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入者:一个中国人的故事
1.
直至这部《闯入者》,王小帅似乎终于用他的“老三线三部曲”讲完了自己的故事。而我则像极了《我11》里那个酷似贾樟柯的童年王小帅,躲在大人们的餐桌下,透过他,偷听来一点碎片。
《青红》里,他摆了个美丽的高圆圆在那里,我们等着看她被摧残、被毁坏,借此揪起一代人对于曾遭受到的粗糙冰冷的伤害的记忆。
七年后他拍了《我11》,看似借用一个孩子懵懂的视角回避直面那个年代的残酷,但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次更露骨、更深刻的描绘。
小珍和青红反反复复地问,是否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有一种更好的生活;《我11》里,这种遗憾和追问更是开篇便借由旁白之口问了出来。而今天的《闯入者》,导演没有善良地给予“老坏人”救赎,却给了那一代人一个答案和“出路”:没有人不是被生活和时代所定义的。没有人(或者除了极少数人外,没有人)能够对抗自己的经历去认识、去表达。这是人性的遗憾,时代的遗憾。但当我们从一个更为宏大的时空看去,居然可以因为意识到这点,而感到一点慰藉。
私以为,影片前半部分对空巢老人孤独生活、母亲与大儿媳和同性恋二儿子之间隔阂的描述,其实旨在展现一种真实的生活:这种“你家就是我家,你的就是我的”的父母模型,不正是《青红》里固执的父权主义的父亲衰老之后的必然形象么?在这种传统中国式大家长的观念里,“为了孩子”——或者在另一部影片里,“为了父母”——这座大山一旦压下来,任何牺牲都不足为惜。然而,在“运动积极分子”邓美娟变成老邓的今天,她忽然发现当今的社会结构和后代人的知识结构都已经不吃她那一套了。她失望、无助、愤怒,但又没有足够的自信和能力去和新的架构抗争。这种“突然中断”,甚至“突然翻盘”的集体转向,这种“集体抛弃不久前的价值观,接受新的价值观”,他们这一代人被迫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影片中,老邓两次散步到社区的老年中心,听到一帮老头老太太群情激昂地在唱红歌。她站在门口,听得愣住了,回过神来后又逃也似的跑掉了。她不敢进去,或许是因为“红歌”这种表达背后的情感形式在她心里曾是与信仰有关的,曾是纯洁的,后来被破坏了,掺杂着愧疚埋下了。
老徐说,这部片子让她想起《野草莓》:过去总是以一种梦魇的方式侵入我们的现实。男孩几次要杀她,我们已经分不清哪个是现实哪个是梦境;而她下意识地和老头说出这个是男孩是“贵州来的”,又暗示着我们,往事如影随形。
影片灰色调,不轻松,因为最后它告诉你:你可以忏悔,但那是你私人的事,是你对于自己的交代,你无法给予别人安慰,哪怕是一句致歉。因为人与人、代与代之间充斥着不可交流和不可沟通,无论我们如何尝试去表达、去理解。那群被遗忘在三线的老人们想“要个说法”,但时代给不了这群牺牲品什么说法,曾经伤害过他们的人也给不了说法。时代碾压而过的烙印就留在那里,无法擦除和抹去。而当她试图拉住最后的自我救赎的稻草时,导演给了我们一扇破窗。
真正的救赎或许只能通过自我完成,就好像对于伤痛的遗忘和消解,也是私人的过程。
2.
那个时代,那个山沟,那个地方,于老邓他们那代人而言,可能是一个失败的乌托邦试验。对于他们的下一代,这种衔接于历史的理想主义给了他们一种激情,一种“继往开来的激情”,一种抱负,一种历史责任感。人人都相信自己对历史是有责任的。可能王小帅们要讲这样的故事,并不是因为他们老了,才只喜欢说沉重的东西、不招人爱看的东西。这是那个时代留给他们的印记,包括“要说”这件事,也是的。
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那是他们的“明清的木质枕头和硬木太师椅”,他们可以适应了沙发的舒适,并装作生活从来就是这样。《我11》的结尾,谢家父女站在镜头远处的监狱大门口,面无表情地望着老王一家的方向;《闯入者》中,老邓第二次徘徊在老年中心门口听他们唱红歌,最终离去之前,也是同样的镜头:她站在远处,一个小小的,彷徨的身影。在这样“大他者”的视角中,镜头带着观众从历史的视角,审视他们,也审视我们自身。面对那些“无法直面”,那些“善于遗忘”。
3.
有评论觉得这部片子的前半部和后半部联系得牵强,但我认为这冗长的铺叙和《我11》中的琐碎异曲同工。两个阴魂不散的人物,引得叙述者或是不得不直面自己的伤痕,或是不得不由他人的真相去窥生活的伤痕。《我11》似乎并没能阐释清它片头的那段表白;这个命题由本片完成了:
“我们在生命的过程中总是看着别人,假设自己是身在别处,以此来构想不同于自己的生活。可是有一天,你发现一切都太晚了。你就是你。你生在某个家庭,某个时代,你生命的烙印不会因为你的遐想而改变。那时,你所能做的,就是接受它,并尊重它。”
直至这部《闯入者》,王小帅似乎终于用他的“老三线三部曲”讲完了自己的故事。而我则像极了《我11》里那个酷似贾樟柯的童年王小帅,躲在大人们的餐桌下,透过他,偷听来一点碎片。
《青红》里,他摆了个美丽的高圆圆在那里,我们等着看她被摧残、被毁坏,借此揪起一代人对于曾遭受到的粗糙冰冷的伤害的记忆。
七年后他拍了《我11》,看似借用一个孩子懵懂的视角回避直面那个年代的残酷,但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次更露骨、更深刻的描绘。
小珍和青红反反复复地问,是否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有一种更好的生活;《我11》里,这种遗憾和追问更是开篇便借由旁白之口问了出来。而今天的《闯入者》,导演没有善良地给予“老坏人”救赎,却给了那一代人一个答案和“出路”:没有人不是被生活和时代所定义的。没有人(或者除了极少数人外,没有人)能够对抗自己的经历去认识、去表达。这是人性的遗憾,时代的遗憾。但当我们从一个更为宏大的时空看去,居然可以因为意识到这点,而感到一点慰藉。
私以为,影片前半部分对空巢老人孤独生活、母亲与大儿媳和同性恋二儿子之间隔阂的描述,其实旨在展现一种真实的生活:这种“你家就是我家,你的就是我的”的父母模型,不正是《青红》里固执的父权主义的父亲衰老之后的必然形象么?在这种传统中国式大家长的观念里,“为了孩子”——或者在另一部影片里,“为了父母”——这座大山一旦压下来,任何牺牲都不足为惜。然而,在“运动积极分子”邓美娟变成老邓的今天,她忽然发现当今的社会结构和后代人的知识结构都已经不吃她那一套了。她失望、无助、愤怒,但又没有足够的自信和能力去和新的架构抗争。这种“突然中断”,甚至“突然翻盘”的集体转向,这种“集体抛弃不久前的价值观,接受新的价值观”,他们这一代人被迫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影片中,老邓两次散步到社区的老年中心,听到一帮老头老太太群情激昂地在唱红歌。她站在门口,听得愣住了,回过神来后又逃也似的跑掉了。她不敢进去,或许是因为“红歌”这种表达背后的情感形式在她心里曾是与信仰有关的,曾是纯洁的,后来被破坏了,掺杂着愧疚埋下了。
老徐说,这部片子让她想起《野草莓》:过去总是以一种梦魇的方式侵入我们的现实。男孩几次要杀她,我们已经分不清哪个是现实哪个是梦境;而她下意识地和老头说出这个是男孩是“贵州来的”,又暗示着我们,往事如影随形。
影片灰色调,不轻松,因为最后它告诉你:你可以忏悔,但那是你私人的事,是你对于自己的交代,你无法给予别人安慰,哪怕是一句致歉。因为人与人、代与代之间充斥着不可交流和不可沟通,无论我们如何尝试去表达、去理解。那群被遗忘在三线的老人们想“要个说法”,但时代给不了这群牺牲品什么说法,曾经伤害过他们的人也给不了说法。时代碾压而过的烙印就留在那里,无法擦除和抹去。而当她试图拉住最后的自我救赎的稻草时,导演给了我们一扇破窗。
真正的救赎或许只能通过自我完成,就好像对于伤痛的遗忘和消解,也是私人的过程。
2.
那个时代,那个山沟,那个地方,于老邓他们那代人而言,可能是一个失败的乌托邦试验。对于他们的下一代,这种衔接于历史的理想主义给了他们一种激情,一种“继往开来的激情”,一种抱负,一种历史责任感。人人都相信自己对历史是有责任的。可能王小帅们要讲这样的故事,并不是因为他们老了,才只喜欢说沉重的东西、不招人爱看的东西。这是那个时代留给他们的印记,包括“要说”这件事,也是的。
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那是他们的“明清的木质枕头和硬木太师椅”,他们可以适应了沙发的舒适,并装作生活从来就是这样。《我11》的结尾,谢家父女站在镜头远处的监狱大门口,面无表情地望着老王一家的方向;《闯入者》中,老邓第二次徘徊在老年中心门口听他们唱红歌,最终离去之前,也是同样的镜头:她站在远处,一个小小的,彷徨的身影。在这样“大他者”的视角中,镜头带着观众从历史的视角,审视他们,也审视我们自身。面对那些“无法直面”,那些“善于遗忘”。
3.
有评论觉得这部片子的前半部和后半部联系得牵强,但我认为这冗长的铺叙和《我11》中的琐碎异曲同工。两个阴魂不散的人物,引得叙述者或是不得不直面自己的伤痕,或是不得不由他人的真相去窥生活的伤痕。《我11》似乎并没能阐释清它片头的那段表白;这个命题由本片完成了:
“我们在生命的过程中总是看着别人,假设自己是身在别处,以此来构想不同于自己的生活。可是有一天,你发现一切都太晚了。你就是你。你生在某个家庭,某个时代,你生命的烙印不会因为你的遐想而改变。那时,你所能做的,就是接受它,并尊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