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的生活的状态 —— 一、生活在别处
搬到这边已经超过一年了,但还不时有人问我前段日子是不是回国了,或者用一字一顿的缓慢语速对我喊话,然后夸我中文说的好云云。
但事实上并没有过哪个韩国人对我讲过韩语。所谓像韩国人,背后的心理不过是“不像此地之人”。当人们将某人明显的并无“此地”人的感觉时,而又习惯性的认为某人应该“属于”“某地”的时候,就往往倾向于将其猜测为属于一个自己略有所知但相当不了解的群体。
譬如过去如果猜家乡,北方人几乎全部都认为我是南方人,而南方人则大多认为我是北方人,如果当时身处他们所在的地区就更加明显无遗。从未有人猜过我是和他/她来自同一省份的,包括我家乡的人。而在我家也 常常会有出租车司机在我并未开口询问时就好心的跟我介绍当地的状况(拜托,这是我家……)
这一切背后的隐语,都是“你非此地之人”。
那么,在北京这个汇集全国所有地区的人们,来自任何地区的人也都可被视作北京合法的“此地人”的时候,那便只能被猜测为外国人——这个虽然在北京也一样多不胜数,但其生活内容及精神世界仍为大多中国人并不了解的既熟又陌生的群体。如是合情合理,无可置辩。
如此的状态,一般很容易让人想到的一句话便是“生活在别处”。但事实上我对这句话并没有真切的认识。因为我从未真切的感受过何谓“此处”。不懂得何谓此处的人,自然也不会真正了解何谓“别处”。同样的地方在不同人的生活里,是截然不同的含义,你的“此处”必定是别人的“别处”,相反亦是如此,唯一的相似之处不过是在时空中一个意外而无关紧要的交集点。这个交集上的一切,映入不同人的世界,就是全然不同的语义,彼此散落,互不相通,也毫无意义。
世界本就是由无数个“别处”所组成的,并没有“此处”的存在。而没有“此处”,“别处”便也不存在。
可忽然之间,却猛然看到很多很多的人,在方寸之间挂满了“此处”的招牌,让人目不暇接,错愕不已。
但事实上并没有过哪个韩国人对我讲过韩语。所谓像韩国人,背后的心理不过是“不像此地之人”。当人们将某人明显的并无“此地”人的感觉时,而又习惯性的认为某人应该“属于”“某地”的时候,就往往倾向于将其猜测为属于一个自己略有所知但相当不了解的群体。
譬如过去如果猜家乡,北方人几乎全部都认为我是南方人,而南方人则大多认为我是北方人,如果当时身处他们所在的地区就更加明显无遗。从未有人猜过我是和他/她来自同一省份的,包括我家乡的人。而在我家也 常常会有出租车司机在我并未开口询问时就好心的跟我介绍当地的状况(拜托,这是我家……)
这一切背后的隐语,都是“你非此地之人”。
那么,在北京这个汇集全国所有地区的人们,来自任何地区的人也都可被视作北京合法的“此地人”的时候,那便只能被猜测为外国人——这个虽然在北京也一样多不胜数,但其生活内容及精神世界仍为大多中国人并不了解的既熟又陌生的群体。如是合情合理,无可置辩。
如此的状态,一般很容易让人想到的一句话便是“生活在别处”。但事实上我对这句话并没有真切的认识。因为我从未真切的感受过何谓“此处”。不懂得何谓此处的人,自然也不会真正了解何谓“别处”。同样的地方在不同人的生活里,是截然不同的含义,你的“此处”必定是别人的“别处”,相反亦是如此,唯一的相似之处不过是在时空中一个意外而无关紧要的交集点。这个交集上的一切,映入不同人的世界,就是全然不同的语义,彼此散落,互不相通,也毫无意义。
世界本就是由无数个“别处”所组成的,并没有“此处”的存在。而没有“此处”,“别处”便也不存在。
可忽然之间,却猛然看到很多很多的人,在方寸之间挂满了“此处”的招牌,让人目不暇接,错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