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久拉霍和甘地
2015年1月13日,游克久拉霍的西寺庙群和东寺庙群。
克久拉霍的寺庙都被称为性庙,因体现性爱的雕塑闻名遐迩。其实性爱部分占群雕的比例不大,但是几乎所有寺庙外墙上都有此类内容。按同伴的话说,一圈抬头搜寻下来,颈椎病也被治好了。我觉得当年的匠人把那些少儿不宜的内容放在不那么显眼,但是又不会被忽略掉的地方,还是费了一点心机的。
这里的雕刻以人物为主,形象丰满,线条流畅,充满动感。表现性爱的部分尺度大得堪比色情电影,除了男女XX、女女XX、各种数量的群p,还有人与动物。
霍久拉克的寺庙属于印度教和耆那教,建立于公元950到1050年昌德拉王朝间。比较主流的观点是,寺庙上的性爱雕塑是为宣扬与性相关的宗教思想。此外我知道的还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赞美神的性能力:湿婆与乌玛性交一次长达100年之久(恒河之水天上来指的是湿婆的精液哦)。一说是昌德拉王朝间,百姓沉醉于出家修行,为提高生育率,为社会的繁荣稳定,当时的国王让工匠在寺庙上雕出诱惑人心的场景,动员出家人还俗。
我觉得反映神性能力的说法解释不通女女、人和动物。刺激生育率的说法有脱裤子放屁的嫌疑,--这些石雕必然极耗人力、物力。雕好了,修行的年轻人也老了。
个人对多神,且宗教传说极其夸张的印度教能兴盛至今感到不可思议。印度人该有多天真啊?
有个印度教里的重要传说让我印象深刻:湿婆的妻子在丈夫出远门的时候生下爱子迦尼萨。湿婆回家,见陌生小伙,以为老婆与人私通,醋意大发,砍下儿子的头。湿婆知道做错事后求守护生命神毗湿奴。毗湿奴告诉湿婆神,明天太阳升起,按照他指引的线路,将见到的第一个生物的头砍下,安装在他儿子脖子上,就可以使迦尼萨死而复活。湿婆碰上第一个生物是大象,于是取下象头,放在儿子的身上。因此迦尼萨就成了象头人身(百度百科)。至今,印度到处可见象头神的画像和雕塑。总之,我觉得印度神仙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呆萌任性,并不比凡人高明到哪里去。
和朋友聊到自己对毫无质疑精神的印度教徒的不解。朋友认为很正常,普通印度人没有受过西式教育。我反驳,印度近现代领导人受的都是英式教育,比如甘地。
说到甘地,印度教徒,奉行禁欲主义,认为性欲损耗他投身印度民族事业的精力。甘地曾计划毁掉克久拉霍的寺庙群(幸亏有泰戈尔说情)。甘地对克久拉霍性庙的强烈反感与他主张的宗教多元、平等化观点“实在唯一,圣者异名”并不矛盾。他在某本书里写道:如果我发现,印度教和我的道德感或精神成长相抵触,我就会反对它。显然,克久拉霍性庙被甘地看做是印度教的糟粕。
《甘地自传》好有趣。甘地花很长篇幅讲自己从青壮年到中晚年间禁欲的心理路程。经过无数次失败后他终于成功。甘地认为禁欲成功的重要原因是饮食的克制。
甘地是严格的素食主义者,他不能够忍受吃肉带给动物的痛苦。他也不喝牛奶,因为印度的牛在被挤奶的过程中也是痛苦的。有次甘地的儿子病得半死,医生建议吃肉补充营养,尽管甘地内心倍受折磨,还是替儿子做出选择,宁愿死也不吃肉。
克久拉霍性爱雕塑表现的出开放性爱观和甘地的禁欲主义都挺极端的,离普罗大众距离有点远。普通的印度教徒既对去湿婆庙朝拜林伽(代表男性生殖器)充满热情,又对两性关系相对保守。很多印度爱情电影,还有近日热门的纪录片《印度的女儿》对此有体现。
克久拉霍的寺庙都被称为性庙,因体现性爱的雕塑闻名遐迩。其实性爱部分占群雕的比例不大,但是几乎所有寺庙外墙上都有此类内容。按同伴的话说,一圈抬头搜寻下来,颈椎病也被治好了。我觉得当年的匠人把那些少儿不宜的内容放在不那么显眼,但是又不会被忽略掉的地方,还是费了一点心机的。
这里的雕刻以人物为主,形象丰满,线条流畅,充满动感。表现性爱的部分尺度大得堪比色情电影,除了男女XX、女女XX、各种数量的群p,还有人与动物。
霍久拉克的寺庙属于印度教和耆那教,建立于公元950到1050年昌德拉王朝间。比较主流的观点是,寺庙上的性爱雕塑是为宣扬与性相关的宗教思想。此外我知道的还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赞美神的性能力:湿婆与乌玛性交一次长达100年之久(恒河之水天上来指的是湿婆的精液哦)。一说是昌德拉王朝间,百姓沉醉于出家修行,为提高生育率,为社会的繁荣稳定,当时的国王让工匠在寺庙上雕出诱惑人心的场景,动员出家人还俗。
我觉得反映神性能力的说法解释不通女女、人和动物。刺激生育率的说法有脱裤子放屁的嫌疑,--这些石雕必然极耗人力、物力。雕好了,修行的年轻人也老了。
个人对多神,且宗教传说极其夸张的印度教能兴盛至今感到不可思议。印度人该有多天真啊?
有个印度教里的重要传说让我印象深刻:湿婆的妻子在丈夫出远门的时候生下爱子迦尼萨。湿婆回家,见陌生小伙,以为老婆与人私通,醋意大发,砍下儿子的头。湿婆知道做错事后求守护生命神毗湿奴。毗湿奴告诉湿婆神,明天太阳升起,按照他指引的线路,将见到的第一个生物的头砍下,安装在他儿子脖子上,就可以使迦尼萨死而复活。湿婆碰上第一个生物是大象,于是取下象头,放在儿子的身上。因此迦尼萨就成了象头人身(百度百科)。至今,印度到处可见象头神的画像和雕塑。总之,我觉得印度神仙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呆萌任性,并不比凡人高明到哪里去。
和朋友聊到自己对毫无质疑精神的印度教徒的不解。朋友认为很正常,普通印度人没有受过西式教育。我反驳,印度近现代领导人受的都是英式教育,比如甘地。
说到甘地,印度教徒,奉行禁欲主义,认为性欲损耗他投身印度民族事业的精力。甘地曾计划毁掉克久拉霍的寺庙群(幸亏有泰戈尔说情)。甘地对克久拉霍性庙的强烈反感与他主张的宗教多元、平等化观点“实在唯一,圣者异名”并不矛盾。他在某本书里写道:如果我发现,印度教和我的道德感或精神成长相抵触,我就会反对它。显然,克久拉霍性庙被甘地看做是印度教的糟粕。
《甘地自传》好有趣。甘地花很长篇幅讲自己从青壮年到中晚年间禁欲的心理路程。经过无数次失败后他终于成功。甘地认为禁欲成功的重要原因是饮食的克制。
甘地是严格的素食主义者,他不能够忍受吃肉带给动物的痛苦。他也不喝牛奶,因为印度的牛在被挤奶的过程中也是痛苦的。有次甘地的儿子病得半死,医生建议吃肉补充营养,尽管甘地内心倍受折磨,还是替儿子做出选择,宁愿死也不吃肉。
克久拉霍性爱雕塑表现的出开放性爱观和甘地的禁欲主义都挺极端的,离普罗大众距离有点远。普通的印度教徒既对去湿婆庙朝拜林伽(代表男性生殖器)充满热情,又对两性关系相对保守。很多印度爱情电影,还有近日热门的纪录片《印度的女儿》对此有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