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历史探寻第一篇
路线:京杭大运河—拱宸桥—杭州手工艺活态展示馆—中国扇博物馆--桥西直街—中国刀剑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中国杭州工艺美术馆)
总会有一种心情,身处在一个地方的时候,总会对这个地方的景色视而不见。离开了之后又悔不当初。我,不想这样。
关于杭州,切入点在哪呢?印象中它是一个很美的城市,出美女。好像拂去表面的这层纱,更应关注的是它的内涵,它的历史。所能想到的,就是京杭大运河了。
从北到南,北京—杭州。流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杭州。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从春秋战国开始直到明清封建王朝结束,大运河见证着朝代的更迭兴盛繁荣。
1、分散期:先秦—隋初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开凿多条运河沟通平原地区的自然河流。比较有名的有楚国的勺波、吴国邗沟和魏国的鸿沟。秦在统一的过程中又改造了一些河道,江南运河的走向基本定型。估计这段历史运河的作用是为了促进经济的繁荣,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之类的。西汉开凿洛阳—长安的漕渠以解决政府的漕运。(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又开凿了多条人工河道,在分裂时期促进了地区的联系。隋以前的运河都是一些分散不完整的河道,尚未形成完整的运河系统,但是为隋运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形成期:隋—元初
隋朝结束了中国长期的分裂局面,进入统一。隋政府重视运河的开凿。隋文帝时期,开凿了长安至潼关的广通渠,后又改造了邗沟。隋炀帝迁都洛阳,开凿了贯通黄河和海河的通济渠、淮河到长江的山阳渎、长江到钱塘江的江南运河、黄河到海河的永济渠,并重开邗沟。形成了以洛阳为枢纽,全长2700公里的南北运河。关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历史课本里教的就是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加强南北交通,便于从富庶的江南搜刮更多的财物。有助于经济和文化交流之类的。也有野史说隋炀帝昏庸残暴,为了方便自己下扬州而开凿,其中通济渠从西苑开始,只花了半年时间就完成,动用了350万民众,死亡的达250万。唐皮日休曾这样描述: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隋炀帝下扬州,更是动用数万名纤夫为他拉船。
功过得失,自有判定。后人只能是作为历史了解。但是大运河对于历史繁荣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对巩固唐宋的政权、经济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3、发展期:元朝
元朝定都北京。未解决大都粮食储备不足,元政府调整大运河以保证漕运。将济州河和会通河(济州到临清)贯通,使杭州到北京的距离缩短了900公里。至此,北京至杭州的运河全线贯通,实现了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融合。
4、全盛期:明清
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明清主要是整治河道,定期清淤梳理河道即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分工明确。清后期,政府腐败,国力衰弱,黄河决溢频繁,运河出现严重的淤塞。咸丰年间,黄河北徙。漕粮改海运,大运河全线断航,失去昔日辉煌。
参观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一幅幅的历史画面在自己眼前展开,想象着自己身处其中,水利专家们是如何想到利用水涨船高来让船只通过、怎样设闸口、怎样建大坝?普通民众怎样被压迫、被剥削,甚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隋炀帝卑鄙的嘴脸;因为运河的兴盛而繁荣的河道和两岸,歌舞升平、岸边停满商船、游人往来络绎不绝。
拱宸桥:据说是京杭大运河的末端,位于大运河博物馆的旁边。
通过拱宸桥,就是杭州手工艺活态展示馆、中国扇博物馆、桥西直街、中国刀剑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中国杭州工艺美术馆),这些地方离得都不远。桥西直街是一条特别有情调的小街,作家舒羽的咖啡店也在那,和苏州平江路的感觉有点像。
2015 4 24
总会有一种心情,身处在一个地方的时候,总会对这个地方的景色视而不见。离开了之后又悔不当初。我,不想这样。
关于杭州,切入点在哪呢?印象中它是一个很美的城市,出美女。好像拂去表面的这层纱,更应关注的是它的内涵,它的历史。所能想到的,就是京杭大运河了。
从北到南,北京—杭州。流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杭州。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从春秋战国开始直到明清封建王朝结束,大运河见证着朝代的更迭兴盛繁荣。
1、分散期:先秦—隋初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开凿多条运河沟通平原地区的自然河流。比较有名的有楚国的勺波、吴国邗沟和魏国的鸿沟。秦在统一的过程中又改造了一些河道,江南运河的走向基本定型。估计这段历史运河的作用是为了促进经济的繁荣,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之类的。西汉开凿洛阳—长安的漕渠以解决政府的漕运。(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又开凿了多条人工河道,在分裂时期促进了地区的联系。隋以前的运河都是一些分散不完整的河道,尚未形成完整的运河系统,但是为隋运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形成期:隋—元初
隋朝结束了中国长期的分裂局面,进入统一。隋政府重视运河的开凿。隋文帝时期,开凿了长安至潼关的广通渠,后又改造了邗沟。隋炀帝迁都洛阳,开凿了贯通黄河和海河的通济渠、淮河到长江的山阳渎、长江到钱塘江的江南运河、黄河到海河的永济渠,并重开邗沟。形成了以洛阳为枢纽,全长2700公里的南北运河。关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历史课本里教的就是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加强南北交通,便于从富庶的江南搜刮更多的财物。有助于经济和文化交流之类的。也有野史说隋炀帝昏庸残暴,为了方便自己下扬州而开凿,其中通济渠从西苑开始,只花了半年时间就完成,动用了350万民众,死亡的达250万。唐皮日休曾这样描述: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隋炀帝下扬州,更是动用数万名纤夫为他拉船。
功过得失,自有判定。后人只能是作为历史了解。但是大运河对于历史繁荣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对巩固唐宋的政权、经济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3、发展期:元朝
元朝定都北京。未解决大都粮食储备不足,元政府调整大运河以保证漕运。将济州河和会通河(济州到临清)贯通,使杭州到北京的距离缩短了900公里。至此,北京至杭州的运河全线贯通,实现了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融合。
4、全盛期:明清
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明清主要是整治河道,定期清淤梳理河道即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分工明确。清后期,政府腐败,国力衰弱,黄河决溢频繁,运河出现严重的淤塞。咸丰年间,黄河北徙。漕粮改海运,大运河全线断航,失去昔日辉煌。
参观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一幅幅的历史画面在自己眼前展开,想象着自己身处其中,水利专家们是如何想到利用水涨船高来让船只通过、怎样设闸口、怎样建大坝?普通民众怎样被压迫、被剥削,甚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隋炀帝卑鄙的嘴脸;因为运河的兴盛而繁荣的河道和两岸,歌舞升平、岸边停满商船、游人往来络绎不绝。
拱宸桥:据说是京杭大运河的末端,位于大运河博物馆的旁边。
通过拱宸桥,就是杭州手工艺活态展示馆、中国扇博物馆、桥西直街、中国刀剑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中国杭州工艺美术馆),这些地方离得都不远。桥西直街是一条特别有情调的小街,作家舒羽的咖啡店也在那,和苏州平江路的感觉有点像。
2015 4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