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枷锁
独自吃饭的时候遇到一个中年大叔和我搭讪,当他了解到我读中文时,便用一种仿佛不用问就知道答案的轻蔑语气问我,那你读过多少书?我摇摇头,表示读书不多。我不敢自诩读过很多书,即使我真有努力涉猎,那也是专业使然,不值一提。况且书海浩瀚,岂容我辈夸口。他便大声羞辱起我来,真为你悲哀,读什么中文!最没有前途的学科,现在都是应试教育,你们哪读过什么书!他义愤填膺,满口饭粒横飞,引得同学纷纷侧目。我脸上有些挂不住,几欲反驳,但想到他是长辈,既然出现在川大校园,可能来头不小,便没有开口。
他自称当了几十年高中语文老师,现在退休,时常写作,然后他又详细问我的读书写作情况,我的每一句回答都能成为他批评的把柄,他大声用无限怜悯的语气预测我的未来必将麻木机械默默无闻。在平静的吃饭时间突然遭到莫名其名的指责,我有点委屈想哭。
紧接着他又满口飞着人生三立来劝导我多读书多写作,你现在多大?你能有张爱玲那两下子吗?你一死就什么都没了,就跟没有生活过一样,你们现在不懂这些。我本想反驳你他妈是哪里蹦出来的认都不认识我就在这里指指点点。但是我没有开口。
不知怎的,我忽然非常同情起他来,我想一个对自己现状满意安然养老的学者,是不会这样跑到食堂来举止粗俗唾沫乱溅地教训一个女学生的。他对我的不满和劝解其实是他自身一事无成的映射,但他已经老之将至,无力回天。他的满腔愤怒和不明情况就信口开河的专制不讲理,是他多年来郁郁不得志的真实写照,或者是他突然醒悟原来自己活了这么多年却一无所成的惊愕与绝望。我正了正神色,为他感到悲哀。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渴望找到一份工作证明自己的能力,我内心常常充满矛盾,一方面觉得没有工作会给我这种一无所长的人,一方面又觉得别人能胜任自己也没问题。但这些归根结底是假设,没有进入社会,何谈了解?于是回成都之前我想,无论做什么我都心甘情愿,光鲜的高收入的,或者是商店店员发传单的,和我同一背影的人也许会觉得屈才,但我简直是摇着尾巴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长辈一直在强调现在家里不需要你赚钱养家。我自己一遇到竞争之类的事也是下意识就想逃避,找各种借口推脱。但我还是逼迫和说服自己去勇敢面对,长辈没有想到自食其力带来的不仅仅是几个钱,而是自信和来自社会的肯定。
接到港校通知书的那一刻我真是欣喜若狂,静下心来分析这种心理,多半出于有足够的理由来逃避迫在眉睫的现实,于是我痛苦地决定放弃它。但长辈用以上理由和年轻的时候多读书没有坏处等等来说服我,他们觉得就算对找工作没有丝毫好处也是值得去读的。既然为我承担学费的人这么鼓励我,那我何乐而不为。
但是我再也没有了即将赴港的兴奋、激动和对未来的憧憬。似乎那只是我的责任义务,无关喜好。
不得不说,毛姆的书有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我尤其偏爱那本《刀锋》,当时看过不觉得怎样,但它就像一颗毒瘤留在了你心里,让你在静下心来的时候时常想起它,它刺痛你的灵魂,帮助你认清世界与自我。我就像同龄人一样常常自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最想做什么、最想要什么、怎样过一辈子不会后悔……把事情放到一辈子里去看待,什么都变得微不足道了。
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每个人生活的区别只是在于这种没意义和那种没意义,如意的没意义和不如意的没意义。我最想要的,是精神的自由。我发现这是自己那许许多多梦想的共同点。我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以随心所欲地种花、养猫、摄影、烹饪、研究各种糕点茶饮、研究电影和音乐、有得体优雅的衣着、有充满阳光的房间……但如果只能选择一样,那就是拥有广泛阅读的自由。如果可以,我宁愿舍弃一切,只求有钱温饱和买书,一间斗室、简单的三餐、多年不变的几件衣服,足矣。我不想被人记住,也不想有任何作为,虽然这很自私。
中文系没有给我高薪的工作,也没有给我辉煌的未来,但是她给了我一颗寻找精神自由的心,她为我在纷繁的世间打开了一扇通往真理的门。精神自由是这个时代最无用的也是最珍贵的,最一文不名也是最昂贵的奢侈品。
你窥测到了更美好的世界却无力获得,这是最痛苦的。一切物质的都是表面的,一切心灵的煎熬都是束缚,但我们却无法抛开它们活下去,这就是人生的枷锁。也许我的一生会庸庸碌碌,忙着应付接二连三的病痛、贫穷和突如其来的打击。永无宁日,所有的闲暇都是为了继续战斗。除了为工资待遇、房子车子等大小事物斤斤计较、焦头烂额,还有内心对父母的愧疚、对孩子无休止的期望、对他人目光的在意。偶然的成功与欣慰就像多云天的太阳,很快就被一团乱麻的生活忘却了。为了最初那一点点最初的心愿,奉献出一生,也未必能得到。
想到这些,我有时候渴望自己是个富二代、或者找个高富帅,但如果时间倒流重新选择,我的价值观也就不同了,我追求的、我不满足的、我焦虑的、我在乎的又会把我带入另一种生活。
不管以怎样的方式度过一生并没有区别。在日复一日漫长的的繁琐中,我们无暇停下来思索无法带来实际利益的东西,以为生活就应该是如此,还能怎样?所以一想到这些,想到我还有一年可以读读书,心里又变得十分舒坦起来。这也许是我最后的最好的时光了,虽然这很自私。
人降生世上,便受苦受难,最后双目一闭,离世而去。生活没有意义,人活着也没有目的。出世还是不出世,活着还是死去,均无关紧要。生命微不足道,而死亡也无足轻重。
——《人生的枷锁》
2014 03 22
他自称当了几十年高中语文老师,现在退休,时常写作,然后他又详细问我的读书写作情况,我的每一句回答都能成为他批评的把柄,他大声用无限怜悯的语气预测我的未来必将麻木机械默默无闻。在平静的吃饭时间突然遭到莫名其名的指责,我有点委屈想哭。
紧接着他又满口飞着人生三立来劝导我多读书多写作,你现在多大?你能有张爱玲那两下子吗?你一死就什么都没了,就跟没有生活过一样,你们现在不懂这些。我本想反驳你他妈是哪里蹦出来的认都不认识我就在这里指指点点。但是我没有开口。
不知怎的,我忽然非常同情起他来,我想一个对自己现状满意安然养老的学者,是不会这样跑到食堂来举止粗俗唾沫乱溅地教训一个女学生的。他对我的不满和劝解其实是他自身一事无成的映射,但他已经老之将至,无力回天。他的满腔愤怒和不明情况就信口开河的专制不讲理,是他多年来郁郁不得志的真实写照,或者是他突然醒悟原来自己活了这么多年却一无所成的惊愕与绝望。我正了正神色,为他感到悲哀。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渴望找到一份工作证明自己的能力,我内心常常充满矛盾,一方面觉得没有工作会给我这种一无所长的人,一方面又觉得别人能胜任自己也没问题。但这些归根结底是假设,没有进入社会,何谈了解?于是回成都之前我想,无论做什么我都心甘情愿,光鲜的高收入的,或者是商店店员发传单的,和我同一背影的人也许会觉得屈才,但我简直是摇着尾巴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长辈一直在强调现在家里不需要你赚钱养家。我自己一遇到竞争之类的事也是下意识就想逃避,找各种借口推脱。但我还是逼迫和说服自己去勇敢面对,长辈没有想到自食其力带来的不仅仅是几个钱,而是自信和来自社会的肯定。
接到港校通知书的那一刻我真是欣喜若狂,静下心来分析这种心理,多半出于有足够的理由来逃避迫在眉睫的现实,于是我痛苦地决定放弃它。但长辈用以上理由和年轻的时候多读书没有坏处等等来说服我,他们觉得就算对找工作没有丝毫好处也是值得去读的。既然为我承担学费的人这么鼓励我,那我何乐而不为。
但是我再也没有了即将赴港的兴奋、激动和对未来的憧憬。似乎那只是我的责任义务,无关喜好。
不得不说,毛姆的书有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我尤其偏爱那本《刀锋》,当时看过不觉得怎样,但它就像一颗毒瘤留在了你心里,让你在静下心来的时候时常想起它,它刺痛你的灵魂,帮助你认清世界与自我。我就像同龄人一样常常自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最想做什么、最想要什么、怎样过一辈子不会后悔……把事情放到一辈子里去看待,什么都变得微不足道了。
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每个人生活的区别只是在于这种没意义和那种没意义,如意的没意义和不如意的没意义。我最想要的,是精神的自由。我发现这是自己那许许多多梦想的共同点。我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以随心所欲地种花、养猫、摄影、烹饪、研究各种糕点茶饮、研究电影和音乐、有得体优雅的衣着、有充满阳光的房间……但如果只能选择一样,那就是拥有广泛阅读的自由。如果可以,我宁愿舍弃一切,只求有钱温饱和买书,一间斗室、简单的三餐、多年不变的几件衣服,足矣。我不想被人记住,也不想有任何作为,虽然这很自私。
中文系没有给我高薪的工作,也没有给我辉煌的未来,但是她给了我一颗寻找精神自由的心,她为我在纷繁的世间打开了一扇通往真理的门。精神自由是这个时代最无用的也是最珍贵的,最一文不名也是最昂贵的奢侈品。
你窥测到了更美好的世界却无力获得,这是最痛苦的。一切物质的都是表面的,一切心灵的煎熬都是束缚,但我们却无法抛开它们活下去,这就是人生的枷锁。也许我的一生会庸庸碌碌,忙着应付接二连三的病痛、贫穷和突如其来的打击。永无宁日,所有的闲暇都是为了继续战斗。除了为工资待遇、房子车子等大小事物斤斤计较、焦头烂额,还有内心对父母的愧疚、对孩子无休止的期望、对他人目光的在意。偶然的成功与欣慰就像多云天的太阳,很快就被一团乱麻的生活忘却了。为了最初那一点点最初的心愿,奉献出一生,也未必能得到。
想到这些,我有时候渴望自己是个富二代、或者找个高富帅,但如果时间倒流重新选择,我的价值观也就不同了,我追求的、我不满足的、我焦虑的、我在乎的又会把我带入另一种生活。
不管以怎样的方式度过一生并没有区别。在日复一日漫长的的繁琐中,我们无暇停下来思索无法带来实际利益的东西,以为生活就应该是如此,还能怎样?所以一想到这些,想到我还有一年可以读读书,心里又变得十分舒坦起来。这也许是我最后的最好的时光了,虽然这很自私。
人降生世上,便受苦受难,最后双目一闭,离世而去。生活没有意义,人活着也没有目的。出世还是不出世,活着还是死去,均无关紧要。生命微不足道,而死亡也无足轻重。
——《人生的枷锁》
2014 03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