘了买手套了。跟舅爷告了个别,就回家了,第二天直接回了学校。那时候真的应该去买双手套的。
昨天和妈妈打电话,妈还说舅爷身体就那样,没什么问题。
从记事起的高大的身影,坚毅的拐杖到在我面前不再高大,拐杖也扶不稳,气喘吁吁的舅爷,唯一不变的是那乐呵呵的态度。
我知道,舅爷在我记忆中,永远都在。
2012年4月9日
于华侨大学
——愿逝去的亲人们在天国安息!
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开始记事的,在能记起的记忆里,舅爷就是高大的,拄着拐杖,整天笑呵呵的,慈祥、乐观、自立的一位老人。
听妈妈说舅爷正当壮年的时候得了脑溢血,幸亏抢救及时,可却落下了个半身不遂的后遗症,右部肢体不能自主,行动需要拐杖辅助。舅爷是名教师,好像当时是镇上高中教导主任,写得一手好字,马上就要晋升的时候发了病,患病后舅爷就退了,在家养病。
记得好像后来又发过病,住了几次院,那时候还小,跟着父母去看望过舅爷。
也不全是病,记得有几年舅爷因为练了气功,身体好转很快,算是硬朗了,只是右部手脚还是不灵便。那几年气功比较流行,练的人也多,舅爷热情很高,买了录音机放磁带,每天早上4、5点就起床练功。你还真别说,人只要虔诚起来,有个爱好、食宿规律,身体状况也就慢慢调整好了。后来因为某个功的原因,气功也受到波及,就没怎么练了,只是早起成了习惯。
小时候记得要是肚子疼了,舅爷就会发功为我医治。先是运气,然后双手互搓,搓到很热的时候将我衣服掀开,热后放在肚子上再运气揉一揉,热力传到肚子上,过一会肚子就真不疼了,屡试不爽。舅爷发功为我揉肚子成了我小时候的特殊优待之一。
也不知是哪个人定了这内外亲属的概念,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舅舅家就是别人家不是自家,好多次妈妈带我和姐姐去熬娘家,等到天黑要睡觉的时候,我就拗着要回家,非得要回家,不回就一直大哭,妈妈舅爷舅婆怎么哄都不行,没办法妈妈每次就只好带着我和姐姐回了家。源于这种思想,去舅舅家的次数就比较少,见到舅爷舅婆也就比较少。
差不多是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有次舅爷到我家里住,大清早的,被舅爷就叫起床背书,他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那是第一次听到这句话。很不情愿的起床,记得好像是叫背一篇作文,三五百字吧,极不情愿的背了半个多小时背过了,舅爷很惊喜跟我妈说我记性那么好的,要好好培养一下,是个读书的料。自那以后,舅爷每次见了都要问背了什么文章了没有,然后就会把早读课背过的课文背给他听。一直到高中都是。
初三那年,毕业班了,学校补课,一个人住在妈妈教书的镇中心小学。有次礼拜天放了一天假,天气不太好,因为舅舅家离学校比较近,就没回家,跑到舅舅家去了,舅爷舅婆在家。那好像是第一次自己一个人跑去舅舅家住的。舅爷舅婆都很高兴,晚上舅婆给我烧了水煮荷包蛋。第二天因为还要去上课,舅爷舅婆很早做了早饭,衣服下雨淋湿了还没干,就找了舅舅以前的衣服给我穿。舅爷舅婆一直有闹矛盾,但是那次好像很和睦,两个人互相帮忙着为我准备东西,舅婆还一直责怪舅爷笨手笨脚的,舅爷也没有发作。吃完早饭舅爷给了我一些钱,我就去学校了。
秦地流行秦腔,老年人很是喜欢看。每逢有个经济交流会或是庙会的,那是无秦腔不欢啊。爷爷奶奶舅爷舅婆他们都很爱看。镇上每年会有两次大戏,舅爷一般都是会去看的,那时候初中,中午的时候妈妈就叫我去叫舅爷吃饭,舅爷看到兴头,一般都叫我先回去,然后给我点钱让我自己买东西吃。那时候因为舅爷每次都给我钱,我很喜欢叫舅爷吃饭。
高三那年,有次舅爷舅婆都到我家住,又是大清早的,舅爷把我叫起来,叫我背书,我是太不情愿了。舅婆看见了,就一直责骂舅爷,说孩子好不容易放假,都不能好好休息,那么早叫起来,看眼睛都是肿的什么什么的,舅爷就一句话不说,只低头坐在沙发上。我当时心里还挺乐呵的,心想谁叫你叫我那么早,看被骂了吧。那是为少几次舅婆责骂舅爷而他没有还口的。
还有次舅爷到我家,我陪舅爷去隔壁和干爷爷下棋。舅爷以前棋下的很好,只是年纪大了,思维有时候有点跟不上,干爷爷可是我们那边出名的高手。干爷爷小舅爷十多岁,他们是老亲戚互称兄弟。下了几局舅爷都输了,不甘心,就缠干爷爷要继续下。我给舅爷做军师,爷孙俩齐心协力,侥幸赢了一局,舅爷就开始言语讥讽干爷爷,干爷爷也不甘示弱,说是老哥远道而来不能不留一点情面。两个一大把年纪的人就跟孩子似的在那边,很逗。
那年暑假舅婆不在了,我和爸爸从内蒙赶回去奔丧。丧事在老屋办的,其他人白天都回老屋准备葬礼,舅爷一个人待在县上。叫了舅爷几次回去看看,舅爷都说不回,态度很坚决,说跟她闹了一辈辈,才不会回去看。别人都说舅爷和舅婆矛盾太深,不想回去,我却不那么觉得。葬礼的前一天晚上,我们去县上住,几个孙辈的坐在那边,跟舅爷说话。我是想力争说服舅爷去送送舅婆,就说了好多,说再怎么着两个人也过了一辈子了,夫妻之间闹闹矛盾很平常,但都不记仇,更何况舅婆现在人也不在了,再怎么说舅爷都应该去送舅婆一程。然后姐姐、表妹,我们几个你一言我一语的劝说着舅爷,舅爷还是不松口,直说才不会去呢。葬礼当天舅舅叫车接了舅爷,舅爷回了老屋。妈妈搀着舅爷到舅婆灵柩前,去见舅婆最后一面。趴在水晶棺上,妈妈哭泣着说:“妈,我大来看你了!”舅爷也一手扶着棺材,看着舅婆,声泪俱下。舅爷门里的弟弟看到了赶紧叫妈妈不要那样,怕舅爷身体承受不住,然后我们扶舅爷到里屋休息了。我知道,舅爷不是还放不下矛盾,记蓄舅婆,而是太过悲痛想掩饰自己,就像爷爷下葬那会的奶奶一样,说是一声都不哭,可后来哭到众人都劝不住。
舅婆下世后的几年,舅爷一个人在家,身体状况一直不是很好。好在小妗是护士,有个头疼脑热的还能应付得来,舅爷经常打针吃药。放假回家是肯定要去看舅爷。每次我去了舅爷都要叫我坐他跟前,要跟我说说话,问我的学习情况,大学的生活情况等等。虽然行动不方便,舅爷一直都很好强,很自立,自己能走的时候绝对不要别人搀扶。身体状况好的时候舅爷还会自己叫三轮车,载他到街道上去转悠一下。
记得表弟快要高考的时候,舅爷给我打电话了。他说叫我给表弟出几套题目,让表弟做做,再给他估一些题。我当时真是哭笑不得,我说人家重点中学专家出的题目那么多的,去买本好点预测卷就行了,我能出个什么题啊,再说几年了考纲变化,我自己学的也都忘了,还怎么出题啊,最多就是复习经验,临考经验什么的和表弟多交流沟通一下,也算是一种帮助了。舅爷无奈的嘱咐我一定要帮帮表弟。那是舅爷惟一一次自己给我打电话的,平时都是我打电话回去让舅爷听一下,年纪大了,听不太清楚。
去年过完春节的时候,我们一起带舅爷去了趟兴平大舅和小姨那里。因为住不下,大舅就把舅爷安顿在招待所,让小舅陪着。下午的时候我们去逛街留舅爷自己在房间里,逛完去招待所看的时候,舅爷自己脱了上衣,光着膀子,站在楼道里喊服务员给他放水洗澡,因为他自己不会调冷暖,还好妈妈小舅小姨及时赶到了。第二天早上吃完饭,我们在招待所院子里拍了全家福,就回了周至。回去才发现我搀扶舅爷的时候把他的一只手套弄丢了,当时天还是挺冷的,因为那几天还在家,就说改天给舅爷另买一双。临走前又去了舅舅家修电脑,说给舅爷买手套,舅爷说手套别买了买几瓶药就好了,我就想买了药再买双手套吧,确实天还要冷一阵呢。然后舅舅骑摩托载我出去,去电信营业厅办了宽带问题,我配了副眼镜,买了药,然后忘了买手套了。跟舅爷告了个别,就回家了,第二天直接回了学校。那时候真的应该去买双手套的。
昨天和妈妈打电话,妈还说舅爷身体就那样,没什么问题。
从记事起的高大的身影,坚毅的拐杖到在我面前不再高大,拐杖也扶不稳,气喘吁吁的舅爷,唯一不变的是那乐呵呵的态度。
我知道,舅爷在我记忆中,永远都在。
2012年4月9日
于华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