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描中看孟浩然的田园情趣
孟浩然的一些短诗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式的情致,如《赠王九》、《寻菊花潭主人不遇》,这两首诗都用白描的手法画出了田园生活的独特自然情趣。
例如《赠王九》:日暮田家远,山中勿久淹。归人须早去,稚子望陶潜。
天色已经晚了,可是王九离家还很远。作为朋友的孟浩然对王九的安危感到担忧,于是劝他不要在山中久留:你应该早些回去,因为你的孩子正像陶潜的孩子盼望陶潜归来一样地盼望着你归家啊。诗人用朴素的、叙事的口吻,劝告来拜访自己的友人早些回家。诗人运用白描的手法,暗含的是田园隐逸生活有时也会是平淡如水的。隐居的生活里,最多的就是朋友来访,但朋友来访总会告别,生活又将归于平淡自然。白描,勾勒出一幅简笔画,正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作为一个读者,我对这首诗中的故事进行了想象:为什么天色已晚,而友人仍是不愿离开呢?也许是因为诗人隐居的地方太为僻静,且在深山之中,若想拜访,极为不便吧。所以王九并不能经常地拜访孟浩然,而长时间的不会面又给他们带来很多话题,使王九不愿离去。或许更重要的原因是两个好友聊得正酣,而天色在不知不觉中就变暗了,所以孟浩然猛然感叹:哎呀,天黑了,(山路不好走啊),你还是快快回家吧!那为什么天色已晚,诗人却并不留下王九住宿呢?也许是孟浩然的住所比较简陋,屋舍不够用来留客吧。这就体现了孟浩然隐逸生活的简单自然。 诗人写自己劝送友人回家,而不是友人自己提出要回家,是为反衬他们的聊天是酣畅愉快的,是已经打发了很长时间的,并且是因为尽兴而难以割舍的。“田家”、“山中”,这两处地点是田园诗中常见的词,诗人运用白描的手法,将这两个地点勾勒在一起,体现了诗人平平淡淡才是真的质朴简单的田园情趣。 也许是诗人与王九家的距离实在太远,也许王九回答诗人:“不碍事儿,我还想多陪陪你呢!”诗人没有继续写自己为友人回家的安危担忧,而是将笔锋一转,写到友人的孩子们正在家里盼望外出的“陶潜”回家呢。诗人在这里借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里“稚子候门”的典故,显得清新活泼有趣,也体现了隐士之间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高尚情趣。
孟浩然的另一首短诗《寻菊花潭主人不遇》也是运用白描的手法,它说:“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不知出于什么原因,隐逸的诗人,闲性大发,去寻找另一个隐者--菊花潭主人。可是当诗人到达菊花潭的时候,山村里已经太阳西斜了。这让我想起《诗经。君子于役》里说:“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既指天色晚了,羊牛归家,更指黄昏时,外出放牛羊的人回家了。本诗中说太阳西下,可能也有外出做农事的人归来的意思。因为全诗里除了诗人自己,并没有描写其他人,但诗人却知道了菊花潭主人出门登高去了,因此可以想象,诗人其实是遇见了归来的农夫,向他打听菊花潭主人的住处,于是农夫告诉诗人,主人登高去了。本来诗人应该原路返回的,但诗人想看看菊花潭主人的住处,于是他看到鸡犬镇守着主人的空屋。诗人所写的访菊花潭主人的过程中,一直运用白描手法,画面简洁清晰,留白较多,想象空间丰富。两个隐士,一个寻访,一个登高,都没有只是待在自己的家中度日如年,而是让自己的生活充满一种动态美,为自己的生活增添更多的清新的元素。这体现了孟浩然闲适简单的田园情趣。
这两首短诗,前者是体现隐士在家中会友的静态生活,后者是体现隐士走出家门,探寻自然和同类的动态生活,但它们都是用白描的手法,体现孟浩然田园牧歌式的隐逸生活。这两首诗,淳朴而凝练,以白描的手法画出了田园生活的自然情趣。在孟浩然心中,田园生活是自然简单闲适清静的,在田园生活中,他可以寄情山水,可以感受山水之乐,可以品味田园之美。
例如《赠王九》:日暮田家远,山中勿久淹。归人须早去,稚子望陶潜。
天色已经晚了,可是王九离家还很远。作为朋友的孟浩然对王九的安危感到担忧,于是劝他不要在山中久留:你应该早些回去,因为你的孩子正像陶潜的孩子盼望陶潜归来一样地盼望着你归家啊。诗人用朴素的、叙事的口吻,劝告来拜访自己的友人早些回家。诗人运用白描的手法,暗含的是田园隐逸生活有时也会是平淡如水的。隐居的生活里,最多的就是朋友来访,但朋友来访总会告别,生活又将归于平淡自然。白描,勾勒出一幅简笔画,正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作为一个读者,我对这首诗中的故事进行了想象:为什么天色已晚,而友人仍是不愿离开呢?也许是因为诗人隐居的地方太为僻静,且在深山之中,若想拜访,极为不便吧。所以王九并不能经常地拜访孟浩然,而长时间的不会面又给他们带来很多话题,使王九不愿离去。或许更重要的原因是两个好友聊得正酣,而天色在不知不觉中就变暗了,所以孟浩然猛然感叹:哎呀,天黑了,(山路不好走啊),你还是快快回家吧!那为什么天色已晚,诗人却并不留下王九住宿呢?也许是孟浩然的住所比较简陋,屋舍不够用来留客吧。这就体现了孟浩然隐逸生活的简单自然。 诗人写自己劝送友人回家,而不是友人自己提出要回家,是为反衬他们的聊天是酣畅愉快的,是已经打发了很长时间的,并且是因为尽兴而难以割舍的。“田家”、“山中”,这两处地点是田园诗中常见的词,诗人运用白描的手法,将这两个地点勾勒在一起,体现了诗人平平淡淡才是真的质朴简单的田园情趣。 也许是诗人与王九家的距离实在太远,也许王九回答诗人:“不碍事儿,我还想多陪陪你呢!”诗人没有继续写自己为友人回家的安危担忧,而是将笔锋一转,写到友人的孩子们正在家里盼望外出的“陶潜”回家呢。诗人在这里借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里“稚子候门”的典故,显得清新活泼有趣,也体现了隐士之间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高尚情趣。
孟浩然的另一首短诗《寻菊花潭主人不遇》也是运用白描的手法,它说:“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不知出于什么原因,隐逸的诗人,闲性大发,去寻找另一个隐者--菊花潭主人。可是当诗人到达菊花潭的时候,山村里已经太阳西斜了。这让我想起《诗经。君子于役》里说:“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既指天色晚了,羊牛归家,更指黄昏时,外出放牛羊的人回家了。本诗中说太阳西下,可能也有外出做农事的人归来的意思。因为全诗里除了诗人自己,并没有描写其他人,但诗人却知道了菊花潭主人出门登高去了,因此可以想象,诗人其实是遇见了归来的农夫,向他打听菊花潭主人的住处,于是农夫告诉诗人,主人登高去了。本来诗人应该原路返回的,但诗人想看看菊花潭主人的住处,于是他看到鸡犬镇守着主人的空屋。诗人所写的访菊花潭主人的过程中,一直运用白描手法,画面简洁清晰,留白较多,想象空间丰富。两个隐士,一个寻访,一个登高,都没有只是待在自己的家中度日如年,而是让自己的生活充满一种动态美,为自己的生活增添更多的清新的元素。这体现了孟浩然闲适简单的田园情趣。
这两首短诗,前者是体现隐士在家中会友的静态生活,后者是体现隐士走出家门,探寻自然和同类的动态生活,但它们都是用白描的手法,体现孟浩然田园牧歌式的隐逸生活。这两首诗,淳朴而凝练,以白描的手法画出了田园生活的自然情趣。在孟浩然心中,田园生活是自然简单闲适清静的,在田园生活中,他可以寄情山水,可以感受山水之乐,可以品味田园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