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原典之路】《飘》完成总结
今天是2015年3月16日,早上终于听完了《飘》,强迫自己写下总结,也记录下自己的原典之路。
启程:我是2014年9月底开始接触原典,我是个资料收集控,当时在某论坛上看到《超越哈佛》的书感到很好奇就百度到了原典论坛并下载了徐老师的电子书,其实我电脑里有下载了各种介绍英语学习方法的书,不过大多数都是静静的躺在硬盘里从没翻开过。当时随便浏览下《超越哈佛》觉着很有道理就认真的从头到尾读了一遍,读完之后很是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有时候很多道理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没有人总结出来大家永远都是在黑暗中摸索,就像牛顿的物理定律和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看起来很简单的公式永远只有大家才能发现,徐老师就是英语学习的大家。
然后加了原典学员大群,很是喜欢群里的学习氛围,然后就按照徐老师书里的推荐开始听《飘》,我虽然学的是理科,但是对《万物简史》不太感冒,估计以后也不会去听。网络上下载的《飘》音质不是很好,幸运的是我在图书馆里发现了《飘》的CD,音质很清楚,就是现在网上的41CD的Linda Stephens的版本。
基础:貌似很多人在使用一种方法之前都想先确定这个方法的效果如何,群里也经常有人问使用原典法的效果如何,似乎都想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才能下决心去用。我记得李笑来在他的书里提到过这个现象,其实原典法有没有用试一下不就知道了,反正又没什么坏处。原典法的效果是要因人而定的,基础不一样效果自然不同。我个人在听说读写四项里面'说'最差'听'最好,我一开始听《飘》的时候能懂剧情,只是有很多生词,特别是很多描写环境的和黑人的对话基本听不懂,我感觉当时能听懂八层左右。
过程:虽然我一开始就能听懂剧情,但是我还是按照原典的框架先听再读再听,第一轮听都是至少三遍,有的时候没时间读和查生词的话就一直听,而且我听的时候喜欢整个CD的听,很多人是有音频切割的需求,我是每次都把整个CD的几十个track都合并到一起,我觉着两种方法没有优劣之分,只是看个人喜好。我就这样慢慢的磨着听,一开始每个CD(每个一小时左右)都要花十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后面加快了速度,总共用时279.54小时。这个时间是我用Aboboo统计的,我所有的《飘》全部在Aboboo里进行,目的也是想看看自己到底花了多少时间听完这部神作。我每天给自己设定的目标也很低,只有半个小时,然后Aboboo有打卡和积分功能,对我这样的拖延症患者有一定的激励作用,整个过程让我稍有成就感的是自己最长连续坚持天数为152天。另外我听的时候都是集中注意力的聆听,基本不做别的事情,所以这200+小时是比较专注的聆听。另外由于我《飘》的聆听推进的比较慢,自己又不想急冲冲的结束这个伟大作品的聆听,我中间在mp3上穿插了五遍的《老人与海》和两遍《哈利波特》前三部的单纯聆听(没有阅读),相对《飘》来说,后两部对我来说更多是享受剧情和体会不同的朗读声音,同时感觉这两个作品听力难度也要低不少。
效果:我个人感觉听力效果很难量化,一是我原本听力有基础,二是200多个小时的聆听还是太少,我的听力更像是在高原期,要提高一点很难,如果听力满分是100的话,对我来说听完《飘》是从79到80的区别。我觉着使用原典法受益最大的是培养了自己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我虽在在读工科博士,但是始终感觉自己是文盲,读书太少没文化,有时候也曾试着读大部头文学作品可惜都是开了头就无疾而终了。原典法的神奇就在于用声音的魔力来启发读书的兴趣,如果说《飘》是部伟大作品的话,Linda Stephens的朗读更是给她赋予了神韵,我《飘》听的比较慢每个CD都听很多遍的一个原因就是感觉Stephens的朗读太棒了,作品里各种人物的声音辨识度很高,很难相信那么多人的声音都出自同一个人之口!
剧情:作品里面我最喜欢的人是Grandma Fontaine,老人家虽然出场机会不多,但是讲的都是人生哲理,对很多事情看得都很透。女主一Scarlett整个感觉就是太强势以至于极度自私,太不关注别人感受,最后追求物质和金钱丧失了灵魂,而且成熟的太慢,从16岁到26岁整整用了十年的时间才看清自己追求的Ashley不过是个幻影。女主二Melanie感觉作者理想化的太厉害,真个南方lady的优点都集中体现在她一个人身上了,too good to be true。男主一Rhett我个人感觉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己为Scarlet做了那么多却全程嘴硬,和女主一整个过程都在纠结谁先在嘴上服输,很多时候如果两个人中的任何一个退一步或许就是happy ending了。男主二Ashley整个一‘伪君子’,做任何事情都是违心的,从来没有勇气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结果只能给Rhett Butler当绿叶了。作品最后几章剧情进行到高潮,朗读的声音也很有带入感,值得反复聆听。
启程:我是2014年9月底开始接触原典,我是个资料收集控,当时在某论坛上看到《超越哈佛》的书感到很好奇就百度到了原典论坛并下载了徐老师的电子书,其实我电脑里有下载了各种介绍英语学习方法的书,不过大多数都是静静的躺在硬盘里从没翻开过。当时随便浏览下《超越哈佛》觉着很有道理就认真的从头到尾读了一遍,读完之后很是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有时候很多道理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没有人总结出来大家永远都是在黑暗中摸索,就像牛顿的物理定律和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看起来很简单的公式永远只有大家才能发现,徐老师就是英语学习的大家。
然后加了原典学员大群,很是喜欢群里的学习氛围,然后就按照徐老师书里的推荐开始听《飘》,我虽然学的是理科,但是对《万物简史》不太感冒,估计以后也不会去听。网络上下载的《飘》音质不是很好,幸运的是我在图书馆里发现了《飘》的CD,音质很清楚,就是现在网上的41CD的Linda Stephens的版本。
基础:貌似很多人在使用一种方法之前都想先确定这个方法的效果如何,群里也经常有人问使用原典法的效果如何,似乎都想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才能下决心去用。我记得李笑来在他的书里提到过这个现象,其实原典法有没有用试一下不就知道了,反正又没什么坏处。原典法的效果是要因人而定的,基础不一样效果自然不同。我个人在听说读写四项里面'说'最差'听'最好,我一开始听《飘》的时候能懂剧情,只是有很多生词,特别是很多描写环境的和黑人的对话基本听不懂,我感觉当时能听懂八层左右。
过程:虽然我一开始就能听懂剧情,但是我还是按照原典的框架先听再读再听,第一轮听都是至少三遍,有的时候没时间读和查生词的话就一直听,而且我听的时候喜欢整个CD的听,很多人是有音频切割的需求,我是每次都把整个CD的几十个track都合并到一起,我觉着两种方法没有优劣之分,只是看个人喜好。我就这样慢慢的磨着听,一开始每个CD(每个一小时左右)都要花十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后面加快了速度,总共用时279.54小时。这个时间是我用Aboboo统计的,我所有的《飘》全部在Aboboo里进行,目的也是想看看自己到底花了多少时间听完这部神作。我每天给自己设定的目标也很低,只有半个小时,然后Aboboo有打卡和积分功能,对我这样的拖延症患者有一定的激励作用,整个过程让我稍有成就感的是自己最长连续坚持天数为152天。另外我听的时候都是集中注意力的聆听,基本不做别的事情,所以这200+小时是比较专注的聆听。另外由于我《飘》的聆听推进的比较慢,自己又不想急冲冲的结束这个伟大作品的聆听,我中间在mp3上穿插了五遍的《老人与海》和两遍《哈利波特》前三部的单纯聆听(没有阅读),相对《飘》来说,后两部对我来说更多是享受剧情和体会不同的朗读声音,同时感觉这两个作品听力难度也要低不少。
效果:我个人感觉听力效果很难量化,一是我原本听力有基础,二是200多个小时的聆听还是太少,我的听力更像是在高原期,要提高一点很难,如果听力满分是100的话,对我来说听完《飘》是从79到80的区别。我觉着使用原典法受益最大的是培养了自己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我虽在在读工科博士,但是始终感觉自己是文盲,读书太少没文化,有时候也曾试着读大部头文学作品可惜都是开了头就无疾而终了。原典法的神奇就在于用声音的魔力来启发读书的兴趣,如果说《飘》是部伟大作品的话,Linda Stephens的朗读更是给她赋予了神韵,我《飘》听的比较慢每个CD都听很多遍的一个原因就是感觉Stephens的朗读太棒了,作品里各种人物的声音辨识度很高,很难相信那么多人的声音都出自同一个人之口!
剧情:作品里面我最喜欢的人是Grandma Fontaine,老人家虽然出场机会不多,但是讲的都是人生哲理,对很多事情看得都很透。女主一Scarlett整个感觉就是太强势以至于极度自私,太不关注别人感受,最后追求物质和金钱丧失了灵魂,而且成熟的太慢,从16岁到26岁整整用了十年的时间才看清自己追求的Ashley不过是个幻影。女主二Melanie感觉作者理想化的太厉害,真个南方lady的优点都集中体现在她一个人身上了,too good to be true。男主一Rhett我个人感觉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己为Scarlet做了那么多却全程嘴硬,和女主一整个过程都在纠结谁先在嘴上服输,很多时候如果两个人中的任何一个退一步或许就是happy ending了。男主二Ashley整个一‘伪君子’,做任何事情都是违心的,从来没有勇气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结果只能给Rhett Butler当绿叶了。作品最后几章剧情进行到高潮,朗读的声音也很有带入感,值得反复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