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女孩在台湾4——遇见你,遇见自然
花莲石梯坪三日部落游
我是一个在台湾已有一年半生活经验的陆生。阿里山、日月潭是语文课本中的台湾;夜市美食、海岸风光是普通游客眼中的台湾。我的台湾是夏天尾巴上摇摆的周末——我从淡水小镇沿河一路骑自行车到20公里开外的天主教辅仁大学,一路阳光明媚、风吹麦浪。错过了颇负盛名的辅大冰淇淋,却赶上了辅大圣诞树的笑面相迎;我的台湾是追寻海风的足迹——绕过三三两两的渔人杆头,在临近出海口的防波堤上静矗,聆听惊涛拍岸,遥望千里外的家。夜半,码头乐队即兴演奏,提琴与吉他在吟唱,夜航的渔船灯火在黑夜中悠然起舞。彼时天地宽广,友谊绵长。一切情绪吹散在风里,漂流向远方。可我更想认识的台湾,是东部原始丛林深处唱着山歌打猎的人,是嚼着槟郎出海打渔的人,是活得简单、与大自然没有隔阂的人——原住民。
台北人海默帮我实现了这个梦想。
Day1——静浦皮筏、射箭、音乐晚宴
12月17日凌晨,台湾铁路官网开始发售跨年四天长假期间车票,一瞬间被一抢而空。在台湾旅行时要抢票的朋友一定要小心,台湾没有我们的黄金周,所以每个三到四天的小假期都是旅游黄金时段,车票的购买惨烈到PK网速。我们十人被迫在去程分成了两班不同的火车——六人坐普悠玛号快车,四人坐自强号慢车老台铁。其实慢车不过比快车慢上一个半小时,且快车驾驶时常极度不稳,让人产生强烈的眩晕感,倒不如慢吞吞的老台铁舒适。自强号老台铁唯一的大缺陷是座椅背后没有桌板,吃饭以及放置随身物品有所不便,但前后座椅之间有足够的空地,还算舒适。
我们仅仅自己解决了车票问题,其他诸如民俗预订、在地伙食全权交给当地领队海默负责。我们从海默列举的游乐项目中选择了“潮间带采集”、“麦饭石火锅”、“溯溪”、“出海口划皮筏”、“射箭”这几个项目,想做一种最原生态的旅行体验。
1月2日上午10点半,搭乘普悠玛号的先遣队先行到达花莲火车站,12点,自强号上的另四人到达,拉着行李一路小跑追上了花莲县内客运,另花了一个半小时,才从花莲北边的火车站抵达南部的石梯坪。花莲山路崎岖,客运不舍得减速,将近两小时下来,没睡着的人都受尽晕车的困扰。同行的朋友说,旅行不可能不吃苦,但只要这段旅程足够精彩,我们只会记得它的甜。
海默已在石梯坪游憩区车站迎接我们。他把我们带到往南几步之遥一家民宿。
面向马路的木屋是艺术家夫妇开的画廊,与之相接的一桩木屋是他们的咖啡厅。其中六人就睡在画廊的阁楼里。同一院内有一桩两层小白楼,二楼住着嚼着槟郎的主人大妈,一楼有两间宽敞的双人房。海默说这里尚未完全开发成真正的民宿,你们四位今晚就当睡在朋友家。“朋友家”陈列着“槟郎大妈”之子专业书籍、空中悬挂着数块奖牌,房间好像北京奶奶家80年代的老房子。
民宿对面有一家略显简陋的餐厅,招牌是烤飞鱼。部落的人们捕获因游速太快而撞晕在礁石上的飞鱼,将其内脏和眼睛挖掉,用铁丝勾住鱼眼眶将其晒干、腌制。吃的时候捏住飞鱼坚硬的鱼尾,蘸上椒盐儿,好一根纯天然的鱼串。飞鱼肉质坚韧,有嚼头,配上乡村腊味腌制的做法,令人垂涎三尺。
这家另一道特色菜是飞鱼卵香肠,味道不多说,我们每对儿多花了人民币50元买它当作夜宵。
酒足饭饱,我们继续南下。由于天气寒冷,说好的交通方式——沙滩越野车变成了厢式货车,条件艰苦了点儿,但也是乐趣十足。我们一路跟尾随的车打招呼,号称警车也不放过,这让海默大为紧张。其实这个交通方式并不危险,当地的司机驾驶非常温和,从石梯坪到静浦的路也不算崎岖。
静浦——太阳的部落,离台东仅有两公里,是阿美族人的天下。我们首先在出海口体验了皮筏。记得《爸爸去哪儿》第二季多多一个人乘竹筏不小心漂到海上,黄磊奋力划皮筏追赶的画面吗?没错,我们在同样的地点,演绎《男票去哪儿》。
原住民教练大哥指挥了好几轮激烈的竞赛,大家随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到游客中心休息,听海默讲了阿美族与清政府统治抗争的故事。过去,清廷官员来这里体察民情,却对阿美族原住民态度恶劣。有位官员甚至对阿美族人力车夫恶言相向、拳打脚踢。人力车夫忍无可忍,将官员抛下山崖。两位车夫犯下大错之后,惊慌失措地逃走了,此事却惊动了清廷。政府官员派人寻找无果,于是放出狠话——如果找不出这两个人,就把村里的男人都杀掉。阿美族人害怕,渐渐地偷跑出部落,致使这里的群族人越来越少。事件平息之后多年,人口才开始慢慢回升。
“原住民对部落首领的崇敬与服从是至高无上的,”海默说,“《赛德克巴莱》里有侮辱原住民的情节——原住民反对首领,这是不可能发生的。而且对原住民来说,这就是侮辱。”
在当地政府为静浦精心修筑的原住民文化宣传大厅里,悬挂着一张花东地区巨大的部落分布图,每个地方都有个十分拗口且看似从外文音译过来一样的名字。“这些都是人名”,海默说,“部落是非常好战的,如果别的部落有个人冲进这个部落,这个部落就要杀死他,并把杀死他的地方以他的名字命名。”
时光终于消磨到了晚饭时间。我们来到一家和船相关的主题民宿用餐,刺身、烤全鸡、秋刀鱼……算是一次丰盛的晚宴了。
在我看来,这家民宿餐厅的特色不在美食,而在音乐。民宿前老板以及现任员工会在客人用餐期间放下手头工作,为客人表演阿美族民间音乐。老板喜欢吉他弹唱,在那听不懂的神秘语言哼唱间,颇有种胡德夫的韵味。部落的民谣带着海风的清新,又不失丛林的力量。
D2——石梯坪观海、潮间带采集、麦饭石火锅
太平洋海岸的晨光大好,享用过带着海盐味的早餐过后,海默牵着自家的斗牛犬带我们去民宿西边的海岸线走走,民宿里一只叫“瓦柱”的狗兴致勃勃地跟上了我们的队伍。“瓦柱”在阿美语里,是“狗”的意思。
灰白色的火山碎屑岩绵延海岸线足有一公里,堆积有两三米高,形成一节一节石阶状,攀至岩顶,壮阔的天际线尽收眼底。由于台湾东、西海岸岩石种类不同,海洋呈现出的颜色也不同。相较于铁青着脸的肃穆的西岸的海,太平洋的蓝是一种温和的蓝、敞开了胸怀的蓝——让人无时无刻不有投入其中的欲望。蹲在海边的细碎的礁石上,所观犹如浮潜,鱼儿游弋在海藻珊瑚间,游人与蓝天亦在碧海上留下倩影。
下午在海岸咖啡馆与热情的原住民老板攀谈过后,赶在潮水大幅袭来之前,海默带我们来到一片礁石海滩,采集海发菜作为我们的晚餐。经领队一番指点,我们惊奇地发现,爬满整片礁石的绿丝状海菜即为海发菜,但这和大陆人所认为的破坏环境的发菜完全不属于同一物种。多数裸露在空气中已久的发菜已经枯干,变成红褐色,但新鲜的发菜呈青葱的翠绿色,毛茸茸的,手感讨人喜爱,却不能一次摘个痛快,因为每块礁石上附着的发菜数量都十分有限。原住民大哥一下午工夫采集一个A5大小塑封袋的发菜,海默说,这袋在外足足可以卖到上千台币。
潮水来袭,我们一伙人落荒而逃。路过又一片浅滩,潮水卷起大量的肺鱼——一种即使脱离水也可以呼吸的鱼,它们在礁石上密密麻麻地爬行,有的被翘首等待的渔民捞起。“这边还有一种小海蟹,它们在白天反应敏锐,跑得快,不好抓;但是在晚上,它会呈现假寐状态,用手电突然照它,它会傻在那儿,反应不过来,这时就是渔民抓蟹的大好时机。”海默说。
夜幕就要降临,我们南下至静浦部落出海口,那里堆积着大量石头。原住民大哥带我们采集麦饭石,作为加热晚餐火锅的原料。麦饭石是一种底色为灰色、花色呈五颜六色杂乱斑点状的石头,放入火中,使其烧至燃点,再将其放至竹筒中将水和食物加热。我们所需的麦饭石差不多手掌大小,不能太大,否则石头会在火中爆炸,不能太小,否则起不到加热的作用。
相较于第一天晚上的“盛宴”,今天的晚餐简单很多。一杯小米酒、一条煎鱼、一袋糯米饭、一碗腌制咸山猪肉以及仅涮有鲜虾、高丽菜和发菜的麦饭石火锅。有点像日式的怀石料理,锅中有暖石,腹中有饿感。
Day3——野山野炊
海默经一天半时间对我们的观察,决定带我们去一座不太陡的野山上溯溪,由于冬天天气寒冷,我们不能下水,没有做真正意义上的溯溪,不如把今天的行程叫做沿溪爬野山。
花莲的山从海底直冲上天,在青山碧海恬静唯美的外表下,埋藏着生存竞争的残酷、丛林打拼的野性。海默所说的“不陡的野山”随处可见45度以上的陡坡,原住民大叔带队用山刀开路,不少女生都需要男友的连拖带拽。海默将一个圆柱体三层网扔进溪水,他表示明天将前来收获虾和小鱼。我们踩着大石头跨过溪流,一个接近80度的大坡挡住了去路。大叔将粗麻绳的一头系在树干上,我抓着麻绳的另一头,脚在潮湿的泥土上打着滑,用尽全身的力气将自己送上了坡顶,很不幸,此时麻绳应声折断。
好不容易攀至一大片空地,拖家带口的伙伴们早已筋疲力竭。我们在海默和大叔的指导下捡来了大批干柴,为木炭助燃,在炭火上架起了铁丝网和铁盆,准备野炊。
丛林中飘起了阵阵炊烟,与阳光一起,融为了上帝之光。
大叔走到溪边,顺手捞起了一条鱼,在鱼的表皮上撒了厚厚的一层盐。面对大家对于不用刮鳞和挖去内脏的质疑,他表现出了原住民的洒脱“盐会帮助鱼鳞脱落,内脏嘛,你们不吃不就行了。”我们这群在城里对食物要求十分精细的温室花朵不禁对此大为吃惊。
别有一番风味的野炊不乏佳肴。鲜笋排骨汤、烤鸡、烤鱼、烤飞鱼卵香肠、野菜鸡蛋面、糯米饭……其中鲜笋、野菜和鱼都属于就地取材。海默说,野山本不生竹笋,我们吃到的都是阿美族人自己种的,部落的每一片山林都各有所属。
下山之路难过于上山,不过以直接从高坡上以滑土的方式滑下似乎简便许多。
经过又一番有趣的野山跋涉,大海娇羞着从林间探出了笑颜,意味着我们一行人的已经走到山脚下。原住民大哥及同行的学长帮助每个人从近两米高的围墙上翻下,在视野重获开朗的那一刻,旅行结束了。
在回火车站的花莲客运上,我望着窗外绵延的太平洋,心中满是不舍。我渴望留在这里,抛下一切世俗的目光,过一种最简单原始的生活。我愿意了解原住民的文化和坚持,跟随他们约会最真实的大自然,忘记现代文明带来的一切复杂困扰。爱了,走了,期待有个美好的如果,再见了。
我是一个在台湾已有一年半生活经验的陆生。阿里山、日月潭是语文课本中的台湾;夜市美食、海岸风光是普通游客眼中的台湾。我的台湾是夏天尾巴上摇摆的周末——我从淡水小镇沿河一路骑自行车到20公里开外的天主教辅仁大学,一路阳光明媚、风吹麦浪。错过了颇负盛名的辅大冰淇淋,却赶上了辅大圣诞树的笑面相迎;我的台湾是追寻海风的足迹——绕过三三两两的渔人杆头,在临近出海口的防波堤上静矗,聆听惊涛拍岸,遥望千里外的家。夜半,码头乐队即兴演奏,提琴与吉他在吟唱,夜航的渔船灯火在黑夜中悠然起舞。彼时天地宽广,友谊绵长。一切情绪吹散在风里,漂流向远方。可我更想认识的台湾,是东部原始丛林深处唱着山歌打猎的人,是嚼着槟郎出海打渔的人,是活得简单、与大自然没有隔阂的人——原住民。
台北人海默帮我实现了这个梦想。
Day1——静浦皮筏、射箭、音乐晚宴
12月17日凌晨,台湾铁路官网开始发售跨年四天长假期间车票,一瞬间被一抢而空。在台湾旅行时要抢票的朋友一定要小心,台湾没有我们的黄金周,所以每个三到四天的小假期都是旅游黄金时段,车票的购买惨烈到PK网速。我们十人被迫在去程分成了两班不同的火车——六人坐普悠玛号快车,四人坐自强号慢车老台铁。其实慢车不过比快车慢上一个半小时,且快车驾驶时常极度不稳,让人产生强烈的眩晕感,倒不如慢吞吞的老台铁舒适。自强号老台铁唯一的大缺陷是座椅背后没有桌板,吃饭以及放置随身物品有所不便,但前后座椅之间有足够的空地,还算舒适。
我们仅仅自己解决了车票问题,其他诸如民俗预订、在地伙食全权交给当地领队海默负责。我们从海默列举的游乐项目中选择了“潮间带采集”、“麦饭石火锅”、“溯溪”、“出海口划皮筏”、“射箭”这几个项目,想做一种最原生态的旅行体验。
1月2日上午10点半,搭乘普悠玛号的先遣队先行到达花莲火车站,12点,自强号上的另四人到达,拉着行李一路小跑追上了花莲县内客运,另花了一个半小时,才从花莲北边的火车站抵达南部的石梯坪。花莲山路崎岖,客运不舍得减速,将近两小时下来,没睡着的人都受尽晕车的困扰。同行的朋友说,旅行不可能不吃苦,但只要这段旅程足够精彩,我们只会记得它的甜。
海默已在石梯坪游憩区车站迎接我们。他把我们带到往南几步之遥一家民宿。
面向马路的木屋是艺术家夫妇开的画廊,与之相接的一桩木屋是他们的咖啡厅。其中六人就睡在画廊的阁楼里。同一院内有一桩两层小白楼,二楼住着嚼着槟郎的主人大妈,一楼有两间宽敞的双人房。海默说这里尚未完全开发成真正的民宿,你们四位今晚就当睡在朋友家。“朋友家”陈列着“槟郎大妈”之子专业书籍、空中悬挂着数块奖牌,房间好像北京奶奶家80年代的老房子。
民宿对面有一家略显简陋的餐厅,招牌是烤飞鱼。部落的人们捕获因游速太快而撞晕在礁石上的飞鱼,将其内脏和眼睛挖掉,用铁丝勾住鱼眼眶将其晒干、腌制。吃的时候捏住飞鱼坚硬的鱼尾,蘸上椒盐儿,好一根纯天然的鱼串。飞鱼肉质坚韧,有嚼头,配上乡村腊味腌制的做法,令人垂涎三尺。
这家另一道特色菜是飞鱼卵香肠,味道不多说,我们每对儿多花了人民币50元买它当作夜宵。
酒足饭饱,我们继续南下。由于天气寒冷,说好的交通方式——沙滩越野车变成了厢式货车,条件艰苦了点儿,但也是乐趣十足。我们一路跟尾随的车打招呼,号称警车也不放过,这让海默大为紧张。其实这个交通方式并不危险,当地的司机驾驶非常温和,从石梯坪到静浦的路也不算崎岖。
静浦——太阳的部落,离台东仅有两公里,是阿美族人的天下。我们首先在出海口体验了皮筏。记得《爸爸去哪儿》第二季多多一个人乘竹筏不小心漂到海上,黄磊奋力划皮筏追赶的画面吗?没错,我们在同样的地点,演绎《男票去哪儿》。
原住民教练大哥指挥了好几轮激烈的竞赛,大家随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到游客中心休息,听海默讲了阿美族与清政府统治抗争的故事。过去,清廷官员来这里体察民情,却对阿美族原住民态度恶劣。有位官员甚至对阿美族人力车夫恶言相向、拳打脚踢。人力车夫忍无可忍,将官员抛下山崖。两位车夫犯下大错之后,惊慌失措地逃走了,此事却惊动了清廷。政府官员派人寻找无果,于是放出狠话——如果找不出这两个人,就把村里的男人都杀掉。阿美族人害怕,渐渐地偷跑出部落,致使这里的群族人越来越少。事件平息之后多年,人口才开始慢慢回升。
“原住民对部落首领的崇敬与服从是至高无上的,”海默说,“《赛德克巴莱》里有侮辱原住民的情节——原住民反对首领,这是不可能发生的。而且对原住民来说,这就是侮辱。”
在当地政府为静浦精心修筑的原住民文化宣传大厅里,悬挂着一张花东地区巨大的部落分布图,每个地方都有个十分拗口且看似从外文音译过来一样的名字。“这些都是人名”,海默说,“部落是非常好战的,如果别的部落有个人冲进这个部落,这个部落就要杀死他,并把杀死他的地方以他的名字命名。”
时光终于消磨到了晚饭时间。我们来到一家和船相关的主题民宿用餐,刺身、烤全鸡、秋刀鱼……算是一次丰盛的晚宴了。
在我看来,这家民宿餐厅的特色不在美食,而在音乐。民宿前老板以及现任员工会在客人用餐期间放下手头工作,为客人表演阿美族民间音乐。老板喜欢吉他弹唱,在那听不懂的神秘语言哼唱间,颇有种胡德夫的韵味。部落的民谣带着海风的清新,又不失丛林的力量。
D2——石梯坪观海、潮间带采集、麦饭石火锅
太平洋海岸的晨光大好,享用过带着海盐味的早餐过后,海默牵着自家的斗牛犬带我们去民宿西边的海岸线走走,民宿里一只叫“瓦柱”的狗兴致勃勃地跟上了我们的队伍。“瓦柱”在阿美语里,是“狗”的意思。
灰白色的火山碎屑岩绵延海岸线足有一公里,堆积有两三米高,形成一节一节石阶状,攀至岩顶,壮阔的天际线尽收眼底。由于台湾东、西海岸岩石种类不同,海洋呈现出的颜色也不同。相较于铁青着脸的肃穆的西岸的海,太平洋的蓝是一种温和的蓝、敞开了胸怀的蓝——让人无时无刻不有投入其中的欲望。蹲在海边的细碎的礁石上,所观犹如浮潜,鱼儿游弋在海藻珊瑚间,游人与蓝天亦在碧海上留下倩影。
下午在海岸咖啡馆与热情的原住民老板攀谈过后,赶在潮水大幅袭来之前,海默带我们来到一片礁石海滩,采集海发菜作为我们的晚餐。经领队一番指点,我们惊奇地发现,爬满整片礁石的绿丝状海菜即为海发菜,但这和大陆人所认为的破坏环境的发菜完全不属于同一物种。多数裸露在空气中已久的发菜已经枯干,变成红褐色,但新鲜的发菜呈青葱的翠绿色,毛茸茸的,手感讨人喜爱,却不能一次摘个痛快,因为每块礁石上附着的发菜数量都十分有限。原住民大哥一下午工夫采集一个A5大小塑封袋的发菜,海默说,这袋在外足足可以卖到上千台币。
潮水来袭,我们一伙人落荒而逃。路过又一片浅滩,潮水卷起大量的肺鱼——一种即使脱离水也可以呼吸的鱼,它们在礁石上密密麻麻地爬行,有的被翘首等待的渔民捞起。“这边还有一种小海蟹,它们在白天反应敏锐,跑得快,不好抓;但是在晚上,它会呈现假寐状态,用手电突然照它,它会傻在那儿,反应不过来,这时就是渔民抓蟹的大好时机。”海默说。
夜幕就要降临,我们南下至静浦部落出海口,那里堆积着大量石头。原住民大哥带我们采集麦饭石,作为加热晚餐火锅的原料。麦饭石是一种底色为灰色、花色呈五颜六色杂乱斑点状的石头,放入火中,使其烧至燃点,再将其放至竹筒中将水和食物加热。我们所需的麦饭石差不多手掌大小,不能太大,否则石头会在火中爆炸,不能太小,否则起不到加热的作用。
相较于第一天晚上的“盛宴”,今天的晚餐简单很多。一杯小米酒、一条煎鱼、一袋糯米饭、一碗腌制咸山猪肉以及仅涮有鲜虾、高丽菜和发菜的麦饭石火锅。有点像日式的怀石料理,锅中有暖石,腹中有饿感。
Day3——野山野炊
海默经一天半时间对我们的观察,决定带我们去一座不太陡的野山上溯溪,由于冬天天气寒冷,我们不能下水,没有做真正意义上的溯溪,不如把今天的行程叫做沿溪爬野山。
花莲的山从海底直冲上天,在青山碧海恬静唯美的外表下,埋藏着生存竞争的残酷、丛林打拼的野性。海默所说的“不陡的野山”随处可见45度以上的陡坡,原住民大叔带队用山刀开路,不少女生都需要男友的连拖带拽。海默将一个圆柱体三层网扔进溪水,他表示明天将前来收获虾和小鱼。我们踩着大石头跨过溪流,一个接近80度的大坡挡住了去路。大叔将粗麻绳的一头系在树干上,我抓着麻绳的另一头,脚在潮湿的泥土上打着滑,用尽全身的力气将自己送上了坡顶,很不幸,此时麻绳应声折断。
好不容易攀至一大片空地,拖家带口的伙伴们早已筋疲力竭。我们在海默和大叔的指导下捡来了大批干柴,为木炭助燃,在炭火上架起了铁丝网和铁盆,准备野炊。
丛林中飘起了阵阵炊烟,与阳光一起,融为了上帝之光。
大叔走到溪边,顺手捞起了一条鱼,在鱼的表皮上撒了厚厚的一层盐。面对大家对于不用刮鳞和挖去内脏的质疑,他表现出了原住民的洒脱“盐会帮助鱼鳞脱落,内脏嘛,你们不吃不就行了。”我们这群在城里对食物要求十分精细的温室花朵不禁对此大为吃惊。
别有一番风味的野炊不乏佳肴。鲜笋排骨汤、烤鸡、烤鱼、烤飞鱼卵香肠、野菜鸡蛋面、糯米饭……其中鲜笋、野菜和鱼都属于就地取材。海默说,野山本不生竹笋,我们吃到的都是阿美族人自己种的,部落的每一片山林都各有所属。
下山之路难过于上山,不过以直接从高坡上以滑土的方式滑下似乎简便许多。
经过又一番有趣的野山跋涉,大海娇羞着从林间探出了笑颜,意味着我们一行人的已经走到山脚下。原住民大哥及同行的学长帮助每个人从近两米高的围墙上翻下,在视野重获开朗的那一刻,旅行结束了。
在回火车站的花莲客运上,我望着窗外绵延的太平洋,心中满是不舍。我渴望留在这里,抛下一切世俗的目光,过一种最简单原始的生活。我愿意了解原住民的文化和坚持,跟随他们约会最真实的大自然,忘记现代文明带来的一切复杂困扰。爱了,走了,期待有个美好的如果,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