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记
小时候看的书,书名前面都会带上“儿童”两字,内容也大多浅显,带有丰富的配图,即使是名著,也是经过改写,保留着基本的故事框架。还记得当时有一套“儿童版世界经典名著”系列,最后的封底上标注着这套书的目录,于是一次次的用手指着封底上的书名,数自己读过几本书,展示给其他小伙伴看,期待着对方仰慕的眼神。书籍成为了我一份可以炫耀的资本,可是我也发现我根本读不出来其中的“经典”,有时候甚至为了快速结束这本书,而略过很多内容。读书渐渐不在是快乐的,而是焦急的,变成了一场“军备竞赛”,我要一本一本的读,然后一本一本的忘。
可是慢慢的,我领会到,读书不应该像是用手掠过流水,没有波澜,没有感觉,自己也什么都没得到。读书更像是勇攀高峰,去征服它,在这一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可能会想要放弃,当你走过来之后,你会觉得这场旅程刻骨铭心,你完全拥有了这本书。
当然,一本书也不应当被作者写成流水账,成为取悦读者的小丑,它要能和读者产生互动。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是很多书不能当做阶梯,它们是一块块冰块,也许你可以站在冰块上面眺望远方,可是很快冰块就会融化,你又变成了原地踏步,你自身没有得到任何提高。这些书让人觉得生活在电影《土拨鼠之日》里,每一天都是重复的,它们像一杯杯醇香的酒,让你迷醉,把你带到一个自我意淫的世界里,酒醒后什么也不记得了。
这样一来,人们描述书的数量浩如烟海也并不准确了,因为真正的好书,值得读的书并不多。而且随着你读的越多,很多书都已经跟不上你的脚步了,儿时的那些“儿童”系列,我再也不会去翻阅了,当然处在不同阅读阶段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你不能让一个没学过数学的人去学习微积分,还是高尔基那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既然是阶梯,就要一步一步往上走,既然是阶梯,你自己就会自觉地从一本书读到另一本书。不过,也有很多书能陪伴你一起成长,在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要数鲁迅了,学生时代,我们可能读不太懂他,后来我们会觉得他被赋予太多的象征,再后来,我们会看到他就是一个独立的爱国者。对于我来说,每隔一段时间读鲁迅,都有新的感觉,这也许就是经典,既不时新,也不落后。
选择好了适合自己的书,就要去阅读它,阅读是人人都会的,但是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作者提出了主动阅读。什么是主动阅读?也就是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探索它,在书这座大山面前,你要选择一条路线去征服它。一些山上面会修好了路,一些山上面会有指路牌,一些山上面则什么也没有,这就需要你去开拓。无论如何,你都要去行动,不借助工具,不借助外力。
然而,这样读完一本书,还不是结束,结合你的问题,你要对这本书重新的审视。我大学时的专业课是流行病学和统计学,这两门课教会我一件事,眼见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个结论在推论过程中的一点点失误,都得不出最后的结论。因此,一本书可能忽略一些事实,去说明自己的观点;一本书可能采用了错误的方法得到一个结论······所以我们要像质检员一样去审视每一本书的内容,确定我们掌握的是真实的。这样,才算是真正的读完了一本书。
看了以上这些,有些人会觉得读书本来是一件愉快的事,却被你弄得这么苛刻,失去了多少趣味。当然,阅读一方面是娱乐,另一方面是求知,我就习惯用kindle去看小说,而通过纸质书去读一些费解的书。如果你真的喜欢一本书,或者觉得在这本书里能够得到你所要的东西,你会去反复阅读,去挖掘它潜在的内容。
可是现代社会,书籍的娱乐性渐渐减弱,读书让人觉得越来越吃力,耗费时间,人们甚至都不愿看140个字,我们似乎退化成了孩童,图画才能激起我们的兴趣。人们也更加计较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如果阅读不能让我一夜之间从麻雀变凤凰,我为什么要去读书,所以,你会看到很多书的腰封上写着,N天让你不拖延,这N件事让你更富有,让全美国流泪的小说,读完这本书你会更加成熟·······
除了书籍,这个世界还有其他先进的媒体,电视、电脑、手机,我们试图从这些媒体中获得知识,它们也都在试图让你不需要面对困难或努力,很容易整理出“自己”的思绪。它们会让你觉得你在动脑,因为我们要对外界的刺激产生反应。可是这些刺激会让人产生耐受,一旦习惯,就需要加量。到最后,这些力量就剩下一点点,变得毫无作用。你的心智不运用就会萎缩,也就意味着迈向死亡。
或许用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托夫》的话说:大半的人在20岁或30岁上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把以前真正有人味儿的时代所说的,所做的,所想的,所喜欢的,一天天地重复,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脱腔走板。
不过这样的“死亡”是每个人选择的权力,我们也不应该设置一言堂,一句话就把人说死了,那一半人或许也在享受着家庭的欢乐,生命的乐趣,这样有什么不对的嘛!同样,看书的人没什么优越的,孔乙己穿了一身长袍,依然要赊账被打。我在大学期间,都把书藏在衣柜里,怕被人看见,因为一些人反而对看书的人有成见:“哟,文艺啊!”“逼格高啊!”“你看过那么多书,还能不知道嘛!”我都不知作何回应。
其实,读书只是自己的兴趣,不能强加给别人;同时,读书是一件积极的事,希望人们能拿起书来。
可是慢慢的,我领会到,读书不应该像是用手掠过流水,没有波澜,没有感觉,自己也什么都没得到。读书更像是勇攀高峰,去征服它,在这一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可能会想要放弃,当你走过来之后,你会觉得这场旅程刻骨铭心,你完全拥有了这本书。
当然,一本书也不应当被作者写成流水账,成为取悦读者的小丑,它要能和读者产生互动。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是很多书不能当做阶梯,它们是一块块冰块,也许你可以站在冰块上面眺望远方,可是很快冰块就会融化,你又变成了原地踏步,你自身没有得到任何提高。这些书让人觉得生活在电影《土拨鼠之日》里,每一天都是重复的,它们像一杯杯醇香的酒,让你迷醉,把你带到一个自我意淫的世界里,酒醒后什么也不记得了。
这样一来,人们描述书的数量浩如烟海也并不准确了,因为真正的好书,值得读的书并不多。而且随着你读的越多,很多书都已经跟不上你的脚步了,儿时的那些“儿童”系列,我再也不会去翻阅了,当然处在不同阅读阶段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你不能让一个没学过数学的人去学习微积分,还是高尔基那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既然是阶梯,就要一步一步往上走,既然是阶梯,你自己就会自觉地从一本书读到另一本书。不过,也有很多书能陪伴你一起成长,在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要数鲁迅了,学生时代,我们可能读不太懂他,后来我们会觉得他被赋予太多的象征,再后来,我们会看到他就是一个独立的爱国者。对于我来说,每隔一段时间读鲁迅,都有新的感觉,这也许就是经典,既不时新,也不落后。
选择好了适合自己的书,就要去阅读它,阅读是人人都会的,但是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作者提出了主动阅读。什么是主动阅读?也就是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探索它,在书这座大山面前,你要选择一条路线去征服它。一些山上面会修好了路,一些山上面会有指路牌,一些山上面则什么也没有,这就需要你去开拓。无论如何,你都要去行动,不借助工具,不借助外力。
然而,这样读完一本书,还不是结束,结合你的问题,你要对这本书重新的审视。我大学时的专业课是流行病学和统计学,这两门课教会我一件事,眼见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个结论在推论过程中的一点点失误,都得不出最后的结论。因此,一本书可能忽略一些事实,去说明自己的观点;一本书可能采用了错误的方法得到一个结论······所以我们要像质检员一样去审视每一本书的内容,确定我们掌握的是真实的。这样,才算是真正的读完了一本书。
看了以上这些,有些人会觉得读书本来是一件愉快的事,却被你弄得这么苛刻,失去了多少趣味。当然,阅读一方面是娱乐,另一方面是求知,我就习惯用kindle去看小说,而通过纸质书去读一些费解的书。如果你真的喜欢一本书,或者觉得在这本书里能够得到你所要的东西,你会去反复阅读,去挖掘它潜在的内容。
可是现代社会,书籍的娱乐性渐渐减弱,读书让人觉得越来越吃力,耗费时间,人们甚至都不愿看140个字,我们似乎退化成了孩童,图画才能激起我们的兴趣。人们也更加计较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如果阅读不能让我一夜之间从麻雀变凤凰,我为什么要去读书,所以,你会看到很多书的腰封上写着,N天让你不拖延,这N件事让你更富有,让全美国流泪的小说,读完这本书你会更加成熟·······
除了书籍,这个世界还有其他先进的媒体,电视、电脑、手机,我们试图从这些媒体中获得知识,它们也都在试图让你不需要面对困难或努力,很容易整理出“自己”的思绪。它们会让你觉得你在动脑,因为我们要对外界的刺激产生反应。可是这些刺激会让人产生耐受,一旦习惯,就需要加量。到最后,这些力量就剩下一点点,变得毫无作用。你的心智不运用就会萎缩,也就意味着迈向死亡。
或许用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托夫》的话说:大半的人在20岁或30岁上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把以前真正有人味儿的时代所说的,所做的,所想的,所喜欢的,一天天地重复,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脱腔走板。
不过这样的“死亡”是每个人选择的权力,我们也不应该设置一言堂,一句话就把人说死了,那一半人或许也在享受着家庭的欢乐,生命的乐趣,这样有什么不对的嘛!同样,看书的人没什么优越的,孔乙己穿了一身长袍,依然要赊账被打。我在大学期间,都把书藏在衣柜里,怕被人看见,因为一些人反而对看书的人有成见:“哟,文艺啊!”“逼格高啊!”“你看过那么多书,还能不知道嘛!”我都不知作何回应。
其实,读书只是自己的兴趣,不能强加给别人;同时,读书是一件积极的事,希望人们能拿起书来。
-
Andrea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5-02 01:54:29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三十多以后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1.0万+篇内容 · 89.3万次浏览
- 生活中的童话时刻73篇内容 · 1.9万次浏览
- 哪些事物曾让你感到“人类很渺小”?58篇内容 · 2.1万次浏览
- 秋分至,丰收时8303篇内容 · 545次浏览
- 暂停打工后,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201篇内容 · 17.4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1621.9万次浏览
- 命运的齿轮真的会悄悄转动80篇内容 · 14.6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1177.8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