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毙-再设计-再毙,创意中心中期总结2015/4/3
介绍我的创意中心设计单体之前,还是先说说场地设计吧……具体思路、功能布局介绍在上一篇日志里面已经说的挺清楚了。可是还是想吐槽一下,场地设计改、改、改、改、改……上了四个学期的设计课,这还是第一次方案被毙的这么惨不忍睹TAT。
一来是自己比较zuo,觉得很简单的布局对我们来说还是hold不住(我感觉越简单的设计,越需要强有力理由的支持,需要很多思考才能得出,而不是随随便便就出来),现在就是应该多想一点,复杂后再做减法。
二是觉得这么大的场地是需要有特色,而不能就是根据流线来两个道路分割就结束了。
所以改了好几轮方案,最后决定融入一个故事,就是自行车这个元素进入。
在现在的社会,大家几乎都拥有私家车,平日锻炼也更偏向于去健身房,真正在室外运动的机会越来越少,我的现有基地能不能满足这样一个需求,吸引附近同济大学,阜新路的居住小区,设计院、设创学院等等的人流来我的场地进行自行车运动,提供这样一个户外交流的公园式空间?
然后根据这点,就联想到了很多——我的创意中心、soho公寓不管是哪,包括屋顶空间都是自行车可达;我的基地设计机动车不可进入,只有步行或骑自行车的人进入;拥有自行车咖啡厅、图书馆,可以方便的进行购物;有一条景观极棒的高空自行车道……
(详细介绍在上一篇日志~有兴趣的可以点开看看http://www.douban.com/note/490402368/
好了,那么紧接着就讲讲我们创意中心单体设计吧/又是一段不断修改的过程。
在我的印象里面,创意中心如果做完型,那么就应该有复杂的空间布局,建筑本身也是创意的一种体现,有很好的整体性。同时建筑也应该有向来访的游客进行一种诉说,而不是只不过冰冷的孤零零的站立在那儿,是建筑师的一个发言渠道、发声方法。
但是一切都需要结合总图的设计来,那么根据前期设计的场地,我的创意中心就应该是在场地的西南侧,大体呈一个L形状。我寻找的各种资料总结来说,我概括成两个词——“层叠”、“延伸”。
“层叠”,在创意中心,最最重要的就是idea,而一切的成功也是在一个个想法的堆积中所产生的,激烈的碰撞之中迸发灵感,那么我的设计能否也隐隐约约表达这些。
“延伸”,有想法之后需要实践,需要坚持,需要延续的表达,那么我的设计是否应该设计的更加的舒展,流线感更强?
于是提出了第一个平面的布局,希望每个体块能够拥有一种功能,清晰的布局,在叠加中产生趣味性,同时屋顶空间可以得到利用,自行车可达,整体舒展有延伸性。
圆环构筑物在中是漫游路径,供游客进入,而另外一侧行人也可通过坡道进入。而底层的空间希望能够是通透的,吸引人群进入我的空间进行创作,有展厅、创客公社、图书馆等空间服务大众。工作室则布置在上方,具有一定的隐私性。
老师对于这个方案的评价是过于零散、随意,没有特定的手法,不够统一。于是我就继续去寻找案例分析,想找到更加合适的方案。
这次找到案例是扎哈的罗马二十一世纪博物馆。
这个案例吸引我的是它的流线非常舒展,同时呈L形,很切合我的场地。内部空间丰富,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因此经过几轮修改,大致成下图效果。
整个创意中心,主要就是分为了两个部分,通过层叠交叉,将主入口设置在基地的拐角处,让正面的空间退让出来不要太冲击。一层的流线仍然是内外通透的,把基地内外的空间联系起来。屋顶空间可达,咖啡厅对内外都开放营业,一层也可通过一个大楼梯来到屋面空间,增加垂直空间的联系。
正立面和侧面的悬挑,都是为了场地的两条流线服务,将人群可以直接吸引进基地内部,具体功能可以看图上的备注。
其实我自己是挺喜欢这个设计的,但是老师的意见是太过于零散而且多的这一条显得特别的奇怪……正门厅的设置太过于“网红”,比较俗……其实我当时设计的时候就是看了不少建筑杂志看到很多的建筑照片正立面的门厅都特别好看,一层上面驾着一个玻璃悬挑= =。现在想来是的确俗了点。而且坡度设置是1:2,人行和自行车流是根本上不去的。
起初我一直不能理解,设计规范里面楼梯是踏面加上两倍的踏高等于六十就可以了,大部分的设计也都是15cm*30cm,1:2为什么不能走……记得张老师听了我的疑问马上反问了一句“如果1:2的坡道合适行走,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踏步”瞬间被问的哑口无言,回去查了查设计规范上最最最大的合适自行车道的坡度比是1:8……So……含泪重新改吧!
又经过了两轮修改,现在创意中心单体设计是这个样子的!
现在将两个部分合成了一部分,将正立面转正,面向街道,一层是高度五米的玻璃小盒子,希望营造一个开放的空间吸引人群。并且将构筑物改造,人群可以步行至二楼工作室休息咖啡厅区域。北侧的坡道现在是1:8,宽度3m可提供双向自行车流的空间。
内部空间可以看下图的剖面:
创意中心南侧二层主要功能是工作室,每个工作室都有很好的采光,门前都设置有绿化小花园廊,给每一户的使用者倒弄花花草草的空间,同时每个工作室都有跃层。在跃层,将各个工作室连起来的玻璃桥,提供互相交流的空间。屋顶开有一个大天窗采光,给予北侧的工作室更充足的自然光,其南立面也开了大大小小的窗户,有趣而有用。从装置到达的地方是一个咖啡休息厅,给予工作室的人们休息谈天的空间。
坡道的设计:
在靠工作室这面的坡道设置阶梯,在有需要时,可以临时搭建座位如图,当做多功能放映厅。而在北侧自行车道附近的坡道,设置的是一个供人娱乐的滑道,同时有从路面延伸上屋面的小绿化,丰富屋顶的景观。
最后放上平面图吧
这次中期评图过后,老师给的意见是继续加深自行车的融入度。如果要有主题特色,就要做到极致。比如场地的设置,8m高的大白墙上的自行车道为什么不能引入到我的创意中心流线中来,如果将其再和铜环装置发生某种关联,再和屋顶的自行车坡道发生反应,是不是逻辑会更加的合理。
听了之后感觉恍然大悟,这也将会成为下一步方案修改的方向。
总的来说,这个学期虽然才过去六周,但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方案就是改出来的,不停的做模型、被毙,改,再做,再毙……过程挺心酸但是结果却是显而易见的。充实的设计课生活,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继续思考修改!
2015/4/3
![]() |
总体场地设计图 |
一来是自己比较zuo,觉得很简单的布局对我们来说还是hold不住(我感觉越简单的设计,越需要强有力理由的支持,需要很多思考才能得出,而不是随随便便就出来),现在就是应该多想一点,复杂后再做减法。
二是觉得这么大的场地是需要有特色,而不能就是根据流线来两个道路分割就结束了。
所以改了好几轮方案,最后决定融入一个故事,就是自行车这个元素进入。
在现在的社会,大家几乎都拥有私家车,平日锻炼也更偏向于去健身房,真正在室外运动的机会越来越少,我的现有基地能不能满足这样一个需求,吸引附近同济大学,阜新路的居住小区,设计院、设创学院等等的人流来我的场地进行自行车运动,提供这样一个户外交流的公园式空间?
然后根据这点,就联想到了很多——我的创意中心、soho公寓不管是哪,包括屋顶空间都是自行车可达;我的基地设计机动车不可进入,只有步行或骑自行车的人进入;拥有自行车咖啡厅、图书馆,可以方便的进行购物;有一条景观极棒的高空自行车道……
(详细介绍在上一篇日志~有兴趣的可以点开看看http://www.douban.com/note/490402368/
好了,那么紧接着就讲讲我们创意中心单体设计吧/又是一段不断修改的过程。
在我的印象里面,创意中心如果做完型,那么就应该有复杂的空间布局,建筑本身也是创意的一种体现,有很好的整体性。同时建筑也应该有向来访的游客进行一种诉说,而不是只不过冰冷的孤零零的站立在那儿,是建筑师的一个发言渠道、发声方法。
但是一切都需要结合总图的设计来,那么根据前期设计的场地,我的创意中心就应该是在场地的西南侧,大体呈一个L形状。我寻找的各种资料总结来说,我概括成两个词——“层叠”、“延伸”。
“层叠”,在创意中心,最最重要的就是idea,而一切的成功也是在一个个想法的堆积中所产生的,激烈的碰撞之中迸发灵感,那么我的设计能否也隐隐约约表达这些。
“延伸”,有想法之后需要实践,需要坚持,需要延续的表达,那么我的设计是否应该设计的更加的舒展,流线感更强?
![]() |
Axtelion商务中心 |
![]() |
哥本哈根码头的“bryghusgrunden” |
![]() |
ferry terminal in Stockholm |
![]() |
ferry terminal in Stockholm |
于是提出了第一个平面的布局,希望每个体块能够拥有一种功能,清晰的布局,在叠加中产生趣味性,同时屋顶空间可以得到利用,自行车可达,整体舒展有延伸性。
![]() |
方案1功能布局 |
![]() |
方案一模型 |
圆环构筑物在中是漫游路径,供游客进入,而另外一侧行人也可通过坡道进入。而底层的空间希望能够是通透的,吸引人群进入我的空间进行创作,有展厅、创客公社、图书馆等空间服务大众。工作室则布置在上方,具有一定的隐私性。
老师对于这个方案的评价是过于零散、随意,没有特定的手法,不够统一。于是我就继续去寻找案例分析,想找到更加合适的方案。
这次找到案例是扎哈的罗马二十一世纪博物馆。
![]() |
扎哈的罗马二十一世纪博物馆平面图 |
这个案例吸引我的是它的流线非常舒展,同时呈L形,很切合我的场地。内部空间丰富,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因此经过几轮修改,大致成下图效果。
![]() |
方案二模型 |
整个创意中心,主要就是分为了两个部分,通过层叠交叉,将主入口设置在基地的拐角处,让正面的空间退让出来不要太冲击。一层的流线仍然是内外通透的,把基地内外的空间联系起来。屋顶空间可达,咖啡厅对内外都开放营业,一层也可通过一个大楼梯来到屋面空间,增加垂直空间的联系。
正立面和侧面的悬挑,都是为了场地的两条流线服务,将人群可以直接吸引进基地内部,具体功能可以看图上的备注。
![]() |
方案二模型 |
![]() |
方案二模型功能布局2 |
其实我自己是挺喜欢这个设计的,但是老师的意见是太过于零散而且多的这一条显得特别的奇怪……正门厅的设置太过于“网红”,比较俗……其实我当时设计的时候就是看了不少建筑杂志看到很多的建筑照片正立面的门厅都特别好看,一层上面驾着一个玻璃悬挑= =。现在想来是的确俗了点。而且坡度设置是1:2,人行和自行车流是根本上不去的。
起初我一直不能理解,设计规范里面楼梯是踏面加上两倍的踏高等于六十就可以了,大部分的设计也都是15cm*30cm,1:2为什么不能走……记得张老师听了我的疑问马上反问了一句“如果1:2的坡道合适行走,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踏步”瞬间被问的哑口无言,回去查了查设计规范上最最最大的合适自行车道的坡度比是1:8……So……含泪重新改吧!
![]() |
老师觉得这个摆放也挺好的,让我自己重新摆摆看 |
又经过了两轮修改,现在创意中心单体设计是这个样子的!
![]() |
方案三透视图1 |
![]() |
方案三透视图2 |
![]() |
方案三透视图3 |
现在将两个部分合成了一部分,将正立面转正,面向街道,一层是高度五米的玻璃小盒子,希望营造一个开放的空间吸引人群。并且将构筑物改造,人群可以步行至二楼工作室休息咖啡厅区域。北侧的坡道现在是1:8,宽度3m可提供双向自行车流的空间。
![]() |
模型制作功能分区1 |
![]() |
模型制作功能分区2 |
内部空间可以看下图的剖面:
![]() |
方案三不同面剖透视 |
创意中心南侧二层主要功能是工作室,每个工作室都有很好的采光,门前都设置有绿化小花园廊,给每一户的使用者倒弄花花草草的空间,同时每个工作室都有跃层。在跃层,将各个工作室连起来的玻璃桥,提供互相交流的空间。屋顶开有一个大天窗采光,给予北侧的工作室更充足的自然光,其南立面也开了大大小小的窗户,有趣而有用。从装置到达的地方是一个咖啡休息厅,给予工作室的人们休息谈天的空间。
![]() |
工作室屋顶采光与开窗&玻璃桥 |
![]() |
构筑物与工作室的漫游路径 |
![]() |
构筑物漫游路径至工作室咖啡休息室 |
坡道的设计:
在靠工作室这面的坡道设置阶梯,在有需要时,可以临时搭建座位如图,当做多功能放映厅。而在北侧自行车道附近的坡道,设置的是一个供人娱乐的滑道,同时有从路面延伸上屋面的小绿化,丰富屋顶的景观。
![]() |
室内坡道设计-多功能放映厅 |
![]() |
室外坡道设计-滑道、绿化、台阶、展览 |
![]() |
创客公社的采光-1 上午自然采光 |
![]() |
创客公社的采光-2下午屋顶采光 |
![]() |
创客公社与图书馆剖面-图书馆的走道采光设计 |
![]() |
展厅与图书馆剖透视 |
最后放上平面图吧
![]() |
1m剖平面 |
![]() |
6m剖平面 |
![]() |
11m剖平面 |
这次中期评图过后,老师给的意见是继续加深自行车的融入度。如果要有主题特色,就要做到极致。比如场地的设置,8m高的大白墙上的自行车道为什么不能引入到我的创意中心流线中来,如果将其再和铜环装置发生某种关联,再和屋顶的自行车坡道发生反应,是不是逻辑会更加的合理。
听了之后感觉恍然大悟,这也将会成为下一步方案修改的方向。
总的来说,这个学期虽然才过去六周,但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方案就是改出来的,不停的做模型、被毙,改,再做,再毙……过程挺心酸但是结果却是显而易见的。充实的设计课生活,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继续思考修改!
201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