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之蝶与约翰克里斯朵夫比较
约翰·克里斯朵夫,这个欧罗巴文明的精英之花,是圣徒、使者。他是欧洲文明培养出来的参天大树,明亮、闪耀。是欧洲人的灯塔、养料,代表着欧洲文明的希望与未来。
而庄之蝶,他同样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孕育出的佼佼者。但是这个佼佼者却带着先天的残疾和后天的营养不良。他无疑也是一块“通灵宝玉”,但他绝不是明日之光。他身上的光芒只是荧光的反射,绝无法在黑夜里照亮道路。
这两个不同文明培养的精英,差别是如此之大,一个是乔木,而另一个只是野草,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罗曼·罗兰有一句名言:“人要真正的伟大,而不只是显得伟大。”这可以概括出两者本质的区别。约翰·克里斯朵夫一书描写了他从儿童到垂老死亡一生的经历;而《废都》只是截取了庄之蝶成名之后的一段生活,我们看不到他的来龙去脉,不知道他是如何成功的。这绝不仅仅是作者的技术性操作,而是因为中国文化里只能培养出显得伟大的人物,“英雄造时势”式的天才在中国无法诞生。而显得伟大大多半由运气而暴得大名,这样中国式伟人的前半生经历就失去了普遍意义,在文学上就无法表达了。
真正的伟大就不同,他无论是在逆境中、在涂泥里,都会显示出他精神的闪亮和人格的高洁,而这才是伟大的定义,也具有人性的普遍性。
这两个人之间本来无法比较,一个光芒四射、貌如天神;一个猥琐庸俗,懦弱颓废。这无疑是两个不同文明造就的。(读约翰克里斯朵夫感觉到在百多年前的欧洲随便找一个平民都比我们现在绝大数人高贵、有修养、热爱文艺和精神生活)鲁迅也指出过我们的“大地上不生乔木,只长野草”。但我们不能就轻易的将这一切归纳为文明的造成的,这样显得浅薄和无能为力,因为毕竟我们也是文明的创造者,我们要担负起自身的错误和责任,找出我们人性中的弱点来改变它。
这里正好有同样性质的一件事供我们进行比较:他们两人都跟朋友的妻子好上了。通过这样的比较,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我们人性中的缺陷。
约翰·克里斯朵夫是在巴黎参加街头暴动后逃离法国得。奄奄一息,被他的朋友所收留。热情款待和精心的照料才使得他慢慢恢复起来。在此期间,他通过音乐唤醒了他朋友妻子安娜的生活热情,而安娜也能深刻的理解约翰·克里斯朵夫,她的睿智、对音乐的感受或许还有其它什么深深的打动了克里斯朵夫。总之,一个死气沉沉、行尸走肉般的家庭主妇和一个失去唯一朋友、心如死灰的音乐家因为彼此而恢复了生气,重新爱上了生活,当然也无可救药的爱上了彼此。
这对约翰·克里斯朵夫是一个考验,他是一个恪守清规戒律,看不惯放荡生活的老派人,对这种行为尤其是憎恨;而安娜因为虔信宗教,内心也十分受煎熬。但他们还是走出了那一步,天知道他们是有多么的痛苦。他们走投无路,而由于巨大的性格差异和人生信念,他们也知道私奔毫无前途,他们想到了死亡,子弹卡壳让他们自杀失败了。而此刻生命的激流又在克里斯朵夫身上觉醒了,他是一个如此生命力旺盛的人,自然十分鄙视自杀行为,于是他煎熬的离开了。留下安娜被自己内心折磨的九死一生后恢复庸常。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是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卑鄙、下流,而是他那旺盛的生命力,他和安娜之间的情欲是不可遏制的,这是命运加给他们的悲剧。而在这件“坏事”之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他的勇敢、坦荡、激情和责任。
再来看看庄之蝶,他也是勾引上了他学生的妻子唐宛儿。他爱上了她的年轻漂亮,这是人之常情,唐婉儿也仰慕他的才华,其实她哪里懂他的作品,不过是为他名人的虚荣。这里就明显看出两者爱情和生命层次的不同。克里斯朵夫不可遏制的爱是因为只有彼此在一起生命才能完整,人生才能更加展开和丰盈,这是关系到彼此会是什么人这样最本质的问题,是生命的最大意义问题。而庄之蝶这里只是情绪和欲望的宣泄,毫无升华的可能。
再来看看他们对爱情的态度,克里斯朵夫是严肃的,深深的自责的,无时无刻不悔恨着自身的罪恶。而庄之蝶就像一个狡黠、占了便宜的老农,防备的只是唐婉儿的老公和自己老婆知晓。克里斯朵夫是有自己坚定人格的,他的行动的我和评价的我始终是一致的;而庄之蝶则是丧失人格的,他总有千百个理由为自身开脱,他没有直面自己丑恶的勇气,更别说担当和责任,有的只是中国最流行的实用主义。以上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一些人格间的差异,是值得我们深深反省的。我们不能将这些丑恶仅仅归结为文明和环境的影响,而要躬身自身,在环境压迫下我们还有战斗和反抗的余地,还有突围的空间。
而突围最需要的就是对命运的战斗激情,在《约翰·克里斯朵夫》这本书的最后写着“当你见到克利斯朵夫的全貌之日,你将不会在这一天死亡。”意思是只要人不丧失斗志,不放弃战斗就不会被命运抛弃。而庄之蝶之类成功者,只抱着他虚假的伟大,丧失斗志而被命运抛弃掉了。战斗着的激情才是唯一值得珍视的,因为这就是生命的泉源,就是生命本身。
人是什么比他有什么重要的多!
而庄之蝶,他同样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孕育出的佼佼者。但是这个佼佼者却带着先天的残疾和后天的营养不良。他无疑也是一块“通灵宝玉”,但他绝不是明日之光。他身上的光芒只是荧光的反射,绝无法在黑夜里照亮道路。
这两个不同文明培养的精英,差别是如此之大,一个是乔木,而另一个只是野草,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罗曼·罗兰有一句名言:“人要真正的伟大,而不只是显得伟大。”这可以概括出两者本质的区别。约翰·克里斯朵夫一书描写了他从儿童到垂老死亡一生的经历;而《废都》只是截取了庄之蝶成名之后的一段生活,我们看不到他的来龙去脉,不知道他是如何成功的。这绝不仅仅是作者的技术性操作,而是因为中国文化里只能培养出显得伟大的人物,“英雄造时势”式的天才在中国无法诞生。而显得伟大大多半由运气而暴得大名,这样中国式伟人的前半生经历就失去了普遍意义,在文学上就无法表达了。
真正的伟大就不同,他无论是在逆境中、在涂泥里,都会显示出他精神的闪亮和人格的高洁,而这才是伟大的定义,也具有人性的普遍性。
这两个人之间本来无法比较,一个光芒四射、貌如天神;一个猥琐庸俗,懦弱颓废。这无疑是两个不同文明造就的。(读约翰克里斯朵夫感觉到在百多年前的欧洲随便找一个平民都比我们现在绝大数人高贵、有修养、热爱文艺和精神生活)鲁迅也指出过我们的“大地上不生乔木,只长野草”。但我们不能就轻易的将这一切归纳为文明的造成的,这样显得浅薄和无能为力,因为毕竟我们也是文明的创造者,我们要担负起自身的错误和责任,找出我们人性中的弱点来改变它。
这里正好有同样性质的一件事供我们进行比较:他们两人都跟朋友的妻子好上了。通过这样的比较,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我们人性中的缺陷。
约翰·克里斯朵夫是在巴黎参加街头暴动后逃离法国得。奄奄一息,被他的朋友所收留。热情款待和精心的照料才使得他慢慢恢复起来。在此期间,他通过音乐唤醒了他朋友妻子安娜的生活热情,而安娜也能深刻的理解约翰·克里斯朵夫,她的睿智、对音乐的感受或许还有其它什么深深的打动了克里斯朵夫。总之,一个死气沉沉、行尸走肉般的家庭主妇和一个失去唯一朋友、心如死灰的音乐家因为彼此而恢复了生气,重新爱上了生活,当然也无可救药的爱上了彼此。
这对约翰·克里斯朵夫是一个考验,他是一个恪守清规戒律,看不惯放荡生活的老派人,对这种行为尤其是憎恨;而安娜因为虔信宗教,内心也十分受煎熬。但他们还是走出了那一步,天知道他们是有多么的痛苦。他们走投无路,而由于巨大的性格差异和人生信念,他们也知道私奔毫无前途,他们想到了死亡,子弹卡壳让他们自杀失败了。而此刻生命的激流又在克里斯朵夫身上觉醒了,他是一个如此生命力旺盛的人,自然十分鄙视自杀行为,于是他煎熬的离开了。留下安娜被自己内心折磨的九死一生后恢复庸常。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是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卑鄙、下流,而是他那旺盛的生命力,他和安娜之间的情欲是不可遏制的,这是命运加给他们的悲剧。而在这件“坏事”之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他的勇敢、坦荡、激情和责任。
再来看看庄之蝶,他也是勾引上了他学生的妻子唐宛儿。他爱上了她的年轻漂亮,这是人之常情,唐婉儿也仰慕他的才华,其实她哪里懂他的作品,不过是为他名人的虚荣。这里就明显看出两者爱情和生命层次的不同。克里斯朵夫不可遏制的爱是因为只有彼此在一起生命才能完整,人生才能更加展开和丰盈,这是关系到彼此会是什么人这样最本质的问题,是生命的最大意义问题。而庄之蝶这里只是情绪和欲望的宣泄,毫无升华的可能。
再来看看他们对爱情的态度,克里斯朵夫是严肃的,深深的自责的,无时无刻不悔恨着自身的罪恶。而庄之蝶就像一个狡黠、占了便宜的老农,防备的只是唐婉儿的老公和自己老婆知晓。克里斯朵夫是有自己坚定人格的,他的行动的我和评价的我始终是一致的;而庄之蝶则是丧失人格的,他总有千百个理由为自身开脱,他没有直面自己丑恶的勇气,更别说担当和责任,有的只是中国最流行的实用主义。以上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一些人格间的差异,是值得我们深深反省的。我们不能将这些丑恶仅仅归结为文明和环境的影响,而要躬身自身,在环境压迫下我们还有战斗和反抗的余地,还有突围的空间。
而突围最需要的就是对命运的战斗激情,在《约翰·克里斯朵夫》这本书的最后写着“当你见到克利斯朵夫的全貌之日,你将不会在这一天死亡。”意思是只要人不丧失斗志,不放弃战斗就不会被命运抛弃。而庄之蝶之类成功者,只抱着他虚假的伟大,丧失斗志而被命运抛弃掉了。战斗着的激情才是唯一值得珍视的,因为这就是生命的泉源,就是生命本身。
人是什么比他有什么重要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