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大象--用印象笔记打造手机上的浅阅读
刷大象--用印象笔记打造手机上的浅阅读
这两天持续做时间日志,忽然发现了很可怕的现实,虽然这个事实早就被我承认而且验证过无数次了,但我却总是容易装糊涂。这个现实就是:
上网的时间真的是流逝的飞快啊!
这个道理,其实每个人都知道。但是不对比,还是不够深刻。
今天中午,发了一条微信,关于自己的午饭。今天的午饭是昨天留下的咖喱鸡翅,味道很好,吃的很开心,唯一不太好的就是牙肿了,耳朵貌似有点发炎,每嚼一口饭,牙和耳朵都会跟着疼,不过面对这样的美味吃的还是很happy,吃完了还喝了杯橙汁,把碗刷了,一看,才18分钟。有朋友给我评论,说饭要慢慢的吃,不要吃太快。其实我还真的是慢慢悠悠吃的呢,这点很符合我的性格,金牛座干什么事情都慢吞吞的,根本快不起来的。其实我的重点,是在时间的感知上。18分钟,确实很短,短到让人觉得这顿饭吃的很仓促,其实不然。
除了如此,上午用电脑写了接近5000字,历时1小时50分,三个半番茄时间,十分高效,这也是今天最有成果的地方。晚上纸质书阅读时间1小时10分,感觉自己很专注。手机写文章2500字,1小时40分,时间利用也很好。
除了高效工作的时间段外,处理做咖喱鸡用的原材料15分钟,做家务30分钟,整理物品30分钟,这些远比我想象的时间要短很多。
其实我想说,单纯从工作成果上来说,我的工作还算高效了,高效时间段做最重要的事情,每天至少专注工作三小时,高效时间段番茄工作法,其他时间照着清单做事情。想想也是,连这都做不到,我这几年白混了。
不过,在这背后,还有一些事情,值得我们关注。
临近中午11点,结束了吃青蛙时间,成果显著,歇会儿,躺床上玩会儿手机吧,结果等到肚子饿了想停下来的时候,发现时间日志赫然显示50分钟。
晚上看完书,决定洗澡睡觉,结果又看一段手机,碰巧和同学聊聊天,再在屋里晃悠一下,不知不觉1小时就过去了。
其实,一天24小时,晃悠几小时还是有必要的。我们需要一些放松,无意识的时间让自己的精神不那么紧绷,也需要通过社交网络学习,交流和互动,这一点我认为非常必要,我实际上是反对走极端从微博微信上消失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的。但是学习与交流,和社交网络的时间流逝,永远是一个矛盾。
既然这样,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在使用社交网络的时候,我们都做些什么,这样我是也就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了。
我们使用微博,微信,做的事情其实可以归结为三个部分:
刷:这个字大家都明白什么意思,看看你关注的人的动态以及他们的分享。这一点微博做的比微信要好很多,通过分组,我基本上关注的都是乐于分享的人,他们不仅仅发布微博,还会写一些或者转发一些文章。其实我每天看的微博,就那几个人而已。
阅读:如果你关注很多乐于分享的人,那么可供你阅读的内容就有很多,而我们大多数时间,都花费在这里。但是这样的阅读有一个缺点,就是阅读的过程过于分散,无主题,而且内容很随机,哪方面的内容都有,虽然我们读了很多有价值的内容,但很容易让我们遗忘,这样的阅读,缺乏系统性。
其实,我很重视从微博和微信上获取的内容,和书籍的阅读不同,书籍阅读比较系统,属于深层次阅读,但是内容有一定的滞后性。而微博微信上的文章,很多都是作者当下最新的感受,时效性很好,体会更深些,阅读体验也好一些。比如一些出版社会把一些知名博客作者的文章整理成书,但是有时候,书出来了,却读不出当时读博客那时候的境界,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这种浅阅读还是很重要。
互动:处理各种留言,评论,或者给别人留言,评论,转发。自己发微博微信,其实也是互动的一种。
分析了一下,就大致的得出了原因。明知道耗时却还不舍的离开的原因无非有二:一是不愿失去自己的社交属性,希望与人互动交流。二是你关注的人会给你带来有价值的阅读内容,这也是现阶段有效的学习途径之一。
而我们把时间耗费在上面又觉得可惜的原因在于,明明花费了这些时间,但是感觉收获却没这么大,获取的知识不够系统,没办法很好的为我所用。即使有价值的信息被印象笔记保存起来,再次看到或利用到的机会也很小。
记得有一次,我和老公说:我关注了几个育儿的微信,有好多好经验好方法,真是大开眼界,知乎上也有好多这样的文章,我都看了,然后。。。。。。我正要继续说,结果老公跟我说:你说几个给我听听。我忽然发现,我居然一个也说不上来。顿时语塞。。。。。。
我们看似读了很多有用的信息,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
鉴于此,我对自己的浅阅读习惯做了相关的改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还是得益于我和闺蜜的一次对话。
有一次闺蜜微信上和我说,今天上班比较闲,干点什么好?我把想喷人的冲动压抑下后,随口吐出一句话:把你印象笔记里收藏的那些网页啊,微信文章啊,微博文章啊,都拿出来读读吧,读完了整理一下,加个标签,顺便清空下默认笔记本。
闺蜜说:也对,然后不理我了,估计是去看文章去了。
我说完这句话,忽然顿悟了。太多时候,我打开手机就是微博微信了,其他软件的利用率是不是低了点?忽然想起,印象笔记里收集的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好像有几百条了,只读过一次,有些还没仔细读,有些还没整理呢。都堆在一个笔记本里,没办法起到应有的作用啊。
于是赶快打开我的笔记本,果然如此。里面挤压着太多文章,都没有仔细读。而且,虽然我关注的点有限,但是这些文章混在一起,完全没有逻辑性可言,就更别提知识为我所用了。
每天读这些文章,也可以读一阵子呢吧。收集的电影清单一大堆,没看过几部吧。各种菜谱堆在默认笔记本里,没做过几道菜吧。把大量的信息从微博和微信搬过来,结果呢?他们却没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应了那句话:我们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却得不到知识,更别提智慧了。
痛定思痛,这不是一个教个人知识管理的老师应该做的事情,我要做出改变,我也真的这么去做了,成果十分显著。
首先,找到固定的“刷”和“互动”的时间,一般我会刷微博,刷微信,刷淘宝,刷知乎,有时候刷网易云阅读的几个订阅,前阵子准备新生儿物品的时候刷淘宝和京东,现在各种买买买结束,不怎么刷了,再有有需要的东西直接下单买,不用刷。
刷这个动作其实很快,哪些内容感兴趣,哪些不感兴趣,很容易分辨。感兴趣的内容不要看,直接保存到印象笔记。微信公众号我绑定到我的印象笔记,微博直接就用weico客户端了,比 @我的印象笔记 好用,除非你转发,可以 @我的印象笔记 ,其他时候weico客户端很好用。而对于知乎,网易云阅读这样的客户端,都是支持收藏到印象笔记的,我现在选择客户端,能存到大象是前提啊!
保存后不着急看,然后完成互动,例如回复留言,给别人留言或者做有价值的转发,这些都做好了,就把这些APP关掉吧。有人说,可以固定每天打开微博和微信的时间,我觉得这个看自己就好,其实偶尔打开,回复一下留言,也不会耽误太久时间。前提就是不要刷,不要阅读。回复完就关掉APP,如果实在控制不住,再“剁手”也不晚,我一直觉得走极端不是一个好方法。
然后,我们就可以把上网时间,转化成浅阅读时间了。如果你的印象笔记目录结构已经整理的很清晰了,我建议你先整理好文章,再进行阅读。你收集的信息涉及到哪些主题,就建立哪些笔记本,不着急看,先把收集的文章移动到相关的笔记本再进行阅读。如果你习惯先阅读再放到相关笔记本里,也可以,不过这样不利于主题阅读,也不利于信息的整理。
最后,不要忘记信息的加工。只有加工过的信息才是有价值的,你需要明确这一条信息的命名,分类和标签。这点如果能够做到,在未来某一天你需要用到的时候,这条信息能够为你所用。你也可以对这一条笔记进行重新编辑,或者加上你的感想也可以,这些都是在微博和微信直接阅读所没有办法比拟的。
例如:我在秋叶大叔的微信上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忙人的时间管理》,我在读完后,可以放到我的名为「时间管理」这个笔记本里,并且加上两个标签“碎片时间”“日程表”,待以后我需要找和碎片时间有关的资料时,这篇文章就会自动冒出来,当然如果你所有的文章都这么做,那你搜索出来的,绝对不止有这一篇而已。
借助印象笔记打造手机上的浅阅读,一方面可以更好的利用你的碎片时间,变刷微博为刷大象,另一方面你的印象笔记的知识库会变得越来越有价值,越来越丰富,他会是你最有价值的资源哦。
这两天持续做时间日志,忽然发现了很可怕的现实,虽然这个事实早就被我承认而且验证过无数次了,但我却总是容易装糊涂。这个现实就是:
上网的时间真的是流逝的飞快啊!
这个道理,其实每个人都知道。但是不对比,还是不够深刻。
今天中午,发了一条微信,关于自己的午饭。今天的午饭是昨天留下的咖喱鸡翅,味道很好,吃的很开心,唯一不太好的就是牙肿了,耳朵貌似有点发炎,每嚼一口饭,牙和耳朵都会跟着疼,不过面对这样的美味吃的还是很happy,吃完了还喝了杯橙汁,把碗刷了,一看,才18分钟。有朋友给我评论,说饭要慢慢的吃,不要吃太快。其实我还真的是慢慢悠悠吃的呢,这点很符合我的性格,金牛座干什么事情都慢吞吞的,根本快不起来的。其实我的重点,是在时间的感知上。18分钟,确实很短,短到让人觉得这顿饭吃的很仓促,其实不然。
除了如此,上午用电脑写了接近5000字,历时1小时50分,三个半番茄时间,十分高效,这也是今天最有成果的地方。晚上纸质书阅读时间1小时10分,感觉自己很专注。手机写文章2500字,1小时40分,时间利用也很好。
除了高效工作的时间段外,处理做咖喱鸡用的原材料15分钟,做家务30分钟,整理物品30分钟,这些远比我想象的时间要短很多。
其实我想说,单纯从工作成果上来说,我的工作还算高效了,高效时间段做最重要的事情,每天至少专注工作三小时,高效时间段番茄工作法,其他时间照着清单做事情。想想也是,连这都做不到,我这几年白混了。
不过,在这背后,还有一些事情,值得我们关注。
临近中午11点,结束了吃青蛙时间,成果显著,歇会儿,躺床上玩会儿手机吧,结果等到肚子饿了想停下来的时候,发现时间日志赫然显示50分钟。
晚上看完书,决定洗澡睡觉,结果又看一段手机,碰巧和同学聊聊天,再在屋里晃悠一下,不知不觉1小时就过去了。
其实,一天24小时,晃悠几小时还是有必要的。我们需要一些放松,无意识的时间让自己的精神不那么紧绷,也需要通过社交网络学习,交流和互动,这一点我认为非常必要,我实际上是反对走极端从微博微信上消失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的。但是学习与交流,和社交网络的时间流逝,永远是一个矛盾。
既然这样,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在使用社交网络的时候,我们都做些什么,这样我是也就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了。
我们使用微博,微信,做的事情其实可以归结为三个部分:
刷:这个字大家都明白什么意思,看看你关注的人的动态以及他们的分享。这一点微博做的比微信要好很多,通过分组,我基本上关注的都是乐于分享的人,他们不仅仅发布微博,还会写一些或者转发一些文章。其实我每天看的微博,就那几个人而已。
阅读:如果你关注很多乐于分享的人,那么可供你阅读的内容就有很多,而我们大多数时间,都花费在这里。但是这样的阅读有一个缺点,就是阅读的过程过于分散,无主题,而且内容很随机,哪方面的内容都有,虽然我们读了很多有价值的内容,但很容易让我们遗忘,这样的阅读,缺乏系统性。
其实,我很重视从微博和微信上获取的内容,和书籍的阅读不同,书籍阅读比较系统,属于深层次阅读,但是内容有一定的滞后性。而微博微信上的文章,很多都是作者当下最新的感受,时效性很好,体会更深些,阅读体验也好一些。比如一些出版社会把一些知名博客作者的文章整理成书,但是有时候,书出来了,却读不出当时读博客那时候的境界,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这种浅阅读还是很重要。
互动:处理各种留言,评论,或者给别人留言,评论,转发。自己发微博微信,其实也是互动的一种。
分析了一下,就大致的得出了原因。明知道耗时却还不舍的离开的原因无非有二:一是不愿失去自己的社交属性,希望与人互动交流。二是你关注的人会给你带来有价值的阅读内容,这也是现阶段有效的学习途径之一。
而我们把时间耗费在上面又觉得可惜的原因在于,明明花费了这些时间,但是感觉收获却没这么大,获取的知识不够系统,没办法很好的为我所用。即使有价值的信息被印象笔记保存起来,再次看到或利用到的机会也很小。
记得有一次,我和老公说:我关注了几个育儿的微信,有好多好经验好方法,真是大开眼界,知乎上也有好多这样的文章,我都看了,然后。。。。。。我正要继续说,结果老公跟我说:你说几个给我听听。我忽然发现,我居然一个也说不上来。顿时语塞。。。。。。
我们看似读了很多有用的信息,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
鉴于此,我对自己的浅阅读习惯做了相关的改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还是得益于我和闺蜜的一次对话。
有一次闺蜜微信上和我说,今天上班比较闲,干点什么好?我把想喷人的冲动压抑下后,随口吐出一句话:把你印象笔记里收藏的那些网页啊,微信文章啊,微博文章啊,都拿出来读读吧,读完了整理一下,加个标签,顺便清空下默认笔记本。
闺蜜说:也对,然后不理我了,估计是去看文章去了。
我说完这句话,忽然顿悟了。太多时候,我打开手机就是微博微信了,其他软件的利用率是不是低了点?忽然想起,印象笔记里收集的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好像有几百条了,只读过一次,有些还没仔细读,有些还没整理呢。都堆在一个笔记本里,没办法起到应有的作用啊。
于是赶快打开我的笔记本,果然如此。里面挤压着太多文章,都没有仔细读。而且,虽然我关注的点有限,但是这些文章混在一起,完全没有逻辑性可言,就更别提知识为我所用了。
每天读这些文章,也可以读一阵子呢吧。收集的电影清单一大堆,没看过几部吧。各种菜谱堆在默认笔记本里,没做过几道菜吧。把大量的信息从微博和微信搬过来,结果呢?他们却没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应了那句话:我们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却得不到知识,更别提智慧了。
痛定思痛,这不是一个教个人知识管理的老师应该做的事情,我要做出改变,我也真的这么去做了,成果十分显著。
首先,找到固定的“刷”和“互动”的时间,一般我会刷微博,刷微信,刷淘宝,刷知乎,有时候刷网易云阅读的几个订阅,前阵子准备新生儿物品的时候刷淘宝和京东,现在各种买买买结束,不怎么刷了,再有有需要的东西直接下单买,不用刷。
刷这个动作其实很快,哪些内容感兴趣,哪些不感兴趣,很容易分辨。感兴趣的内容不要看,直接保存到印象笔记。微信公众号我绑定到我的印象笔记,微博直接就用weico客户端了,比 @我的印象笔记 好用,除非你转发,可以 @我的印象笔记 ,其他时候weico客户端很好用。而对于知乎,网易云阅读这样的客户端,都是支持收藏到印象笔记的,我现在选择客户端,能存到大象是前提啊!
保存后不着急看,然后完成互动,例如回复留言,给别人留言或者做有价值的转发,这些都做好了,就把这些APP关掉吧。有人说,可以固定每天打开微博和微信的时间,我觉得这个看自己就好,其实偶尔打开,回复一下留言,也不会耽误太久时间。前提就是不要刷,不要阅读。回复完就关掉APP,如果实在控制不住,再“剁手”也不晚,我一直觉得走极端不是一个好方法。
然后,我们就可以把上网时间,转化成浅阅读时间了。如果你的印象笔记目录结构已经整理的很清晰了,我建议你先整理好文章,再进行阅读。你收集的信息涉及到哪些主题,就建立哪些笔记本,不着急看,先把收集的文章移动到相关的笔记本再进行阅读。如果你习惯先阅读再放到相关笔记本里,也可以,不过这样不利于主题阅读,也不利于信息的整理。
最后,不要忘记信息的加工。只有加工过的信息才是有价值的,你需要明确这一条信息的命名,分类和标签。这点如果能够做到,在未来某一天你需要用到的时候,这条信息能够为你所用。你也可以对这一条笔记进行重新编辑,或者加上你的感想也可以,这些都是在微博和微信直接阅读所没有办法比拟的。
例如:我在秋叶大叔的微信上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忙人的时间管理》,我在读完后,可以放到我的名为「时间管理」这个笔记本里,并且加上两个标签“碎片时间”“日程表”,待以后我需要找和碎片时间有关的资料时,这篇文章就会自动冒出来,当然如果你所有的文章都这么做,那你搜索出来的,绝对不止有这一篇而已。
借助印象笔记打造手机上的浅阅读,一方面可以更好的利用你的碎片时间,变刷微博为刷大象,另一方面你的印象笔记的知识库会变得越来越有价值,越来越丰富,他会是你最有价值的资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