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息
从前从不会想到做了二十多年“好学生”的我如今却最讨厌一丝不苟无可挑剔整齐划一严肃认真这些完美无缺的特点。
诸如自强、正能量这些字眼或许在别人眼里是极为优秀的品质,“它会让你建立好的人际关系”,“你会有一份好工作”,“会有很多人喜欢你”……大人总这样教育我们。我却对这些“美好”品质不屑一顾,而且还极为排斥,有一段时间甚至到了一听到这些字眼就感到恶心的程度。
我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都如此热衷这些品质,迷恋程度不亚于追名逐利。或许这是我的错觉,并没有这么多人如此迷恋它们。
可是报纸上,新闻里,电视中,媒体报道里充斥着太多太多类似的东西,他可以出现在飞机失事中,可以出现在暴风巨浪中,还可以出现在山崩地裂中。它们的泛滥确实让我失去了判断力。是有那么多人真的每天都爆发着满满的正能量吗,还是人云亦云,把它当成了一句口号,好像不喊几句就显得自己不关心国外国家大事一样。类似于“正能量”的话怕是只有置身事外的人才说的出吧。沦陷在灾难中的人倏忽间失去生存的依靠和支持,在生死存亡间奔波,当撕心裂肺的悲痛猝不及防地降临时,它带给人的震动程度根本不是那几句“正能量”可以比拟的。如果他们经历一次如此大的灾难怕是早将这类字眼抛到九霄云外了吧。
那些乐观主义的积极倡导者也许只是站在自己立场上的灾难旁观者,因为不曾看过生命的灰暗,所以相信乐观坚强可以跨越所有苦难;亦或是那些善于健忘的人,相信所有的苦难不过是历练,因此越挫越勇。总之,他们是绝对的乐观现实主义者。
如果不是那段刻骨铭心的感情,我或许也会在这条现实主义道路上一走到底,偏偏他让我发现了自己悲观浪漫的艺术型人格。
这个世界上,好像确实有那么些事情是不能站在现实的立场上解释,也无法抗拒的。我相信命运是一口黑暗的井,它给得了人希望,也能将人摧毁,它是有自己的路径选择的,摆脱不掉便只能去承受。这同时也是另一群人所不能理解的,他们笃定地想用实用和理性作为评判标准去衡量一切感性,认为所有事情都可以被自己掌控。
如果一切皆可以通过理智指导而获得圆满,又怎会有《雷雨》的肆虐席卷(《雷雨》的创作来自曹禺身边的真实经历)和琼瑶初恋的骊歌高唱,她以后婚姻的曲折和美满大约都受此影响很多。
琼瑶的初恋让我看到了自己那段感情发生的必然与逃脱不掉的不能善终的结局。有些感情在发生时就会预感到如此明确强烈的感情这一生只能出现一次,这无法不让我承认命运的特殊魔力,我更为能感受到这种魔力而感到庆幸,是有怎样的缘分和机遇才能享受这种魔力?!因此我现在常常在那次无法自拔的缺陷中体会到幸运,又觉得自己一定是与众不同的。
《廊桥遗梦》的故事,《窗外》的故事让我一遍遍温习那次感情记忆,因为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又在挚爱的作品中找到相似的经历,与自卑交织的自负开始上泛,我开始把一个真实的我显现出来,激情,浪漫,感性,深沉,忧郁,梦幻,充满想法,与他的那段感情让我发现了自己的真实性格。或许中学时那种竭尽全力追求完美苛求细节的表现只是一种压抑和勉强,极度的压抑导致去追求与本性截然相反的东西,只因为要够到那个“极端”,其实骨子里是相当的叛逆和自由。而现在,心中的压抑在释放,囚禁在解脱,宁愿被误解也不迎合大众眼中的“优秀”,宁愿去做妖怪而不是天使。
自然,这种自醒与自知成为身边人眼中的异类,他们对我投来不屑,冷落,教育。就是有这样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存在。没有孰是孰非,他们只是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对抗,自然是争辩不出什么结论来的。要知道,他们在各自的世界里都是有一番天地的。
因此,固执、坚持自我的个性更加极端化。不得不承认,有时自己的坚持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觉得我如果不是独特的,就不会有人喜欢我。这是艺术型人格的典型特点。我知道是因为没有能力将自己特别的想法完完整整表达出来才采用这么极端的方式。如何将层出不穷的想法转化成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和极具表现力的艺术作品呢?这虽然已成为我的困扰,但我也有自信观点一旦被表达出来,它将成为我与之抗衡的武器。
只是,这个探索的过程,真的很累,因为探索,压抑,被误解,还有你们那好奇无奈的眼光。
诸如自强、正能量这些字眼或许在别人眼里是极为优秀的品质,“它会让你建立好的人际关系”,“你会有一份好工作”,“会有很多人喜欢你”……大人总这样教育我们。我却对这些“美好”品质不屑一顾,而且还极为排斥,有一段时间甚至到了一听到这些字眼就感到恶心的程度。
我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都如此热衷这些品质,迷恋程度不亚于追名逐利。或许这是我的错觉,并没有这么多人如此迷恋它们。
可是报纸上,新闻里,电视中,媒体报道里充斥着太多太多类似的东西,他可以出现在飞机失事中,可以出现在暴风巨浪中,还可以出现在山崩地裂中。它们的泛滥确实让我失去了判断力。是有那么多人真的每天都爆发着满满的正能量吗,还是人云亦云,把它当成了一句口号,好像不喊几句就显得自己不关心国外国家大事一样。类似于“正能量”的话怕是只有置身事外的人才说的出吧。沦陷在灾难中的人倏忽间失去生存的依靠和支持,在生死存亡间奔波,当撕心裂肺的悲痛猝不及防地降临时,它带给人的震动程度根本不是那几句“正能量”可以比拟的。如果他们经历一次如此大的灾难怕是早将这类字眼抛到九霄云外了吧。
那些乐观主义的积极倡导者也许只是站在自己立场上的灾难旁观者,因为不曾看过生命的灰暗,所以相信乐观坚强可以跨越所有苦难;亦或是那些善于健忘的人,相信所有的苦难不过是历练,因此越挫越勇。总之,他们是绝对的乐观现实主义者。
如果不是那段刻骨铭心的感情,我或许也会在这条现实主义道路上一走到底,偏偏他让我发现了自己悲观浪漫的艺术型人格。
这个世界上,好像确实有那么些事情是不能站在现实的立场上解释,也无法抗拒的。我相信命运是一口黑暗的井,它给得了人希望,也能将人摧毁,它是有自己的路径选择的,摆脱不掉便只能去承受。这同时也是另一群人所不能理解的,他们笃定地想用实用和理性作为评判标准去衡量一切感性,认为所有事情都可以被自己掌控。
如果一切皆可以通过理智指导而获得圆满,又怎会有《雷雨》的肆虐席卷(《雷雨》的创作来自曹禺身边的真实经历)和琼瑶初恋的骊歌高唱,她以后婚姻的曲折和美满大约都受此影响很多。
琼瑶的初恋让我看到了自己那段感情发生的必然与逃脱不掉的不能善终的结局。有些感情在发生时就会预感到如此明确强烈的感情这一生只能出现一次,这无法不让我承认命运的特殊魔力,我更为能感受到这种魔力而感到庆幸,是有怎样的缘分和机遇才能享受这种魔力?!因此我现在常常在那次无法自拔的缺陷中体会到幸运,又觉得自己一定是与众不同的。
《廊桥遗梦》的故事,《窗外》的故事让我一遍遍温习那次感情记忆,因为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又在挚爱的作品中找到相似的经历,与自卑交织的自负开始上泛,我开始把一个真实的我显现出来,激情,浪漫,感性,深沉,忧郁,梦幻,充满想法,与他的那段感情让我发现了自己的真实性格。或许中学时那种竭尽全力追求完美苛求细节的表现只是一种压抑和勉强,极度的压抑导致去追求与本性截然相反的东西,只因为要够到那个“极端”,其实骨子里是相当的叛逆和自由。而现在,心中的压抑在释放,囚禁在解脱,宁愿被误解也不迎合大众眼中的“优秀”,宁愿去做妖怪而不是天使。
自然,这种自醒与自知成为身边人眼中的异类,他们对我投来不屑,冷落,教育。就是有这样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存在。没有孰是孰非,他们只是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对抗,自然是争辩不出什么结论来的。要知道,他们在各自的世界里都是有一番天地的。
因此,固执、坚持自我的个性更加极端化。不得不承认,有时自己的坚持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觉得我如果不是独特的,就不会有人喜欢我。这是艺术型人格的典型特点。我知道是因为没有能力将自己特别的想法完完整整表达出来才采用这么极端的方式。如何将层出不穷的想法转化成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和极具表现力的艺术作品呢?这虽然已成为我的困扰,但我也有自信观点一旦被表达出来,它将成为我与之抗衡的武器。
只是,这个探索的过程,真的很累,因为探索,压抑,被误解,还有你们那好奇无奈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