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记】多余的话
明天要回学校了,今晚到奶奶家吃饭。吃完了,和奶奶坐在飘窗上聊天。
聊了一会,奶奶开始回忆小时候。
“小时候好玩呢。”(昆明话中“呢”念第一声,拉长。丁西林《三块钱国币》、张兆和《湖畔》以及汪曾祺回忆西南联大往事的文章里,遇到作为结尾语气助词的”呢“都请自行脑补该发音。)
“我爹么买了个二手呢(昆明话里貌似很少用“的”,句中结构助词“的”也念作“呢”)道奇车,在昆明和陆良、宜良拉货。他特别聪明,发动机一转,就能听出车哪里有问题,那时候没得修车呢。后来还开了个碾米厂,雇了一个工人。”我奶奶的父亲,我的老祖,活到93岁,生前从周一到周日,轮流到七个子女家吃饭,然后逛公园。一生没有疾患,某日忽然跌了一跤,卧床不起,淡定地说:“等待死亡”。几天后安然辞世。我喜欢牵着他的手送他下楼,他离世三日后,手依然柔软。
“我妈和我奶奶住在如安街,她们经常买些旧衣服回来拆了染色,做成新呢马甲卖。邻居家是做凉卷粉呢,有时候她们卖卖衣服回来给我们买凉卷粉吃。还有椒盐饼,方便呢很。我们那哈(即那时,哈读第三声)一家大人住在一套楼上楼下的房子里,有时候卖烧饵块呢来了,就放个篮子到楼下,烧饵块烤好后抹上芝麻酱,我们就把篮子收上来。那哈呢烧饵块和现一样,但是不夹香肠、油条,只抹芝麻酱。后来那个楼被日本人炸掉了。”奶奶跟我说到”我奶奶跟我说“时,我想,那位老太太早已消失于人世,然而她的话语还是如同某种实体一般传了下来。很难形容那种微妙的时间感觉,人似乎又总在不经意的克服着时间——当他们有意这么做时,比如像《喧哗与骚动》里的人把表摔碎,又显得力不从心而又愚不可及了。
“那哈基本不看病,药也不吃。不像现在,有点小毛病都要去医院查。我们那时就是刮痧。感冒了不舒服,大人拿条线把大拇指缠紧,然后再放点血,就好了。我二妹身体一直不好,爱吐,就给她买点肉桂煮水喝,就好了。”很奇怪,为什么人过得越来越精细却又越来越脆弱。这个假期我常常医院一日游,现代医学把我的每一个细胞数,每一个肿块的形态都描绘的一清二楚,然而却又不能解释什么。这大概就是福柯描述的临床医学诞生的状态,封闭的肉身被清澈的目光打开,技术语言照彻深邃的肉体,一切都被精细的表达,生命却”趋向于尸体化“。这种精密化反过来又助长了人对身体隐微现象的过度自我关注,一点点对于医学参照标准的逾越就有可能导致终日的惴惴不安。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对中医怀有浓厚兴趣,刨除那些玄学化的东西,它似乎有某种”关情“存焉,这是在天地二维中谦逊立身的所在,它的人生哲学是笼统的敬顺天时,却也是对于生死的豁达。我很喜欢中国人从前对于身体的态度。
“那哈你爷爷克(去)东北读大学,从沈阳带回两罐奶粉,舍不得喝,一个月工资才有三十多块。你爹要喝奶,你姑妈么在旁边看着,把奶粉给抢了,所以你爹喝奶粉时就把你姑妈骗出克。但是你爹两个好呢,你姑妈在学校里被人欺负了,你爹还挺身而出。那哈苦呢,除了养你爹两个,我读完书又供其它姊妹读书,三妹是个书痴,只会读书,衣服破了用包裹寄回来,我给她补好再寄过克;二妹么喜欢唱歌,整天背着三弦琴唱唱跳跳,十七岁读完初中就自己跑到西装版纳克支边,后来还是坎坷呢。”现在,爱唱爱跳的二奶奶也不在了,当了一辈子老中医的文艺三奶奶现在长久地住在医院里。回家路上,我回忆着奶奶的回忆,并决定用文字记录下来。这些回忆还是把我推到了思考时间的边缘,然而时间似乎太诡谲了,存在于其中时你无心思考,生老病死最多被压缩在几个字眼的描述里,而试图置身之外去思考时,又尔曹身与名俱灭。所以,你似乎不能思考自己的时间,只能思考别人的时间,但是,显然,你所思考的别人的时间也绝对不是他们的时间。
聊了一会,奶奶开始回忆小时候。
“小时候好玩呢。”(昆明话中“呢”念第一声,拉长。丁西林《三块钱国币》、张兆和《湖畔》以及汪曾祺回忆西南联大往事的文章里,遇到作为结尾语气助词的”呢“都请自行脑补该发音。)
“我爹么买了个二手呢(昆明话里貌似很少用“的”,句中结构助词“的”也念作“呢”)道奇车,在昆明和陆良、宜良拉货。他特别聪明,发动机一转,就能听出车哪里有问题,那时候没得修车呢。后来还开了个碾米厂,雇了一个工人。”我奶奶的父亲,我的老祖,活到93岁,生前从周一到周日,轮流到七个子女家吃饭,然后逛公园。一生没有疾患,某日忽然跌了一跤,卧床不起,淡定地说:“等待死亡”。几天后安然辞世。我喜欢牵着他的手送他下楼,他离世三日后,手依然柔软。
“我妈和我奶奶住在如安街,她们经常买些旧衣服回来拆了染色,做成新呢马甲卖。邻居家是做凉卷粉呢,有时候她们卖卖衣服回来给我们买凉卷粉吃。还有椒盐饼,方便呢很。我们那哈(即那时,哈读第三声)一家大人住在一套楼上楼下的房子里,有时候卖烧饵块呢来了,就放个篮子到楼下,烧饵块烤好后抹上芝麻酱,我们就把篮子收上来。那哈呢烧饵块和现一样,但是不夹香肠、油条,只抹芝麻酱。后来那个楼被日本人炸掉了。”奶奶跟我说到”我奶奶跟我说“时,我想,那位老太太早已消失于人世,然而她的话语还是如同某种实体一般传了下来。很难形容那种微妙的时间感觉,人似乎又总在不经意的克服着时间——当他们有意这么做时,比如像《喧哗与骚动》里的人把表摔碎,又显得力不从心而又愚不可及了。
“那哈基本不看病,药也不吃。不像现在,有点小毛病都要去医院查。我们那时就是刮痧。感冒了不舒服,大人拿条线把大拇指缠紧,然后再放点血,就好了。我二妹身体一直不好,爱吐,就给她买点肉桂煮水喝,就好了。”很奇怪,为什么人过得越来越精细却又越来越脆弱。这个假期我常常医院一日游,现代医学把我的每一个细胞数,每一个肿块的形态都描绘的一清二楚,然而却又不能解释什么。这大概就是福柯描述的临床医学诞生的状态,封闭的肉身被清澈的目光打开,技术语言照彻深邃的肉体,一切都被精细的表达,生命却”趋向于尸体化“。这种精密化反过来又助长了人对身体隐微现象的过度自我关注,一点点对于医学参照标准的逾越就有可能导致终日的惴惴不安。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对中医怀有浓厚兴趣,刨除那些玄学化的东西,它似乎有某种”关情“存焉,这是在天地二维中谦逊立身的所在,它的人生哲学是笼统的敬顺天时,却也是对于生死的豁达。我很喜欢中国人从前对于身体的态度。
“那哈你爷爷克(去)东北读大学,从沈阳带回两罐奶粉,舍不得喝,一个月工资才有三十多块。你爹要喝奶,你姑妈么在旁边看着,把奶粉给抢了,所以你爹喝奶粉时就把你姑妈骗出克。但是你爹两个好呢,你姑妈在学校里被人欺负了,你爹还挺身而出。那哈苦呢,除了养你爹两个,我读完书又供其它姊妹读书,三妹是个书痴,只会读书,衣服破了用包裹寄回来,我给她补好再寄过克;二妹么喜欢唱歌,整天背着三弦琴唱唱跳跳,十七岁读完初中就自己跑到西装版纳克支边,后来还是坎坷呢。”现在,爱唱爱跳的二奶奶也不在了,当了一辈子老中医的文艺三奶奶现在长久地住在医院里。回家路上,我回忆着奶奶的回忆,并决定用文字记录下来。这些回忆还是把我推到了思考时间的边缘,然而时间似乎太诡谲了,存在于其中时你无心思考,生老病死最多被压缩在几个字眼的描述里,而试图置身之外去思考时,又尔曹身与名俱灭。所以,你似乎不能思考自己的时间,只能思考别人的时间,但是,显然,你所思考的别人的时间也绝对不是他们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