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我依然没有勇气对这个世界Say no
我为什么不敢Say no
社会学学者很早就给我证明了,人是一种社会动物。当我再次诘问自己,人到底是什么?马克思却毅然的告诉我们: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存在的方式,决定了他/她的生活离不开社会,我的决定,我的选择,我的喜好,我的所有的一切都要在内心开始掂量,我这样做到底适不适合,我这样做对不对得起父母,亲人;我这样做会不会太自私。在这样的重复诘问之下,我越来越不清楚我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就算清楚,我也无法尊崇自己内心,而选择妥协。
我妥协,是因为我们固执的认为,除了如此我别无选择,如果我say no,我就开始担心未来的结果;如果我say no,会不会陷他人于困境,陷自己于不义;如果我say no,我开始担心在未来的某一天,当我孤立无援的时候,别人对我也say no。于是我选择了顺从:做听话的儿子/女儿,做理想的男朋友/女朋友,做一心只读圣贤的学生,做上司眼里的好员工,做一切在他人看来合理的,优秀的事情。如果世界一直这样,如果我们周围的关系恒定不发生改变,我想,选择say no未尝不是一种好的生存策略,让自己安全,让他人也舒服。
但是,世事难料,我们永远不知道这样固定安稳的关系会持续多久,我们永远都无法预测这个世界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或许见过了太多,早上她还在听父母唠叨,为什么还不找个对象赶紧嫁了,下午父母就虚弱的躺在了床上等待你的照料;或许听过了太多,今天你和他还在你侬我,非你不娶,非你不嫁,明天你就看到他/她挽着另外一个人的手,做着和你同样的事情,只因为他已不再爱你;或许遇到太多的抱怨都是关于,此刻你还在为自己是公司的骨干,一颗没了你公司就不能运行的螺丝钉而沾沾自喜,下一秒老总就告诉你因为方案的改变,你已出局的尴尬境遇。我开始明白,这个世界的关系远比我们想的复杂得多,作为屌丝的我如果还幻想着自己能够满足每一个人的要求,简直是痴人说梦。
自己是否有say no的能力
一直渴望有这样一个人,像先知一样指引我前行,在我困难的时候,鼓励我;在我无法决定的时候,告诉我如何选择才能走向光明之路。一次次的失望之后,我开始明白,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先知,没有人能告诉你这样做就是最好的选择。真正的先知在我们的心里,我的人生,我完全有选择say no的权利,但是我怀疑我是否有say no的能力。
在《死亡诗社》里,教师Keating告诉他的同事“只有在梦想里,人才是自由的”,可是当我失去了say no的勇气时,梦想也开始离我渐行渐远,我不知道除了既定角色,我还能干什么,如果有一天这些角色发生了改变,我又将如何自处。自由到底是什么?难道不是天南海北的遨游,难道不是没有人他人的约束,难道不是你想说fuck就fuck,然后畅快的把唾沫喷一地,如果自由是如此解释,那我似乎完全也可以say no。
当我欣喜的以为自己可以say no时,不能say no的两个悖论又浮现在我的脑际,它们像恶魔一样不断地折磨着我脆弱的心灵。
首先,你对别人say no,别人也会对你say no,这是折磨我的第一个悖论。在有限的人生你我都尝试过被人拒绝的无助与尴尬,于是我们乐于别人对自己say yes,you are wonderful!不管是虚情还是假意。为了避免在人生的某一阶段,这个人不背后给我一枪,为了在失意时,这个人扶我一把,为了在寂寞孤独终时,还有亲情的慰藉,到半嗓子的no又被我深深的咽了回去。但还是心有不甘,我不甘心在于我之所以不敢say no的根本原因,是我们还有利益存在,如果有一天这种关系不存在了,上面所有的担心都成了庸人自扰。况且,没有人能够保证,今天你对这个人说yes,明天他就以实际行动来践行他的感激涕零“多亏了你,以后我定当涌泉相报”。因为关系的不固定,因为角色的转换,因为人心面临着的考验,我已经很难找到一种逻辑推理给我提供say yes的充要条件,利益的权衡也只是在那一个阶段存在,于是,似乎我又没有了say yes的必要条件。如果说在这种可以用利益来权衡的关系间,我还可以say no,但还有一种关系,用利益是无法诠释的,那就是“情”。
于是就有了折磨我的第二个悖论,在亲情与爱情里,我应该怎么面对自己。因为有了一个情字,我们就很难洒脱的say no。“情”是一个无法度量的东西,我们需要感情,是因为我们需要依赖,需要寄托,需要慰藉,一个人的物质世界坍塌了,他还能站起来,而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崩溃之后,要么成魔,要么变疯,它的摧毁之力远远比利益来得猛烈。鉴于此,对于亲人,对于爱人,理性的say no往往会让隔膜变得越来越厚,最后成为不可逾越的墙,令人窒息。于是,面对父母,亲人的要求我连拒绝的念头都不敢有了,因为我害怕陷入不仁不义,我害怕亲情淡漠,我害怕最爱的人陷入困境而自己无能为力,于是我乐于做一个听话的女儿,我乐于在他们面前永远say yes,我乐于听从随时的召唤,因为我们是一体的,我开始把自己的弱小,当成是不能失去这种情感关系的必要条件。是的,这样的生活我已经生活了二十几年,并将持续下去,时至今日我感到悲伤和无力。我悲伤,是因为这样一个固定的角色已经深深的刻在了周围人的心里;我悲伤,是因为这么多年来的顺从换来的是没有了自我;我悲伤,是因为我对自己的懦弱和胆怯感到遗憾。我想在这个世界上,是不是真的没有了谁就不能活,就因为他们是你长时期依赖的人;这个世界上,是不是真的有非你不做的事情,我想答案是否定的。人或许真的没有自己想的那样脆弱,也没有自己想的那样重要,大多数时间我们依然是独立存在的,我们同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作斗争,不管亲情多么温暖,爱情多么甜蜜,有一个地方谁也无法触及,除了自己。没有了你,还有他、她、它成为替代,替你干完剩下的事,如果我们要的只是结果而不是过程,这条路永远都不会是绝境。所以,当我们发现某些情感让我们不堪重负时,是不是能够停下来,对至亲的人say no,让自己得到成长,让他们明白原来你已经长大,你也渴望拥有自己的空间和生活。
时至今日,我依然在论文中煎熬,拖延症折磨了我二十几年,这一刻她依然忠心伴随;签了一个勉强维生的工作,因为实在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那就接受勉强的自己。回想研究生三年并没有让我金盆满钵,反而让我陷入了更尴尬的境地!这样的人生是不是很失败,我只能呵呵!但我依然不后悔有这样一段时光,让我开始思考自己内心的想法,让我有了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
未来的路很长,工作,结婚,生子……,这些庸常人生所要面临的东西,我一份也不会少,也不会多,我只期望在面临平淡琐碎,人生困境时多一份淡然和勇气,在违背自己内心的选择时,勇敢的选择say no。人生的真谛或许在于,你是自由的,而这种自由就是作为独立的个体,你开始尊崇自己内心的想法,做出自己的选择,并对此负责。你就是你,没有任何刻意的去扮演一个角色,没有任何你非做不可的事情。面对世事变迁,时光流逝,依然能够坦然应对,因为你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具备了掌控自己的能力。
最后,借用李宗盛的《山丘》,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
想说却还没说的 还很多
攒着是因为想写成歌
让人轻轻的唱着 淡淡地记着
就算终于忘了 也值了
说不定我一生涓滴意念
侥幸汇成河
然后我俩各自一端,望着大河弯弯 终于敢放胆
嬉皮笑脸 面对人生的难
也许我们从未成熟
还没能晓得 就快要老了
尽管心里活着的还是那个年轻人
因为不安而频频回首
无知的索求 羞耻于求救
不知疲倦的翻越 每一个山丘
越过山丘 虽然已白了头
喋喋不休 时不我予的哀愁
还未如愿见着不朽
就把自己先搞丢
越过山丘 才发现无人等候
喋喋不休 再也唤不回温柔
为何记不得上一次是谁给的拥抱
在什么时候
我没有刻意隐藏 也无意让你感伤
多少次我们无醉不欢
咒骂人生太短 唏嘘相见恨晚
让女人把妆哭花了 也不管
遗憾我们从未成熟
还没能晓得 就已经老了
尽力却仍不明白
身边的年轻人
给自己随便找个理由
向情爱的挑逗 命运的左右
不自量力地还手 直至死方休
越过山丘 虽然已白了头
喋喋不休 时不我予的哀愁
还未如愿见着不朽
就把自己先搞丢
越过山丘 才发现无人等候
喋喋不休 再也唤不回了温柔
为何记不得上一次是谁给的拥抱
在什么时候
越过山丘 虽然已白了头
喋喋不休 时不我予的哀愁
还未如愿见着不朽
就把自己先搞丢
越过山丘 才发现无人等候
喋喋不休 再也唤不回了温柔
为何记不得上一次是谁给的拥抱
在什么时候
喋喋不休 时不我予的哀愁
向情爱的挑逗 命运的左右
不自量力地还手 直至死方休
为何记不得上一次是谁给的拥抱
在什么时候
——谨以此文祭奠我即将逝去的研究生生活
知秋
2015年3月20日
社会学学者很早就给我证明了,人是一种社会动物。当我再次诘问自己,人到底是什么?马克思却毅然的告诉我们: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存在的方式,决定了他/她的生活离不开社会,我的决定,我的选择,我的喜好,我的所有的一切都要在内心开始掂量,我这样做到底适不适合,我这样做对不对得起父母,亲人;我这样做会不会太自私。在这样的重复诘问之下,我越来越不清楚我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就算清楚,我也无法尊崇自己内心,而选择妥协。
我妥协,是因为我们固执的认为,除了如此我别无选择,如果我say no,我就开始担心未来的结果;如果我say no,会不会陷他人于困境,陷自己于不义;如果我say no,我开始担心在未来的某一天,当我孤立无援的时候,别人对我也say no。于是我选择了顺从:做听话的儿子/女儿,做理想的男朋友/女朋友,做一心只读圣贤的学生,做上司眼里的好员工,做一切在他人看来合理的,优秀的事情。如果世界一直这样,如果我们周围的关系恒定不发生改变,我想,选择say no未尝不是一种好的生存策略,让自己安全,让他人也舒服。
但是,世事难料,我们永远不知道这样固定安稳的关系会持续多久,我们永远都无法预测这个世界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或许见过了太多,早上她还在听父母唠叨,为什么还不找个对象赶紧嫁了,下午父母就虚弱的躺在了床上等待你的照料;或许听过了太多,今天你和他还在你侬我,非你不娶,非你不嫁,明天你就看到他/她挽着另外一个人的手,做着和你同样的事情,只因为他已不再爱你;或许遇到太多的抱怨都是关于,此刻你还在为自己是公司的骨干,一颗没了你公司就不能运行的螺丝钉而沾沾自喜,下一秒老总就告诉你因为方案的改变,你已出局的尴尬境遇。我开始明白,这个世界的关系远比我们想的复杂得多,作为屌丝的我如果还幻想着自己能够满足每一个人的要求,简直是痴人说梦。
自己是否有say no的能力
一直渴望有这样一个人,像先知一样指引我前行,在我困难的时候,鼓励我;在我无法决定的时候,告诉我如何选择才能走向光明之路。一次次的失望之后,我开始明白,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先知,没有人能告诉你这样做就是最好的选择。真正的先知在我们的心里,我的人生,我完全有选择say no的权利,但是我怀疑我是否有say no的能力。
在《死亡诗社》里,教师Keating告诉他的同事“只有在梦想里,人才是自由的”,可是当我失去了say no的勇气时,梦想也开始离我渐行渐远,我不知道除了既定角色,我还能干什么,如果有一天这些角色发生了改变,我又将如何自处。自由到底是什么?难道不是天南海北的遨游,难道不是没有人他人的约束,难道不是你想说fuck就fuck,然后畅快的把唾沫喷一地,如果自由是如此解释,那我似乎完全也可以say no。
当我欣喜的以为自己可以say no时,不能say no的两个悖论又浮现在我的脑际,它们像恶魔一样不断地折磨着我脆弱的心灵。
首先,你对别人say no,别人也会对你say no,这是折磨我的第一个悖论。在有限的人生你我都尝试过被人拒绝的无助与尴尬,于是我们乐于别人对自己say yes,you are wonderful!不管是虚情还是假意。为了避免在人生的某一阶段,这个人不背后给我一枪,为了在失意时,这个人扶我一把,为了在寂寞孤独终时,还有亲情的慰藉,到半嗓子的no又被我深深的咽了回去。但还是心有不甘,我不甘心在于我之所以不敢say no的根本原因,是我们还有利益存在,如果有一天这种关系不存在了,上面所有的担心都成了庸人自扰。况且,没有人能够保证,今天你对这个人说yes,明天他就以实际行动来践行他的感激涕零“多亏了你,以后我定当涌泉相报”。因为关系的不固定,因为角色的转换,因为人心面临着的考验,我已经很难找到一种逻辑推理给我提供say yes的充要条件,利益的权衡也只是在那一个阶段存在,于是,似乎我又没有了say yes的必要条件。如果说在这种可以用利益来权衡的关系间,我还可以say no,但还有一种关系,用利益是无法诠释的,那就是“情”。
于是就有了折磨我的第二个悖论,在亲情与爱情里,我应该怎么面对自己。因为有了一个情字,我们就很难洒脱的say no。“情”是一个无法度量的东西,我们需要感情,是因为我们需要依赖,需要寄托,需要慰藉,一个人的物质世界坍塌了,他还能站起来,而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崩溃之后,要么成魔,要么变疯,它的摧毁之力远远比利益来得猛烈。鉴于此,对于亲人,对于爱人,理性的say no往往会让隔膜变得越来越厚,最后成为不可逾越的墙,令人窒息。于是,面对父母,亲人的要求我连拒绝的念头都不敢有了,因为我害怕陷入不仁不义,我害怕亲情淡漠,我害怕最爱的人陷入困境而自己无能为力,于是我乐于做一个听话的女儿,我乐于在他们面前永远say yes,我乐于听从随时的召唤,因为我们是一体的,我开始把自己的弱小,当成是不能失去这种情感关系的必要条件。是的,这样的生活我已经生活了二十几年,并将持续下去,时至今日我感到悲伤和无力。我悲伤,是因为这样一个固定的角色已经深深的刻在了周围人的心里;我悲伤,是因为这么多年来的顺从换来的是没有了自我;我悲伤,是因为我对自己的懦弱和胆怯感到遗憾。我想在这个世界上,是不是真的没有了谁就不能活,就因为他们是你长时期依赖的人;这个世界上,是不是真的有非你不做的事情,我想答案是否定的。人或许真的没有自己想的那样脆弱,也没有自己想的那样重要,大多数时间我们依然是独立存在的,我们同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作斗争,不管亲情多么温暖,爱情多么甜蜜,有一个地方谁也无法触及,除了自己。没有了你,还有他、她、它成为替代,替你干完剩下的事,如果我们要的只是结果而不是过程,这条路永远都不会是绝境。所以,当我们发现某些情感让我们不堪重负时,是不是能够停下来,对至亲的人say no,让自己得到成长,让他们明白原来你已经长大,你也渴望拥有自己的空间和生活。
时至今日,我依然在论文中煎熬,拖延症折磨了我二十几年,这一刻她依然忠心伴随;签了一个勉强维生的工作,因为实在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那就接受勉强的自己。回想研究生三年并没有让我金盆满钵,反而让我陷入了更尴尬的境地!这样的人生是不是很失败,我只能呵呵!但我依然不后悔有这样一段时光,让我开始思考自己内心的想法,让我有了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
未来的路很长,工作,结婚,生子……,这些庸常人生所要面临的东西,我一份也不会少,也不会多,我只期望在面临平淡琐碎,人生困境时多一份淡然和勇气,在违背自己内心的选择时,勇敢的选择say no。人生的真谛或许在于,你是自由的,而这种自由就是作为独立的个体,你开始尊崇自己内心的想法,做出自己的选择,并对此负责。你就是你,没有任何刻意的去扮演一个角色,没有任何你非做不可的事情。面对世事变迁,时光流逝,依然能够坦然应对,因为你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具备了掌控自己的能力。
最后,借用李宗盛的《山丘》,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
想说却还没说的 还很多
攒着是因为想写成歌
让人轻轻的唱着 淡淡地记着
就算终于忘了 也值了
说不定我一生涓滴意念
侥幸汇成河
然后我俩各自一端,望着大河弯弯 终于敢放胆
嬉皮笑脸 面对人生的难
也许我们从未成熟
还没能晓得 就快要老了
尽管心里活着的还是那个年轻人
因为不安而频频回首
无知的索求 羞耻于求救
不知疲倦的翻越 每一个山丘
越过山丘 虽然已白了头
喋喋不休 时不我予的哀愁
还未如愿见着不朽
就把自己先搞丢
越过山丘 才发现无人等候
喋喋不休 再也唤不回温柔
为何记不得上一次是谁给的拥抱
在什么时候
我没有刻意隐藏 也无意让你感伤
多少次我们无醉不欢
咒骂人生太短 唏嘘相见恨晚
让女人把妆哭花了 也不管
遗憾我们从未成熟
还没能晓得 就已经老了
尽力却仍不明白
身边的年轻人
给自己随便找个理由
向情爱的挑逗 命运的左右
不自量力地还手 直至死方休
越过山丘 虽然已白了头
喋喋不休 时不我予的哀愁
还未如愿见着不朽
就把自己先搞丢
越过山丘 才发现无人等候
喋喋不休 再也唤不回了温柔
为何记不得上一次是谁给的拥抱
在什么时候
越过山丘 虽然已白了头
喋喋不休 时不我予的哀愁
还未如愿见着不朽
就把自己先搞丢
越过山丘 才发现无人等候
喋喋不休 再也唤不回了温柔
为何记不得上一次是谁给的拥抱
在什么时候
喋喋不休 时不我予的哀愁
向情爱的挑逗 命运的左右
不自量力地还手 直至死方休
为何记不得上一次是谁给的拥抱
在什么时候
——谨以此文祭奠我即将逝去的研究生生活
知秋
2015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