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之外——记我与尼泊尔的碰撞(一)
从尼泊尔回来后,我用当地的手工纸做好了一本回忆录,整理好了照片,选择了二十张做成了明信片并寄给了我的朋友们,却迟迟没有将我那半个月在异国他乡及回国后的千丝万缕整理成文字。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文字的把握失去了自我,干巴巴地书写在本子上却无丝毫生气。写词,写句,写段,却作不成文,文字只有表面鲜活的美丽,任由看客去拿捏,而于自身却不再富有生命力,少却一腔诗情,少却深藏其底身体力行的感动与震撼。面对瓶颈,我开始逃避,用三言两语不成章的方式去表达内心的澎湃。许久之后的今天,我尝试着让心灵跨越喜马拉雅,继续游荡、沉淀在尼泊尔,将感官世界与历史感受融合,悉心说一说尼泊尔和我的无情碰撞。
去年的九月,我忽然想要去这个传说中的浮世天堂走一走,去徒步,去滑翔,想知道我究竟能与它发生什么关系。其实我的一般规则是,尽量不去想明天做什么,不论身处何地我都是自由的,此刻的相遇不问缘由,定是会发生的。
加都的头两天让我和同伴喘不过气来,街道的灰尘中夹杂着摊铺的香料味,在入住的旅店打开水阀涌出来的是淡黄色的水,清晨出门一直跟随在其后的旅游介绍人。客观事实似乎是这样的场面,可也不乏新鲜与别致,至少我在国内的大街小巷里闻不到如此的香料味。
到达加都的第二天,寻找着泰米尔能换钱的地方,根据来之前的攻略,我们找到了几家汇率不错的兑换点。在手机无法上网导航的情况下,绕着泰米尔的街区不断迷路,对食物和饰品的选择也不敢轻易尝试。可能是初来乍到,两个姑娘对周遭的一切还有着戒心,不熟悉的廓尔喀人面孔,擦肩前眼神的对视也不禁让我心生五味杂陈的体会。我抓着同伴的手,一边想走出自设的牢房,一边又甘愿禁锢在其中。心有不甘,但也不悔。
这两天我们还没习惯逢人便说“Namaste”,也不愿意想太多深层次的事物,我更倾于早晨随着电线杆上的鸽子的叫声醒来,入睡前随便写点东西取悦自己。我无法将它与我之前丈量过的土地进行对比,一来我本身走过的地方不多,二来我告诉自己请不要比较。
第一天的入睡前写下了一段这样的话:
穿过白云,越过山丘,来到这,你喜欢的地方
忘了怎么开始 丢掉所有防备
无关等风来,也许只是这个名字
泰米尔街道,博卡拉费瓦胡,尼泊尔,尼泊尔
你已经睡了吗,你还在深思吗
是否可以带着你的剑,抵达你要刺进的心脏
是否你爱它,只爱它的名字
还能见你吗,还能想念你吗
未见你的爪牙,未听你的声音,未吻你的双唇,未记你的眉眼
如果在这遇见你,放下一切跟我走
忘掉你的名字,给我披上纱丽
我不愿再翻越山丘
与你过无名的一生
行走的意义也在于发现不同,认可不同吧。尼泊尔女人是我想要浓墨重彩画上的一笔,长袍子和套头披肩,男人们衣着风格大多暗黑系。坐在加都开往博卡拉的旅游汽车上,我内心是无比的兴奋,可以和泰米尔的灰尘说再见,去到可以滑翔与徒步的博卡拉,简直是从现实钻进梦里。自然有时比古迹更有吸引力,我们好像厌倦了去一些收门票的地方探寻历史文化,而是徜徉在山水草原里,用一双孩子的眼睛去感受世界的新奇与魅力。
城市里我们有便利的交通,随处可见的饭馆,布满霓虹灯的街道,不断向自然环保靠近的房地产广告。越是临江河,还不说背靠青山,价格就已是贵得离谱,更别说坐落在人工草原里或是植物园旁极富诗情的小别墅了。文化密集,资讯林林总总,网络更打开了通往世界的窗户。于是,更多的人厌倦了闹市反倒选择了原始与自然,毕竟它正在被人类消耗,赶在殆尽前一饱眼福,能身居其中更是不错。
不知不觉就到了喜马拉雅脚下,汽车开出加德满都后,商铺的招牌就除去了英文,少有几个例如“NCELL”还知道是当地电信运营公司。我们坐在大巴的最后一排靠窗的两个位置,由于前夜没有提前预定,我们起了个大早打车到汽车站。慌慌张张得跑来生怕赶不上,背着大包小包终于看到了排着队的巴士。四处打量了一番,担心坐错车,又担心没预定被宰,我和同伴决定找几个国人探探情况。问清楚是550卢比一人后,我们满意地上了车,再找前座的当地人问了问,方才松了一口气。
坐在身边的是这家巴士公司的职员,扎着脏辫,留着络腮胡。一路上,他给我们介绍博卡拉,说他在尼泊尔的生活,并极有兴趣地听我们说中国。最后他留下了名片,说,“你们预定了在博卡拉的旅店吗?”“是在湖边吗?”“记得打给我,我的号码在这!”大巴停在倒数第二站的时候,他伸手指了指窗外的一家叫“OPEN HEART”的店面,“那是我的办公室”。
和他说再见后,我和同伴开始寻找费瓦湖边的旅馆。听说找对了旅馆是可以见到雪山的,最后夜宿hotel sunroute,和店主Simon讨价还价后,他给我们800卢比一间的价格。旅店的顶楼的确可以看到雪山一角,白雾缭绕,我和同伴兴奋不已,立马抓起相机按快门。
其实我不太爱读别人旅行的故事,如果其中有领悟,那也是个人的。既然生活环境与思想不同,即便是日日生活在一个熔炉里,也不可能所有想法如出一辙。我说对了,也只是我自己在赞同,你从我这里得到的经验,也不会是你指引你人生的路标。不要相信我说的任何一句话,在别人的故事里流了自己的眼泪,才是我愿意去读主观书的原因。当然,这一句话你也不用信。
从神秘国度回来之后,我开始对宗教信仰的自由与迷失产生了质疑。信仰的解释如下:
信仰,是指对圣贤的主张、主义、或对神的信服和尊崇、对鬼、妖、魔或天然气象的恐惧,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与崇拜经常联系在一起,但是与崇拜还有不同。信仰主要针对“观念”,而崇拜主要针对某个“个体”。
我越发觉得这个世界充斥了太多的规则,对错有界限,道德层面的行为也有应该与不应之分。在看完《P.K.》之后,我首先想去问的不是宗教问题,而是规则。没有规则就是暴力,规则以成文或不成文的方式存在,然而它也成为了束缚,在规则的默认中苟活,在规则中死亡。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文字的把握失去了自我,干巴巴地书写在本子上却无丝毫生气。写词,写句,写段,却作不成文,文字只有表面鲜活的美丽,任由看客去拿捏,而于自身却不再富有生命力,少却一腔诗情,少却深藏其底身体力行的感动与震撼。面对瓶颈,我开始逃避,用三言两语不成章的方式去表达内心的澎湃。许久之后的今天,我尝试着让心灵跨越喜马拉雅,继续游荡、沉淀在尼泊尔,将感官世界与历史感受融合,悉心说一说尼泊尔和我的无情碰撞。
去年的九月,我忽然想要去这个传说中的浮世天堂走一走,去徒步,去滑翔,想知道我究竟能与它发生什么关系。其实我的一般规则是,尽量不去想明天做什么,不论身处何地我都是自由的,此刻的相遇不问缘由,定是会发生的。
加都的头两天让我和同伴喘不过气来,街道的灰尘中夹杂着摊铺的香料味,在入住的旅店打开水阀涌出来的是淡黄色的水,清晨出门一直跟随在其后的旅游介绍人。客观事实似乎是这样的场面,可也不乏新鲜与别致,至少我在国内的大街小巷里闻不到如此的香料味。
到达加都的第二天,寻找着泰米尔能换钱的地方,根据来之前的攻略,我们找到了几家汇率不错的兑换点。在手机无法上网导航的情况下,绕着泰米尔的街区不断迷路,对食物和饰品的选择也不敢轻易尝试。可能是初来乍到,两个姑娘对周遭的一切还有着戒心,不熟悉的廓尔喀人面孔,擦肩前眼神的对视也不禁让我心生五味杂陈的体会。我抓着同伴的手,一边想走出自设的牢房,一边又甘愿禁锢在其中。心有不甘,但也不悔。
这两天我们还没习惯逢人便说“Namaste”,也不愿意想太多深层次的事物,我更倾于早晨随着电线杆上的鸽子的叫声醒来,入睡前随便写点东西取悦自己。我无法将它与我之前丈量过的土地进行对比,一来我本身走过的地方不多,二来我告诉自己请不要比较。
第一天的入睡前写下了一段这样的话:
穿过白云,越过山丘,来到这,你喜欢的地方
忘了怎么开始 丢掉所有防备
无关等风来,也许只是这个名字
泰米尔街道,博卡拉费瓦胡,尼泊尔,尼泊尔
你已经睡了吗,你还在深思吗
是否可以带着你的剑,抵达你要刺进的心脏
是否你爱它,只爱它的名字
还能见你吗,还能想念你吗
未见你的爪牙,未听你的声音,未吻你的双唇,未记你的眉眼
如果在这遇见你,放下一切跟我走
忘掉你的名字,给我披上纱丽
我不愿再翻越山丘
与你过无名的一生
行走的意义也在于发现不同,认可不同吧。尼泊尔女人是我想要浓墨重彩画上的一笔,长袍子和套头披肩,男人们衣着风格大多暗黑系。坐在加都开往博卡拉的旅游汽车上,我内心是无比的兴奋,可以和泰米尔的灰尘说再见,去到可以滑翔与徒步的博卡拉,简直是从现实钻进梦里。自然有时比古迹更有吸引力,我们好像厌倦了去一些收门票的地方探寻历史文化,而是徜徉在山水草原里,用一双孩子的眼睛去感受世界的新奇与魅力。
城市里我们有便利的交通,随处可见的饭馆,布满霓虹灯的街道,不断向自然环保靠近的房地产广告。越是临江河,还不说背靠青山,价格就已是贵得离谱,更别说坐落在人工草原里或是植物园旁极富诗情的小别墅了。文化密集,资讯林林总总,网络更打开了通往世界的窗户。于是,更多的人厌倦了闹市反倒选择了原始与自然,毕竟它正在被人类消耗,赶在殆尽前一饱眼福,能身居其中更是不错。
不知不觉就到了喜马拉雅脚下,汽车开出加德满都后,商铺的招牌就除去了英文,少有几个例如“NCELL”还知道是当地电信运营公司。我们坐在大巴的最后一排靠窗的两个位置,由于前夜没有提前预定,我们起了个大早打车到汽车站。慌慌张张得跑来生怕赶不上,背着大包小包终于看到了排着队的巴士。四处打量了一番,担心坐错车,又担心没预定被宰,我和同伴决定找几个国人探探情况。问清楚是550卢比一人后,我们满意地上了车,再找前座的当地人问了问,方才松了一口气。
坐在身边的是这家巴士公司的职员,扎着脏辫,留着络腮胡。一路上,他给我们介绍博卡拉,说他在尼泊尔的生活,并极有兴趣地听我们说中国。最后他留下了名片,说,“你们预定了在博卡拉的旅店吗?”“是在湖边吗?”“记得打给我,我的号码在这!”大巴停在倒数第二站的时候,他伸手指了指窗外的一家叫“OPEN HEART”的店面,“那是我的办公室”。
和他说再见后,我和同伴开始寻找费瓦湖边的旅馆。听说找对了旅馆是可以见到雪山的,最后夜宿hotel sunroute,和店主Simon讨价还价后,他给我们800卢比一间的价格。旅店的顶楼的确可以看到雪山一角,白雾缭绕,我和同伴兴奋不已,立马抓起相机按快门。
其实我不太爱读别人旅行的故事,如果其中有领悟,那也是个人的。既然生活环境与思想不同,即便是日日生活在一个熔炉里,也不可能所有想法如出一辙。我说对了,也只是我自己在赞同,你从我这里得到的经验,也不会是你指引你人生的路标。不要相信我说的任何一句话,在别人的故事里流了自己的眼泪,才是我愿意去读主观书的原因。当然,这一句话你也不用信。
从神秘国度回来之后,我开始对宗教信仰的自由与迷失产生了质疑。信仰的解释如下:
信仰,是指对圣贤的主张、主义、或对神的信服和尊崇、对鬼、妖、魔或天然气象的恐惧,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与崇拜经常联系在一起,但是与崇拜还有不同。信仰主要针对“观念”,而崇拜主要针对某个“个体”。
我越发觉得这个世界充斥了太多的规则,对错有界限,道德层面的行为也有应该与不应之分。在看完《P.K.》之后,我首先想去问的不是宗教问题,而是规则。没有规则就是暴力,规则以成文或不成文的方式存在,然而它也成为了束缚,在规则的默认中苟活,在规则中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