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3.26 关于自私的胡言乱语
我的蛋疼之处在于,经常从一个小小的细节考虑很多很深。我的一个优点在于,经常从一个小小的细节考虑很多很深。
从上一段感情结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拷问。到底什么是正确的爱?什么是理想的相处方式?我能给予什么?我又想得到什么?笛卡尔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那段时间很痛苦,因为之前整个习以为常的东西都要打碎掉,然后一点点黏贴起来。而这一系列问题的追问,到最后都变成了: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坦白说,我曾经无比自卑。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里讲,人的自卑来源于三个方面:溺爱、身体缺陷和冷落。很不幸,从小这三点我都经历过。所以我一度是一个极度自卑的人,极度的怀疑自己,极度的批判自己而不愿接纳自己。这种情绪发端于高中自我意识的觉醒,一直持续了整个大学,到参加工作之后有了一点改观。这改观一方面是因为大学里跟师老师的交谈让我逃离了最严重的一个漩涡,另一方面是因为这段感情的结束。当你从一段极度紧密的关系中抽离出来的时候,对自我的审视也随着即刻反映的结束而变得迟钝。
去年想这个问题想了很久,关于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最后的结果是,我还不够成熟,我是一个幼稚的人,所以我需要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完善自己之后,就可以找一个自己所爱的姑娘和爱自己的姑娘,一起过好这一生。当时考虑到这一层,给自己的单身生活建构起了一个稳定的体系,蛮开心的接纳了这样的 自己。
现在看,这种想法是图样了。因为我的本质问题不在于不够成熟和没有修养,而在于过于自我。我一直觉得看一个人的本质就看他(她)的即时反应,而迟疑、犹豫之后给出的答案多半是经过加工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觉得自己给别人的印象是远观尚可,但近距离看失望。我曾经试图接纳那样的自己,但心底里不想接纳这样的自己。
我知道人的本性是自私的,那么同理心的产生是与人俱来的,还是成长中形成的,亦或是通过修养“学习”来的?今晚跟姑娘聊了两句, 我惊异地发现,无论是谈论事情还是安排行程,我潜意识里都是以自己为中心,根本没有主动去考虑对方。这很可怕。尤其是当你发现这种事实客观存在的时候,之前的整个体系都坍塌了,我悲哀地意识到,修养是掩盖不掉人的本质的,一个自我的人,即使再彬彬有礼,也掩盖不住自私的本性。
我想起了大学时候的同学L。L为人单纯,但行事我行我素,是个自我的人,她本人也曾经亲口跟我讲,说她自己就是一个自我的人。她对人无害,但往往因为过于关注自己而开罪别人,事实上也确实开罪了好多人。听她这么说的时候,我当时无比惊骇,我觉得一个人怎么那么笃定自己的自我呢。自我不应该是一个贬义词么,怎么变得这么中性?到现在,我似乎能够有一点能理解了。自我或者自私这个词本身是具有一种中性色彩的,只是它不被社会主流价值认可,所以变成了一个贬义词。
可是,可是,人的自我是一成不变的吗?是对所有人、在所有时候都适用的吗?在何种程度上的自我是正常,何种程度上又是不被社会接受的呢?以及,在俩个人的关系中,究竟是奋不顾身的爱,还是小心翼翼的博弈?
或许是上一段感情里付出太多,在遇到张姑娘之后,我不再那么冲动,变得理性和小心,我谨慎地使两个人的关系保持在一个合理的程度,不至于过热也不至于过冷。我谨慎地观察她、试探她,认真地考虑两个人是不是合适——总之,恋爱这件事变成了一件精心盘算的生意。我可以美其名曰是对姑娘负责,但我自己都觉得这样很扯。喜欢一个人应该去奋不顾身的爱,去照顾,可我现在这样畏首畏尾,到底在怕什么呢?
刚才跟张姑娘聊完,我知道今晚的书是看不成了,又陷入这种不能自拔的情境中开始想这个问题。 我没有打算一下子想清楚,毕竟这个问题很大,也很难给一个“科学”的回答,对与错自己的内心。但我想写下来总比不写要好。一个人成熟的过程就是不断反思的过程。想了这两年,我想应该是有效果的,想清楚了关于过去的选择、当下的困难,自己的思路变得坚定,生活也变得轻松许多。
也许认识自己是一个终生的命题,因为这道命题本身也在不停的变化。是不是自私不重要,是或者否的意义都不甚大,关键在于怎么样在一段亲密的关系中让自己和双方都舒服,提高沟通的效率。还是不要刻意吧,完善并不是矫饰。
从上一段感情结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拷问。到底什么是正确的爱?什么是理想的相处方式?我能给予什么?我又想得到什么?笛卡尔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那段时间很痛苦,因为之前整个习以为常的东西都要打碎掉,然后一点点黏贴起来。而这一系列问题的追问,到最后都变成了: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坦白说,我曾经无比自卑。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里讲,人的自卑来源于三个方面:溺爱、身体缺陷和冷落。很不幸,从小这三点我都经历过。所以我一度是一个极度自卑的人,极度的怀疑自己,极度的批判自己而不愿接纳自己。这种情绪发端于高中自我意识的觉醒,一直持续了整个大学,到参加工作之后有了一点改观。这改观一方面是因为大学里跟师老师的交谈让我逃离了最严重的一个漩涡,另一方面是因为这段感情的结束。当你从一段极度紧密的关系中抽离出来的时候,对自我的审视也随着即刻反映的结束而变得迟钝。
去年想这个问题想了很久,关于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最后的结果是,我还不够成熟,我是一个幼稚的人,所以我需要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完善自己之后,就可以找一个自己所爱的姑娘和爱自己的姑娘,一起过好这一生。当时考虑到这一层,给自己的单身生活建构起了一个稳定的体系,蛮开心的接纳了这样的 自己。
现在看,这种想法是图样了。因为我的本质问题不在于不够成熟和没有修养,而在于过于自我。我一直觉得看一个人的本质就看他(她)的即时反应,而迟疑、犹豫之后给出的答案多半是经过加工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觉得自己给别人的印象是远观尚可,但近距离看失望。我曾经试图接纳那样的自己,但心底里不想接纳这样的自己。
我知道人的本性是自私的,那么同理心的产生是与人俱来的,还是成长中形成的,亦或是通过修养“学习”来的?今晚跟姑娘聊了两句, 我惊异地发现,无论是谈论事情还是安排行程,我潜意识里都是以自己为中心,根本没有主动去考虑对方。这很可怕。尤其是当你发现这种事实客观存在的时候,之前的整个体系都坍塌了,我悲哀地意识到,修养是掩盖不掉人的本质的,一个自我的人,即使再彬彬有礼,也掩盖不住自私的本性。
我想起了大学时候的同学L。L为人单纯,但行事我行我素,是个自我的人,她本人也曾经亲口跟我讲,说她自己就是一个自我的人。她对人无害,但往往因为过于关注自己而开罪别人,事实上也确实开罪了好多人。听她这么说的时候,我当时无比惊骇,我觉得一个人怎么那么笃定自己的自我呢。自我不应该是一个贬义词么,怎么变得这么中性?到现在,我似乎能够有一点能理解了。自我或者自私这个词本身是具有一种中性色彩的,只是它不被社会主流价值认可,所以变成了一个贬义词。
可是,可是,人的自我是一成不变的吗?是对所有人、在所有时候都适用的吗?在何种程度上的自我是正常,何种程度上又是不被社会接受的呢?以及,在俩个人的关系中,究竟是奋不顾身的爱,还是小心翼翼的博弈?
或许是上一段感情里付出太多,在遇到张姑娘之后,我不再那么冲动,变得理性和小心,我谨慎地使两个人的关系保持在一个合理的程度,不至于过热也不至于过冷。我谨慎地观察她、试探她,认真地考虑两个人是不是合适——总之,恋爱这件事变成了一件精心盘算的生意。我可以美其名曰是对姑娘负责,但我自己都觉得这样很扯。喜欢一个人应该去奋不顾身的爱,去照顾,可我现在这样畏首畏尾,到底在怕什么呢?
刚才跟张姑娘聊完,我知道今晚的书是看不成了,又陷入这种不能自拔的情境中开始想这个问题。 我没有打算一下子想清楚,毕竟这个问题很大,也很难给一个“科学”的回答,对与错自己的内心。但我想写下来总比不写要好。一个人成熟的过程就是不断反思的过程。想了这两年,我想应该是有效果的,想清楚了关于过去的选择、当下的困难,自己的思路变得坚定,生活也变得轻松许多。
也许认识自己是一个终生的命题,因为这道命题本身也在不停的变化。是不是自私不重要,是或者否的意义都不甚大,关键在于怎么样在一段亲密的关系中让自己和双方都舒服,提高沟通的效率。还是不要刻意吧,完善并不是矫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