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如果悲凉 生死又何妨
最近断断续续拾起、放下的看完萧红的《呼兰河传》和《生死场》。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呼兰河传》。这跟我内心的承受力有关吧。就像我实在读不下去莫言的《丰乳肥臀》一样,我的心理洁癖和内心承受力让我无法直视女性在愚昧的旧社会里低贱到无任何尊严的地位。
《生死场》里对于人的生死的描写我反倒是可以接受,尽管仍避免不了内心的悲凉,但也还能用但是大环境因素去宽慰内心。只是《罪恶的刑罚》那一章里对于女性生育的描写又让我产生了《丰乳肥臀》时的恐惧感;还有金枝由幸福的女孩变成痛苦的女人的过程、美丽的月英的早夭命运,真是让我产生了深深的无穷的愤懑和恐惧;那些平淡的道出的触目惊心的道理也让我无法接受:农村里的一颗秧棵永远比一个人值钱、母亲疯狂地摧毁孩子只可以因为孩子穿了父亲的棉靴出去玩、金枝在城里受侮辱赚回了一块钱却只被母亲见钱欣喜,催逼着她收拾收拾,明天再上路进城,毫无母爱的细致关怀,看不出金枝的痛苦变化…
萧红在《生死场》里写,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很多人读《生死场》也都感叹人的生死被描述的那么平常、那么触目惊心、那么令人不能接受。
而我对于里面生与死的接受反而更容易些,没别人那么强烈,为什么?
因为,我更加无法接受的是人活着时候的痛苦和折磨,倒不是贫穷和饥饿,而是精神的贫瘠甚至是缺失。我害怕、感到恐怖的是人们为了生,可以忽略感情。这与动物又有何区别?难怪说“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
爱情是什么?难道只是年轻时、结婚前,金枝在河沿被成业压在身底的呻吟吗?在金枝摸着有身孕的肚子告诉成业快点找人来说媒时,得到的没有关怀和心疼,只是一句“活该愿意不愿意,就是要干啦!”…马上要临产了,大着肚子也被成业粗鲁地“干”之后,危险的生下小金枝,一月大的孩子被成业摔死之后,金枝的心里别说爱情了,也与死无异了吧!这是我最最无法接受的生命的荒凉。
另一个无法接受的是亲情的粗糙。那个时代的孩子们都是粗糙的成长的。挨骂挨打家常便饭,就别提心里感受这档事。吃饱穿暖都是大麻烦的日子里,哪里有人顾得上小孩子的委屈。可我就是无法释怀,无法从被迫脱下爸爸棉靴光着脚走雪地回家的王婆家孩子冻坏的脚和金枝脸上被母亲吐的唾沫还有满嘴粗俗骂语的侮辱中释怀。
如果人类连自己独有的珍贵的感情都无法好好珍惜和捍卫,那活着又有何意义?像猪、马、牛、狗一样吗?这才是《生死场》令我的情感无法接受的地方。
萧红很厉害,她描写的生与死都像家常便饭,却在某些地方深刻的让人不敢直视与细想。她也是敏感的女性,同时也是勇敢的,我相信她一定不怕贫穷不怕死,她害怕的是我也害怕的东西,那就是人类精神的愚昧甚至是荒芜,作为人而毫无感情地如同动物甚至不如动物般活。
她害怕的,还有寂寞。就如同我喜欢看她在《呼兰河传》里那些美好而寂寞的描写。
相比生命的残酷、情感的荒芜,寂寞一点,又有什么可怕了呢?我反而从她的寂寞的文字中看到了她小女孩那一面的纯真和美好,而自动忽略了仍存在的生与死的残酷现实。一头一心迷上了她的后花园,迷上了她散文形式的小说写法,迷上了她用孩童的眼光和口吻给我们讲故事的方式(跟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给我的感觉很像)迷上了故事里快乐的祖父和调皮的孙女之间的温暖亲情。
我喜欢她对后花园的自然的描写,印象很深刻的一段是: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怕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黄花就开一个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飞走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只是天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这是一个孩童眼里的后花园,这是一个童话般的世界。
喜欢《呼兰河传》还是因为其中萧红跟祖父之间温暖的亲情所在。童年里祖父带来的欢乐、慈爱、温馨,都是照耀进萧红心中的太阳。
所以,尽管里面也有团圆媳妇被折磨致死,冯歪嘴子的凄凉人生,有二叔疯癫的一辈子...虽然也有“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的感慨,但我仍为萧红和祖父之间温暖的亲情着迷和感动着,忽略了那么多的生生死死。还是那句话,我不怕死,我在乎的是作为人,活着的人生里,所体会到的那一份温暖的感情。
2015.3.12凌晨 左安安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呼兰河传》。这跟我内心的承受力有关吧。就像我实在读不下去莫言的《丰乳肥臀》一样,我的心理洁癖和内心承受力让我无法直视女性在愚昧的旧社会里低贱到无任何尊严的地位。
《生死场》里对于人的生死的描写我反倒是可以接受,尽管仍避免不了内心的悲凉,但也还能用但是大环境因素去宽慰内心。只是《罪恶的刑罚》那一章里对于女性生育的描写又让我产生了《丰乳肥臀》时的恐惧感;还有金枝由幸福的女孩变成痛苦的女人的过程、美丽的月英的早夭命运,真是让我产生了深深的无穷的愤懑和恐惧;那些平淡的道出的触目惊心的道理也让我无法接受:农村里的一颗秧棵永远比一个人值钱、母亲疯狂地摧毁孩子只可以因为孩子穿了父亲的棉靴出去玩、金枝在城里受侮辱赚回了一块钱却只被母亲见钱欣喜,催逼着她收拾收拾,明天再上路进城,毫无母爱的细致关怀,看不出金枝的痛苦变化…
萧红在《生死场》里写,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很多人读《生死场》也都感叹人的生死被描述的那么平常、那么触目惊心、那么令人不能接受。
而我对于里面生与死的接受反而更容易些,没别人那么强烈,为什么?
因为,我更加无法接受的是人活着时候的痛苦和折磨,倒不是贫穷和饥饿,而是精神的贫瘠甚至是缺失。我害怕、感到恐怖的是人们为了生,可以忽略感情。这与动物又有何区别?难怪说“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
爱情是什么?难道只是年轻时、结婚前,金枝在河沿被成业压在身底的呻吟吗?在金枝摸着有身孕的肚子告诉成业快点找人来说媒时,得到的没有关怀和心疼,只是一句“活该愿意不愿意,就是要干啦!”…马上要临产了,大着肚子也被成业粗鲁地“干”之后,危险的生下小金枝,一月大的孩子被成业摔死之后,金枝的心里别说爱情了,也与死无异了吧!这是我最最无法接受的生命的荒凉。
另一个无法接受的是亲情的粗糙。那个时代的孩子们都是粗糙的成长的。挨骂挨打家常便饭,就别提心里感受这档事。吃饱穿暖都是大麻烦的日子里,哪里有人顾得上小孩子的委屈。可我就是无法释怀,无法从被迫脱下爸爸棉靴光着脚走雪地回家的王婆家孩子冻坏的脚和金枝脸上被母亲吐的唾沫还有满嘴粗俗骂语的侮辱中释怀。
如果人类连自己独有的珍贵的感情都无法好好珍惜和捍卫,那活着又有何意义?像猪、马、牛、狗一样吗?这才是《生死场》令我的情感无法接受的地方。
萧红很厉害,她描写的生与死都像家常便饭,却在某些地方深刻的让人不敢直视与细想。她也是敏感的女性,同时也是勇敢的,我相信她一定不怕贫穷不怕死,她害怕的是我也害怕的东西,那就是人类精神的愚昧甚至是荒芜,作为人而毫无感情地如同动物甚至不如动物般活。
她害怕的,还有寂寞。就如同我喜欢看她在《呼兰河传》里那些美好而寂寞的描写。
相比生命的残酷、情感的荒芜,寂寞一点,又有什么可怕了呢?我反而从她的寂寞的文字中看到了她小女孩那一面的纯真和美好,而自动忽略了仍存在的生与死的残酷现实。一头一心迷上了她的后花园,迷上了她散文形式的小说写法,迷上了她用孩童的眼光和口吻给我们讲故事的方式(跟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给我的感觉很像)迷上了故事里快乐的祖父和调皮的孙女之间的温暖亲情。
我喜欢她对后花园的自然的描写,印象很深刻的一段是: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怕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黄花就开一个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飞走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只是天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这是一个孩童眼里的后花园,这是一个童话般的世界。
喜欢《呼兰河传》还是因为其中萧红跟祖父之间温暖的亲情所在。童年里祖父带来的欢乐、慈爱、温馨,都是照耀进萧红心中的太阳。
所以,尽管里面也有团圆媳妇被折磨致死,冯歪嘴子的凄凉人生,有二叔疯癫的一辈子...虽然也有“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的感慨,但我仍为萧红和祖父之间温暖的亲情着迷和感动着,忽略了那么多的生生死死。还是那句话,我不怕死,我在乎的是作为人,活着的人生里,所体会到的那一份温暖的感情。
2015.3.12凌晨 左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