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身体对话——舞踏工作坊体验小记
我是看了关于王小舟的访谈之后才知道的舞踏这种艺术形式,出于好奇,去查找相关资料,但是得到的信息并不很多。在零界的公众号看到这次工作坊的教学活动,就想来亲自感受一下。
教学从“水”开始。由美子老师拿着一瓶水,上下摇晃,示意大家如此运动身体。看似自然随意的动作,做起来却并不那么容易。既要放松身体,又要保证头顶有一股力量提着自己,像是被悬挂着摇晃,而非不加控制地乱摆。
随着身体和意识的逐渐柔软,老师让大家想象自己的各个关节都是一个个水球,身体也在水中摆动。忘记自己作为人类的身体,去成为水,而非扮演水。我是属于身体比较僵硬的人,尤其是颈椎,没想到慢慢的也能放松下来,舒展在水中。后来的练习加上了呼吸的配合,一套动作完成之后,如老师所言,身体有种获得新生的感觉。
当大家与老师的动作不同时,老师不会说你做错了,而是说,那是另一个不同的动作,不是我们现在要做的这个动作。她说舞踏中没有错误,只有不同,即使是重心不稳,也不用担心,顺着身体的感觉变换一个动作就好。
表情是舞踏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模仿饥饿的动物,我们体验了身体的爆发力与韧性。所谓模仿饥饿的动物,并不是完全复制动物的捕食过程,而是从动物的捕食过程中抽象出一些动作与神态,形成爆发——持续——放松的循环,激发身体的活力。
晚上的讲座,老师说舞踏没有一个固定的定义,人们对舞踏有着不同的解读。她对舞踏的认识来自她多年的表演经验,舞踏于她而言是一种与外部和自身对话的媒介。比起动作,舞踏更关心的是内心情感的探索与表达。
讲座上播放了老师早年的两个作品,舞台上有很多装置,表现形式也更偏向于行为艺术。有观众说这和自己印象中的舞踏不一样,老师说她并不称这些作品为舞踏,重要的不是作品的归类,而是作品所表达出的思考。播放的两个作品都没有给出答案,老师作为编舞也不想做出是非判断。把自己的思考表达出来,以此引起观众的思考,这也许就已足够。
我觉得身体可以被视为思想的容器,既容纳也保护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身体状况往往与心情、心态休戚相关,生病的时候难免打不起精神,开心的时候常常更容易康复。通过舞踏,我们可以更多地感受自己的身体,聆听自己的身体,这种对话会让我们通过了解身体而更加了解自己。
第二天的练习主要是划“8”,先是用一只手臂来划,然后是双手同时划,接下来是尝试用身体各部分来划。这个看似简单的循环的动作可以变幻出非常丰富的肢体动作,让整个身体都自由地活动起来。
动物模仿练习的内容是乌龟,背负着诸多秘密,会因为一点微小的触碰而欣喜却又会在瞬间忘记的乌龟。这个练习让我想起《兰亭集序》里那句“但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乌龟可以带着秘密呆呆的长久的活下去,是因为容易快乐和遗忘吗?
第三天练习把前两天学习的多个动作叠加连贯起来,难度上有所增加。模仿练习的是鱼,在水中吃泡泡的鱼宝宝,眨着天真好奇的眼睛观察水中的一切。鱼也可以幻化成水藻,在水底轻柔地摆动。后来大家集中在一起,就像是在一个拥挤的水族缸里游动,因为空间狭小,每条鱼都游得很慢,往往会擦身而过。
最后一个练习加强了这种通过身体产生的交流。两人一组,不用语言,只用动作。一个人引导,另一个人放松身体,跟随前者的引导。被引导的一方仿佛提线木偶,随着同伴的牵引,或立或坐,或扬手或抬腿。想要做个木偶并不容易,身体总是不由自主地发力,这使得木偶师傅也很难操控,一不小心就会力气过大。这种静默的交流既需要对自己和他人身体的控制力,又需要彼此的信任和爱护。引导的一方要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去牵引同伴的身体,被引导的一方要足够信任对方能保护好自己才能放松下来,跟随牵引。
三天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却能够让我们对舞踏有一些切身的感受,这是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都无法提供的非常宝贵的鲜活体验。这体验,也许就会成为我们开始与自己身体展开对话和探索的契机。
教学从“水”开始。由美子老师拿着一瓶水,上下摇晃,示意大家如此运动身体。看似自然随意的动作,做起来却并不那么容易。既要放松身体,又要保证头顶有一股力量提着自己,像是被悬挂着摇晃,而非不加控制地乱摆。
随着身体和意识的逐渐柔软,老师让大家想象自己的各个关节都是一个个水球,身体也在水中摆动。忘记自己作为人类的身体,去成为水,而非扮演水。我是属于身体比较僵硬的人,尤其是颈椎,没想到慢慢的也能放松下来,舒展在水中。后来的练习加上了呼吸的配合,一套动作完成之后,如老师所言,身体有种获得新生的感觉。
当大家与老师的动作不同时,老师不会说你做错了,而是说,那是另一个不同的动作,不是我们现在要做的这个动作。她说舞踏中没有错误,只有不同,即使是重心不稳,也不用担心,顺着身体的感觉变换一个动作就好。
表情是舞踏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模仿饥饿的动物,我们体验了身体的爆发力与韧性。所谓模仿饥饿的动物,并不是完全复制动物的捕食过程,而是从动物的捕食过程中抽象出一些动作与神态,形成爆发——持续——放松的循环,激发身体的活力。
晚上的讲座,老师说舞踏没有一个固定的定义,人们对舞踏有着不同的解读。她对舞踏的认识来自她多年的表演经验,舞踏于她而言是一种与外部和自身对话的媒介。比起动作,舞踏更关心的是内心情感的探索与表达。
讲座上播放了老师早年的两个作品,舞台上有很多装置,表现形式也更偏向于行为艺术。有观众说这和自己印象中的舞踏不一样,老师说她并不称这些作品为舞踏,重要的不是作品的归类,而是作品所表达出的思考。播放的两个作品都没有给出答案,老师作为编舞也不想做出是非判断。把自己的思考表达出来,以此引起观众的思考,这也许就已足够。
我觉得身体可以被视为思想的容器,既容纳也保护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身体状况往往与心情、心态休戚相关,生病的时候难免打不起精神,开心的时候常常更容易康复。通过舞踏,我们可以更多地感受自己的身体,聆听自己的身体,这种对话会让我们通过了解身体而更加了解自己。
第二天的练习主要是划“8”,先是用一只手臂来划,然后是双手同时划,接下来是尝试用身体各部分来划。这个看似简单的循环的动作可以变幻出非常丰富的肢体动作,让整个身体都自由地活动起来。
动物模仿练习的内容是乌龟,背负着诸多秘密,会因为一点微小的触碰而欣喜却又会在瞬间忘记的乌龟。这个练习让我想起《兰亭集序》里那句“但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乌龟可以带着秘密呆呆的长久的活下去,是因为容易快乐和遗忘吗?
第三天练习把前两天学习的多个动作叠加连贯起来,难度上有所增加。模仿练习的是鱼,在水中吃泡泡的鱼宝宝,眨着天真好奇的眼睛观察水中的一切。鱼也可以幻化成水藻,在水底轻柔地摆动。后来大家集中在一起,就像是在一个拥挤的水族缸里游动,因为空间狭小,每条鱼都游得很慢,往往会擦身而过。
最后一个练习加强了这种通过身体产生的交流。两人一组,不用语言,只用动作。一个人引导,另一个人放松身体,跟随前者的引导。被引导的一方仿佛提线木偶,随着同伴的牵引,或立或坐,或扬手或抬腿。想要做个木偶并不容易,身体总是不由自主地发力,这使得木偶师傅也很难操控,一不小心就会力气过大。这种静默的交流既需要对自己和他人身体的控制力,又需要彼此的信任和爱护。引导的一方要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去牵引同伴的身体,被引导的一方要足够信任对方能保护好自己才能放松下来,跟随牵引。
三天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却能够让我们对舞踏有一些切身的感受,这是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都无法提供的非常宝贵的鲜活体验。这体验,也许就会成为我们开始与自己身体展开对话和探索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