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的影调和色调
转载
画面影调和色调
影调和色调是构成图像的元素。从技术上讲,电视图像是黑白影像加上色彩,如同黑白照片涂上色彩一样。从造型角度讲影调是指画面的黑白倾向,色调也是一种倾向,是以一种色彩为主导形成的一种色彩倾向。一幅画面红色占优势即是红调或叫暖调。影调和色调构成画面调子。电视节目处理色调影调是以场景、段落或整个作品为单位进行的,不能一个镜头一个调子。这是由电视画面的特点所决定的。
1、画面调子的划分
①从明暗分布上可划分为:
高调(也称明调、亮调、淡调、轻调)
以浅灰、白色以及亮度等级偏高的色彩为主构成的画面,称为高调画面。高调画面在构成上必须有少量的暗色或亮度等级低的色彩,以便使亮调更为突出,亮调也要有层次,否则画面像曝光过度的效果。
高调的拍摄:亮背景,亮主体,散射光或顺光照明是获得高调画面的必要条件。
高调画面构成的情节段落多用于表现特定的心理情绪。如幻觉、梦境、幻想或用于抒情场面。也可表现欢乐、幸福、喜悦的情绪。
影片《小花》中,秀姑负伤后,表现她牺牲前处于弥留之际的一种幻觉,就是用高调表现的。
低调(又称暗调、深调、重调)
以黑、深灰及亮度等级偏低的色彩为主构成的画面称为低调画面。低调画面的拍摄:选择深色背景,深色景物,侧逆光、逆光、顶光照明是获得低调画面的必要条件。也可用大面积阴影构成低调画面。低调画面不可缺少少量的白色或亮度等级偏高的亮色。也可用轮廓光勾勒,以反衬画面大面积的暗色调,低调不能漆黑一团要有层次。可以利用曝光不足方法取得低调画面效果。(如图4-4)
低调画面,经常用于表现深沉、压抑、悲伤、凄凉、苦闷、恐怖等心理情绪。
(2)从明暗对比上划分:
软调(又称柔和调):(如图4-5A)
画面中的景物受光面和背光面的明暗对比柔和、色彩对比和谐、反差小、景物色彩多选用补色过渡色,软调画面中间过渡层次丰富、级差小、质感细赋。
拍摄软调画面主要是用散射光照明,减少投影,并把摄像机PED(反差)调小,减弱画面反差。软调画面适宜表现松驰、疏缓、温和的心理情绪。
硬调(又称强烈对比调):(如图4-5B)
画面中景物明暗对比、色彩对比强烈,中间缺少层次过渡,景物色彩多用原色,少用过渡色和补色。
硬调画面的拍摄多采用侧光、侧逆光、大光比。也可以调整摄像机的PED开关或打开BLACK(黑压缩黑扩展)开关。
硬调画面经常和人们紧张、惊险、恐怖等情绪相对应。适于表现战争和恐怖的气氛,也适于表现粗犷豪放的情绪。
前苏联影片《这里黎明静悄悄》战争部分用黑白片的硬调画面,以突出战争的残酷性;而表现和平生活则是用明亮的彩色软调画面表现女兵们对战前幸福生活的回忆。
美国影片《辛德勒名单》中法西斯对集中营的平民进行惨绝人寰的屠杀用的是昏暗的硬调,令人感到十分压抑和恐怖。
中间调:
中间调有两指:其一指明暗关系,既不是亮调,也不是暗调;其二指反差关系,介于软调和硬调中间,中间调是影视作品中最常用的影调形式。
(3)从色彩分布上划分:
暖调:
被摄对象以暖色为主,在色彩还原时能准确再现即可形成暖色。暖调和画面偏红有所不同。前者指一种色彩倾向,后者为整个画面偏红。暖调给人以温暖、热情、光辉、欢乐和喜庆的感受。
寒调(又称冷调):被摄对象以寒色为主,再现时准确还原可构成寒调。寒调给人以冷清、压抑、忧伤等感受。
(4)从色彩明暗上划分:
浓调:
被摄对象色彩不饱和、渗与黑色较多,或者是消色物体平面反光率不高,而且处于少光量照明之下,在再现时,保持这种原状可得浓调。
淡调:被摄对象色彩不饱和混有白的成分,无色物体反光率较高,且处于强光照明之下,再现时保持原状可得淡调。淡调和高调不是一回事,淡调不一定是高调。
(5)从光线处理可划分:
平涂调:
平涂调即在散射光或平光照明条件下,被摄对象的色彩、被摄对象之间及其空间位置,以对象自身的色彩来表现。以这种调子处理一场戏或一个情节段落则为平涂调。阴天拍摄可得平涂调。
明暗调:
即在光源和摄像机光轴成45-60℃左右的照明条件下,被摄对象明暗分布有一定比例,使不同色别的对象由于接受照度不同以及阴影的作用,使相互间的差异加大。同一色别的对象(比如一棵树)也由此产生明度和饱和度的变化而构成色彩差别。例如一棵绿树在侧光照明下会有亮斑、亮绿、中绿、暗绿、黑等不同变化。近而使画面色彩丰富多彩。以这种光线处理一场戏或一个情节段落,甚至整个作品故事(影片、电视剧等)称做明暗调处理。
2.画面影调和色调的控制
(1)被摄对象色阶的选择和配置
随着影视摄影技术的发展,真实再现对象的色阶已经是轻而易举了。然而用摄像方法彻底改变景物的色彩是不可能的。比如摄像不能把绿树拍成红树,在一般情况下,把白的拍成黑的也是困难的,因为色是光的一种现象,绿树用任何色光照明也不可成为红色。因此,控制画面色调和阶调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被摄对象色彩和明暗的选择。在演播室拍摄首先是布景的色彩、明暗设计和配置,环境色是暖色还是冷色,是暗一点还是亮些都直接影响画面色调、阶调再现。布景色彩确定之后,还有人物服装、大型道具色彩的选择和配置。拍摄之前摄影师经常和美工师、服装师、道具师一起研究构成画面色阶的诸元素,以便达成控制画面色阶的共识。
《法国中尉的女人》(英国影片)莎拉原在一个有钱人家当家庭教师,当主人去世后,为了生活不得不到波坦尼太太家当陪伴人。波坦尼太太家陈设豪华但显得十分陈旧。暗红色的大沙发,厚厚的暗绿色的窗帘挡住大半窗户、地毯为深绿色……这些重色的家俱和陈设是构成画面阴暗的冷调子的重要因素。人物服装除了莎拉穿暗紫色衣服之外,其余人物均穿着黑色衣服,因此演员服装的色彩也是构成调子的重元素。
拍外景之前,摄影师要参加选景,和导演、美工等主创人员确定外景地,其中就包括景物色彩的选择和加工。《黄土地》确定用暖黄做为整个影片基调,所以选择黄土高原做为外景地。当摄影组来到黄土高原时,已是初春,土地长出了绿草,为了保证色调再现,只好动员人力将镜头视野之内出现的青草统统除掉。
2)光对色阶再现的影响
光和色阶的关系十分密切,有光才有色,色随光变。物体的色彩是相对的。物体的色彩随着光的性质(色温)、种类、方向变化而变化。千变万化的自然光,使客观世界的色彩绚丽多彩。光对色阶再现的影响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①随色温而变
光源色温和彩色摄影、摄像关系十分密切。自然光(主要指太阳直射光)在一日之内,色温在有规律地变化,阴天、晴天、多云色温也不一样。人工光色温也是不同的。阳光下的景物保持其固有色,阴天则蒙上一层青蓝色,早晨、傍晚太阳色温较低,景物又被蒙上一层橙黄色。人眼有色适应的生理特性,摄像机和彩色胶片却没有色适应功能,它能把因色温不同而产生的色彩变化一丝不苟的再现出来。由于光线的色温变化可以影响景物的色彩,故色温可以做为控制画面色调的手段。
《黄土地》为了取得暖黄色调,很多场景利用早晚低色温光线拍摄。拍日出、日落气氛可以加2#或3#滤色镜(琥珀色)得到橙红色调。
②随光的种类而变(晴天、阴天)
天气不同具有不同的光线特征,拍出来的画面色阶也不相同。阴天拍摄,色温相对偏高反差很弱,正确调白平衡画面可以呈现蓝灰色调。《勇敢的心》大部分外景用阴天拍摄使整场戏呈现暗绿色调,这是一种悲壮的调子。
③随光的方向变化
光源方向对画面色调、影调再现影响显著,它是控制画面色阶的有利手段。顺光(平光)光线均匀照明,景物保持固有色,适合表现色彩鲜艳的场面,使其呈现平涂色彩效果。顺侧、侧光照明产生明显的明暗关系,使景物色彩明度、饱和度发生变化,形成丰富的色调、影调层次。侧逆光和逆光被摄景物处理背面光照明,色彩不能正确再现。若没有补助光往往形成剪影、半剪影效果。但逆光拍全景、远景画面,调子丰富。这种光效在表现特定情绪的画面和气氛时特别有情趣。总之,光线方向的改变使整个画面的影调、色调发生显著的变化。
④黄金时刻的画面调子
日出、日落时刻为黄金时刻。这时刻拍摄,画面调子是最为丰富,阳光色温低,天空色温高,景物受光面呈金黄色调,背光面呈现蓝色调,画面寒暖对比明显,是得到抒情画调的最好时刻。
⑤色光照明
白光是摄像主要光源。白光是具有绝大部分光谱成分的光线。白光照明经调白平衡可以正确再现景物的自身色彩。有色光能改变对象的色彩,色光照在白色物上,反映出色光的色彩。色光照明在有色对象上,会使对象色彩发生变化,变化规律按减色效应变化。红色光照明在暖色对象时,对象增强其饱和度,当色光照明其补色的对象时能减弱对象的色彩,或使彩色对象的色彩消失。比如,红光照在绿色物体时,会呈现黑色。
由于色光照明,会明显改变画面色调,若不是特殊要求一般不轻易使用色光照明。什么情况下,使用色光照明呢?
A、模拟某种光效,比如火光、烛光、歌舞厅灯光、舞台灯光、台灯……一般在聚光灯前加色纸即可。
B、为创造某种特定的情绪,抒发作者和剧中人物的情绪和感情时,可以用色光给以烘托。纪实风格的摄影很少用色光照明。
(3)用黑白平衡调整控制画面色调
画面影调和色调
影调和色调是构成图像的元素。从技术上讲,电视图像是黑白影像加上色彩,如同黑白照片涂上色彩一样。从造型角度讲影调是指画面的黑白倾向,色调也是一种倾向,是以一种色彩为主导形成的一种色彩倾向。一幅画面红色占优势即是红调或叫暖调。影调和色调构成画面调子。电视节目处理色调影调是以场景、段落或整个作品为单位进行的,不能一个镜头一个调子。这是由电视画面的特点所决定的。
1、画面调子的划分
①从明暗分布上可划分为:
高调(也称明调、亮调、淡调、轻调)
以浅灰、白色以及亮度等级偏高的色彩为主构成的画面,称为高调画面。高调画面在构成上必须有少量的暗色或亮度等级低的色彩,以便使亮调更为突出,亮调也要有层次,否则画面像曝光过度的效果。
高调的拍摄:亮背景,亮主体,散射光或顺光照明是获得高调画面的必要条件。
高调画面构成的情节段落多用于表现特定的心理情绪。如幻觉、梦境、幻想或用于抒情场面。也可表现欢乐、幸福、喜悦的情绪。
影片《小花》中,秀姑负伤后,表现她牺牲前处于弥留之际的一种幻觉,就是用高调表现的。
低调(又称暗调、深调、重调)
以黑、深灰及亮度等级偏低的色彩为主构成的画面称为低调画面。低调画面的拍摄:选择深色背景,深色景物,侧逆光、逆光、顶光照明是获得低调画面的必要条件。也可用大面积阴影构成低调画面。低调画面不可缺少少量的白色或亮度等级偏高的亮色。也可用轮廓光勾勒,以反衬画面大面积的暗色调,低调不能漆黑一团要有层次。可以利用曝光不足方法取得低调画面效果。(如图4-4)
低调画面,经常用于表现深沉、压抑、悲伤、凄凉、苦闷、恐怖等心理情绪。
(2)从明暗对比上划分:
软调(又称柔和调):(如图4-5A)
画面中的景物受光面和背光面的明暗对比柔和、色彩对比和谐、反差小、景物色彩多选用补色过渡色,软调画面中间过渡层次丰富、级差小、质感细赋。
拍摄软调画面主要是用散射光照明,减少投影,并把摄像机PED(反差)调小,减弱画面反差。软调画面适宜表现松驰、疏缓、温和的心理情绪。
硬调(又称强烈对比调):(如图4-5B)
画面中景物明暗对比、色彩对比强烈,中间缺少层次过渡,景物色彩多用原色,少用过渡色和补色。
硬调画面的拍摄多采用侧光、侧逆光、大光比。也可以调整摄像机的PED开关或打开BLACK(黑压缩黑扩展)开关。
硬调画面经常和人们紧张、惊险、恐怖等情绪相对应。适于表现战争和恐怖的气氛,也适于表现粗犷豪放的情绪。
前苏联影片《这里黎明静悄悄》战争部分用黑白片的硬调画面,以突出战争的残酷性;而表现和平生活则是用明亮的彩色软调画面表现女兵们对战前幸福生活的回忆。
美国影片《辛德勒名单》中法西斯对集中营的平民进行惨绝人寰的屠杀用的是昏暗的硬调,令人感到十分压抑和恐怖。
中间调:
中间调有两指:其一指明暗关系,既不是亮调,也不是暗调;其二指反差关系,介于软调和硬调中间,中间调是影视作品中最常用的影调形式。
(3)从色彩分布上划分:
暖调:
被摄对象以暖色为主,在色彩还原时能准确再现即可形成暖色。暖调和画面偏红有所不同。前者指一种色彩倾向,后者为整个画面偏红。暖调给人以温暖、热情、光辉、欢乐和喜庆的感受。
寒调(又称冷调):被摄对象以寒色为主,再现时准确还原可构成寒调。寒调给人以冷清、压抑、忧伤等感受。
(4)从色彩明暗上划分:
浓调:
被摄对象色彩不饱和、渗与黑色较多,或者是消色物体平面反光率不高,而且处于少光量照明之下,在再现时,保持这种原状可得浓调。
淡调:被摄对象色彩不饱和混有白的成分,无色物体反光率较高,且处于强光照明之下,再现时保持原状可得淡调。淡调和高调不是一回事,淡调不一定是高调。
(5)从光线处理可划分:
平涂调:
平涂调即在散射光或平光照明条件下,被摄对象的色彩、被摄对象之间及其空间位置,以对象自身的色彩来表现。以这种调子处理一场戏或一个情节段落则为平涂调。阴天拍摄可得平涂调。
明暗调:
即在光源和摄像机光轴成45-60℃左右的照明条件下,被摄对象明暗分布有一定比例,使不同色别的对象由于接受照度不同以及阴影的作用,使相互间的差异加大。同一色别的对象(比如一棵树)也由此产生明度和饱和度的变化而构成色彩差别。例如一棵绿树在侧光照明下会有亮斑、亮绿、中绿、暗绿、黑等不同变化。近而使画面色彩丰富多彩。以这种光线处理一场戏或一个情节段落,甚至整个作品故事(影片、电视剧等)称做明暗调处理。
2.画面影调和色调的控制
(1)被摄对象色阶的选择和配置
随着影视摄影技术的发展,真实再现对象的色阶已经是轻而易举了。然而用摄像方法彻底改变景物的色彩是不可能的。比如摄像不能把绿树拍成红树,在一般情况下,把白的拍成黑的也是困难的,因为色是光的一种现象,绿树用任何色光照明也不可成为红色。因此,控制画面色调和阶调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被摄对象色彩和明暗的选择。在演播室拍摄首先是布景的色彩、明暗设计和配置,环境色是暖色还是冷色,是暗一点还是亮些都直接影响画面色调、阶调再现。布景色彩确定之后,还有人物服装、大型道具色彩的选择和配置。拍摄之前摄影师经常和美工师、服装师、道具师一起研究构成画面色阶的诸元素,以便达成控制画面色阶的共识。
《法国中尉的女人》(英国影片)莎拉原在一个有钱人家当家庭教师,当主人去世后,为了生活不得不到波坦尼太太家当陪伴人。波坦尼太太家陈设豪华但显得十分陈旧。暗红色的大沙发,厚厚的暗绿色的窗帘挡住大半窗户、地毯为深绿色……这些重色的家俱和陈设是构成画面阴暗的冷调子的重要因素。人物服装除了莎拉穿暗紫色衣服之外,其余人物均穿着黑色衣服,因此演员服装的色彩也是构成调子的重元素。
拍外景之前,摄影师要参加选景,和导演、美工等主创人员确定外景地,其中就包括景物色彩的选择和加工。《黄土地》确定用暖黄做为整个影片基调,所以选择黄土高原做为外景地。当摄影组来到黄土高原时,已是初春,土地长出了绿草,为了保证色调再现,只好动员人力将镜头视野之内出现的青草统统除掉。
2)光对色阶再现的影响
光和色阶的关系十分密切,有光才有色,色随光变。物体的色彩是相对的。物体的色彩随着光的性质(色温)、种类、方向变化而变化。千变万化的自然光,使客观世界的色彩绚丽多彩。光对色阶再现的影响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①随色温而变
光源色温和彩色摄影、摄像关系十分密切。自然光(主要指太阳直射光)在一日之内,色温在有规律地变化,阴天、晴天、多云色温也不一样。人工光色温也是不同的。阳光下的景物保持其固有色,阴天则蒙上一层青蓝色,早晨、傍晚太阳色温较低,景物又被蒙上一层橙黄色。人眼有色适应的生理特性,摄像机和彩色胶片却没有色适应功能,它能把因色温不同而产生的色彩变化一丝不苟的再现出来。由于光线的色温变化可以影响景物的色彩,故色温可以做为控制画面色调的手段。
《黄土地》为了取得暖黄色调,很多场景利用早晚低色温光线拍摄。拍日出、日落气氛可以加2#或3#滤色镜(琥珀色)得到橙红色调。
②随光的种类而变(晴天、阴天)
天气不同具有不同的光线特征,拍出来的画面色阶也不相同。阴天拍摄,色温相对偏高反差很弱,正确调白平衡画面可以呈现蓝灰色调。《勇敢的心》大部分外景用阴天拍摄使整场戏呈现暗绿色调,这是一种悲壮的调子。
③随光的方向变化
光源方向对画面色调、影调再现影响显著,它是控制画面色阶的有利手段。顺光(平光)光线均匀照明,景物保持固有色,适合表现色彩鲜艳的场面,使其呈现平涂色彩效果。顺侧、侧光照明产生明显的明暗关系,使景物色彩明度、饱和度发生变化,形成丰富的色调、影调层次。侧逆光和逆光被摄景物处理背面光照明,色彩不能正确再现。若没有补助光往往形成剪影、半剪影效果。但逆光拍全景、远景画面,调子丰富。这种光效在表现特定情绪的画面和气氛时特别有情趣。总之,光线方向的改变使整个画面的影调、色调发生显著的变化。
④黄金时刻的画面调子
日出、日落时刻为黄金时刻。这时刻拍摄,画面调子是最为丰富,阳光色温低,天空色温高,景物受光面呈金黄色调,背光面呈现蓝色调,画面寒暖对比明显,是得到抒情画调的最好时刻。
⑤色光照明
白光是摄像主要光源。白光是具有绝大部分光谱成分的光线。白光照明经调白平衡可以正确再现景物的自身色彩。有色光能改变对象的色彩,色光照在白色物上,反映出色光的色彩。色光照明在有色对象上,会使对象色彩发生变化,变化规律按减色效应变化。红色光照明在暖色对象时,对象增强其饱和度,当色光照明其补色的对象时能减弱对象的色彩,或使彩色对象的色彩消失。比如,红光照在绿色物体时,会呈现黑色。
由于色光照明,会明显改变画面色调,若不是特殊要求一般不轻易使用色光照明。什么情况下,使用色光照明呢?
A、模拟某种光效,比如火光、烛光、歌舞厅灯光、舞台灯光、台灯……一般在聚光灯前加色纸即可。
B、为创造某种特定的情绪,抒发作者和剧中人物的情绪和感情时,可以用色光给以烘托。纪实风格的摄影很少用色光照明。
(3)用黑白平衡调整控制画面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