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摘】《小巫教你讲故事》小巫 著
![]() |
故事之前的故事
故事是人类成长的养分——为什么要给孩子讲故事先听两个故事吧。
第一个故事:相传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一个国家叫萨桑国,国王叫山鲁亚尔。因为王后行为不端,国王一怒之下将王后杀死,从此以后他每日娶一个少女,第二天就把她杀掉。这样年复一年,持续了三个年头,整整杀掉了一千多个女子。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拯救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进宫以后,山鲁佐德每天晚上都给国王讲一个故事,每天讲到最精彩处,天就刚好亮了,国王为了听完故事,只好不杀她,允许她第二个晚上再讲。她的故事一个比一个精彩,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终于感动了国王。他说:“凭安拉的名义起誓,我决心不杀你了,你的故事让我感动。我将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永远保存。”于是,便有了《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这本书。
第二个故事:一个母亲带着她9岁的神童儿子去见爱因斯坦,向这位全球公认的最聪明的人讨教如何让她的儿子在数学方面更上一层楼。爱因斯坦说:“给他讲故事吧。”这位妈妈依然缠着爱因斯坦,讨问教习儿子数学方面的问题。爱因斯坦说:“如果你想让孩子聪明,就给他讲故事;如果你想让他拥有智慧,就给他讲更多的故事。”①以上这两个例子说明故事拥有巨大的魔力:它们可以救命,还可以让人变得聪明,甚至变成智者。在电子产品充斥的当今社会,孩子们的听觉和视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和污染,也影响到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讲故事这个古老的传统,亟待我们做家长的去恢复和弘扬。
①来源:《故事知道怎么办》,苏珊.佩罗著,立品图书策划,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
讲故事的传统来源于口述史。在原始社会,人们是通过故事——包括纪实故事、神话故事、史诗等等——来保存资料和传递经验的。人类文字出现之前,历史是靠讲述来记录的,教育也是通过讲故事来施行的。讲故事的人通过讲述,将故事变成人类生活的经验,听故事的人由此得到了启示。这也便是故事的教育意义。哲学家萨特说过:“人类一直是一个说故事者,他总是活在自身与他人的故事中。他也总是透过这些故事来看一切的事物,并且以好像在不断地重新述说这些故事的方式生活下去。可以说,故事创造一种世界观,一种人生价值。”
经典文学中,《天方夜谭》和《十日谈》都是讲故事,而且属于“框架故事”,虽然它们都是给成年人讲的故事。人类的心智是在发展的,过去人的思维不像现代人,很多现在我们给孩子讲的故事过去是给成年人讲的,成年人也是从讲故事中受教育的,而不是从说道理中明白事理的。你看那个国王,因为要听故事,而不杀宰相的女儿;在听了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后,国王终于被感动,和宰相的女儿结了婚。当然,《天方夜谭》、《十日谈》是肯定不能给孩子讲的,这里只是举例说明一下故事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给孩子讲故事?
有时候我们只是看到表面上获得的东西,却忽略了表面之下庞大的支持系统。这就像搭房子,不能只盖屋顶,还要打地基、砌墙。支持儿童健康发展的系统不那么显而易见,甚至是我们看不见的,但又必不可少。而家长却容易走进误区,注重一些显而易见的东西,但这些东西不过只是冰山一角而已,而冰山浮在水面上的部分只占其全部体积的1/8。如果我们明白为什么要讲故事,而且会用合适的方式讲,所获得的就不仅仅是水面上的1/8,还有水面下的7/8。要知道,没有水面下的7/8,水面上的1/8就不会存在。
所以在讲故事方面也不能急功近利,舍本逐末。如果我们追逐的是让孩子获得知识、明白道理、培养兴趣或者识字阅读这样浅显的东西,那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有些父母觉得跟孩子在一起不能浪费时间,跟孩子一起阅读更不能浪费时间,要往孩子脑子里塞很多的东西。父母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总是急于把自己的东西给他,见到什么都要说一番道理,包括说一番科学原理,把自己变成博物馆里的解说员,一天到晚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给孩子讲。
有一个妈妈告诉我,她也曾经是一个“解说员”,后来发现这样做不对劲,孩子没有如她所愿学到东西,反而破坏了亲子关系,孩子对她说的那些不仅不感兴趣,甚至很反感。
因为我们必须照顾到水面下的7/8,所以怎么讲、讲什么就非常有讲究,不是什么都可以拿来给孩子讲。当然,讲故事显而易见的功效也是有的:比如,发展孩子的专注力、提高孩子的词汇量、帮助孩子情绪和道德感的发展。但是在让孩子明白道理方面,我们容易走进一个误区,我以前也看过很多中文的读物,画得很难看,整篇是黑压压的字和拼音,好像出版社生怕家长浪费了钱,买一堆纸回家,所以每一页都填得满满的,毫无美感可言。而且这些故事显而易见是有教育意义的,写得很直白。即便如此,父母讲完故事还很担心,还要继续拷问一下:你知道小熊为什么一定要把苹果让给小兔子吗?你觉得应该向小熊学习什么啊?你是要做小熊,还是那只小狐狸啊?等等,出个试卷让孩子回答,要是答“错”了,家长就很着急。
讲故事第一大忌——千万不要把故事意义给说破了。故事意义说破了,就前功尽弃了,不管这个故事是多么的美好,多么的道德高尚,说破了孩子就听不进去了,对孩子来说一点用也没有了。即便他能像你期待的那样,学习了助人为乐、慷慨大方的小熊,也是做给你看的,不是在他的内心里。
◎故事滋养孩子的心灵那讲故事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就是对孩子心灵的滋养,这是不可言说、无法量化的。
儿童的身体若要健康成长,需要汲取恰当的养分。相应地,他们心灵的健康成长,也需要汲取恰当的养分。
我们都知道,供给身体的最佳养分应该是天然的、有机的、富含生命力的。人工合成的,或者含有大量人造添加剂的食物,则对身体有害。相应地,供给孩子心灵的养分也应该是有活力的、富含生命力的,而不是僵化的、刻板的、机械的。
故事中的角色(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或者植物)都富有生命,是鲜活的,灵动的;讲故事的人(父母或者祖父母)也是活生生的人,带着浓浓的爱意——就像母乳那样,带着妈妈的体温,涓涓地淌入孩子的身体和心灵。
故事蕴涵了大量的智慧,尤其是像格林童话或者希腊神话那样经久不衰的民间传说或神话,就是一部人类意识进化的历史纪录,同时也展现了我们当今仍在持续的心灵发展不同阶段的原型,展现出人类从童年到成年的发展轨迹,其中的智慧已经无法用现代语言准确地诠释了。但当我们讲给孩子听的时候,他们可以本能地理解,并化作生命的一部分。
故事中的角色引领孩子探索并发现自己内心的宝藏,他们本能地体味到生活的甜酸苦辣和命运的指引;通过故事,孩子们学习到忠诚使心灵变得美丽,纯洁带来灵魂最高层次的喜悦;故事也让孩子们理解,自己降生在这个世界上,是因为有那么多美妙的探险历程在等待着他们!
妈妈反复给孩子讲的经典故事,丰富了孩子灵魂深处的“内在王国”(歌德语),成熟的智慧注入幼小生命的智慧源泉,形成新鲜的智慧。而孩子则借着这种强大的力量,产生出对生活的理想和希望。
故事能慢慢地渗入孩子的心灵,就好像给植物输送养分那样,不是把水和养分浇在叶子上,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涓涓滴滴地渗透到泥土底下,滋养植物的根部。吸收的过程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但功效却是巨大的。故事讲得好,养分直接送到孩子的潜意识里,对孩子的心灵起到滋养、教育、感化和治疗的作用。
故事开启儿童智慧的大门——它具备一种奇特的“魔力”,能够最大程度激发儿童独特的想象力,让其插上翅膀自由翱翔,进入创造性图景的领域,超越感知与逻辑思维,达到更高层次的认知。听故事的时候,脑里有23个区域积极活动,将听觉接收的信号转化为画面,称为“内心图景”,这就是人类思维的基础。任何其他的活动都不能如此有效地调动孩子的脑,积极的活动意味着神经元之间在建立新的链接。换句话说,听故事的时候,孩子的大脑在成长、在发展。
◎故事加强亲子交流为什么我一直主张不要用CD、录音机或电视来替代父母讲故事呢?因为父母的声音是绝对不能替代的。这和母乳喂养是同样的道理,母亲体内的养分化为母乳,带着爱与关怀,带着母亲的体温,直接从母亲的身体输入孩子的身体;而父母亲自给孩子讲故事,是综合了父母思维、情感、语言等等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心灵活动,就是给孩子提供心灵滋养的“母乳”。
我们人类几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一直听的是自然的声音:母亲的心跳,父母的说话声,人类的各种声音,自然界的鸟叫,自然界的风雨声,这些声音陪伴孩子们成长。即便尚未开发语言能力的胎儿和婴幼儿,对声音的接受和感知也已经渗透在他们全身心的记忆当中,影响着他们的发展。
相对而言,录音机、电视机、CD机发出的是假声音,是最近一百多年才发明出来的。孩子的听觉是非常非常敏感的,一定要让他听真实的声音。就像给孩子玩玩具,我们也要让孩子接触真实的材料,木块、棉布、毛线、石子,而不是工业生产的塑料制品。因为孩子接收的所有外界信号和刺激,都首先在他内心形成情感的反应。当你触摸到木头的时候,木头的质感给你什么印象?在你心中产生什么样的感情?这就是天然的、有生命的东西!你再触摸一个塑料的东西,硬邦邦的没有生命的假东西,它给你的情感反应是不一样的。孩子的生命要在自然中成长,因为他本身就是生命,要和有生命的东西在一起,他也要跟人在一起。有个孩子说得好:“电视可以给我讲故事,但它不会抱着我,它没有温暖,它是假的声音。”
一个没有温暖的假声音,说给谁听都行,这就跟母乳和奶瓶之间的差别一样。奶粉和奶瓶,给小豆豆吃也行,给小月月吃也行,给谁谁谁吃都行,都是商店、超市架子上买来的。而月月妈妈的奶是专门喂给月月的,豆豆妈妈的奶是专门喂给豆豆的,母乳都是专门为自己的孩子量身制作的。用奶瓶喂孩子,谁抱去喂都行,但是母亲的怀抱谁能替代呢?都是一样的道理。妈妈花时间陪在孩子身边,抱着他,给他身体的温暖,亲自给他讲故事;孩子能感知到妈妈的呼吸、心跳,闻到妈妈身上的香味儿,听着妈妈的声音,这时候孩子的感觉,和听电视给他讲故事或者听光盘给他讲故事,绝对是不一样的。他知道电视机不会爱他,光盘也不会爱他。
我们家孩子说:家里阿姨做饭做得再好,还是不如妈妈做的饭好吃。父母亲自给孩子讲故事,亲自给孩子做饭,孩子会感受到爱,这样才能形成一种特别密切的亲子关系。我在《小巫厨房蜜语》里也说过:淘气小男孩儿在外边野,肚子饿了的时候,他知道好吃的在哪里,一定会飞奔回家吃妈妈做的饭。家里一定要有吸引孩子的东西。什么东西能吸引孩子呢?不是塑料玩具、不是电视、不是光盘,不是花钱到处可以买来的东西,只有用钱买不到的那个情,那个爱,孩子知道在别的地方不可能找到,只有在家里。妈妈是最爱他的,无论如何,哪怕天塌下来,回到家里,有了妈妈,就有了一切!这种感觉,工业化制造出来的东西是无法给孩子的。
我认识一名从事音乐教育的瑞典老师,他是专门做乐器的,有时跟我们说起他的爸爸。他爸爸是一个工程师,不苟言笑,平时说话办事都是一板一眼,是很“闷”的一个人。瑞典老师说,他爸爸缺乏音乐细胞,只会唱一首歌里边的一句,是一部电影里的一首插曲,应该还算不上一句,只是一个调儿,一个词——“洛拉”。他小时候,爸爸每天晚上都给他唱:“洛拉(ⅰ6——),洛拉(ⅰ5——),洛拉(ⅰ6——),洛拉(ⅰ5——)……”我的瑞典老师快六十岁了,一米八五特健壮挺拔的一个人,回想起小时候爸爸天天给他唱的这一句时,他给我们唱,一边唱一边抹眼泪。他爸给他唱的这一个调儿,他从小到现在记了几十年,电视机和光盘没有这样的功效。一个爸爸天天为孩子哼唱的一个调儿,让孩子记住了一辈子,还把孩子唱成了一个音乐家!真是不简单,真神奇!很多父母不相信自己也有这种“神功”。
我希望大家都能试一试,像这个爸爸一样,坚持为孩子讲故事,哪怕一句话、一首歌,你会收获始料不及的神奇。
我小时候生过一场严重的心肌炎,险些丧命。漫长的治疗和康复期间,每天必须老老实实躺在床上,除了看书听广播之外,什么都不能做,特别无聊。每天早晚,我妈妈给我打针,两边各两针,打得肌肉僵硬,疼痛难忍。晚上,我妈妈陪我躺着,给我把着脉监督心律,我爸爸则坐在床边,给我讲故事,讲三国、水浒、西游和封神。其实长大之后看看,我爸爸并不是那种能说会道、富有戏剧表演才能的人,他的普通话还有明显的苏北口音。但我小时候每天最盼望的时间,就是傍晚躺在床上听爸爸讲故事;那个时候觉得我爸特会说书,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要是我爸听见我这么夸他的口才,一定会说我搞错了,但这就是孩子的视野。现在我的这点儿编故事、讲故事的本事,估计就是那时候被我爸培养出来的。
《财富》杂志做过一个调查,对象是以世俗的标准来衡量的“成功”人士,有名有利的一些人。根据《财富》杂志的标准,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不在于他小时候拥有多少个玩具,最关键的是每天晚上陪伴他、给他讲睡前故事的那个人。
◎故事是开发孩子智力的最佳途径睡前故事也好,治疗性故事也好,气质类型故事、教学故事等等,都能帮助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当然,不可能、也不应该企求立竿见影,但是持之以恒,一定会有明显的效果。故事在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是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
我认识一名瑞典华德福老师列娜,拥有几十年的教学经验,曾经教过有诵读障碍的孩子,他们无论是在词汇量还是在语言发展上都比普通孩子慢很多。老师们对这些孩子也没有进行特殊的教育,就是讲故事和进行华德福教育的流程。有一次,瑞典国家的医疗机构给某个接受了华德福教育的智障孩子做测评的时候,先进行语言和词汇量的测试,说这个孩子一点问题也没有,太正常了,而且比正常的孩子词汇量还大,语言表达还好。但是用医疗设备去检查的时候,发现孩子还是有非常严重的诵读障碍。然后医生问,你怎么让孩子记住这么多词汇?是不是每天拿一沓卡片,让他回家背去?列娜老师回答说,那种背诵卡片的事我是绝对不会给孩子做的,我也没做什么特殊的事情,就是每天给他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