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查看话题 >秋裤男神说:让我们读些无用之书
![]() |
今天是第20个“世界读书日”。“音乐诗人”歌手李健(小她的“男神”)在人民日报撰文谈阅读。全文附后。
他是高颜值的清华学霸,他曾带了一本书上舞台,并垫在凳子上坐下,他爱书成痴,从芒果台拍的节目中可以看到他收藏了一整个书柜的书和一整箱的CD。
今天,他在人民日报撰文,呼吁我们多读书,尤其是“无用”之书。
---------------------------------我是“男神说得对”分割线----------------------------------------------------------
歌手李健人民日报撰文谈阅读:《读书的“无用”与“有用”》
所谓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让人眼界更开阔,对自我有更清醒的认识,而不至于狂妄。一个人读的书越多,越会意识到自己的匮乏。但我并不将读专业书视为完整意义上的读书,在我看来,一个人不论从事什么行业,都应该读一些人文社科类的图书。
人们常问我:阅读与音乐创作的关系是怎样的?它们二者时有关联,有时却未必。我最近在读古诗,常惊叹古人奇崛的想象力,这样的阅读能锤炼我的语言,启发我表达的方式。但人生中更多的阅读,是在无形当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我更倡导非功利的阅读,建议大家读点看似无用的书,培养点看似无用的爱好,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实用主义是我们今天特别要警惕的。这一点从当今大学基础理论类专业的冷清与应用类专业的火爆可见一斑。我曾无数次听到类似的疑问:数学研究有用吗?哥德巴赫猜想有用吗?要知道,没有这些基础理论的研究,就不可能有我们今天的计算机技术,一些表面看似没用的理论,建构了今天的科技。
其实我读书并不多,但我喜欢反复阅读同一本书,尤其是经典作品。这是受到作家余华的启发,他是几乎不读畅销书的。如今各种出版物浩如烟海,而现代人的阅读时间越来越少,你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检验哪些书是好还是坏。那些摆放在机场书店、火车站书店的五花八门的图书,多数看了会让人失望。但经典不会,无论何时翻阅经典,你都会满载而归。
人们还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我认为不应该完全凭着兴趣阅读,有时也要强迫自己读一些费力的书,这样才可能有进步。作家马尔克斯每天强迫自己上午9点到下午2点进入工作状态,实在写不出来东西,也要在书桌旁坐上两个小时。读书同样需要自我约束和自我强制。童话读起来毫不费力,但人的一生不可能只是读童话,还是要强迫自己读一些看不懂、不好读的书。《追忆似水年华》《哈扎尔辞典》这类书不像心灵鸡汤那么好读,但强制自己读下来,一定会有收获。
对我个人而言,读书还是一种具有仪式感的行为。就如同写歌词我习惯于钢笔一样,我更钟情于纸质书。古人读书,讲究焚香沐浴、品茗闲吟,追求萧然自远、悠然自足的境界。但对着电子屏幕一堆二进制的数字编码,我闻到的不是“书香”,而是工业气息。就像现在网络如此发达,还是有许多爱乐人搜集老唱片、音乐CD一样,仪式感让阅读悦目悦耳悦心,更有味道也更为神圣。
对全社会而言,目前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反差。我们的出版业数字庞大,新书源源不断,但从全世界来看,我们是人均读书量很少的国家,远非一个文明古国所应该呈现的。原因何在?这值得我们深思。
-----------------------------------------------我是书单推荐分割线--------------------------------------------
看完男神的文章后再推荐几本论坛里财蜜们大力推荐的书,有用无用见仁见智,如果你有什么喜欢或推荐的书可以分享给小她,和更多热爱读书、热爱生活的财蜜们一起分享、交流心得,共同进步↖(^ω^)↗
John Hirst《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豆瓣评分:8.4)
![]() |
今年年初时某个周末花了两个半天一口气看完了这本名副其实极简的书,酣畅淋漓。作者是澳大利亚的一位历史教授,这本书是他在大学教授的一门历史课程的课本。我得说,这是我见过的最棒的课本!作者没有采用历史书惯常的时间轴叙述历史事件的形式,而是先用两个章节概述1800年之前的欧洲史,而后再用六个章节从六个不同角度把那段历史又讲了六遍。全书仅220多页,没有一句废话。不同于一般的历史书——大都是对于事件的叙述——这本书更多的是将历史上一些转折和进程背后的深层次缘由,通过逻辑分析,联结起来,令人读过之后豁然开朗。如果所有的课本都能写得像这么书这么赞,学生们可就有福了。
不管你是不是一个对历史感兴趣的人,即便是当故事读,你也一定会爱上这本书,正如书名所说。
Shirer W.L.《第三帝国的兴亡》(三册)(豆瓣评分:9.1)
![]() |
一部有关希特勒时期德国的兴亡史。
正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一面镜子,从中我们能找到一些规律,对于未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这套关于希特勒和德国纳粹的书灰常不错,郑重推荐。读了这套书你会发现,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存在着类似的人,发生着类似的事,而最终的结果,从长期来看,却是迥异的。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读书带给我们的思考。不一定能得到一个最终的答案,重要的是思考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变得思维更独立,观点更客观、更摒除了情绪化和主观情感立场所造成的偏差。
Thomas Swowell《美国种族简史》(豆瓣评分:8.8,老罗也有推荐过)
![]() |
基于大量研究写成的一本关于美国各个族裔人的书。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在这个国度生活着许多个性和文化迥异的族群,从每个种族最初怎么来到美国,初期经历过什么样的境遇,后来又如何发展,现今生存状况如何,这些你都可以在这本书中读到。作者客观、严谨、科学的态度让这本书读起来特别吸引人。
刘瑜《民主的细节》(豆瓣评分:8.7,女神的书,不多说了)
![]() |
刘瑜这本书很多人多推荐过,确实不错,目前读了两遍。都是一篇一篇小短文,每篇一个核心主题,讲的是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没有假大空和晦涩艰深的术语,都是从生活细节入手去探讨美国式民主。摘抄几段封底的书评:
“今日中国的公共讨论常见一种病理化的倾向,总是困在“民主”、“自由”之类的名词面前,大而无当地浮游表层,夹缠不清,难以寸进。所以刘瑜来得正是时候,因为她替这些苍白的名词补回了该有的细节和血肉,有专业学养的根基,又有平近亲和的故事。她的评论正是这时代最需要的营养剂。”——梁文道
“我喜欢刘瑜的评论,她讲求事实与论据,不轻易选择左中右的某一方立场,对群众和权力,少数与多数都保持警惕和观察,避免简单的是非判断,避免整臂一呼的冲动,避免智力上的慵惰。有这样的理性,才有负责任的时评。”——柴静
“这本书是尝试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当中,告诉大家民主到底是什么。一个本可以用专业术语来展现高深的人,却选择了使用生活化的语言,这才是我心目中的知识分子。”——闾丘露薇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等《大数据时代》(豆瓣评分:7.6,最近大数据很火呀)
![]() |
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到处铺天盖地的“大数据”。但是究竟什么是大数据?大数据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它会以哪些方式影响我们未来的世界?当人们言必称大数据的时候,不知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它的本质和意义。这本书之所以备受推崇,看过之后我觉得是有道理的。书中列举了Google, Twitter, Facebook, Amazon, UPS,机票订购网站等等无数实例,将听上去高深莫测的大概念深入浅出,如同小说一般地讲出来。我认为,这是这本书最厉害之处。
无论是你从事的工作和大数据有关,还是仅仅作为一个感兴趣的门外汉,都可以来看一看这本书,这是一本人人看得懂的科普书。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豆瓣评分:8.9,每个为人子为人女都应该读的一本书)
![]() |
龙应台和大儿子安德烈的书信往来,母子两代人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让他们之间的“对话”充满思想火花。从中我们可以读到的不仅仅是一位母亲对于儿子细腻的爱,透过他们对事物各自的看法和立场,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年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成长环境的两个极具代表性的人,如何看待这世界。
一本适合任何年龄层读者的书。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饮食、祈祷、恋爱》(豆瓣评分:7.3,又名《一辈子做女孩》)
![]() |
若干年前看过Julia Roberts演的同名电影,觉得还不错。按照故事的内容感觉我应该会喜欢原著。春节去香港逛书店时看到这本书就顺手买了回来。这本书写的是作者自己的真实经历。作者Elizabeth Gilbert在生活一团糟的时候,选择花一年时间旅居意大利、印度、印尼,分别在这三个地方需求愉悦、平和,及两者之间的平衡。Eat, pray和love分别对应Italy, India, Indonesia三个地方。作者笔触细腻、真诚,又不乏幽默,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书。
白岩松《岩松看台湾》(豆瓣评分:7.3)
![]() |
白岩松等四人小组2005年赴台采访台湾各界代表人物,从连战、宋楚瑜,到陈文茜、高金素梅,从对他们的采访中,可从不同角度领略台湾的方方面面。这本书绝大部分内容是采访实录,主观的部分很少,更多的是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去判断,值得一读。
Tasha Tudor《塔莎奶奶的幸福生活》(豆瓣评分:8.4)
![]() |
朋友给的一本书,插画结合文字,内容不多,很快就能翻完。这是一本令人看过之后心中荡漾着美好感受的小书,讲述了一位美国老奶奶田园一般的生活和她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字里行间洋溢着温暖与明媚。
Jim Collins《基业长青》(豆瓣评分:8.3)
![]() |
作者通过对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世界知名老牌企业进行研究,总结出某些企业之所以可以成为“百年老店”屹立不倒的原因。角度比较脱俗。可以当故事读,也可以当案例。学MBA的同学应该会尤其喜欢。
艾凯、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豆瓣评分:7.9)
![]() |
看标题还有点抒情小品鸡汤暖文之嫌,但内容完全不是那回事儿。这本书是芝加哥大学教授艾凯对梁漱溟晚年采访的文字整理,内容分几大部分,分别是梁漱溟谈儒家佛家道家文化特点,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康有为、章太炎、胡适、冯友兰等一众政治文化名人,以及他一生中不同阶段参加过的重要社会活动。透过大师的口述,了解历史。
柴静《看见》(豆瓣评分:8.8)
![]() |
一直很喜欢柴静写的东西,虽然她的节目看的不多。最初读她的东西是从她博客开始,喜欢她客观、冷静、理性的写作风格,大概受她恩师陈虻影响不小。这本书算是她的文集吧,有一些也是博客上的内容,喜欢她的童鞋可以读一读。
杨绛《我们仨》(豆瓣评分:9.0)
![]() |
前不久刚刚度过了103岁生日的杨先生可真是一位充满人生智慧的传奇人物。这本书是杨绛对她与钱钟书及女儿钱瑗三个人往昔快乐生活的回忆,文字朴实、简洁却又令人看过有点忧伤。
崔岱远《京味儿》(豆瓣评分:8.2)
![]() |
像我这样的吃货,推荐书单里怎么能少了关于吃的呢!这本书是去三联闲逛随手买的,连同《我们仨》一起。这本书很薄,很快就能看完。写的是各种北京传统美食,从制作方法、历史背景、发展演变等几个方面来介绍,还包括一些老字号啊什么的。作者对于食物的制作过程描述得特别细致、到位,我是边看边流哈喇子…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豆瓣评分:8.5)
![]() |
喜欢刘震云的那种睿智,看似轻描淡写,实则犀利,不露痕迹又掷地有声。以前看过他的《一地鸡毛》,后来也看过他客串一些电影,上崔永元的节目,讲话就总是透着智慧的老光。小说类我读的不多,感觉写东西真正感染人的很少,比较喜欢的一个是他一个是兰晓龙。
《读库》系列
![]() |
张立宪和他的团队制作的读物品质都特别精良,已然成为一个金字招牌。《读库》是一个双月刊,每期七八篇长短不一的文章,涵盖各种题材。每一期的扉页贴着一张藏书票,很漂酿。另外每期还附送各种小赠品,惊喜连连~我已经订阅三年啦~
其他还有一些不做特别描述,但也是好书,放在这里供大家参考: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豆瓣评分:9.1)
![]() |
龙应台《目送》(豆瓣评分:8.8)
![]() |
崔健、周国平《自由风格》(豆瓣评分:8.4)
![]() |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豆瓣评分:8.7)
![]() |
廖一梅《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豆瓣评分:7.5)
![]() |
贾樟柯《贾想(1996-2008):贾樟柯电影手记》(豆瓣评分:8.6)
![]() |
关注她理财微信(talicai),回复“电子书”即可得到海量学习资料和电子书下载链接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