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理欲
存天理灭人欲,想来这是被人们诟病最多的一句话了,发展到现在已然成了禁锢人思想的代名词,人们以理喻人,认为提出这种观点的人,品德绝好不到哪儿去,于是便很容易的相信了朱子私生活混乱,诱奸尼姑、乱搞男女关系、扒灰搞大儿媳肚子、与寡妇通奸、不孝等言论,然而相信此论的人想来却未必真正看过那篇满是诛心之论的弹章,至于朱子的文和说过的话就更别提了,呜…这却实是件很悲凉的事儿。
朱子的品德或那本弹劾我且不聊,因为已经有太多人分析过了,而且对于朱子死后就被平反了的东西,我感觉也实在没有必要再拿出来去聊他,今天我只来聊聊理欲。
理学之争论古来有之,前人反对他的,顶多算是学术上的争论,讨论的也顶多是些什么是理的问题,比如王阳明先生。
王阳明先生认为心即是理,所谓天理,主要是指良心,认为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天理就是良知,他所推崇的是孟子里的“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人们要做的只是致知而已,这就是王阳明先生一生所推崇的致良知。
“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有了这个性,才能生这性之生理,便谓之仁。这性之生理,发在目便会视,发在耳便会听,发在口便会言,发在四肢便会动,都只是这天理发生,以其主宰一身,故谓之心。这心之本体,原只是个天理,原无非礼,这个便是汝之真己”——出自《传习录》。
王阳明先生所不赞同朱子的,应该只是朱子事事物物必究其天理、具体到事物中找至善的理论,王阳明先生认为事儿太多,那事理更是无穷无尽,统统格之则未免太过繁杂,但是他并不反对天理和事物并不能分开的说法。“爱(徐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先生(王阳明)曰:‘於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传习录》。同时也不否认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存天理就得灭人欲的思想,上面这话正是他对朱子《大学章句》“言明明德,亲民,皆当至於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的理解。《传习录》里也有很多存天理灭人欲的言语:“学者学圣人,不过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犹炼金而求其足色。”、“吾辈用力,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可见智慧如王阳明先生者,争论的也只是天理是个嘛?是心为主啊还是以物主的问题。那么朱子呢?
朱子的理学是从物去出发的,他认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并且认为是先有理而后物“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动而生阳,亦只是理;静而生阴,亦只是理。”、“大而天地万物,小而起居食息,皆太极阴阳之理也”,人要做的只是明白这些定理,如何明白,需在格物,“人多把这道理作一个悬空底物。大学不说穷理,只说个格物,便是要人就事物上理会,如此方见得实体。所谓实体,非就事物上见不得。且如作舟以行水,作车以行陆。今试以众人之力共推一舟於陆,必不能行,方见得舟果不能以行陆也,此之谓实体。”格物才能致知,这个知不是大脑袋一发热而烧出来的,是像大家在陆地上行舟,舟不动而得知舟果不能以行陆而得来的,舟不能在陆地上行动这就是理。
理其实是自然的规律,众所周知,理学在宋朝时被称为道学,后来人们称之为伪道,且不管他是否真伪,不可否认的是理学的思想大量汲取了道家的自然学说,庄子有“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理学的天理,也差不多就是这么个天理。
聊到这里,我想郑重的说一下,理学里头的存天理灭人欲,不完全是后人牵强附会强加上去的所谓禁锢人思想的东西,理学提出理大于势,又怎么会无理的去禁锢人的思想并认为存天理灭人欲就是无条件的遵从大家认为的“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呢?天理大于人势,又怎么会完全把君当回事?那么下来说说人欲。
理学认为对人而言天理和人欲人人都有,并且是并存的,但他们却是对立的,怎么形容呢,就拿光和黑暗来比例,晚上屋子里很黑,我们把灯打开,灯亮一分则暗少一分,暗多一分则亮少一分,就是这么个道理。“有个天理,便有个人欲。盖缘这个天理须有个安顿处,才安顿得不恰好,便有人欲出来”,“天理本多,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做出来。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这一切是先有天理,这人欲是从天理里生的。
比如拿吃饭这事儿来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本来吃饭这件事儿吃饱就行了,可是后来吃饱了不满足还想要美味,这个要求就是人欲,要求美味是建立在吃饱了后才想的,这就是人欲是从天理里生出来的,再拿父母要求孩子怎么样这个来举例,爱这本也是天理,但是太爱了就一定要要求孩子怎么样,要求孩子怎么样,这就是人欲。《朱子语类力行》:“父母之于子,有无穷怜爱,欲其聪明,欲其成立。此谓之诚心邪?”曰:“父母爱其子,正也;爱之无穷,而必欲其如何,则邪矣。此天理人欲之间,正当审决”以上的一切一切,哪个说的不是至理啊。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
存天理灭人欲,岂不是治世之言吗?现在很多广告里头的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这难道不是存天理灭人欲的一种表现吗?
无论王阳明的心学,还是朱子的理学,我感觉都说的极好,一个是参考了佛家的人人皆可成佛,一个是参考了易经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但圣贤千言万欲所教我等的不正是存天理灭人欲嘛?
最后化用知乎里面@Yue Yang 的一句话:“从千年前来到现在的东西,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可以质疑,但最起码要有能够质疑的资格,比如认真考究过、细细体味过、以真诚的心对待。古人也是有尊严的。”
学识浅薄,写着玩的,为了测试,额……
朱子的品德或那本弹劾我且不聊,因为已经有太多人分析过了,而且对于朱子死后就被平反了的东西,我感觉也实在没有必要再拿出来去聊他,今天我只来聊聊理欲。
理学之争论古来有之,前人反对他的,顶多算是学术上的争论,讨论的也顶多是些什么是理的问题,比如王阳明先生。
王阳明先生认为心即是理,所谓天理,主要是指良心,认为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天理就是良知,他所推崇的是孟子里的“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人们要做的只是致知而已,这就是王阳明先生一生所推崇的致良知。
“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有了这个性,才能生这性之生理,便谓之仁。这性之生理,发在目便会视,发在耳便会听,发在口便会言,发在四肢便会动,都只是这天理发生,以其主宰一身,故谓之心。这心之本体,原只是个天理,原无非礼,这个便是汝之真己”——出自《传习录》。
王阳明先生所不赞同朱子的,应该只是朱子事事物物必究其天理、具体到事物中找至善的理论,王阳明先生认为事儿太多,那事理更是无穷无尽,统统格之则未免太过繁杂,但是他并不反对天理和事物并不能分开的说法。“爱(徐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先生(王阳明)曰:‘於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传习录》。同时也不否认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存天理就得灭人欲的思想,上面这话正是他对朱子《大学章句》“言明明德,亲民,皆当至於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的理解。《传习录》里也有很多存天理灭人欲的言语:“学者学圣人,不过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犹炼金而求其足色。”、“吾辈用力,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可见智慧如王阳明先生者,争论的也只是天理是个嘛?是心为主啊还是以物主的问题。那么朱子呢?
朱子的理学是从物去出发的,他认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并且认为是先有理而后物“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动而生阳,亦只是理;静而生阴,亦只是理。”、“大而天地万物,小而起居食息,皆太极阴阳之理也”,人要做的只是明白这些定理,如何明白,需在格物,“人多把这道理作一个悬空底物。大学不说穷理,只说个格物,便是要人就事物上理会,如此方见得实体。所谓实体,非就事物上见不得。且如作舟以行水,作车以行陆。今试以众人之力共推一舟於陆,必不能行,方见得舟果不能以行陆也,此之谓实体。”格物才能致知,这个知不是大脑袋一发热而烧出来的,是像大家在陆地上行舟,舟不动而得知舟果不能以行陆而得来的,舟不能在陆地上行动这就是理。
理其实是自然的规律,众所周知,理学在宋朝时被称为道学,后来人们称之为伪道,且不管他是否真伪,不可否认的是理学的思想大量汲取了道家的自然学说,庄子有“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理学的天理,也差不多就是这么个天理。
聊到这里,我想郑重的说一下,理学里头的存天理灭人欲,不完全是后人牵强附会强加上去的所谓禁锢人思想的东西,理学提出理大于势,又怎么会无理的去禁锢人的思想并认为存天理灭人欲就是无条件的遵从大家认为的“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呢?天理大于人势,又怎么会完全把君当回事?那么下来说说人欲。
理学认为对人而言天理和人欲人人都有,并且是并存的,但他们却是对立的,怎么形容呢,就拿光和黑暗来比例,晚上屋子里很黑,我们把灯打开,灯亮一分则暗少一分,暗多一分则亮少一分,就是这么个道理。“有个天理,便有个人欲。盖缘这个天理须有个安顿处,才安顿得不恰好,便有人欲出来”,“天理本多,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做出来。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这一切是先有天理,这人欲是从天理里生的。
比如拿吃饭这事儿来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本来吃饭这件事儿吃饱就行了,可是后来吃饱了不满足还想要美味,这个要求就是人欲,要求美味是建立在吃饱了后才想的,这就是人欲是从天理里生出来的,再拿父母要求孩子怎么样这个来举例,爱这本也是天理,但是太爱了就一定要要求孩子怎么样,要求孩子怎么样,这就是人欲。《朱子语类力行》:“父母之于子,有无穷怜爱,欲其聪明,欲其成立。此谓之诚心邪?”曰:“父母爱其子,正也;爱之无穷,而必欲其如何,则邪矣。此天理人欲之间,正当审决”以上的一切一切,哪个说的不是至理啊。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
存天理灭人欲,岂不是治世之言吗?现在很多广告里头的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这难道不是存天理灭人欲的一种表现吗?
无论王阳明的心学,还是朱子的理学,我感觉都说的极好,一个是参考了佛家的人人皆可成佛,一个是参考了易经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但圣贤千言万欲所教我等的不正是存天理灭人欲嘛?
最后化用知乎里面@Yue Yang 的一句话:“从千年前来到现在的东西,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可以质疑,但最起码要有能够质疑的资格,比如认真考究过、细细体味过、以真诚的心对待。古人也是有尊严的。”
学识浅薄,写着玩的,为了测试,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