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陶醉了我的生活
读书陶醉了我的生活
(今年世界读书日前夕答《青岛早报》同仁问)
我读“大书”是从小学两年级开始,在我家阁楼上的一个玉米秸编的小箱子里发现了姐姐哥哥们放的书。大多是当时的“禁书”,例如《烈火金刚》《红岩》《青春之歌》《安娜•卡列尼娜》《嘉莉妹妹》《艰难世事》等,其实大多读不懂,囫囵吞枣连蒙加猜的读,尤其是那些书大多还是繁体字版。但这些书给我带来了梦想。我读的第一本“大书”是《烈火金刚》,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小说开始时描绘的战争的残酷场面。
我是1970年代读小学,那个年代上学,功课不紧张,我喜欢读课外书,家里的这些藏书成了我最初的读物。这些书滋养了我的童年梦想,也让我有了文学的梦想。开始喜欢文学和绘画。小学毕业时,我已经养成了逛书店的习惯,并开始用积攥下的零花钱买书。初中二年级时,我已经每周都要跑书店,养成了买书的癖好和读“闲书”的嗜好。当时读书就是感觉快乐,在充填着自己的文学梦。
在1980年代初期,有几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一直影响到我至今的生活,这就是何为的散文选集《临窗集》,因为当时他的那篇被收入高考试卷中的散文《第二次考试》被改编成了广播剧,吸引我见到他的书马上买了下来,并读得津津有味。紧接着就是巴金的散文选集,还有上下册的《茅盾散文速写选集》和两卷本的《中国现代散文选集》,给我打开了阅读现代文学世界的窗门。尤其是《沈从文小说选》和《沈从文散文选》,他笔下的《边城》《湘行散记》《从文自传》和《湘西》等,至今仍给我带来阅读的快乐。而《萧乾散文特写选》更是给我带来了阅读现代文学的兴趣,他的两篇小说和散文特写选的长篇序言《未带地图的旅人》《一本褪色的相册》影响了我对现代文学阅读的趣味和眼光。
因为我中学毕业后就参加工作,所以我的读书生活一直是我夜晚生活的内容。我很幸运的是工作与读书并不冲突,我以前是做海洋地质科辅工作,除了实验室工作之外,出野外和海上生活是工作的重要内容,这也给了我大量的读书时间,尤其在海上,读书让我克服海上的孤独和寂寞。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我的阅读面扩展了很多,从之前的文学和美术,扩展到了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例如贝尔纳的《历史上的科学》、阿西莫夫的系列科普读物等等,都给我带来阅读的快乐和思考的滋润。而带着达尔文的上船更是成了我在海上写日记时的“标杆”。许靖华的《地学革命风云录》给我带来观念上的变化和读自然科学人文图书的兴趣。这样的阅读也给我的读书生活带来与文学阅读感性思维上的不同“训练”。
我不知道我读了多少本书,我只能说从开始买书到现在,已经过去了近四十年,我今年也已经到了五十岁,只能说,这四十多年里我始终没有变化的就是对读书的乐趣,少年时代读书的梦想和嗜好一直延续到今天,并也在影响着我的女儿的生活。我现在正在读的书主要是我写作需要的“资料阅读”,再就是给我带来生活娱乐的闲读,这种闲读也是我休息的方式。之前我写作的关于中国现代文人和画家的《闲话文人》和《画家物语》等书都是我夜读的收获,正在继续中的还是这种夜读的“闲话”,这种夜读也是我现在生活的主要内容。正在读的主要是现代文人的文集,还有一些画家的文集,这是结合我的“闲话文人”写作的目的性阅读,同时,我还在读我刚买回来的书,例如艾柯和马尔克斯的书。
我读书没有到图书馆借阅和阅读的习惯,我读书都是自己买回来看,我只读我自己买回来的书。而买书主要是凭兴趣,现在有些书是为了当资料而不一定都是因为兴趣。四十年来我没统计过我买了多少本书,只能说我每周都要逛书店,而去书店则往往是“贼不走空”,绝不会空着手出来,一定会选上几本书。读书也成了我的娱乐。
家里的书房早已书满为患,并延伸到了客厅,而且在家之外,还有了单独放书的“第二书房”。这样的读书生活,给我的感受正如扬之水在谈书房时所说“书房的至乐之境。未必与书相关,而毋宁说,是得自读书的意境”。这也是我现在读书生活的写照。
与其说读书改变了我的生活,不如说读书滋养了我的生活。正因为读书,我一直在做着与书相关的工作,读书也始终成为我职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前即便是做海洋地质工作,因为是为科学家做工作助手,所以读书成了我充实自己和完成工作的主要方式;之后我开始做报纸副刊编辑,尤其是做读书版的编辑,读书更是成了我结合工作的主要方式。
我不觉得因为工作会没时间读书,因为我喜欢在书房里发呆,我的大部分夜晚生活都是在书房里,夜晚的阅读是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的。我不喜欢应酬,不喝酒不吸烟也不愿意与不喜欢读书的人交往,我尊敬并喜欢与我一样嗜好买书的人交往。这种交往往往是在书店里相会或在逛书店时结伴,夜晚是属于私人阅读和私密生活的。我不需要给读书留出时间,因为我有大把的个人时间需要读书来填充。
我曾编选过一本《带一本书去未来》,是谈对纸本书和电子书的看法的。我相信不管书的形式和载体如何变化,读书仍会成为嗜好读书的人的乐趣。我喜欢纸本书的阅读,不习惯电子书和屏幕上的电子书的阅读。但我并不排斥电子书或网络上的阅读,因为作为资料搜索这样的阅读是很方便的。但这样的阅读在我不是阅读的快乐,而是工作的需要。阅读的快乐在我是夜晚寂静的灯火下,打开一本纸本书。
我不知道应该推荐什么书给陌生的书友,因为即便对我马上要读高中的女儿,我都不推荐书,而是让她自己去书店里选书,挑选她自己喜欢的书,不管什么书,只要能给她带来阅读的快乐。这样说,其实也就是我对推荐书的态度。对自己的有趣的书,只有在养成阅读的兴趣之后,在买书的过程中自己逐渐“知道”。每个人的阅读兴趣不同,喜欢的书也自然不同。我自己喜欢的作家和书,外国作家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川端康成、茨威格等;中国现代作家是沈从文、孙犁、汪曾祺等。《罪与罚》《死屋手记》《雪国》《古都》《象棋的故事》《看不见的收藏》等这些小说是当年给我的青年时期带来深刻影响的作品。
(今年世界读书日前夕答《青岛早报》同仁问)
我读“大书”是从小学两年级开始,在我家阁楼上的一个玉米秸编的小箱子里发现了姐姐哥哥们放的书。大多是当时的“禁书”,例如《烈火金刚》《红岩》《青春之歌》《安娜•卡列尼娜》《嘉莉妹妹》《艰难世事》等,其实大多读不懂,囫囵吞枣连蒙加猜的读,尤其是那些书大多还是繁体字版。但这些书给我带来了梦想。我读的第一本“大书”是《烈火金刚》,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小说开始时描绘的战争的残酷场面。
我是1970年代读小学,那个年代上学,功课不紧张,我喜欢读课外书,家里的这些藏书成了我最初的读物。这些书滋养了我的童年梦想,也让我有了文学的梦想。开始喜欢文学和绘画。小学毕业时,我已经养成了逛书店的习惯,并开始用积攥下的零花钱买书。初中二年级时,我已经每周都要跑书店,养成了买书的癖好和读“闲书”的嗜好。当时读书就是感觉快乐,在充填着自己的文学梦。
在1980年代初期,有几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一直影响到我至今的生活,这就是何为的散文选集《临窗集》,因为当时他的那篇被收入高考试卷中的散文《第二次考试》被改编成了广播剧,吸引我见到他的书马上买了下来,并读得津津有味。紧接着就是巴金的散文选集,还有上下册的《茅盾散文速写选集》和两卷本的《中国现代散文选集》,给我打开了阅读现代文学世界的窗门。尤其是《沈从文小说选》和《沈从文散文选》,他笔下的《边城》《湘行散记》《从文自传》和《湘西》等,至今仍给我带来阅读的快乐。而《萧乾散文特写选》更是给我带来了阅读现代文学的兴趣,他的两篇小说和散文特写选的长篇序言《未带地图的旅人》《一本褪色的相册》影响了我对现代文学阅读的趣味和眼光。
因为我中学毕业后就参加工作,所以我的读书生活一直是我夜晚生活的内容。我很幸运的是工作与读书并不冲突,我以前是做海洋地质科辅工作,除了实验室工作之外,出野外和海上生活是工作的重要内容,这也给了我大量的读书时间,尤其在海上,读书让我克服海上的孤独和寂寞。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我的阅读面扩展了很多,从之前的文学和美术,扩展到了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例如贝尔纳的《历史上的科学》、阿西莫夫的系列科普读物等等,都给我带来阅读的快乐和思考的滋润。而带着达尔文的上船更是成了我在海上写日记时的“标杆”。许靖华的《地学革命风云录》给我带来观念上的变化和读自然科学人文图书的兴趣。这样的阅读也给我的读书生活带来与文学阅读感性思维上的不同“训练”。
我不知道我读了多少本书,我只能说从开始买书到现在,已经过去了近四十年,我今年也已经到了五十岁,只能说,这四十多年里我始终没有变化的就是对读书的乐趣,少年时代读书的梦想和嗜好一直延续到今天,并也在影响着我的女儿的生活。我现在正在读的书主要是我写作需要的“资料阅读”,再就是给我带来生活娱乐的闲读,这种闲读也是我休息的方式。之前我写作的关于中国现代文人和画家的《闲话文人》和《画家物语》等书都是我夜读的收获,正在继续中的还是这种夜读的“闲话”,这种夜读也是我现在生活的主要内容。正在读的主要是现代文人的文集,还有一些画家的文集,这是结合我的“闲话文人”写作的目的性阅读,同时,我还在读我刚买回来的书,例如艾柯和马尔克斯的书。
我读书没有到图书馆借阅和阅读的习惯,我读书都是自己买回来看,我只读我自己买回来的书。而买书主要是凭兴趣,现在有些书是为了当资料而不一定都是因为兴趣。四十年来我没统计过我买了多少本书,只能说我每周都要逛书店,而去书店则往往是“贼不走空”,绝不会空着手出来,一定会选上几本书。读书也成了我的娱乐。
家里的书房早已书满为患,并延伸到了客厅,而且在家之外,还有了单独放书的“第二书房”。这样的读书生活,给我的感受正如扬之水在谈书房时所说“书房的至乐之境。未必与书相关,而毋宁说,是得自读书的意境”。这也是我现在读书生活的写照。
与其说读书改变了我的生活,不如说读书滋养了我的生活。正因为读书,我一直在做着与书相关的工作,读书也始终成为我职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前即便是做海洋地质工作,因为是为科学家做工作助手,所以读书成了我充实自己和完成工作的主要方式;之后我开始做报纸副刊编辑,尤其是做读书版的编辑,读书更是成了我结合工作的主要方式。
我不觉得因为工作会没时间读书,因为我喜欢在书房里发呆,我的大部分夜晚生活都是在书房里,夜晚的阅读是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的。我不喜欢应酬,不喝酒不吸烟也不愿意与不喜欢读书的人交往,我尊敬并喜欢与我一样嗜好买书的人交往。这种交往往往是在书店里相会或在逛书店时结伴,夜晚是属于私人阅读和私密生活的。我不需要给读书留出时间,因为我有大把的个人时间需要读书来填充。
我曾编选过一本《带一本书去未来》,是谈对纸本书和电子书的看法的。我相信不管书的形式和载体如何变化,读书仍会成为嗜好读书的人的乐趣。我喜欢纸本书的阅读,不习惯电子书和屏幕上的电子书的阅读。但我并不排斥电子书或网络上的阅读,因为作为资料搜索这样的阅读是很方便的。但这样的阅读在我不是阅读的快乐,而是工作的需要。阅读的快乐在我是夜晚寂静的灯火下,打开一本纸本书。
我不知道应该推荐什么书给陌生的书友,因为即便对我马上要读高中的女儿,我都不推荐书,而是让她自己去书店里选书,挑选她自己喜欢的书,不管什么书,只要能给她带来阅读的快乐。这样说,其实也就是我对推荐书的态度。对自己的有趣的书,只有在养成阅读的兴趣之后,在买书的过程中自己逐渐“知道”。每个人的阅读兴趣不同,喜欢的书也自然不同。我自己喜欢的作家和书,外国作家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川端康成、茨威格等;中国现代作家是沈从文、孙犁、汪曾祺等。《罪与罚》《死屋手记》《雪国》《古都》《象棋的故事》《看不见的收藏》等这些小说是当年给我的青年时期带来深刻影响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