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见太平记——镰仓幕府陷落
●江山一掷
为镰仓幕府的倾覆注入的最后一味催化剂,是北条高时对田乐、斗犬的沉溺。
田乐起源于祈祷丰收的祭礼上模仿耕作等动作的文艺节目,本来是带有乡村风味的,但是在镰仓时代已成为专业化的表演,并竞以豪华为胜。增加了悬鼓、佐佐良、铜钹、小鼓、笛子等乐器自不待言,连衣装也华美到惊人的地步。早已脱离了庶民的游乐,成为一掷千金的高消费娱乐。
职业化的田乐,以京都白川田乐为本座,其他的流派为新座,在京都非常流行。北条高时听说后,立刻将本座与新座最主要的田乐法师都召集到镰仓,在他身边形成了京都各流派的复合体。
北条高时于正中三年(1326)以生病为由而出家。“金泽文库”中的文书记载了高时的病状,尽管当时的医生都认为病不至死,然而病情时好时坏,发发停停,很难根治,很可能是属于神经性的疾病。
出家后的高时被称作相模入道,当时二十四岁,正是钟情于诸多娱乐的的年龄。为了放心纵意于游艺,虽然辞去了执权职,但依然把握实权。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相模入道努力影响着周围的人,为主要的大名每人配置了一位田乐法师。如此一来形成了竞争,各大名为了打扮自己的田乐法师费尽心机,不惜任何金银珠玉、绫罗锦绣。每逢宴会,必有田乐表演,一曲终焉,“自相模入道始,一族之大名,竞先解下直垂(注一)、大口(裤),抛积如山,其费不知几千万之数”(《太平记》)。
相模入道的另一个嗜好是斗犬,以出家之身,却喜好看浑身是血的狗互相撕咬。以入道对事物痴迷的一贯性格,他很自然地下令各地进纳良犬作为税赋。这些良犬也装扮得金枝玉叶,绳子上嵌错着金银,乘坐在肩舆上。行人遭遇这样的运狗行列,必须下马跪拜迎送。后来德川时代出了一位被称作“犬公方”的将军,他的前辈可以说就是相模入道。
“锦衣饱食之奇犬充斥镰仓,其数多至四五千疋(匹)。”《太平记》中记述了一月内有十二天是“犬合”日。“犬合”无非也是斗狗,却不是一对一的单挑,而是同时放出数百头狗的混战。群殴乱斗的狗互相撕咬,吠声惊天动地。
自夏桀、殷纣以来,亡国之君们的乱行往往明显带有后人夸张的痕迹,然而对于相模入道北条高时,“金泽文库”的文书中保存了时人活生生的记忆。镰仓幕府的灭亡,不能不说是昏君乱行的直接后果。
北条氏本来是具有俭泊传统的家族。《徒然草》第二百十五段描绘了平宣时朝臣(注二)对最明寺入道(注三)时代检素淡雅气氛的回忆:
平宣时朝臣老后忆旧事,曰:“最明寺入道某夜遣使招余,余应之曰:„即往!‟然以无直垂,正踌躇间,使者复来,传语云:„无直垂故耶?夜间虽无正服何碍,祈速来!‟遂着旧直垂若家中常服者以往,则入道已取铫子(注四)并陶杯以待,谓余曰:„独酌此酒,颇感寂寞,故遣人相招,唯无酒肴。因家人已眠,唤起不便,君若有适当佐酒物,望力致之!‟
余乃燃纸烛(注五),到处寻索,终于厨中架上小陶器中觅得豆酱少许,持此谓入道曰:„仅得此物。‟入道曰:„此足矣!‟遂怡然数为酬献,甚有兴也。盖当时之风尚如此。”(以上据王以铸先生译《徒然草》)
在《徒然草》第一百八十四段(注六)中,北条时赖之母松下禅尼在修补明障子时,特意“仅就残破处加以修补”,以此教导子孙简约之理。那时天下的执权家尚且如此。而追求华美的高时,在信奉简约至上的北条家是破天荒的人物。《太平记》中甚至描写了高时与天王寺的妖怪一起狂舞,藤原南家的儒者得知后感叹说,这是天下动乱、国家败亡的前兆。这里“国家”当然是指镰仓幕府。国家者,“国与家”也,执权职于公是国政的主宰,于私是北条家族的家长,其担任者的资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镰仓政权的命运。
高时出家后,高时的弟弟泰家(注七)非常希望得到执权的位置,但是由于内管领长崎高资(注八)的反对,泰家出家,颇有人望的金泽贞显(注九)被任命为执权的。而金泽贞显又因承受不住泰家一派的压力,在职仅十日就辞职出家了。由赤桥守时接任执权。贞显、守时都是象征性的执权,在得宗家和内管领的权势面前仍然是无力的。
●义贞举兵
体制的支柱已然朽烂,而后醍醐天皇的倒幕活动更加剧了镰仓幕府的崩塌。各地方的势力都看出镰仓政权已不可依靠,在寻找新的权威的过程中,也自然而然地将眼光瞄准了京都。
正在围攻楠木正成的千早城的北条军诸将的脑中,同样也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千早城的存在与否与己无关,而自己在远方的领地是真正让人担心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北条体制一旦崩溃,北条氏制定的社会秩序就不存在了,高唱反北条口号的豪强,一定会借机侵吞周围的领地。
身处包围军中的新田义贞,正是报着这样的预感和忧虑,急遽撤兵回国。回到领地(上野国新田庄)后,从镰仓发来了征调兵粮的命令,要求在五日内备齐六万贯钱。数字之巨,直如同是刁难一般,而且被如此要求的不仅是新田庄,因此激起了各地的反北条情绪(注十)。--义贞的预感显然更得到确认了。
面对乱世,中小势力唯有摸准了时代脉搏才能更好地维持家族的发展。新田义贞最初举事的动机,也许就是在权衡自身得失中产生的。《太平记》的记事中,在围攻千早城的时候,新田义贞对他的执事船田入道说:
“自古源平两家同仕朝家,当平氏乱世之时源家是镇,源氏侵上之日平家是治。义贞不肖也,空为当家(源家)之门楣(栋梁),有污谱代弓矢之名。今观相模入道形迹,灭亡非远。我欲归本国,举义兵,奉先朝(后醍醐)之宸襟……”
这段话显示了《太平记》作者的“源平交代”思想。镰仓幕府创始于源氏的赖朝,而后为平氏血脉的北
条氏夺取了实权。今北条氏的行状不良,正是源氏取而代之的时机。
元弘三年(1333)五月八日,新田义贞在生品大明神社前举事,当时义贞及其弟胁屋义助以下,总兵力不过一百五十骑。但到当天黄昏,新田同族的里见、鸟山、田中、大井田、羽川等约两千骑从越后国赶到。义贞的举兵是有关一族存亡的大事,上野、越后的新田同族间显然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网,事前也一定经过了稠密的安排。而《太平记》中就举兵一段显然带有神化的痕迹,称义贞的起事是突然而为,因此询问大井田等为何能及时赶到,大井田远江守(注十一)回答说:
“五日前,一位天狗山伏(注十二)已在一天之内将此消息在越后国内遍行通知,因此夜以继日地赶来。”
稍事休息后,越后、甲斐、信浓等地的源氏武士络绎赶到,总兵力达到五千余骑。
五月九日,新田军进入武藏国。当日,足利的家臣纪五左卫门带着足利高氏(尊氏)的嫡子千寿王和二百余骑加入。千寿王即日后的室町二代将军足利义诠,时年仅四岁。足利高氏带兵从镰仓出发,征讨逃出隐岐的后醍醐天皇时,千寿王和其母被滞留镰仓作人质。但高氏在丹波倒戈后不久,千寿王就从镰仓逃了出来,现在代表足利家加入了新田军的行列。
其后,上野、下野、上总、常陆、武藏的武士们,“未经催促,皆不期而至,及日暮,列甲二十万七千余骑”。《太平记》如此的记述未免有些夸张,但是利害和时势摆在各地武士的面前,大塔宫护良亲王传发的令旨也起了作用,潮流已不可遏止。
镰仓方面闻讯,派出了以北条泰家为首的大军前往迎击。在小手指原、久米川、分倍河原,新田军都遭遇了镰仓军的抵抗,其中在分倍河原一度陷入危机。而击退了新田军的镰仓军因为大意又被新田军杀败。当然,这可能只是《太平记》的作者为了使故事有趣而加的润色罢了,在关东平原遍布了反北条势力的危急关头,镰仓军似乎没有理由因为局部战役的胜利而骄傲大意(注十三)。总之,在时代的大潮面前,镰仓幕府已经无法改变它失败的命运。
五月十七日,新田军渡过利根川、入间川、多摩川,抵达镰仓的外郭藤泽。在这里,新田军决定兵分三路进攻镰仓。义贞、义助兄弟的本部进兵化妆坂,人数据《太平记》中声称有“五十万七千余骑”之多(《太平记》的作者也许是受到中国文献的影响,对于兵力的夸张总是那么离谱);极乐寺坂方面,是大馆二郎宗氏、江田三郎行仪率领的十万余骑;巨福吕坂方向的十万余骑,则由堀口三郎贞满、大岛赞岐守守之指挥。
●镰仓战役
镰仓是一个狭小的城市,三面被丘陵所包围。虽然确实可称得上是要害之地,但是号令天下的气宇,从这个小城市身上已经完全感受不到了。与其说是政府所在地,不如说像北条氏的根据地更来得确切。这时北条氏设在京都的“总督府”六波罗探题,已经被足利尊氏攻陷了。败报传入镰仓,三军夺气,困守不出。战役的胜负已经可以预见了。而对于镰仓战役,毕竟是存在了一百三十年的政权崩溃,《太平记》花费了大量细致的笔墨去描绘。
镰仓战役外围的交锋中,有两人的死是被特别提到的。一个就是最后的执权赤桥相模守守时。他是足利尊氏正室登子的亲兄,尊氏已经背叛北条攻陷了六波罗,在北条看来,赤桥也是最大的谋反者的亲戚。五月十八日,赤桥守时率六万幕府军在镰仓小袋坂迎击堀口贞满的部队,一昼夜间交锋六十五次,最终败北,损失了数万军兵,仅剩三百余骑。赤桥不肯退却,告诉侍大将南条高直自己准备切腹。在这段情节中,赤桥引用了两个中国的典故:第一,汉高祖刘邦逢项羽每战必败,最后乌江一胜而灭项羽定天下。今北条虽屡败,然绝非穷途末路。第二,《史记•刺客列传》中田光曰:“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
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故田光自刎以明不言也。
妹子是谋反者之妻,因此赤桥受到以北条高时为首的一族的冷遇。既败,更受怀疑,于是效法田光,自尽以释疑。赤桥已死,南条高直说:“大将既已自害,士卒谁为效命?”也切腹而死,武士追随切腹而死者九十余人。赤桥守时是幕府执权,形式上是镰仓军的总大将,自杀多少是带有自暴自弃色彩的,或许有以此向相模入道高时为首的把握实权的得宗家表示愤怒的意味吧。
另一个是本间山城左卫门。他曾经是大佛贞直(注十四)看重的武士,但因为某事而失去宠信,并被开除出列。时大佛贞直拥五万余骑,守备极乐寺口,与大馆宗氏指挥的新田军苦战。本间率部下百余人,冒死冲杀敌阵,出色地斩取了敌将大馆宗氏的首级。本间将首级挑在刀尖上,驰赴旧主大佛贞直的阵中,在幕前切腹自尽。
大馆宗氏的部队,本已突破了极乐寺坂,但是被本间突如其来的奋战击退。部分突破了极乐寺坂的部队进至稻村崎的干泻(退潮后露出的砂滩)。后来戏剧在这里创作了“稻村崎新田义贞徒涉”的名场面:
新田义贞在稻村崎被潮水所阻,只要时刻一到,潮水就会退去,露出砂滩,大军可徒步而过。但是时不我待,义贞便向潮水祈愿道:“义贞告上内海外海之龙神八部,明鉴臣之忠义,退潮水于万里之外,为我三军开道!”言罢,献出自己的黄金太刀投入潮中。刀落于海,只见潮水迅即退走,砂滩显露,三军顿时士气大振。
●荣华烟逝
极乐寺坂、巨福吕坂、化妆坂很快都被突破了(注十五),趁着强劲的海风,新田军四处放火。肆虐的火舌,预示着幕府最终的陷落。《太平记》描绘了幕府方面的人们在最后关头形形色色的表现。
被突破了极乐寺口的守将大佛贞直,部下仅余下三百人,依然在海滨奋战。当看到镰仓殿御馆冲天的火焰时,三十多位主要的部下并坐在白砂洲上切腹。大佛贞直见到后,叹道:“纵使千骑余一,亦当杀敌留名后世,方为勇士本意。”便冲入新田大军,奋战而死。
金泽贞显之子金泽贞将的情形也相仿。他在山内口败于新田军而退回北条高时所在的东胜寺,感于其奋战的北条高时却书写了任命他为六波罗两探题、相模守的“御教书”。北条氏灭亡在即,任命已是一纸空文。但金泽贞将视之为金泽一门的荣誉,将御教书置于铠甲内,然后奋勇突入敌军,战死。
高时的前任执权北条基时,已出家称信忍,这时守备化妆坂。见势穷难挽,二十二日即于当地自杀。信忍之子是六波罗北探题仲时,已在近江番场绝望自尽。信忍收到了儿子的死讯,自尽前在御堂的柱子上血书留下了一首著名的歌:
待てしばし死出の山边の旅の道
同じく越えて浮世語らん
(大意:暂等片刻吧,我即将陪伴你,一起诉说着浮世景象,踏上黄泉之路。)
长崎思元及其子勘解由为基二人,在由井滨被冲散,其后都生死不明。
盐田俊时以自己先切腹的方式暗示父亲,其父道祐见到后,吩咐多年恩顾的家人狩野重光:“待老夫切腹后,放火把屋子烧了,勿使敌人得到尸首。”言讫也切腹而死。依照当时的道德,狩野重光本也应该为主人殉死,但是却席卷了主人父子的铠甲、刀剑和财宝,跑到圆觉寺的藏主寮躲起来。这个不忠者最终还是被船田入道捕获斩首了。
盐饱忠赖先于其父圣远自尽,其弟四郎欲紧随而去,被圣远阻止,说:“让老夫先来。难道子在父之后死就不成为孝了吗?”令四郎斩下自己的头。四郎随后也自尽了。盐饱圣远的辞世颂如下:
提持吹毛 截断虚空 大火聚里 一道清风。
(“吹毛”指剑。万事本皆空,故持剑斩下首级如同“截断虚空”。)
新田义贞妻子的伯父安东入道也在镰仓。义贞的妻子为了保全伯父性命,给他送去了劝降的书信。安东入道阅毕大怒,就当着送信使者的面,用此信拭刀后切腹自尽。
这样的例子无疑还有很多。接下来就是在东胜寺的北条一族集体总自杀,但此前,北条高时已设法暗中将长子万寿和次子龟寿(日后的北条时行)送出了镰仓。五月二十二日,放弃了小町馆的北条高时退入东胜寺,北条一族也陆续往寺内集结。
长崎高资之子长崎高重,是一位年轻的武士,想取得新田义贞的首级作前往冥途时的礼物,请求北条高时暂缓自尽的时间。然后轻装出击狙击新田义贞,最后未能成功,铠甲上插着二十三支箭归来,在东胜寺第一个切腹自尽。
北条高时以下一族三十四人,盐田等武士四十六人,北条同族(大佛、金泽、赤桥、名越、阿曾等)二百八十三人,在东胜寺竞先自尽。又在寺内纵火,烧毁尸体容貌,致无法辨认。后来统计死尸数,东胜寺一处死者达到八百七十余人。
至此,应该如何为这种集体自杀行为加一个总结性的注解呢?
家长制的强烈程度、族的紧密结合、佛教的虚无主义、禅宗严格的精神规制、在所属集团以外没有生存空间的社会构造……可能会有种种说明,而《太平记》中则没有那么繁琐,作者使用了惯常的笔法,以寥寥数语概括了悲剧,一切问题和解释都留待后人深思:
“呜呼此日竟何日也?元弘三年五月二十二日,平家九代之繁昌一时而灭,源氏多年之蛰怀一朝得开。”
【注】
一、直垂:当时武士的常礼服,方领无纹,袖口有装饰名为“袖括”。
二、平宣时朝臣:即大佛陆奥守宣时(1238~1323),北条时政四代孙,武藏守朝直之第三子。
三、最明寺入道:第五代执权北条时赖出家后的称呼。
四、铫子:金属制酒器,长柄,左右各有突出之口用以注酒。
五、纸烛:以木片或卷纸涂油脂以取火之物。
六、《徒然草》第一百八十四段:
相模守时赖之母名松下禅尼,某时有招待相模守返家事,禅尼唯于薰黑之明障子之残破处,亲手以小
刀割去四周而重糊之。其兄城介义景(秋田城介安达义景)为当日执事,因曰:“此事当使某人为之,彼于此道甚为熟悉也。”
禅尼曰:“彼于此道,未必即优于余。”语迄,复分格重糊。
义景复曰:“何不全部易以新纸?如此则简易多多,且无斑驳不雅观之弊。”
禅尼答曰:“尼亦曾有意换却全部糊纸,唯今日所以如此,亦特有故,俾年少者见之而留心,知物须仅就残破处加以修补而用之也。”此言殊为可感。
夫治世之道以简约为本,禅尼虽女性而与圣人之心相通。有子能保天下,诚非常人也!(以上据王以铸先生译《徒然草》)
七、北条泰家(?~?):得宗北条贞时之子,其母为大室流安达泰宗之女(一说安达时显之女)。初称相模四郎时利,幕府灭亡后改名刑部少辅时兴。法名慧性(或作惠性、惠清)。从五位下左近将监。正中三年(1326)三月十三日其同母兄高时辞任执权职后,努力希望继为后任,但因内管领长崎高资的反对而未果,于十五日出家。高时的后任金泽贞显仅在职十日就辞去执权,据说就是害怕得罪泰家。正庆二•元弘三年(1333)五月十五日,率领十万幕府军在武藏国分倍河原击退新田义贞军,但次日又败北于分倍河原、关户河原而退回镰仓。二十二日幕府灭亡之际,暗中送高时的二子逃出,自己伪装自杀,逃亡陆奥。不久还俗,改名后潜入京都,隐匿在亲北条氏的公卿西园寺公宗家中。建武二年(1335)六月,与公宗和北条余党谋议再起,事前败露而逃亡。建武三•延元元年(1336)二月十五日,在信浓响应南朝方举兵。其后事迹不明。
八、长崎高资(?~1333):圆喜入道长崎高纲之子。执权北条高时时,继父职为内管领,至镰仓幕府灭亡的十余年间,垄断幕政,穷极专横。文保二年(1318)时的奥州安东氏诉论中,因其收受双方贿赂,将纷争扩大到动乱,令幕府权威尽失,加剧了反幕势力的胎动,在幕府内部也受到对其恣意施政的反对。正中之变中,他坚持后醍醐天皇废立、护良亲王远流、日野俊基和日野资朝死罪等强硬态度,因二阶堂道蕴等人的反对才改为施行了宽大的处置。正中三年(1326)三月,以高时出家为契机,拥立金泽贞显为执权,结果因为北条泰家的反对,贞显在职仅十日就不得不辞退。元德三•元弘元年(1331)八月六日,愤于高资专横的北条高时给高资的叔父长崎高赖等下达了诛杀高资的秘令,不久就被高资察觉,将高赖流放至陆奥。正庆二•元弘三年(1333)五月二十二日新田义贞攻陷镰仓之际,自杀于东胜寺。
九、金泽贞显(1278~1333):金泽显时之子,法名崇显。出生年尚有建长七年(1255)说。是有名望的文化人,收集了大量和汉典籍,完成了金泽文库。嘉历元年(1326)三月十六~二十六日任执权。正庆二年(即元弘三年=1333)幕府灭亡时自杀。
十、幕府征调新田庄的钱粮,根据《大馆持房行状》数目应该是六千贯。还有资料还特别指出《太平记》所说六万贯的数目有误。新田义贞举兵的直接导因倒不是钱粮的征调,其实是因为霜月骚动以后,上野一国的土地逐渐得宗领化,新田庄的世良田在义贞时代已经成为得宗的领地。义贞不满于要为已经失去的领地缴纳钱粮,对幕府派来的官员有所得罪。幕府闻报以后,没收了新田庄寄进给了长乐寺,新田因此而索性反乱。由此也可以看出蒙古来袭以后到镰仓末期,幕府的赏罚体制已经彻底崩溃了。(樱町竹河•补充)
十一、大井田远江守:即大井田经隆(?~?)。大井田氏是占据越后国鱼沼郡大井田乡的新田支族,始祖是大岛义经的次子氏继。经隆是氏继的孙辈。经隆以后的形迹不明,其子氏经一直追随新田氏转战。
十二、山伏:在山中修道的人。
十三、新田起兵时的兵力有限,集齐大馆氏、堀口氏、岩松氏、山名氏、里见氏等一族郎党以及足利氏,统共不过百五十骑。原本打算据守世良田的新田遭到上野守护长崎左卫门尉的攻击,杀死守护以后,上野一国的武士尽归新田所有。义贞率领军队追击幕府得宗在上野的被官,一路聚集越后新田氏和甲斐源氏,到达镰仓时汇合足利千寿王二百骑,兵力总共一万数千,与北条泰家的幕府军相当。《太平记》二十万的数字实在太离谱了。两军交战的第一天,幕府军于多摩川背水列阵,以决死的激气冲击新田军,当日新田大败。夜间新田展开外交攻势,相模一国绝望的御家人们大多在新田的劝诱下离反幕府,就地反水。第二天北条泰家一梦醒来,如同罗马的安东尼一样,一切都改变了。(樱町竹河•补充)
十四、大佛贞直(?~1333):大佛宗泰之子。历任引付众、引付头、右马助、陆奥守。元德三•元弘元年(1331)九月五日与金泽贞冬、足利高氏同以大将军身份领兵上京,二十八日陷后醍醐天皇占据的笠置山,十月二十一日陷楠木正成的赤坂城。其间就任远江、佐渡等地的守护职。正庆二•元弘三年(1333)五月新田义贞进攻镰仓之际,任极乐寺口防卫军的主将,交战中令新田军损失了大馆宗氏等将。二十二日,被胁屋义助军攻入,战死。
十五、镰仓战役时幕府的总兵力在一万六千骑。金泽左近将监忠时率三千骑于化妆坂迎击,大佛贞直领三千骑布防于极乐寺,巨福吕坂方面有五千骑,另有五千骑的预备队。新田军的兵力应该在幕府军之下。新田军在化妆坂和巨福吕坂遭到了顽强的抵抗,在极乐寺更是损失了大将大馆宗氏。情急之时,新田军神奇地涉水越过稻村崎,出现在极乐寺幕府军的后方,遭到夹攻的幕府军迅速动摇。幕府因之而陷落。(樱町竹河•补充)
【参考书目】
陈舜臣《山河太平记》 平凡社
吉田兼好《徒然草》,王以铸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镰仓室町人名事典》 新人物往来社
为镰仓幕府的倾覆注入的最后一味催化剂,是北条高时对田乐、斗犬的沉溺。
田乐起源于祈祷丰收的祭礼上模仿耕作等动作的文艺节目,本来是带有乡村风味的,但是在镰仓时代已成为专业化的表演,并竞以豪华为胜。增加了悬鼓、佐佐良、铜钹、小鼓、笛子等乐器自不待言,连衣装也华美到惊人的地步。早已脱离了庶民的游乐,成为一掷千金的高消费娱乐。
职业化的田乐,以京都白川田乐为本座,其他的流派为新座,在京都非常流行。北条高时听说后,立刻将本座与新座最主要的田乐法师都召集到镰仓,在他身边形成了京都各流派的复合体。
北条高时于正中三年(1326)以生病为由而出家。“金泽文库”中的文书记载了高时的病状,尽管当时的医生都认为病不至死,然而病情时好时坏,发发停停,很难根治,很可能是属于神经性的疾病。
出家后的高时被称作相模入道,当时二十四岁,正是钟情于诸多娱乐的的年龄。为了放心纵意于游艺,虽然辞去了执权职,但依然把握实权。
![]() |
北条高時像(北条相模守平高時肖像、宝戒寺安置) |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相模入道努力影响着周围的人,为主要的大名每人配置了一位田乐法师。如此一来形成了竞争,各大名为了打扮自己的田乐法师费尽心机,不惜任何金银珠玉、绫罗锦绣。每逢宴会,必有田乐表演,一曲终焉,“自相模入道始,一族之大名,竞先解下直垂(注一)、大口(裤),抛积如山,其费不知几千万之数”(《太平记》)。
相模入道的另一个嗜好是斗犬,以出家之身,却喜好看浑身是血的狗互相撕咬。以入道对事物痴迷的一贯性格,他很自然地下令各地进纳良犬作为税赋。这些良犬也装扮得金枝玉叶,绳子上嵌错着金银,乘坐在肩舆上。行人遭遇这样的运狗行列,必须下马跪拜迎送。后来德川时代出了一位被称作“犬公方”的将军,他的前辈可以说就是相模入道。
“锦衣饱食之奇犬充斥镰仓,其数多至四五千疋(匹)。”《太平记》中记述了一月内有十二天是“犬合”日。“犬合”无非也是斗狗,却不是一对一的单挑,而是同时放出数百头狗的混战。群殴乱斗的狗互相撕咬,吠声惊天动地。
自夏桀、殷纣以来,亡国之君们的乱行往往明显带有后人夸张的痕迹,然而对于相模入道北条高时,“金泽文库”的文书中保存了时人活生生的记忆。镰仓幕府的灭亡,不能不说是昏君乱行的直接后果。
北条氏本来是具有俭泊传统的家族。《徒然草》第二百十五段描绘了平宣时朝臣(注二)对最明寺入道(注三)时代检素淡雅气氛的回忆:
平宣时朝臣老后忆旧事,曰:“最明寺入道某夜遣使招余,余应之曰:„即往!‟然以无直垂,正踌躇间,使者复来,传语云:„无直垂故耶?夜间虽无正服何碍,祈速来!‟遂着旧直垂若家中常服者以往,则入道已取铫子(注四)并陶杯以待,谓余曰:„独酌此酒,颇感寂寞,故遣人相招,唯无酒肴。因家人已眠,唤起不便,君若有适当佐酒物,望力致之!‟
余乃燃纸烛(注五),到处寻索,终于厨中架上小陶器中觅得豆酱少许,持此谓入道曰:„仅得此物。‟入道曰:„此足矣!‟遂怡然数为酬献,甚有兴也。盖当时之风尚如此。”(以上据王以铸先生译《徒然草》)
在《徒然草》第一百八十四段(注六)中,北条时赖之母松下禅尼在修补明障子时,特意“仅就残破处加以修补”,以此教导子孙简约之理。那时天下的执权家尚且如此。而追求华美的高时,在信奉简约至上的北条家是破天荒的人物。《太平记》中甚至描写了高时与天王寺的妖怪一起狂舞,藤原南家的儒者得知后感叹说,这是天下动乱、国家败亡的前兆。这里“国家”当然是指镰仓幕府。国家者,“国与家”也,执权职于公是国政的主宰,于私是北条家族的家长,其担任者的资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镰仓政权的命运。
高时出家后,高时的弟弟泰家(注七)非常希望得到执权的位置,但是由于内管领长崎高资(注八)的反对,泰家出家,颇有人望的金泽贞显(注九)被任命为执权的。而金泽贞显又因承受不住泰家一派的压力,在职仅十日就辞职出家了。由赤桥守时接任执权。贞显、守时都是象征性的执权,在得宗家和内管领的权势面前仍然是无力的。
●义贞举兵
体制的支柱已然朽烂,而后醍醐天皇的倒幕活动更加剧了镰仓幕府的崩塌。各地方的势力都看出镰仓政权已不可依靠,在寻找新的权威的过程中,也自然而然地将眼光瞄准了京都。
正在围攻楠木正成的千早城的北条军诸将的脑中,同样也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千早城的存在与否与己无关,而自己在远方的领地是真正让人担心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北条体制一旦崩溃,北条氏制定的社会秩序就不存在了,高唱反北条口号的豪强,一定会借机侵吞周围的领地。
身处包围军中的新田义贞,正是报着这样的预感和忧虑,急遽撤兵回国。回到领地(上野国新田庄)后,从镰仓发来了征调兵粮的命令,要求在五日内备齐六万贯钱。数字之巨,直如同是刁难一般,而且被如此要求的不仅是新田庄,因此激起了各地的反北条情绪(注十)。--义贞的预感显然更得到确认了。
![]() |
義貞所用と伝わる四十二間筋兜。藤島神社蔵。 |
面对乱世,中小势力唯有摸准了时代脉搏才能更好地维持家族的发展。新田义贞最初举事的动机,也许就是在权衡自身得失中产生的。《太平记》的记事中,在围攻千早城的时候,新田义贞对他的执事船田入道说:
“自古源平两家同仕朝家,当平氏乱世之时源家是镇,源氏侵上之日平家是治。义贞不肖也,空为当家(源家)之门楣(栋梁),有污谱代弓矢之名。今观相模入道形迹,灭亡非远。我欲归本国,举义兵,奉先朝(后醍醐)之宸襟……”
这段话显示了《太平记》作者的“源平交代”思想。镰仓幕府创始于源氏的赖朝,而后为平氏血脉的北
条氏夺取了实权。今北条氏的行状不良,正是源氏取而代之的时机。
元弘三年(1333)五月八日,新田义贞在生品大明神社前举事,当时义贞及其弟胁屋义助以下,总兵力不过一百五十骑。但到当天黄昏,新田同族的里见、鸟山、田中、大井田、羽川等约两千骑从越后国赶到。义贞的举兵是有关一族存亡的大事,上野、越后的新田同族间显然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网,事前也一定经过了稠密的安排。而《太平记》中就举兵一段显然带有神化的痕迹,称义贞的起事是突然而为,因此询问大井田等为何能及时赶到,大井田远江守(注十一)回答说:
“五日前,一位天狗山伏(注十二)已在一天之内将此消息在越后国内遍行通知,因此夜以继日地赶来。”
稍事休息后,越后、甲斐、信浓等地的源氏武士络绎赶到,总兵力达到五千余骑。
五月九日,新田军进入武藏国。当日,足利的家臣纪五左卫门带着足利高氏(尊氏)的嫡子千寿王和二百余骑加入。千寿王即日后的室町二代将军足利义诠,时年仅四岁。足利高氏带兵从镰仓出发,征讨逃出隐岐的后醍醐天皇时,千寿王和其母被滞留镰仓作人质。但高氏在丹波倒戈后不久,千寿王就从镰仓逃了出来,现在代表足利家加入了新田军的行列。
其后,上野、下野、上总、常陆、武藏的武士们,“未经催促,皆不期而至,及日暮,列甲二十万七千余骑”。《太平记》如此的记述未免有些夸张,但是利害和时势摆在各地武士的面前,大塔宫护良亲王传发的令旨也起了作用,潮流已不可遏止。
镰仓方面闻讯,派出了以北条泰家为首的大军前往迎击。在小手指原、久米川、分倍河原,新田军都遭遇了镰仓军的抵抗,其中在分倍河原一度陷入危机。而击退了新田军的镰仓军因为大意又被新田军杀败。当然,这可能只是《太平记》的作者为了使故事有趣而加的润色罢了,在关东平原遍布了反北条势力的危急关头,镰仓军似乎没有理由因为局部战役的胜利而骄傲大意(注十三)。总之,在时代的大潮面前,镰仓幕府已经无法改变它失败的命运。
五月十七日,新田军渡过利根川、入间川、多摩川,抵达镰仓的外郭藤泽。在这里,新田军决定兵分三路进攻镰仓。义贞、义助兄弟的本部进兵化妆坂,人数据《太平记》中声称有“五十万七千余骑”之多(《太平记》的作者也许是受到中国文献的影响,对于兵力的夸张总是那么离谱);极乐寺坂方面,是大馆二郎宗氏、江田三郎行仪率领的十万余骑;巨福吕坂方向的十万余骑,则由堀口三郎贞满、大岛赞岐守守之指挥。
![]() |
生品神社(群馬県太田市新田市) |
●镰仓战役
镰仓是一个狭小的城市,三面被丘陵所包围。虽然确实可称得上是要害之地,但是号令天下的气宇,从这个小城市身上已经完全感受不到了。与其说是政府所在地,不如说像北条氏的根据地更来得确切。这时北条氏设在京都的“总督府”六波罗探题,已经被足利尊氏攻陷了。败报传入镰仓,三军夺气,困守不出。战役的胜负已经可以预见了。而对于镰仓战役,毕竟是存在了一百三十年的政权崩溃,《太平记》花费了大量细致的笔墨去描绘。
镰仓战役外围的交锋中,有两人的死是被特别提到的。一个就是最后的执权赤桥相模守守时。他是足利尊氏正室登子的亲兄,尊氏已经背叛北条攻陷了六波罗,在北条看来,赤桥也是最大的谋反者的亲戚。五月十八日,赤桥守时率六万幕府军在镰仓小袋坂迎击堀口贞满的部队,一昼夜间交锋六十五次,最终败北,损失了数万军兵,仅剩三百余骑。赤桥不肯退却,告诉侍大将南条高直自己准备切腹。在这段情节中,赤桥引用了两个中国的典故:第一,汉高祖刘邦逢项羽每战必败,最后乌江一胜而灭项羽定天下。今北条虽屡败,然绝非穷途末路。第二,《史记•刺客列传》中田光曰:“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
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故田光自刎以明不言也。
妹子是谋反者之妻,因此赤桥受到以北条高时为首的一族的冷遇。既败,更受怀疑,于是效法田光,自尽以释疑。赤桥已死,南条高直说:“大将既已自害,士卒谁为效命?”也切腹而死,武士追随切腹而死者九十余人。赤桥守时是幕府执权,形式上是镰仓军的总大将,自杀多少是带有自暴自弃色彩的,或许有以此向相模入道高时为首的把握实权的得宗家表示愤怒的意味吧。
另一个是本间山城左卫门。他曾经是大佛贞直(注十四)看重的武士,但因为某事而失去宠信,并被开除出列。时大佛贞直拥五万余骑,守备极乐寺口,与大馆宗氏指挥的新田军苦战。本间率部下百余人,冒死冲杀敌阵,出色地斩取了敌将大馆宗氏的首级。本间将首级挑在刀尖上,驰赴旧主大佛贞直的阵中,在幕前切腹自尽。
大馆宗氏的部队,本已突破了极乐寺坂,但是被本间突如其来的奋战击退。部分突破了极乐寺坂的部队进至稻村崎的干泻(退潮后露出的砂滩)。后来戏剧在这里创作了“稻村崎新田义贞徒涉”的名场面:
新田义贞在稻村崎被潮水所阻,只要时刻一到,潮水就会退去,露出砂滩,大军可徒步而过。但是时不我待,义贞便向潮水祈愿道:“义贞告上内海外海之龙神八部,明鉴臣之忠义,退潮水于万里之外,为我三军开道!”言罢,献出自己的黄金太刀投入潮中。刀落于海,只见潮水迅即退走,砂滩显露,三军顿时士气大振。
![]() |
新田義貞と稲村ヶ崎(歌川広重画) |
●荣华烟逝
极乐寺坂、巨福吕坂、化妆坂很快都被突破了(注十五),趁着强劲的海风,新田军四处放火。肆虐的火舌,预示着幕府最终的陷落。《太平记》描绘了幕府方面的人们在最后关头形形色色的表现。
被突破了极乐寺口的守将大佛贞直,部下仅余下三百人,依然在海滨奋战。当看到镰仓殿御馆冲天的火焰时,三十多位主要的部下并坐在白砂洲上切腹。大佛贞直见到后,叹道:“纵使千骑余一,亦当杀敌留名后世,方为勇士本意。”便冲入新田大军,奋战而死。
金泽贞显之子金泽贞将的情形也相仿。他在山内口败于新田军而退回北条高时所在的东胜寺,感于其奋战的北条高时却书写了任命他为六波罗两探题、相模守的“御教书”。北条氏灭亡在即,任命已是一纸空文。但金泽贞将视之为金泽一门的荣誉,将御教书置于铠甲内,然后奋勇突入敌军,战死。
高时的前任执权北条基时,已出家称信忍,这时守备化妆坂。见势穷难挽,二十二日即于当地自杀。信忍之子是六波罗北探题仲时,已在近江番场绝望自尽。信忍收到了儿子的死讯,自尽前在御堂的柱子上血书留下了一首著名的歌:
待てしばし死出の山边の旅の道
同じく越えて浮世語らん
(大意:暂等片刻吧,我即将陪伴你,一起诉说着浮世景象,踏上黄泉之路。)
长崎思元及其子勘解由为基二人,在由井滨被冲散,其后都生死不明。
盐田俊时以自己先切腹的方式暗示父亲,其父道祐见到后,吩咐多年恩顾的家人狩野重光:“待老夫切腹后,放火把屋子烧了,勿使敌人得到尸首。”言讫也切腹而死。依照当时的道德,狩野重光本也应该为主人殉死,但是却席卷了主人父子的铠甲、刀剑和财宝,跑到圆觉寺的藏主寮躲起来。这个不忠者最终还是被船田入道捕获斩首了。
盐饱忠赖先于其父圣远自尽,其弟四郎欲紧随而去,被圣远阻止,说:“让老夫先来。难道子在父之后死就不成为孝了吗?”令四郎斩下自己的头。四郎随后也自尽了。盐饱圣远的辞世颂如下:
提持吹毛 截断虚空 大火聚里 一道清风。
(“吹毛”指剑。万事本皆空,故持剑斩下首级如同“截断虚空”。)
新田义贞妻子的伯父安东入道也在镰仓。义贞的妻子为了保全伯父性命,给他送去了劝降的书信。安东入道阅毕大怒,就当着送信使者的面,用此信拭刀后切腹自尽。
这样的例子无疑还有很多。接下来就是在东胜寺的北条一族集体总自杀,但此前,北条高时已设法暗中将长子万寿和次子龟寿(日后的北条时行)送出了镰仓。五月二十二日,放弃了小町馆的北条高时退入东胜寺,北条一族也陆续往寺内集结。
长崎高资之子长崎高重,是一位年轻的武士,想取得新田义贞的首级作前往冥途时的礼物,请求北条高时暂缓自尽的时间。然后轻装出击狙击新田义贞,最后未能成功,铠甲上插着二十三支箭归来,在东胜寺第一个切腹自尽。
北条高时以下一族三十四人,盐田等武士四十六人,北条同族(大佛、金泽、赤桥、名越、阿曾等)二百八十三人,在东胜寺竞先自尽。又在寺内纵火,烧毁尸体容貌,致无法辨认。后来统计死尸数,东胜寺一处死者达到八百七十余人。
![]() |
鎌倉市 東勝寺の旧寺城 |
至此,应该如何为这种集体自杀行为加一个总结性的注解呢?
家长制的强烈程度、族的紧密结合、佛教的虚无主义、禅宗严格的精神规制、在所属集团以外没有生存空间的社会构造……可能会有种种说明,而《太平记》中则没有那么繁琐,作者使用了惯常的笔法,以寥寥数语概括了悲剧,一切问题和解释都留待后人深思:
“呜呼此日竟何日也?元弘三年五月二十二日,平家九代之繁昌一时而灭,源氏多年之蛰怀一朝得开。”
【注】
一、直垂:当时武士的常礼服,方领无纹,袖口有装饰名为“袖括”。
二、平宣时朝臣:即大佛陆奥守宣时(1238~1323),北条时政四代孙,武藏守朝直之第三子。
三、最明寺入道:第五代执权北条时赖出家后的称呼。
四、铫子:金属制酒器,长柄,左右各有突出之口用以注酒。
五、纸烛:以木片或卷纸涂油脂以取火之物。
六、《徒然草》第一百八十四段:
相模守时赖之母名松下禅尼,某时有招待相模守返家事,禅尼唯于薰黑之明障子之残破处,亲手以小
刀割去四周而重糊之。其兄城介义景(秋田城介安达义景)为当日执事,因曰:“此事当使某人为之,彼于此道甚为熟悉也。”
禅尼曰:“彼于此道,未必即优于余。”语迄,复分格重糊。
义景复曰:“何不全部易以新纸?如此则简易多多,且无斑驳不雅观之弊。”
禅尼答曰:“尼亦曾有意换却全部糊纸,唯今日所以如此,亦特有故,俾年少者见之而留心,知物须仅就残破处加以修补而用之也。”此言殊为可感。
夫治世之道以简约为本,禅尼虽女性而与圣人之心相通。有子能保天下,诚非常人也!(以上据王以铸先生译《徒然草》)
七、北条泰家(?~?):得宗北条贞时之子,其母为大室流安达泰宗之女(一说安达时显之女)。初称相模四郎时利,幕府灭亡后改名刑部少辅时兴。法名慧性(或作惠性、惠清)。从五位下左近将监。正中三年(1326)三月十三日其同母兄高时辞任执权职后,努力希望继为后任,但因内管领长崎高资的反对而未果,于十五日出家。高时的后任金泽贞显仅在职十日就辞去执权,据说就是害怕得罪泰家。正庆二•元弘三年(1333)五月十五日,率领十万幕府军在武藏国分倍河原击退新田义贞军,但次日又败北于分倍河原、关户河原而退回镰仓。二十二日幕府灭亡之际,暗中送高时的二子逃出,自己伪装自杀,逃亡陆奥。不久还俗,改名后潜入京都,隐匿在亲北条氏的公卿西园寺公宗家中。建武二年(1335)六月,与公宗和北条余党谋议再起,事前败露而逃亡。建武三•延元元年(1336)二月十五日,在信浓响应南朝方举兵。其后事迹不明。
八、长崎高资(?~1333):圆喜入道长崎高纲之子。执权北条高时时,继父职为内管领,至镰仓幕府灭亡的十余年间,垄断幕政,穷极专横。文保二年(1318)时的奥州安东氏诉论中,因其收受双方贿赂,将纷争扩大到动乱,令幕府权威尽失,加剧了反幕势力的胎动,在幕府内部也受到对其恣意施政的反对。正中之变中,他坚持后醍醐天皇废立、护良亲王远流、日野俊基和日野资朝死罪等强硬态度,因二阶堂道蕴等人的反对才改为施行了宽大的处置。正中三年(1326)三月,以高时出家为契机,拥立金泽贞显为执权,结果因为北条泰家的反对,贞显在职仅十日就不得不辞退。元德三•元弘元年(1331)八月六日,愤于高资专横的北条高时给高资的叔父长崎高赖等下达了诛杀高资的秘令,不久就被高资察觉,将高赖流放至陆奥。正庆二•元弘三年(1333)五月二十二日新田义贞攻陷镰仓之际,自杀于东胜寺。
九、金泽贞显(1278~1333):金泽显时之子,法名崇显。出生年尚有建长七年(1255)说。是有名望的文化人,收集了大量和汉典籍,完成了金泽文库。嘉历元年(1326)三月十六~二十六日任执权。正庆二年(即元弘三年=1333)幕府灭亡时自杀。
十、幕府征调新田庄的钱粮,根据《大馆持房行状》数目应该是六千贯。还有资料还特别指出《太平记》所说六万贯的数目有误。新田义贞举兵的直接导因倒不是钱粮的征调,其实是因为霜月骚动以后,上野一国的土地逐渐得宗领化,新田庄的世良田在义贞时代已经成为得宗的领地。义贞不满于要为已经失去的领地缴纳钱粮,对幕府派来的官员有所得罪。幕府闻报以后,没收了新田庄寄进给了长乐寺,新田因此而索性反乱。由此也可以看出蒙古来袭以后到镰仓末期,幕府的赏罚体制已经彻底崩溃了。(樱町竹河•补充)
十一、大井田远江守:即大井田经隆(?~?)。大井田氏是占据越后国鱼沼郡大井田乡的新田支族,始祖是大岛义经的次子氏继。经隆是氏继的孙辈。经隆以后的形迹不明,其子氏经一直追随新田氏转战。
十二、山伏:在山中修道的人。
十三、新田起兵时的兵力有限,集齐大馆氏、堀口氏、岩松氏、山名氏、里见氏等一族郎党以及足利氏,统共不过百五十骑。原本打算据守世良田的新田遭到上野守护长崎左卫门尉的攻击,杀死守护以后,上野一国的武士尽归新田所有。义贞率领军队追击幕府得宗在上野的被官,一路聚集越后新田氏和甲斐源氏,到达镰仓时汇合足利千寿王二百骑,兵力总共一万数千,与北条泰家的幕府军相当。《太平记》二十万的数字实在太离谱了。两军交战的第一天,幕府军于多摩川背水列阵,以决死的激气冲击新田军,当日新田大败。夜间新田展开外交攻势,相模一国绝望的御家人们大多在新田的劝诱下离反幕府,就地反水。第二天北条泰家一梦醒来,如同罗马的安东尼一样,一切都改变了。(樱町竹河•补充)
十四、大佛贞直(?~1333):大佛宗泰之子。历任引付众、引付头、右马助、陆奥守。元德三•元弘元年(1331)九月五日与金泽贞冬、足利高氏同以大将军身份领兵上京,二十八日陷后醍醐天皇占据的笠置山,十月二十一日陷楠木正成的赤坂城。其间就任远江、佐渡等地的守护职。正庆二•元弘三年(1333)五月新田义贞进攻镰仓之际,任极乐寺口防卫军的主将,交战中令新田军损失了大馆宗氏等将。二十二日,被胁屋义助军攻入,战死。
十五、镰仓战役时幕府的总兵力在一万六千骑。金泽左近将监忠时率三千骑于化妆坂迎击,大佛贞直领三千骑布防于极乐寺,巨福吕坂方面有五千骑,另有五千骑的预备队。新田军的兵力应该在幕府军之下。新田军在化妆坂和巨福吕坂遭到了顽强的抵抗,在极乐寺更是损失了大将大馆宗氏。情急之时,新田军神奇地涉水越过稻村崎,出现在极乐寺幕府军的后方,遭到夹攻的幕府军迅速动摇。幕府因之而陷落。(樱町竹河•补充)
【参考书目】
陈舜臣《山河太平记》 平凡社
吉田兼好《徒然草》,王以铸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镰仓室町人名事典》 新人物往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