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据有关资料记载,白居易在淮北苻离的时候,曾经跟一位名叫李湘灵的姑娘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这段恋情虽然没有得到实现,却对白居易的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说起来,白居易跟湘灵的爱情真所谓至死不渝。让我们通过白居易留下的爱情诗来寻找这位伟大诗人在爱情方面的人生轨迹。
白居易十一岁时,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四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到白居易十九岁、湘灵十五岁时,二人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白居易有一首名叫《邻女》的诗,赞美了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是后来《李娃专》的原型人物。
《邻女》: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贞元十四年,白居易二十七岁的时候,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
《寄湘灵》: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杆独自愁。
《寒闺夜》:
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由这些诗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居易与湘灵经过十七年的相处和八年的相恋,感情已经很深了。离别后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虑过结婚问题。但是湘灵担心她家门第低,攀不上白居易。最后表示了愿至诚必成和步步比肩行的恳切愿望。
贞元十六年初,白居易二十九岁考上进士,回符离住了近十个月,恳切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封建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白居易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看下面的诗。
《生离别》: 食蘖不易食梅难,蘖能苦兮梅能酸。未如生别之为难,苦在心兮酸在肝。晨鸡再鸣残月没,征马连嘶行人出。回看骨肉哭一声,梅酸蘖苦甘如蜜。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天寒野旷何处宿,棠梨叶战风飕飕。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忧极心劳血气衰,未年三十生白发。 《潜别离》: 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多么真挚的感情!多么痛苦的离别!一对恋人,泪眼对泪眼,说不完的心中事,割不开的骨肉情!
贞元二十年秋,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门户大于一切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并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他们的婚姻无望了,但他们深厚的爱情并没从此结束。白居易以拒绝与其他女子结婚来同母亲抗婚。
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直到白居易三十七岁那一年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但是白居易仍然还不断写诗思念湘灵。看下面这些诗:
《冬至夜怀湘灵》: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感秋寄远》: 惆怅时节晚,两情千里同。离忧不散处,庭树正秋风。燕影动归翼,蕙香销故丛。佳期与芳岁,牢落两成空。 《寄远》: 欲忘忘未得,欲去去无由。两腋不生翅,二毛空满头。坐看新落叶,行上最高楼。暝色无边际,茫茫尽眼愁。
《夜雨》: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感镜》:
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自从花颜去,秋水无芙蓉。经年不开匣,红埃覆青铜。今朝一拂拭,自照憔悴容。照罢重惆怅,背有双盘龙。
每一首诗都饱含着无尽的思念。
后来白居易蒙冤被贬江州途中,和杨夫人一起遇见了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白居易与湘灵抱头痛哭了一场,并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
《逢旧》:
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
这时白居易已经四十四岁了,湘灵也四十岁了,但是湘灵还没结婚,据湘灵自己说,她已经把全部身心都给了乐天哥哥,心中再也容不下任何一个别的男人。
直到白居易五十三岁的时候,他在杭州刺史任满回洛京途中,白居易到苻离老家,白居易问起湘灵的情况,但是邻居都说不知道。白居易带着无限惆怅离开了苻离的白家大院。
樊素和小蛮就是白居易的家伎。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她们俩出名,皆因白居易曾经写过著名的“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其实,白居易当时任刑部侍郎,官正四品,按规定只能蓄女妓三人,但他的家妓除了樊素、小蛮和春草以外,专管吹拉弹唱的家伎就有上百人,还写了一首诗说,“菱角执笙簧,谷儿抹琵琶。红绡信手舞,紫绡随意歌。”
而蓄养家伎,早成了盛唐的风俗。岐王每到冬寒手冷,从来都懒得取火,把手伸到漂亮的家伎怀中摩挲取暖,称之为暖手;申王每到冬天风雪苦寒,就让家伎密密地围坐在旁边,以御寒气,称之为妓围;李升大司空有钱,吃饭不用桌子,就让家伎每人托一个盘子团团地站在旁边,称之为肉台盘。 白居易的《追欢偶作》中写道:“十载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这时的白居易已是风烛残年,而樊素小蛮,不过十八九,年方潋滟。 袁枚本是满清的第一情趣中人,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吃喝玩乐天下第一,就是说“花生米和罗卜干一块咀嚼能吃出火腿味道”的那位妙人。和袁枚比起来,保罗·福塞尔的《格调》算老几。袁枚老夸自己的4位侍妾如何如何地如花似玉,客人不免充满期待;结果一见面,一口茶差点喷出来:她们都痴肥矮钝,平庸至极。看来,文人口中的美女,听听就好,不必当真。樊素、小蛮永远活在诗中,这样就好。即使不快乐,比起她的姐妹们,起码还留下一段曼妙的身影,一段绮想。 与白居易另有纠葛的是商玲珑。西湖的虚白堂,白居易做刺史的那个年代,对白居易来说,公元822年8月的西湖之夜让他永生难忘,那个弹箜篌的美女令人惊艳,她自然就永恒地停留在白居易的诗歌中,就像浔阳江头白居易偶遇的那个琵琶女。白居易是在这一年的7月来到杭州做刺史的,他热爱江南,仅仅为杭州一城,他就写了200多首诗,几乎占据他全部诗歌创作的十分之一。一到杭州他忙得兴冲冲亦乐乎,淘古井、筑白堤。当时诗人元稹被排挤出宫,就在绍兴做官,赶过来,在虚白堂给白居易办宴会。商玲珑最后一个压轴登场,她就是弹着箜篌出来,一身素白的衣裳,在清风吹拂下,伴随着如泣如诉的古曲《箜篌引》的旋律,宛若一片月光,或者说就像一个梦境。当代台湾女诗人席慕蓉就在笔下描写过这样的意境:那弹箜篌的女子也是十六岁吗?还是说,今夜的我,就是那个女子?就是几千年来弹着箜篌等待着的,那一个温柔谦卑的灵魂,就是在莺花烂漫时蹉跎着哭泣的,那同一个人…元稹催生了诗坛一个新的词牌:玲珑四犯。两个人斗诗,请商玲珑来评判。白居易起身踱步片刻,当即低吟: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元稹一向争强好胜,当然不甘屈居白居易之后,他抬头望月稍一思索,便吟诗一首: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几个回合之后,两人难分胜负,让商玲珑好不为难。据说最后商玲珑不让两人自由创作,而是定下斗诗的韵律与字数,让他们按一定的词牌填词。元稹不同意,与商玲珑争得面红耳赤时,白居易却在宣纸上一挥而就,写下千古绝唱: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吟罢此诗,连元稹也拍手叫好,自认服输。而聪明玲珑的商玲珑读后喜不自禁,当即将此诗谱成曲子用箜篌弹唱,引得元稹在杭州久留不归。在他的建议下,白居易让商玲珑又找到几位能歌善舞的小姐,组成一个乐班,商玲珑弹箜篌,谢好好弄古筝,陈宠和陈平分别吹奏觱篥和笙。每当明月之夜,白居易就邀一帮文人雅士泛舟西湖,笙箫齐奏把酒望月,这天上人间的好日子让元稹眼羡得不行,拿出钱来要“借”商玲珑到绍兴去陪他一个月,白居易严词拒绝,商玲珑自然也婉言谢绝。最后元稹悻悻然回到绍兴,没过多久他发现,商玲珑定下的诗词韵律,被白居易命名为“玲珑四犯”,新的词牌已经在江南一带文人墨客中流传开了。白居易弄了个新词牌“玲珑四犯”深为人爱,元稹眼红得不行,他也偷偷写了首“霓裳羽衣曲”送给商玲珑,让她的那帮小姐妹吟唱。商玲珑此时已委身于白居易,两人郎情妾意共度春风,白居易200多首赞美西湖的诗,大抵写于这一时期。商玲珑邀来了谢好好、沈平、陈宠三个歌妓排练成了“霓裳羽衣谱”,在西湖畔连演了两场,轰动了整个杭州。
元稹诗云:休遣玲珑唱我词,我词都是寄君诗。却向江边整回棹,月落潮平是去时。商玲珑无奈,只得离开西湖来到绍兴投靠元稹,不曾想元稹早在半年前就调往他处。她离开这处伤心地,在杭州白公堤小酒馆开张,布衣素服的老板娘就是商玲珑,只是杭州人再也认不出她。夜深人静时分,她一个人会来西湖边看一看,她不再弹箜篌,不再跳“霓裳”,她甚至连话也不说,她只是怅然地看一看那一湖给她恨也给她爱的水,顺便将一盆洗脸水泼进西湖——是张爱玲说的,她说:“西湖水,是前朝名妓的洗脸水。”游西湖的人不会想到,这个往西湖倒洗脸水的平常女子,就是曾在西湖边弹箜篌的美女。
白居易的感伤诗歌,最著名的是《长恨歌》和《琵琶行》,两者一为历史题材,一为现实题材。《琵琶行》是白居易在江州贬所时所写。有天晚上他送客到江边,听到有人弹琵琶,就与之攀谈起来。在听了“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快弹数曲后,遂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关盼盼生于唐德宗贞元年间,因为出身书香门第,通晓诗文,又兼会歌舞技能,容貌美丽,使无数富家公子心仪不已。但是好景不长,关家家道中落,关盼盼被徐州守帅张愔以重礼纳为妾。张愔虽为武夫却喜欢风雅文墨歌舞之事,所以他虽有众多妻妾,却只留心关盼盼一人。 有一次白居易来张府上作客,关盼盼为客人表演了歌舞,白居易大为赞叹,说关盼盼是“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两年之后,张愔病逝于徐州,张家的妻妾纷纷自寻出路,但关盼盼却决心守节。她与一位年迈的仆人住在徐州城郊的燕子楼里,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燕子楼是张愔生前为关盼盼建的别墅,因为楼前有一条小河,河边种有柳树,每年春天,成双成对的燕子在柳树间飞过,故名燕子楼。如今只有关盼盼行孤影单地住在里面。她忠贞不渝的品德赢得了众多赞许,但有一个人却提出了不同意见,这人就是白居易。白居易深为盼盼的重情而感动,但他想既然关盼盼如此情深,为和不追到九泉之下去陪伴张愔呢,那岂不是更圆满?于是他写了一首诗: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枚;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白居易写这首诗时也许并没有逼关盼盼殉情的意思,但关盼盼看了以后可不这么认为,她大哭道:我为张愔守节十年,并非惜命不肯随之而去,只怕人们议论我夫重色,逼迫爱妾殉身,岂不玷污了我夫的清名?!白居易为何如此冷酷,非要逼我走上绝路?!愤恨之下,关盼盼开始绝食,任谁的劝解都不能改变她的心意。在她瘦弱枯槁之时,她写下了针对白居易的诗:儿童不识冲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当白居易听到关盼盼的死讯时非常震惊,他觉得自己有难以推卸的责任,心里又是敬佩又是内疚。可能因为有了这次的经历,他在自己暮年之时让侍姬樊素与小蛮各奔前程,以免酿成关盼盼那样的悲剧。
白居易十一岁时,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四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到白居易十九岁、湘灵十五岁时,二人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白居易有一首名叫《邻女》的诗,赞美了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是后来《李娃专》的原型人物。
《邻女》: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贞元十四年,白居易二十七岁的时候,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
《寄湘灵》: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杆独自愁。
《寒闺夜》:
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由这些诗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居易与湘灵经过十七年的相处和八年的相恋,感情已经很深了。离别后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虑过结婚问题。但是湘灵担心她家门第低,攀不上白居易。最后表示了愿至诚必成和步步比肩行的恳切愿望。
贞元十六年初,白居易二十九岁考上进士,回符离住了近十个月,恳切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封建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白居易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看下面的诗。
《生离别》: 食蘖不易食梅难,蘖能苦兮梅能酸。未如生别之为难,苦在心兮酸在肝。晨鸡再鸣残月没,征马连嘶行人出。回看骨肉哭一声,梅酸蘖苦甘如蜜。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天寒野旷何处宿,棠梨叶战风飕飕。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忧极心劳血气衰,未年三十生白发。 《潜别离》: 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多么真挚的感情!多么痛苦的离别!一对恋人,泪眼对泪眼,说不完的心中事,割不开的骨肉情!
贞元二十年秋,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门户大于一切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并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他们的婚姻无望了,但他们深厚的爱情并没从此结束。白居易以拒绝与其他女子结婚来同母亲抗婚。
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直到白居易三十七岁那一年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但是白居易仍然还不断写诗思念湘灵。看下面这些诗:
《冬至夜怀湘灵》: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感秋寄远》: 惆怅时节晚,两情千里同。离忧不散处,庭树正秋风。燕影动归翼,蕙香销故丛。佳期与芳岁,牢落两成空。 《寄远》: 欲忘忘未得,欲去去无由。两腋不生翅,二毛空满头。坐看新落叶,行上最高楼。暝色无边际,茫茫尽眼愁。
《夜雨》: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感镜》:
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自从花颜去,秋水无芙蓉。经年不开匣,红埃覆青铜。今朝一拂拭,自照憔悴容。照罢重惆怅,背有双盘龙。
每一首诗都饱含着无尽的思念。
后来白居易蒙冤被贬江州途中,和杨夫人一起遇见了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白居易与湘灵抱头痛哭了一场,并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
《逢旧》:
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
这时白居易已经四十四岁了,湘灵也四十岁了,但是湘灵还没结婚,据湘灵自己说,她已经把全部身心都给了乐天哥哥,心中再也容不下任何一个别的男人。
直到白居易五十三岁的时候,他在杭州刺史任满回洛京途中,白居易到苻离老家,白居易问起湘灵的情况,但是邻居都说不知道。白居易带着无限惆怅离开了苻离的白家大院。
樊素和小蛮就是白居易的家伎。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她们俩出名,皆因白居易曾经写过著名的“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其实,白居易当时任刑部侍郎,官正四品,按规定只能蓄女妓三人,但他的家妓除了樊素、小蛮和春草以外,专管吹拉弹唱的家伎就有上百人,还写了一首诗说,“菱角执笙簧,谷儿抹琵琶。红绡信手舞,紫绡随意歌。”
而蓄养家伎,早成了盛唐的风俗。岐王每到冬寒手冷,从来都懒得取火,把手伸到漂亮的家伎怀中摩挲取暖,称之为暖手;申王每到冬天风雪苦寒,就让家伎密密地围坐在旁边,以御寒气,称之为妓围;李升大司空有钱,吃饭不用桌子,就让家伎每人托一个盘子团团地站在旁边,称之为肉台盘。 白居易的《追欢偶作》中写道:“十载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这时的白居易已是风烛残年,而樊素小蛮,不过十八九,年方潋滟。 袁枚本是满清的第一情趣中人,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吃喝玩乐天下第一,就是说“花生米和罗卜干一块咀嚼能吃出火腿味道”的那位妙人。和袁枚比起来,保罗·福塞尔的《格调》算老几。袁枚老夸自己的4位侍妾如何如何地如花似玉,客人不免充满期待;结果一见面,一口茶差点喷出来:她们都痴肥矮钝,平庸至极。看来,文人口中的美女,听听就好,不必当真。樊素、小蛮永远活在诗中,这样就好。即使不快乐,比起她的姐妹们,起码还留下一段曼妙的身影,一段绮想。 与白居易另有纠葛的是商玲珑。西湖的虚白堂,白居易做刺史的那个年代,对白居易来说,公元822年8月的西湖之夜让他永生难忘,那个弹箜篌的美女令人惊艳,她自然就永恒地停留在白居易的诗歌中,就像浔阳江头白居易偶遇的那个琵琶女。白居易是在这一年的7月来到杭州做刺史的,他热爱江南,仅仅为杭州一城,他就写了200多首诗,几乎占据他全部诗歌创作的十分之一。一到杭州他忙得兴冲冲亦乐乎,淘古井、筑白堤。当时诗人元稹被排挤出宫,就在绍兴做官,赶过来,在虚白堂给白居易办宴会。商玲珑最后一个压轴登场,她就是弹着箜篌出来,一身素白的衣裳,在清风吹拂下,伴随着如泣如诉的古曲《箜篌引》的旋律,宛若一片月光,或者说就像一个梦境。当代台湾女诗人席慕蓉就在笔下描写过这样的意境:那弹箜篌的女子也是十六岁吗?还是说,今夜的我,就是那个女子?就是几千年来弹着箜篌等待着的,那一个温柔谦卑的灵魂,就是在莺花烂漫时蹉跎着哭泣的,那同一个人…元稹催生了诗坛一个新的词牌:玲珑四犯。两个人斗诗,请商玲珑来评判。白居易起身踱步片刻,当即低吟: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元稹一向争强好胜,当然不甘屈居白居易之后,他抬头望月稍一思索,便吟诗一首: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几个回合之后,两人难分胜负,让商玲珑好不为难。据说最后商玲珑不让两人自由创作,而是定下斗诗的韵律与字数,让他们按一定的词牌填词。元稹不同意,与商玲珑争得面红耳赤时,白居易却在宣纸上一挥而就,写下千古绝唱: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吟罢此诗,连元稹也拍手叫好,自认服输。而聪明玲珑的商玲珑读后喜不自禁,当即将此诗谱成曲子用箜篌弹唱,引得元稹在杭州久留不归。在他的建议下,白居易让商玲珑又找到几位能歌善舞的小姐,组成一个乐班,商玲珑弹箜篌,谢好好弄古筝,陈宠和陈平分别吹奏觱篥和笙。每当明月之夜,白居易就邀一帮文人雅士泛舟西湖,笙箫齐奏把酒望月,这天上人间的好日子让元稹眼羡得不行,拿出钱来要“借”商玲珑到绍兴去陪他一个月,白居易严词拒绝,商玲珑自然也婉言谢绝。最后元稹悻悻然回到绍兴,没过多久他发现,商玲珑定下的诗词韵律,被白居易命名为“玲珑四犯”,新的词牌已经在江南一带文人墨客中流传开了。白居易弄了个新词牌“玲珑四犯”深为人爱,元稹眼红得不行,他也偷偷写了首“霓裳羽衣曲”送给商玲珑,让她的那帮小姐妹吟唱。商玲珑此时已委身于白居易,两人郎情妾意共度春风,白居易200多首赞美西湖的诗,大抵写于这一时期。商玲珑邀来了谢好好、沈平、陈宠三个歌妓排练成了“霓裳羽衣谱”,在西湖畔连演了两场,轰动了整个杭州。
元稹诗云:休遣玲珑唱我词,我词都是寄君诗。却向江边整回棹,月落潮平是去时。商玲珑无奈,只得离开西湖来到绍兴投靠元稹,不曾想元稹早在半年前就调往他处。她离开这处伤心地,在杭州白公堤小酒馆开张,布衣素服的老板娘就是商玲珑,只是杭州人再也认不出她。夜深人静时分,她一个人会来西湖边看一看,她不再弹箜篌,不再跳“霓裳”,她甚至连话也不说,她只是怅然地看一看那一湖给她恨也给她爱的水,顺便将一盆洗脸水泼进西湖——是张爱玲说的,她说:“西湖水,是前朝名妓的洗脸水。”游西湖的人不会想到,这个往西湖倒洗脸水的平常女子,就是曾在西湖边弹箜篌的美女。
白居易的感伤诗歌,最著名的是《长恨歌》和《琵琶行》,两者一为历史题材,一为现实题材。《琵琶行》是白居易在江州贬所时所写。有天晚上他送客到江边,听到有人弹琵琶,就与之攀谈起来。在听了“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快弹数曲后,遂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关盼盼生于唐德宗贞元年间,因为出身书香门第,通晓诗文,又兼会歌舞技能,容貌美丽,使无数富家公子心仪不已。但是好景不长,关家家道中落,关盼盼被徐州守帅张愔以重礼纳为妾。张愔虽为武夫却喜欢风雅文墨歌舞之事,所以他虽有众多妻妾,却只留心关盼盼一人。 有一次白居易来张府上作客,关盼盼为客人表演了歌舞,白居易大为赞叹,说关盼盼是“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两年之后,张愔病逝于徐州,张家的妻妾纷纷自寻出路,但关盼盼却决心守节。她与一位年迈的仆人住在徐州城郊的燕子楼里,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燕子楼是张愔生前为关盼盼建的别墅,因为楼前有一条小河,河边种有柳树,每年春天,成双成对的燕子在柳树间飞过,故名燕子楼。如今只有关盼盼行孤影单地住在里面。她忠贞不渝的品德赢得了众多赞许,但有一个人却提出了不同意见,这人就是白居易。白居易深为盼盼的重情而感动,但他想既然关盼盼如此情深,为和不追到九泉之下去陪伴张愔呢,那岂不是更圆满?于是他写了一首诗: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枚;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白居易写这首诗时也许并没有逼关盼盼殉情的意思,但关盼盼看了以后可不这么认为,她大哭道:我为张愔守节十年,并非惜命不肯随之而去,只怕人们议论我夫重色,逼迫爱妾殉身,岂不玷污了我夫的清名?!白居易为何如此冷酷,非要逼我走上绝路?!愤恨之下,关盼盼开始绝食,任谁的劝解都不能改变她的心意。在她瘦弱枯槁之时,她写下了针对白居易的诗:儿童不识冲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当白居易听到关盼盼的死讯时非常震惊,他觉得自己有难以推卸的责任,心里又是敬佩又是内疚。可能因为有了这次的经历,他在自己暮年之时让侍姬樊素与小蛮各奔前程,以免酿成关盼盼那样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