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楚狂人,凤歌寄中大
时序之为盛夏,恰似人之青年,热血骄阳,壮志凌云。正是这个盛夏,中山大学历史系的通知书终于寄到了我的手上。只是觉得一扇尘封的大门被打开,四处的光亮照来,微微一笑,攥紧了拳头也可以骄傲一回的像李白一样:“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与其他同学稍许不同,我在中央民族大学接受了一年预科教育才正式来到中山大学。北京的一年让我成长很多,从刚刚到大学的兴奋与害怕共存到离开时的坚毅与从容。京华一年之烟云,让我感受到首都历史文化之厚,文化之繁荣,经济之大发展。这一年,对于一个在偏僻山区的孩子来说,是人生一笔莫大的财富。不过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这一年让我从一个高中生平稳转变成一个大学生。我不断地思索这我的人生,寻找我志向的基点。从“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立志做一个具有五车才学和高尚人文素养的博雅之士。
对于我而言,学习是一种旅行。每每读完一个睿智作者的书,或是看到一段真言,觉得是拿着一张老旧地图到无人处的探险。知识的世界不考虑于汽车飞机的省力之便,却只在于亲身行走于山水悬崖边的疲惫之乐与发现之美。有人说旅行能催人思索,宏阔的思考常常需要有壮阔的景观,而摧枯拉朽的观点往往诞生于陌生的所在。而今,我希望在中大的世界里,寻找到我未曾蒙面的美丽风景。
我们和我们的家长们常常焦虑有如何选专业上面,而我最终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历史学。也许现在很多人会觉得学历史并不是很好的专业,更多的人希望在大学里学习一些所谓热门的专业,带一顶名牌大学的帽子作为晋升之阶,这也无可厚非。
但是,我希望通过学习历史学明善之理,成就为人,破解我对人生的诸多难题。不管现代教育的历史有多么的应试,我认为学历史应该从中学到历史的美学成分来。历史是智慧的美,让我们的思维摆脱单调狭隘,作为一个高贵的求索者。选择历史学,正如宋代通儒张载所言有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伟使命。
中大历史系自1924年成立以来,名家荟萃,多位中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人,如陈寅恪、傅斯年、顾颉刚、岑仲勉、梁方仲、刘节等,曾在本系任教,奠定了该系深厚的学术根基。在我对中山大学专业的选择上,也是对历史系光荣的传统所吸引,尤其对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寅恪先生格外敬仰。在这个没有大师的时代,我想去追忆一段时光,去寻找一些遗风,是为了接起先辈们的旗帜,使独立与自由的学术精神得以保存和发展。
陈寅恪,这位“三百年仅此一人”的中国现代最富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教授中教授”,每次想到他的经历就不免令人心生钦佩和怅然叹息。陈寅恪青年时即如吴宓所说“怀揣中国文化学术德教之托命,放洋留学,开始寻求救世之道”,学成归来,以三十六岁的年龄成为清华国学院名闻天下的“四大导师”之一。一生严谨治学,不屑世俗之名声,是继宋代司马光后一千年来,又一伟大历史学家。在动荡的岁月中颠沛流离,双目失明,最终默默死于岭南病榻。
陈寅恪的故居还遗留在中山大学的校园里,依然如故,但逝者已矣。红砖青瓦,木刻窗棂是否还记得大师最后在黑暗和斗争中依然坚守自己心中高尚的情操,安然地写下《柳如是别传》?那些芳草萋萋是否见证一代学者的黯然退场?
陈寅恪教授整整大我一个世纪,今年也是他去世四十周年的年份。我就在这个时候来到中大,我在想,大师之后是否还会有大师?作为中大的一份子,我们因该如何作为才能让先辈所树立的旗帜不倒?
《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就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虽然此“大学”非今之所谓“大学”,但这种大学之道确是我们因该在大学里要学习的。
首先一点,我们该做到的是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个混沌的世界里找到最真实的自我,而不要把自己的思想之光被尘埃淹没。正如陈寅恪教授为王国维撰写的碑文中写道“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千夫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作为学者,要有超脱世俗的大境界,不为利益集团出卖自己的贞洁灵魂,而要以遗世独立之潇洒傲立与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只有这样,人皆可成尧舜,又何怕大师已矣,子归自求之,有余师矣。
我虽将学与历史学科,但觉得不应限于历史之专业,而是以穷经于古今中外之文明为首要目的。在我看来为学贵乎专业,常常局于一处,而不知天地之大美,学术之全体大用,让宽宏博大的治学之道甚为寥落。
中国思想的核心观念在于整体的和谐,然而西方分类思想的进入使中国教育转向专业分科上面来。其他的领域不敢妄自判断,但总觉得在人文领域将文史哲割裂开来教学而觉不妥。中国的学术思想在于整体的思辨,而非单一的专研。整个人文领域,文史哲应该是三个互为整体的元素。若要研习学术,将次三者割裂开来时万不可以的。
今闻中山大学有意开设“博雅学院”,本科学制实行四年不分专业的精英化博雅教育,贯彻跨学科领域的精英教学方式,着重培养今后有能力从事高深学术研究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人才。这种打破专业壁垒的教育模式正是自己所心仪的。同时也为为中山大学锐意创新的勇气而感到欣慰。
博雅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让学生摆脱庸俗,唤醒卓越。我认为一个高等的教育,一个好的大学不是“职业培训所”。时代之发展迅速,与其花四年去学习过几年将会不适用的技能,或是很多工作都不需要的专业,还不如将自己的思想广博起来,培养一个足够使用一生的思维方式和内在气质。这样面对时代之迅猛发展,也能从容应对。于国来说,可以培养一批具有渊博知识的知识分子,为社会进步和思想前进做贡献。于己来说,提高个人文化内涵,养护根本,滋养心灵。
大师们正是怀揣着这样一种超凡脱俗的理想与抱负通过博雅之教育而立言于万代。如陈寅恪留洋海外十六载,虽不曾取得一顶博士头衔,但其理想和心气都是为学术,广博学习,通达人智。傅斯年同样是涉猎涉猎非常,先博后专,他曾经说“如此迂远,成功实在讲不定,但我宁可弄成一个大没得结果,也不想苟且与一个虚假的结果。”如此而以,亦成大师。
大师虽然不能批量生产,但是将这种博雅之精神广为传播开来,人人精神境界大升,那没有大师又何妨呢?即使众多学子不入博雅学院,而秉承博雅的理念,那同样是“子归自求之,有余师矣。”
中大,我终于要到你的天地里来找寻美丽的风景了。心中梦想的种子将会在这片土地上因为你的滋润而奋发成长。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今之卿布衣,明日学海弄扁舟。
我要来了,我的中大!
与其他同学稍许不同,我在中央民族大学接受了一年预科教育才正式来到中山大学。北京的一年让我成长很多,从刚刚到大学的兴奋与害怕共存到离开时的坚毅与从容。京华一年之烟云,让我感受到首都历史文化之厚,文化之繁荣,经济之大发展。这一年,对于一个在偏僻山区的孩子来说,是人生一笔莫大的财富。不过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这一年让我从一个高中生平稳转变成一个大学生。我不断地思索这我的人生,寻找我志向的基点。从“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立志做一个具有五车才学和高尚人文素养的博雅之士。
对于我而言,学习是一种旅行。每每读完一个睿智作者的书,或是看到一段真言,觉得是拿着一张老旧地图到无人处的探险。知识的世界不考虑于汽车飞机的省力之便,却只在于亲身行走于山水悬崖边的疲惫之乐与发现之美。有人说旅行能催人思索,宏阔的思考常常需要有壮阔的景观,而摧枯拉朽的观点往往诞生于陌生的所在。而今,我希望在中大的世界里,寻找到我未曾蒙面的美丽风景。
我们和我们的家长们常常焦虑有如何选专业上面,而我最终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历史学。也许现在很多人会觉得学历史并不是很好的专业,更多的人希望在大学里学习一些所谓热门的专业,带一顶名牌大学的帽子作为晋升之阶,这也无可厚非。
但是,我希望通过学习历史学明善之理,成就为人,破解我对人生的诸多难题。不管现代教育的历史有多么的应试,我认为学历史应该从中学到历史的美学成分来。历史是智慧的美,让我们的思维摆脱单调狭隘,作为一个高贵的求索者。选择历史学,正如宋代通儒张载所言有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伟使命。
中大历史系自1924年成立以来,名家荟萃,多位中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人,如陈寅恪、傅斯年、顾颉刚、岑仲勉、梁方仲、刘节等,曾在本系任教,奠定了该系深厚的学术根基。在我对中山大学专业的选择上,也是对历史系光荣的传统所吸引,尤其对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寅恪先生格外敬仰。在这个没有大师的时代,我想去追忆一段时光,去寻找一些遗风,是为了接起先辈们的旗帜,使独立与自由的学术精神得以保存和发展。
陈寅恪,这位“三百年仅此一人”的中国现代最富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教授中教授”,每次想到他的经历就不免令人心生钦佩和怅然叹息。陈寅恪青年时即如吴宓所说“怀揣中国文化学术德教之托命,放洋留学,开始寻求救世之道”,学成归来,以三十六岁的年龄成为清华国学院名闻天下的“四大导师”之一。一生严谨治学,不屑世俗之名声,是继宋代司马光后一千年来,又一伟大历史学家。在动荡的岁月中颠沛流离,双目失明,最终默默死于岭南病榻。
陈寅恪的故居还遗留在中山大学的校园里,依然如故,但逝者已矣。红砖青瓦,木刻窗棂是否还记得大师最后在黑暗和斗争中依然坚守自己心中高尚的情操,安然地写下《柳如是别传》?那些芳草萋萋是否见证一代学者的黯然退场?
陈寅恪教授整整大我一个世纪,今年也是他去世四十周年的年份。我就在这个时候来到中大,我在想,大师之后是否还会有大师?作为中大的一份子,我们因该如何作为才能让先辈所树立的旗帜不倒?
《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就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虽然此“大学”非今之所谓“大学”,但这种大学之道确是我们因该在大学里要学习的。
首先一点,我们该做到的是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个混沌的世界里找到最真实的自我,而不要把自己的思想之光被尘埃淹没。正如陈寅恪教授为王国维撰写的碑文中写道“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千夫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作为学者,要有超脱世俗的大境界,不为利益集团出卖自己的贞洁灵魂,而要以遗世独立之潇洒傲立与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只有这样,人皆可成尧舜,又何怕大师已矣,子归自求之,有余师矣。
我虽将学与历史学科,但觉得不应限于历史之专业,而是以穷经于古今中外之文明为首要目的。在我看来为学贵乎专业,常常局于一处,而不知天地之大美,学术之全体大用,让宽宏博大的治学之道甚为寥落。
中国思想的核心观念在于整体的和谐,然而西方分类思想的进入使中国教育转向专业分科上面来。其他的领域不敢妄自判断,但总觉得在人文领域将文史哲割裂开来教学而觉不妥。中国的学术思想在于整体的思辨,而非单一的专研。整个人文领域,文史哲应该是三个互为整体的元素。若要研习学术,将次三者割裂开来时万不可以的。
今闻中山大学有意开设“博雅学院”,本科学制实行四年不分专业的精英化博雅教育,贯彻跨学科领域的精英教学方式,着重培养今后有能力从事高深学术研究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人才。这种打破专业壁垒的教育模式正是自己所心仪的。同时也为为中山大学锐意创新的勇气而感到欣慰。
博雅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让学生摆脱庸俗,唤醒卓越。我认为一个高等的教育,一个好的大学不是“职业培训所”。时代之发展迅速,与其花四年去学习过几年将会不适用的技能,或是很多工作都不需要的专业,还不如将自己的思想广博起来,培养一个足够使用一生的思维方式和内在气质。这样面对时代之迅猛发展,也能从容应对。于国来说,可以培养一批具有渊博知识的知识分子,为社会进步和思想前进做贡献。于己来说,提高个人文化内涵,养护根本,滋养心灵。
大师们正是怀揣着这样一种超凡脱俗的理想与抱负通过博雅之教育而立言于万代。如陈寅恪留洋海外十六载,虽不曾取得一顶博士头衔,但其理想和心气都是为学术,广博学习,通达人智。傅斯年同样是涉猎涉猎非常,先博后专,他曾经说“如此迂远,成功实在讲不定,但我宁可弄成一个大没得结果,也不想苟且与一个虚假的结果。”如此而以,亦成大师。
大师虽然不能批量生产,但是将这种博雅之精神广为传播开来,人人精神境界大升,那没有大师又何妨呢?即使众多学子不入博雅学院,而秉承博雅的理念,那同样是“子归自求之,有余师矣。”
中大,我终于要到你的天地里来找寻美丽的风景了。心中梦想的种子将会在这片土地上因为你的滋润而奋发成长。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今之卿布衣,明日学海弄扁舟。
我要来了,我的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