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怂不能怨时代-《亲爱的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观后感
今天看了本校剧社邀请上海戏剧学院的同学演出的《青春残酷游戏》(又名《亲爱的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剧本写于80年代的苏联,经过了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的同学改编。这部话剧讲的是四个学生打着给单身中年女老师过生日的幌子,想把自己糟糕的考试卷换掉谋求好的毕业成绩,一个老师和四个学生之间的针锋相对斗智斗勇的故事。最后的结尾,学生们彻底疯狂,老师在崩溃中屈服交出了保管试卷的钥匙。
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是中年女教师的名字,整部戏剧中她的名字反复被学生提及,后面必定跟随着层叠的殷切或赤裸的威胁,其他四个学生,三位男生一个出身底层,一个很有背景,一个出身知识分子家庭,女生是知识分子家小孩的女友。不用说,这样的安排极具象征意义,任你来自社会的任何一个阶层,现代社会的浪潮都会保证你冲到老师面前。因为这种必然性教师的职业总带有一丝神圣和权威的色彩,而社会的浪潮浩浩汤汤,教师在里面可以当几个漩涡的中心,却当不成决定路径的源头。
这个话题古老又新鲜,教师教导的法则落后于时代,外面的世界遵循残酷的丛林法则,温良恭俭让当然是合适的伪装,真善美则是空洞的符号。
问题在于,和现状不同除了落后还可能是超前,也可能是改良。如果你不幸生在了一个全民喜欢打架的时代,学校的老师又应景地教会了你许多的格斗技术,那你还是免不了在社会的丛林里斗个头破血流,还只能埋怨自己拳术不精。若是受教了保命的伎俩和疗伤的手段,那反而能灵活的在社会中获得一个不错的位置。每个时代都有心急的同学以为保命的伎俩就是更快的出拳或是开溜,这就凸显出知识经验的积累和传播同样重要,而后者更是一门艺术,如何安抚人性的心急。其实一点也没错,残酷的丛林社会就是喜欢打架,而现在这个社会早已演进出比出拳更狠的斗殴方式。
社会的改变有两种,一种是具体的组织形态的变化,既可能进步也可能倒退;另一种则是变化规律本身的演进,和时间的箭头保持一致的方向,无所谓对错之分,这才是真正无情的社会的浪潮。学生们的根本缺陷在于,他们被前一种眼花缭乱的改变迷昏了头,心理学上把能不能延迟享乐看成成熟的标志,学生们抵不住放弃启动大脑带来的那一丝安逸。用口语来说就是,怂了。
前面说了,社会演进无对错之分,只有一个方向,可是带来的后果是利弊都有的。以前苦一点的日子,比如戏中怀念的*六十年代*,条件比较严苛,软弱的怂的个体就直接被浪潮抛弃了,活下来的都是有能耐的,所以常有严峻的时刻反而衬出人性的光辉和伟大,当然也有纯粹的大奸大恶为非作歹的,不过如果它们的量太多,自身也会相互淘汰筛选,数量存在着负反馈的制约,反而光辉的多了,好人多了,黑暗的成分少了一点,社会的形态也就向进步的方向走。至于规律本身,恶汉们到底是拳脚相加还是刀枪相向,说到底也是科学家们对生产力探索的结果,无关乎恶汉本身,也不是高尚的医生们所真正关心的。
道理其实已经讲清楚了,丑人多作怪,怂蛋逼急了一样可怕。
苏联选择了自我爆炸,多灾多难的俄罗斯人民和其他我不熟悉的其他前苏联人民走向了一层更加赤裸和原始斗殴丛林,本剧作者的祖国和批判的体制都已成过眼云烟。我们眼前的世界也好不到哪去,本校教授中国文学传统的才子教授不停的疾呼拒绝和当下妥协,要回归永恒的精神王国,当然这也是一种怂,就像本剧里的老师一般。你不能只说不,不能满足于当安提戈涅(尽管牺牲是成圣的捷径),还得有自信对着冲动和故作老练的学生摆出长者的姿势水平,自信地说出我不知道比你们高到哪里去了。不过以我的愚见,这样的老师不好找,老师自己也要学会当学生,不是么?
当然,要是你乐意当个体格健壮的怂蛋,享受浪中搏击的乐趣,那当我没说。医生们反正也不会多收你钱,医患关系还是那么紧张。
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是中年女教师的名字,整部戏剧中她的名字反复被学生提及,后面必定跟随着层叠的殷切或赤裸的威胁,其他四个学生,三位男生一个出身底层,一个很有背景,一个出身知识分子家庭,女生是知识分子家小孩的女友。不用说,这样的安排极具象征意义,任你来自社会的任何一个阶层,现代社会的浪潮都会保证你冲到老师面前。因为这种必然性教师的职业总带有一丝神圣和权威的色彩,而社会的浪潮浩浩汤汤,教师在里面可以当几个漩涡的中心,却当不成决定路径的源头。
这个话题古老又新鲜,教师教导的法则落后于时代,外面的世界遵循残酷的丛林法则,温良恭俭让当然是合适的伪装,真善美则是空洞的符号。
问题在于,和现状不同除了落后还可能是超前,也可能是改良。如果你不幸生在了一个全民喜欢打架的时代,学校的老师又应景地教会了你许多的格斗技术,那你还是免不了在社会的丛林里斗个头破血流,还只能埋怨自己拳术不精。若是受教了保命的伎俩和疗伤的手段,那反而能灵活的在社会中获得一个不错的位置。每个时代都有心急的同学以为保命的伎俩就是更快的出拳或是开溜,这就凸显出知识经验的积累和传播同样重要,而后者更是一门艺术,如何安抚人性的心急。其实一点也没错,残酷的丛林社会就是喜欢打架,而现在这个社会早已演进出比出拳更狠的斗殴方式。
社会的改变有两种,一种是具体的组织形态的变化,既可能进步也可能倒退;另一种则是变化规律本身的演进,和时间的箭头保持一致的方向,无所谓对错之分,这才是真正无情的社会的浪潮。学生们的根本缺陷在于,他们被前一种眼花缭乱的改变迷昏了头,心理学上把能不能延迟享乐看成成熟的标志,学生们抵不住放弃启动大脑带来的那一丝安逸。用口语来说就是,怂了。
前面说了,社会演进无对错之分,只有一个方向,可是带来的后果是利弊都有的。以前苦一点的日子,比如戏中怀念的*六十年代*,条件比较严苛,软弱的怂的个体就直接被浪潮抛弃了,活下来的都是有能耐的,所以常有严峻的时刻反而衬出人性的光辉和伟大,当然也有纯粹的大奸大恶为非作歹的,不过如果它们的量太多,自身也会相互淘汰筛选,数量存在着负反馈的制约,反而光辉的多了,好人多了,黑暗的成分少了一点,社会的形态也就向进步的方向走。至于规律本身,恶汉们到底是拳脚相加还是刀枪相向,说到底也是科学家们对生产力探索的结果,无关乎恶汉本身,也不是高尚的医生们所真正关心的。
道理其实已经讲清楚了,丑人多作怪,怂蛋逼急了一样可怕。
苏联选择了自我爆炸,多灾多难的俄罗斯人民和其他我不熟悉的其他前苏联人民走向了一层更加赤裸和原始斗殴丛林,本剧作者的祖国和批判的体制都已成过眼云烟。我们眼前的世界也好不到哪去,本校教授中国文学传统的才子教授不停的疾呼拒绝和当下妥协,要回归永恒的精神王国,当然这也是一种怂,就像本剧里的老师一般。你不能只说不,不能满足于当安提戈涅(尽管牺牲是成圣的捷径),还得有自信对着冲动和故作老练的学生摆出长者的姿势水平,自信地说出我不知道比你们高到哪里去了。不过以我的愚见,这样的老师不好找,老师自己也要学会当学生,不是么?
当然,要是你乐意当个体格健壮的怂蛋,享受浪中搏击的乐趣,那当我没说。医生们反正也不会多收你钱,医患关系还是那么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