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协考级曲目解析】醉汉的舞蹈——九级曲目基格舞曲
今年钢琴九级的这首基格舞曲,选自老巴赫的《法国组曲》第一套的,是这套组曲的最后一首,也是压轴曲。无论是《法国组曲》、《英国组曲》还是《帕蒂塔》,当然还有《托卡塔》,这些集子里面全部是六套组曲,而其中的第一套,都是很特别的,或者说非典型的。
说起“基格舞曲”(Gigue),我们的脑海中马上呈现出一种三拍子的快速舞曲,比圆舞曲更轻快,而比塔兰泰拉舞曲更轻盈。而“基格舞曲”这一体裁到了老巴赫(J·S·Bach)手里,又被玩得千变万化。
这首基格从谱面上看不到三拍子的影子,这是为啥呢?原来基格舞曲的三拍子只是其“表”,其“本”是以三拍子为律动基础的大四拍。如图
,这是法国组曲第五套的最后一首基格,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以红圈中的三个音为一组的大四拍。因此这首基格直接除其表象,以四拍子的面貌呈现于我们。如图
,图2中的红圈部分,便是这首基格的主题部分。
这也是为什么老巴赫喜欢写法国基格的原因,法国基格基本都以“赋格”的面貌呈现,而基格舞曲的第二段往往是以第一段主题的倒影作为材料再发展一首赋格(本首基格的第二段便是典型的例子)。这对于“赋格控”——老巴赫老说,真是老鼠见了米缸。其实我也很喜欢赋格,这种从小溪发展成大海的气势,常使我不能自拔。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赋格(基格)的主题,全部由附点节奏组成。附点节奏强调的是长短音的对比,尤其是这种法国式的基格,长短音的幅度还可以拉得更夸张,可以比1:3的比例更大,才符合“法国式”的特征。这一点在后面附上的羽管键琴演奏音频中可以印证。也正是因为处于对“长短对比”强调的需要,这首曲子,特别开篇的主题呈现部分,必须要弹成Forte(强),并且把重音放到长音符上面,这样一来,主题的个性才可能弹出来。这种“附点曲”,巴赫不是第一次写,在平均律,帕蒂塔里面都有类似的篇章,这样的音乐能够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挣扎的情感。
很难想象,如何伴随着这样的音乐来跳舞,这是一种怎样的舞蹈呢?虽说音乐表达的不是这个内容,但为了找感觉,我们不妨模仿一下“醉汉走路”:人喝醉了酒,人走路往往就会不太稳当,摇摇晃晃,常常是一步踩不稳,一步踩稳。
如图中,短音符便是踩不稳的那一步,由于没踩稳,所有另一脚便会马上本能地跟上来,把身体支撑住,这便成了长音符(如图中箭头所指)。当然之后还有几个短音符接一个长音符的,这便相当于几步都没踩稳,最后一步才勉强支撑的感觉。仔细听这首基格,是不是有点”醉拳“的架势呢?
点击收听
说起“基格舞曲”(Gigue),我们的脑海中马上呈现出一种三拍子的快速舞曲,比圆舞曲更轻快,而比塔兰泰拉舞曲更轻盈。而“基格舞曲”这一体裁到了老巴赫(J·S·Bach)手里,又被玩得千变万化。
这首基格从谱面上看不到三拍子的影子,这是为啥呢?原来基格舞曲的三拍子只是其“表”,其“本”是以三拍子为律动基础的大四拍。如图
![]() |
,这是法国组曲第五套的最后一首基格,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以红圈中的三个音为一组的大四拍。因此这首基格直接除其表象,以四拍子的面貌呈现于我们。如图
![]() |
,图2中的红圈部分,便是这首基格的主题部分。
这也是为什么老巴赫喜欢写法国基格的原因,法国基格基本都以“赋格”的面貌呈现,而基格舞曲的第二段往往是以第一段主题的倒影作为材料再发展一首赋格(本首基格的第二段便是典型的例子)。这对于“赋格控”——老巴赫老说,真是老鼠见了米缸。其实我也很喜欢赋格,这种从小溪发展成大海的气势,常使我不能自拔。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赋格(基格)的主题,全部由附点节奏组成。附点节奏强调的是长短音的对比,尤其是这种法国式的基格,长短音的幅度还可以拉得更夸张,可以比1:3的比例更大,才符合“法国式”的特征。这一点在后面附上的羽管键琴演奏音频中可以印证。也正是因为处于对“长短对比”强调的需要,这首曲子,特别开篇的主题呈现部分,必须要弹成Forte(强),并且把重音放到长音符上面,这样一来,主题的个性才可能弹出来。这种“附点曲”,巴赫不是第一次写,在平均律,帕蒂塔里面都有类似的篇章,这样的音乐能够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挣扎的情感。
很难想象,如何伴随着这样的音乐来跳舞,这是一种怎样的舞蹈呢?虽说音乐表达的不是这个内容,但为了找感觉,我们不妨模仿一下“醉汉走路”:人喝醉了酒,人走路往往就会不太稳当,摇摇晃晃,常常是一步踩不稳,一步踩稳。
![]() |
如图中,短音符便是踩不稳的那一步,由于没踩稳,所有另一脚便会马上本能地跟上来,把身体支撑住,这便成了长音符(如图中箭头所指)。当然之后还有几个短音符接一个长音符的,这便相当于几步都没踩稳,最后一步才勉强支撑的感觉。仔细听这首基格,是不是有点”醉拳“的架势呢?
点击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