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 | 边塞,长歌。(二)
{ 莫高窟,飞天的故乡。}
因为两年前错过了敦煌,这个秋天,我又义无反顾地坐上了从兰州开往敦煌的火车,K9667,过夜的火车,夕发朝至。
旅行中,我很喜欢坐夜里的火车。躺在摇摇晃晃的车厢里,寂静的夜里只有那咣当咣当的声响,漆黑的窗外偶尔闪过一点两点的灯光,就像是躺在婴儿时的摇篮里。而当天亮起的时候,便到达了前方那个未知却憧憬的目的地。
火车晚点了20分钟,下车时,太阳正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敦煌火车站很小,却很新很干净,正门是雄伟的城门式,让到达的游客第一眼便有了一种沉甸甸的悠远的历史感。
约好的司机王师傅早早地举着牌子在车站门口等我们了。不多久,此行见到的最后一个小伙伴——前一天直飞敦煌的粒粒也打的从市里过来了。
天色渐渐亮起,王师傅驾车带着我们快速地奔驰在空旷的公路上。这里比兰州更干燥,黄沙漫漫,映入眼帘的只有戈壁和荒漠,一望无际。
到达莫高窟时,太阳刚升到半空,在西北的蓝天下,火辣而热烈。大泉河的水已经枯了,露出纹理曲折的河床。河对岸的北窟连绵密集,如同一个个打开的窗户,土黄的山崖被朝阳斜照得通红。走过石桥,走过白杨树和松柏的林荫道,前方映入眼帘的,便是我心心念念的在图片上见过无数次的写着“莫高窟”三个字的木牌坊和密布着一个个石窟的垂直崖壁。
敦煌莫高窟,这个伟大的闪亮的字眼,已在我的脑海里回荡了多久?从小时候在邮票上看到那优雅的飞天,到后来学习中国的三大石窟,那些精美绝伦的壁画和彩塑便一直叫我心驰神往。后来,我去了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却一直等到这么多年后才来到这位于遥远的西域边陲的莫高窟。
莫高窟有编号的洞窟共有492个,对游客开放的洞窟大约为30-40个。为了保护有序地进行参观,游客被分成20人左右的一组,每人发一个语音导览器,由景区讲解员带领进入洞窟,讲解员会自由选择组合10个各朝代有代表性的洞窟。虽然大部门洞窟的门都严严实实地关着,但就是讲解员领我们进去的几个石窟,就足以叫人惊叹。而得益于现在数字化的建设,每个洞窟门口都有可扫描的二维码,可以在手机上看到窟内景致并收听介绍,包括那些关着门的洞窟。但是,请记住,一定,一定不要用你的手机或相机拍摄洞窟,任何一次拍摄,都会对这些人类的瑰宝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和破坏。
讲解员小姐打开洞窟铁门的锁,推开那道厚重的门。明暗的交错,时空的交错,久违的敦煌,久违的莫高窟,那一尊尊走过了漫长历史岁月的彩塑,那高大的只能仰视望之的大佛,那圆寂涅槃闭目祥和的卧佛,那拈花微笑的东方蒙娜丽莎,那铺满整个洞窟壁画上的贴金万佛图,那色彩华丽花纹繁复的藻井和人字披,让我们仿佛跌回到千年之前。
你看那菩萨微微上扬的嘴角,好像真的能让人的内心感受到喜悦和平和;你看那沙弥垂落的衣褶和轻柔的腰带,好像真的是被风轻轻吹起;你看那飞天反弹的琵琶,好像真的有乐声随着风飘进耳廓里;你看那布满四壁的精美绝伦的壁画,好像真的在讲述着一幕幕古老的故事和传说……目之所及,耳之所闻,无法不叫人对佛教的大义产生无限敬畏,更对祖先们的智慧和技艺叹为观止。
在这里,眨眼是如此的浪费,因为我不想错过洞窟里的一分一秒;在这里,呼吸又是如此矛盾,如果可以,我多想能屏住呼吸,不愿让它们再受到一丝一毫的破坏。
十个洞窟的参观结束得如此快速,我和同伴们流连在洞窟外,久久不愿意离开。西北的蓝天下,初秋的艳阳依旧热辣辣地照在我们身上,白杨树浓密的叶子被风吹动,沙沙地闪着白晃晃的光晕。而隔着大泉河遥遥相望的,就是著名的三危山。据载当年,一位法号乐尊的僧人途径此地,忽见河对岸的三危山“金光万道,状若千佛”,顿觉这是个佛地,便在崖壁上开凿了一个供奉佛祖的洞窟。那是公元366年,从此,从北朝十六国到隋唐,从五代到宋元,莫高窟起起伏伏,几经兴衰,在岁月的长河里逐渐形成一座举世无双的艺术宝库。
依依不舍地离开石窟,沿着原路来到敦煌石窟文化保护陈列研究中心。在这里,重读尘封的历史记忆,石窟艺术背后的故事通过那一张张黑白的照片和朴素的文字展现在我们眼前。莫高窟的文化价值和祖先们高超的技艺叫人惊叹不已,而莫高窟在那一段岁月里经受的坎坷又是如此地叫人心痛,曾几何时,珍贵的瑰宝流落海外他乡,脆弱的文物在社会动荡中饱受磨难和破坏。唯能庆幸的是,有一群有识之士在风雨飘摇之中选择留在了荒凉干燥的大西北。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步履维艰地修建防沙工程,一点一滴地修复受损壁画。是一代又一代考古人的忍耐与付出,才保住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美丽宝藏。走在陈列厅里,这样的感动或揪心绝不亚于石窟里那些彩塑壁画带给我的震撼。
我坐在陈列馆外,静走到我身边,说到:“你有没有看到那些修复人员用针筒注射来修复病害的壁画,原来我们真得无法想象保护修复工作的缓慢和艰巨。”
我点头,只觉得内心无比的沉重。
神秘的敦煌,历史的宝藏,我在内心祈愿,只希望它们能留存得久些,更久些。
{ 春风几度玉门关。}
我们在午饭后驱车前往玉门关长城遗址。一路西行,放眼望去,漫漫黄沙,无边戈壁,只有稀稀疏疏的低矮的灌木丛,在午后亮得发白的蓝天下更显得广袤却寂寥。
丝绸之路、河西走廊、塞外、西域、羌笛、驼铃……所有与之有关的词眼都在这幅景象前不停地跃入我的脑海,仿佛那带着沙子味道的风都在絮絮地讲述着这里曾发生过的故事。
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了一条从中原通往西域和欧洲的丝绸之路,到汉武帝在敦煌设郡修筑长城和关隘,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逐渐成为丝绸古道上的咽喉锁钥和军事重镇。敦,大也,煌,盛也,这个名字就是这里曾经繁华盛极的写照。东进西出的人们在这里聚集、停留,从西域来的胡商与中原的商客在这里进行丝绸、瓷器、驼马、粮食的交易,商旅云集,驼马不绝,市集繁荣,绿洲敦煌成为西北边陲上最繁华的贸易中心。与此同时,中原的文化、中亚西亚的文化、印度的佛教文化也在此汇聚、交融,达到空前的兴盛,佛教洞窟一个一个被开凿出来,传教的大师在这里讲经说法……
车速减缓,我一个回神,眼前的景象仿佛海市蜃楼般蓦地消失。王师傅把车停下,对我们说道:“那就是大方盘城。”
我侧头望去,公路左侧,空旷的荒野上矗立着一座残损的城墙遗址,那就是被叫做大方盘城的“河仓城”。我们走向那黄土夯筑的断壁残垣,远远望去,还可见长方形的轮廓,但大段大段的墙体都已颓塌,即使那依然巍立不倒的城墙和角墩却也已被千年的风沙磨蚀得千疮百孔裂痕斑驳。这座原本隐匿在疏勒河台地上的河仓城,曾是玉门关长城防线上最重要的军需仓库,是玉门关、阳关一带的守军最重要的给养来源。而现在,疏勒河的径流早已枯竭在这一片戈壁沙漠里,曾经看护仓库的烽火台早已坍塌在历史的尘埃里,只留下河仓城巨大却伤痕累累的躯体,如一位年迈枯槁的老者寂寥孤独地守在这漫无人烟的边塞之地。
离开河仓城不远,就是玉门关和汉长城的遗址。从春秋战国起,中原皇朝就开始修建长城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而汉代,就是历史上大规模修建长城的朝代之一。西汉初年,占据河西的匈奴屡屡进犯汉朝北部边界一带,至汉武帝时,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几次北征匈奴,终于把匈奴逼到了大漠之北,将敦煌和河西走廊收回西汉王朝的版图之内。此后,汉武帝在这里移民设郡,屯兵戍守,修建长城,并在西部设立了阳关和玉门关。
我站在汉长城边,好奇地注视着城墙上粗糙的沙砾痕迹和独特的分层。敦煌一带的汉长城大都修建在戈壁腹地,守兵便利用当地的砂砾、碎石和红柳、芦苇等植物枝条层层交叠夯筑,一层砂砾一层柴草地修筑城墙。两千多年的风雨剥蚀后,即使砂砾和芦草因不同程度的磨蚀和风化而呈现出明显的分层,高高低低,时断时续,但坚硬的墙体依然巍然地屹立在这道边塞上,残留的烽燧依然高高地兀立在城墙之间,而昔日玉门关四四方方的墙垣依然孤独而桀骜地伫立在那一片戈壁滩的风沙之中。千年的寒暑,朝代的更迭,历史的长河淹没了多少英雄和传说,戍边的战士早已不在,入侵的铁骑早已不在,可它们却一直都在,仿佛要永远地守卫着这一片土地,这里的人民。
登上玉门关后的高台,向西远眺,红柳丛丛、芦苇摇曳,荒草无边,大地和天空一样辽远。曾经,这里有一条通往西方的道路,驼队络绎、商旅云集、车马喧嚣……
千年的风拂过我的脸庞,仿佛还能听见驼铃悠悠的声响。曾经的辉煌曾经的繁华无双如今都只剩下一掊黄土残垣。长草蔓蔓,只有黄沙还在唱着那首“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鸣沙山月牙泉,沙漠的媚眼。}
即使昨晚半夜才睡下,早上5点,我们就要起床了,青旅的小院依然静悄悄的,黑丝绒般的天幕,繁星闪烁,像撒了一天空的碎钻。
月泉山庄就是鸣沙山脚下,但是夜色里,我们完全摸不清方向,周围是树林和瓜田,不知道哪一条才是通向鸣沙山的路。
远处响起驼铃声,随即就是驼蹄哒哒哒的有节奏的脚步声,我们知道那一定就是去鸣沙山的驼队了。我们想起网上流传的鸣沙山逃票攻略,就是从骆驼厩里进去。静说我们跟着骆驼队走,是不是正好可以去到骆驼厩里。可是我们的设想立刻就被推翻了,因为下一秒钟驼队就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还没等我们转身跟上它们,它们早已一路小跑地把我们拉开了好远好远。
最后只得依稀地按着昨天王师傅跟我们说的路线摸索着走到大马路前,而前方那在夜色中灯火通明的,正是鸣沙山的售票处和入口处。
眼睛已经适应了夜色,暗夜里隐隐约约能看到近处的沙山连绵起伏的轮廓,往上延伸的沙脊线上已经被来得更早的游客踩出了脚印,我们踩着前人的脚印,可还是走一步,滑半步,爬得极其缓慢而艰难。
慢慢地,漆黑的天空已转成了墨蓝色,沙山的尽头现出一道鱼肚白。往回看,后方的敦煌城灯光点点,笔直方正的道路和城市包围在沙漠的绿洲之中。
好不容易爬上了一座沙山,很多人已经沿着沙坡坐下了,对着东方开始等待日出。可我们还是觉得不够,于是沿着拐着弧度向上的沙脊继续上爬。
天渐渐亮起来了,我们找了一片正对着东边的沙坡坐下,静静地望着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前方的沙山连绵起伏,曲线悠扬,可西北的太阳似乎在跟我们开玩笑,明明天色已经大亮了,可它还是不愿现身。周围的人有些叹息,有些疑惑,有些失望,就在大家纷纷收起三脚架站起身准备离开时,远处层层叠叠的沙山后蓦地露出了一小点通红。离开的人立刻跑了回来,大家都欢呼雀跃起来。那一轮圆圆的红日在优美的山脊曲线后徐徐上升,像一颗通红的咸蛋黄,红光万丈,天空被染红了,沙山被染红了,前面山脊上站着的人在这一片红光里都成了一道道清晰的剪影。
我们沐浴在红色的晨光里,沿着山脊继续往后走。正下方,在两座沙山间的凹谷里,静静地卧着一汪碧水,水面弯曲如一弯新月,哦,那就是歌里的月牙泉,传说故事里的月牙泉,我曾想象过无数次的月牙泉。
初升的太阳被高高的沙山遮挡,月牙泉就像躺在沙山的怀抱里,安安静静地还未醒来。我坐在沙山上,望着脚下的月牙泉,掬一捧细沙,又任它们快速地从指间流走。传说鸣沙山的沙子有五种颜色,可我仔细地看来看去,明明就是乳白、浅黄的色彩啊。阳光渐渐地从我的身后跃上来,照到了我前方的沙山,光滑的沙面就像细腻的绸缎,晶莹的石英沙粒在日光下闪闪烁烁,变幻出奇妙的色彩,我恍然,那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五色沙!而被沙山拥着的月牙泉随着光线的移动,好似也缓缓睁开了眼睛,清澈的泉水碧绿如翠,就像一枚精致秀气的月牙形翡翠项坠落在了金色的黄沙间。
静精力充沛,又沿着沙山往更高处爬去了,劲哥和粒粒沿着弯曲平缓的山脊线慢慢往下走。我想偷懒,直接沿着陡坡往下走。鸣沙山的沙峰果然以陡峭著称,将近60度的斜坡,我几乎是平行于地面,觉得自己简直像个蜘蛛人,但还是尽量将身子后倾,确保双脚不脱离了地球引力。几乎每一脚踩下去,沙子都没到了脚腕,高帮的靴子里早已灌满了沙子。我干脆坐在沙坡上,微微用力,快速地向下滑去,身下的沙子和我一起往下流动,竟发出呜呜的鸣响,宛若空竹呜咽。据说如果很多人一起从沙山上滑下去,会巨响如雷,那么当年汉朝大军和匈奴铁骑在边塞大漠交战时,马蹄隆隆,战鼓擂擂,旌旗蔽日,飞沙走石,连黄沙都为之咆哮,又是何其的惊天动地,悲壮而惨烈。
我滑到山下,一脚深一脚浅地踩着细软的沙子走向月牙泉。晴空万里的蓝天下,那汪泉水绿得更深了,泉边芦苇丛生,被秋风染成了金色,大簇大簇地摇摇荡荡。这一弯深藏在沙山之中的碧泉,千百年来,任流沙滚滚黄沙飞扬,却始终不能将它吞噬。泉水与沙山相依相伴,这种独特的共存不由地也给它们添了许多神奇的神话和传说。
水平无澜,月牙泉如一面镜子映着金色的沙山,映着飘扬的芦苇荡和高高的木塔。这绿意盎然的天地,不由地让我迷惑,我真的是在西北的大漠里吗。
临近中午的日光刺得我有些晕眩,远远地,耳边好像传来悠扬的歌声:“就在天的那边很远很远 / 有美丽的月牙泉 / 她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 / 星星沐浴的乐园/ 从那年我月牙泉边走过 / 从此以后魂儿绕梦牵 / 也许你们不懂得这种爱恋 / 除非也去那里看看……”
{ 榆林窟,低调的尊贵。}
敦煌至瓜州的公路延伸在广袤而苍凉的大地上,荒漠上红柳丛生,远处是连绵的山岭,青黑色,寸草不生,深而密集的褶皱就像老人苍老的布满皱纹的脸。
车行至踏实河边平坦的高崖上,峡谷里河水奔流,河边树木零星直立,东西两岸高数十年的峭壁陡直耸立,那陡崖上一个挨着一个的如小窗户似的洞窟,就是敦煌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
榆林窟同属敦煌研究院管辖的敦煌石窟。不似莫高窟那么名声在外,坐落在榆林河(踏实河)峡谷峭壁上的榆林窟更像是养在深闺人未知,但其现存的唐、五代、宋、西夏、回鹘、元、清等时代的43个洞窟,4200多平方米壁画,250多座彩塑的价值却是敦煌石窟艺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沿着石砌台阶走到踏实河边,相比于莫高窟已经成为一个人头涌动的典型景点,榆林窟更像一个不受外人干扰的研究场所,简单的土浆色的几间土房,窗前摆着沙土样本,几个工作人员,游客也寥寥无几,在踏实河边的榆树林的掩映下显得愈发地幽静。
讲解员是个戴着眼镜的文静而朴素的姑娘,听口音似乎不是西北人。不像莫高窟里要用耳麦听讲,这里更是面对面的讲解,有疑问的地方可以随时和她交流。这里的讲解员并不像简单的讲解员,更像是充满学术范儿和理想主义的研究者,说到那些壁画举世无双的艺术价值,她的语气是骄傲而兴奋的;说到佛教的教义和典故,她的语气又充满了哲理和思考;说到这些洞窟曾经遭受的破坏,她的语气里又充满了愤慨和难过。游览中,我们还看见了另外的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带着野外考察的深色宽沿帽,晒得黑黝黝的,在石窟里打着手电查看着壁画,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不管是讲解员,还是文化保护研究员,从他们身上,我能深深地感受到他们对这些石窟壁画发自内心的热爱。如果不是这样的热爱和执着,他们又怎么能在这般干燥贫瘠荒凉的西北荒漠里一呆就是一辈子呢。
榆林窟尤以壁画著称,是仅次于莫高窟的壁画艺术宝库,除了特窟第2窟的“水月观音”,特窟西夏第3窟的“普贤变”、“文殊变”、“千手观音”、“唐僧取经图”、特窟第25窟的“弥勒净土变”、“西方净土变”、“观无量寿经变”壁画等,第4窟的“灵鹫山说法图”、第15窟、第16窟的瓜州节度使曹氏家族的供养像、五代第33窟的“降魔变”壁画、第6窟高25米的唐塑大佛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观赏价值、佛学和历史研究价值。
午后的日光在茂密的榆树叶间闪烁跳跃,这是这片山崖河谷里最珍贵的绿色。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我们坐在踏实河边,听着山谷里的河水哗啦啦哗啦啦地流淌,它从祁连山奔流而来,又马不停蹄地向北流去。身后几座简陋的土坯房,对岸直立的陡崖上是一个个小窗似的石窟,带着宽沿太阳帽的研究人员偶尔从我们身边悄然走过。时间看起来缓慢而悠长,可它们又是那么迅疾,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从未停歇。但在这大西北历经千年风沙的石窟里,在这逐渐氧化变色的壁画上,在石窟保护人员的笔记本里,历史却被永恒地定格,未曾腐朽,从不褪色。
因为两年前错过了敦煌,这个秋天,我又义无反顾地坐上了从兰州开往敦煌的火车,K9667,过夜的火车,夕发朝至。
旅行中,我很喜欢坐夜里的火车。躺在摇摇晃晃的车厢里,寂静的夜里只有那咣当咣当的声响,漆黑的窗外偶尔闪过一点两点的灯光,就像是躺在婴儿时的摇篮里。而当天亮起的时候,便到达了前方那个未知却憧憬的目的地。
火车晚点了20分钟,下车时,太阳正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敦煌火车站很小,却很新很干净,正门是雄伟的城门式,让到达的游客第一眼便有了一种沉甸甸的悠远的历史感。
约好的司机王师傅早早地举着牌子在车站门口等我们了。不多久,此行见到的最后一个小伙伴——前一天直飞敦煌的粒粒也打的从市里过来了。
![]() |
天色渐渐亮起,王师傅驾车带着我们快速地奔驰在空旷的公路上。这里比兰州更干燥,黄沙漫漫,映入眼帘的只有戈壁和荒漠,一望无际。
到达莫高窟时,太阳刚升到半空,在西北的蓝天下,火辣而热烈。大泉河的水已经枯了,露出纹理曲折的河床。河对岸的北窟连绵密集,如同一个个打开的窗户,土黄的山崖被朝阳斜照得通红。走过石桥,走过白杨树和松柏的林荫道,前方映入眼帘的,便是我心心念念的在图片上见过无数次的写着“莫高窟”三个字的木牌坊和密布着一个个石窟的垂直崖壁。
敦煌莫高窟,这个伟大的闪亮的字眼,已在我的脑海里回荡了多久?从小时候在邮票上看到那优雅的飞天,到后来学习中国的三大石窟,那些精美绝伦的壁画和彩塑便一直叫我心驰神往。后来,我去了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却一直等到这么多年后才来到这位于遥远的西域边陲的莫高窟。
![]() |
莫高窟有编号的洞窟共有492个,对游客开放的洞窟大约为30-40个。为了保护有序地进行参观,游客被分成20人左右的一组,每人发一个语音导览器,由景区讲解员带领进入洞窟,讲解员会自由选择组合10个各朝代有代表性的洞窟。虽然大部门洞窟的门都严严实实地关着,但就是讲解员领我们进去的几个石窟,就足以叫人惊叹。而得益于现在数字化的建设,每个洞窟门口都有可扫描的二维码,可以在手机上看到窟内景致并收听介绍,包括那些关着门的洞窟。但是,请记住,一定,一定不要用你的手机或相机拍摄洞窟,任何一次拍摄,都会对这些人类的瑰宝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和破坏。
讲解员小姐打开洞窟铁门的锁,推开那道厚重的门。明暗的交错,时空的交错,久违的敦煌,久违的莫高窟,那一尊尊走过了漫长历史岁月的彩塑,那高大的只能仰视望之的大佛,那圆寂涅槃闭目祥和的卧佛,那拈花微笑的东方蒙娜丽莎,那铺满整个洞窟壁画上的贴金万佛图,那色彩华丽花纹繁复的藻井和人字披,让我们仿佛跌回到千年之前。
你看那菩萨微微上扬的嘴角,好像真的能让人的内心感受到喜悦和平和;你看那沙弥垂落的衣褶和轻柔的腰带,好像真的是被风轻轻吹起;你看那飞天反弹的琵琶,好像真的有乐声随着风飘进耳廓里;你看那布满四壁的精美绝伦的壁画,好像真的在讲述着一幕幕古老的故事和传说……目之所及,耳之所闻,无法不叫人对佛教的大义产生无限敬畏,更对祖先们的智慧和技艺叹为观止。
在这里,眨眼是如此的浪费,因为我不想错过洞窟里的一分一秒;在这里,呼吸又是如此矛盾,如果可以,我多想能屏住呼吸,不愿让它们再受到一丝一毫的破坏。
十个洞窟的参观结束得如此快速,我和同伴们流连在洞窟外,久久不愿意离开。西北的蓝天下,初秋的艳阳依旧热辣辣地照在我们身上,白杨树浓密的叶子被风吹动,沙沙地闪着白晃晃的光晕。而隔着大泉河遥遥相望的,就是著名的三危山。据载当年,一位法号乐尊的僧人途径此地,忽见河对岸的三危山“金光万道,状若千佛”,顿觉这是个佛地,便在崖壁上开凿了一个供奉佛祖的洞窟。那是公元366年,从此,从北朝十六国到隋唐,从五代到宋元,莫高窟起起伏伏,几经兴衰,在岁月的长河里逐渐形成一座举世无双的艺术宝库。
![]() |
![]() |
依依不舍地离开石窟,沿着原路来到敦煌石窟文化保护陈列研究中心。在这里,重读尘封的历史记忆,石窟艺术背后的故事通过那一张张黑白的照片和朴素的文字展现在我们眼前。莫高窟的文化价值和祖先们高超的技艺叫人惊叹不已,而莫高窟在那一段岁月里经受的坎坷又是如此地叫人心痛,曾几何时,珍贵的瑰宝流落海外他乡,脆弱的文物在社会动荡中饱受磨难和破坏。唯能庆幸的是,有一群有识之士在风雨飘摇之中选择留在了荒凉干燥的大西北。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步履维艰地修建防沙工程,一点一滴地修复受损壁画。是一代又一代考古人的忍耐与付出,才保住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美丽宝藏。走在陈列厅里,这样的感动或揪心绝不亚于石窟里那些彩塑壁画带给我的震撼。
我坐在陈列馆外,静走到我身边,说到:“你有没有看到那些修复人员用针筒注射来修复病害的壁画,原来我们真得无法想象保护修复工作的缓慢和艰巨。”
我点头,只觉得内心无比的沉重。
神秘的敦煌,历史的宝藏,我在内心祈愿,只希望它们能留存得久些,更久些。
![]() |
{ 春风几度玉门关。}
我们在午饭后驱车前往玉门关长城遗址。一路西行,放眼望去,漫漫黄沙,无边戈壁,只有稀稀疏疏的低矮的灌木丛,在午后亮得发白的蓝天下更显得广袤却寂寥。
丝绸之路、河西走廊、塞外、西域、羌笛、驼铃……所有与之有关的词眼都在这幅景象前不停地跃入我的脑海,仿佛那带着沙子味道的风都在絮絮地讲述着这里曾发生过的故事。
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了一条从中原通往西域和欧洲的丝绸之路,到汉武帝在敦煌设郡修筑长城和关隘,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逐渐成为丝绸古道上的咽喉锁钥和军事重镇。敦,大也,煌,盛也,这个名字就是这里曾经繁华盛极的写照。东进西出的人们在这里聚集、停留,从西域来的胡商与中原的商客在这里进行丝绸、瓷器、驼马、粮食的交易,商旅云集,驼马不绝,市集繁荣,绿洲敦煌成为西北边陲上最繁华的贸易中心。与此同时,中原的文化、中亚西亚的文化、印度的佛教文化也在此汇聚、交融,达到空前的兴盛,佛教洞窟一个一个被开凿出来,传教的大师在这里讲经说法……
![]() |
车速减缓,我一个回神,眼前的景象仿佛海市蜃楼般蓦地消失。王师傅把车停下,对我们说道:“那就是大方盘城。”
我侧头望去,公路左侧,空旷的荒野上矗立着一座残损的城墙遗址,那就是被叫做大方盘城的“河仓城”。我们走向那黄土夯筑的断壁残垣,远远望去,还可见长方形的轮廓,但大段大段的墙体都已颓塌,即使那依然巍立不倒的城墙和角墩却也已被千年的风沙磨蚀得千疮百孔裂痕斑驳。这座原本隐匿在疏勒河台地上的河仓城,曾是玉门关长城防线上最重要的军需仓库,是玉门关、阳关一带的守军最重要的给养来源。而现在,疏勒河的径流早已枯竭在这一片戈壁沙漠里,曾经看护仓库的烽火台早已坍塌在历史的尘埃里,只留下河仓城巨大却伤痕累累的躯体,如一位年迈枯槁的老者寂寥孤独地守在这漫无人烟的边塞之地。
![]() |
![]() |
![]() |
![]() |
离开河仓城不远,就是玉门关和汉长城的遗址。从春秋战国起,中原皇朝就开始修建长城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而汉代,就是历史上大规模修建长城的朝代之一。西汉初年,占据河西的匈奴屡屡进犯汉朝北部边界一带,至汉武帝时,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几次北征匈奴,终于把匈奴逼到了大漠之北,将敦煌和河西走廊收回西汉王朝的版图之内。此后,汉武帝在这里移民设郡,屯兵戍守,修建长城,并在西部设立了阳关和玉门关。
![]() |
![]() |
我站在汉长城边,好奇地注视着城墙上粗糙的沙砾痕迹和独特的分层。敦煌一带的汉长城大都修建在戈壁腹地,守兵便利用当地的砂砾、碎石和红柳、芦苇等植物枝条层层交叠夯筑,一层砂砾一层柴草地修筑城墙。两千多年的风雨剥蚀后,即使砂砾和芦草因不同程度的磨蚀和风化而呈现出明显的分层,高高低低,时断时续,但坚硬的墙体依然巍然地屹立在这道边塞上,残留的烽燧依然高高地兀立在城墙之间,而昔日玉门关四四方方的墙垣依然孤独而桀骜地伫立在那一片戈壁滩的风沙之中。千年的寒暑,朝代的更迭,历史的长河淹没了多少英雄和传说,戍边的战士早已不在,入侵的铁骑早已不在,可它们却一直都在,仿佛要永远地守卫着这一片土地,这里的人民。
登上玉门关后的高台,向西远眺,红柳丛丛、芦苇摇曳,荒草无边,大地和天空一样辽远。曾经,这里有一条通往西方的道路,驼队络绎、商旅云集、车马喧嚣……
千年的风拂过我的脸庞,仿佛还能听见驼铃悠悠的声响。曾经的辉煌曾经的繁华无双如今都只剩下一掊黄土残垣。长草蔓蔓,只有黄沙还在唱着那首“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
![]() |
![]() |
![]() |
{ 鸣沙山月牙泉,沙漠的媚眼。}
即使昨晚半夜才睡下,早上5点,我们就要起床了,青旅的小院依然静悄悄的,黑丝绒般的天幕,繁星闪烁,像撒了一天空的碎钻。
月泉山庄就是鸣沙山脚下,但是夜色里,我们完全摸不清方向,周围是树林和瓜田,不知道哪一条才是通向鸣沙山的路。
远处响起驼铃声,随即就是驼蹄哒哒哒的有节奏的脚步声,我们知道那一定就是去鸣沙山的驼队了。我们想起网上流传的鸣沙山逃票攻略,就是从骆驼厩里进去。静说我们跟着骆驼队走,是不是正好可以去到骆驼厩里。可是我们的设想立刻就被推翻了,因为下一秒钟驼队就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还没等我们转身跟上它们,它们早已一路小跑地把我们拉开了好远好远。
最后只得依稀地按着昨天王师傅跟我们说的路线摸索着走到大马路前,而前方那在夜色中灯火通明的,正是鸣沙山的售票处和入口处。
眼睛已经适应了夜色,暗夜里隐隐约约能看到近处的沙山连绵起伏的轮廓,往上延伸的沙脊线上已经被来得更早的游客踩出了脚印,我们踩着前人的脚印,可还是走一步,滑半步,爬得极其缓慢而艰难。
慢慢地,漆黑的天空已转成了墨蓝色,沙山的尽头现出一道鱼肚白。往回看,后方的敦煌城灯光点点,笔直方正的道路和城市包围在沙漠的绿洲之中。
好不容易爬上了一座沙山,很多人已经沿着沙坡坐下了,对着东方开始等待日出。可我们还是觉得不够,于是沿着拐着弧度向上的沙脊继续上爬。
天渐渐亮起来了,我们找了一片正对着东边的沙坡坐下,静静地望着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前方的沙山连绵起伏,曲线悠扬,可西北的太阳似乎在跟我们开玩笑,明明天色已经大亮了,可它还是不愿现身。周围的人有些叹息,有些疑惑,有些失望,就在大家纷纷收起三脚架站起身准备离开时,远处层层叠叠的沙山后蓦地露出了一小点通红。离开的人立刻跑了回来,大家都欢呼雀跃起来。那一轮圆圆的红日在优美的山脊曲线后徐徐上升,像一颗通红的咸蛋黄,红光万丈,天空被染红了,沙山被染红了,前面山脊上站着的人在这一片红光里都成了一道道清晰的剪影。
![]() |
![]() |
我们沐浴在红色的晨光里,沿着山脊继续往后走。正下方,在两座沙山间的凹谷里,静静地卧着一汪碧水,水面弯曲如一弯新月,哦,那就是歌里的月牙泉,传说故事里的月牙泉,我曾想象过无数次的月牙泉。
初升的太阳被高高的沙山遮挡,月牙泉就像躺在沙山的怀抱里,安安静静地还未醒来。我坐在沙山上,望着脚下的月牙泉,掬一捧细沙,又任它们快速地从指间流走。传说鸣沙山的沙子有五种颜色,可我仔细地看来看去,明明就是乳白、浅黄的色彩啊。阳光渐渐地从我的身后跃上来,照到了我前方的沙山,光滑的沙面就像细腻的绸缎,晶莹的石英沙粒在日光下闪闪烁烁,变幻出奇妙的色彩,我恍然,那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五色沙!而被沙山拥着的月牙泉随着光线的移动,好似也缓缓睁开了眼睛,清澈的泉水碧绿如翠,就像一枚精致秀气的月牙形翡翠项坠落在了金色的黄沙间。
静精力充沛,又沿着沙山往更高处爬去了,劲哥和粒粒沿着弯曲平缓的山脊线慢慢往下走。我想偷懒,直接沿着陡坡往下走。鸣沙山的沙峰果然以陡峭著称,将近60度的斜坡,我几乎是平行于地面,觉得自己简直像个蜘蛛人,但还是尽量将身子后倾,确保双脚不脱离了地球引力。几乎每一脚踩下去,沙子都没到了脚腕,高帮的靴子里早已灌满了沙子。我干脆坐在沙坡上,微微用力,快速地向下滑去,身下的沙子和我一起往下流动,竟发出呜呜的鸣响,宛若空竹呜咽。据说如果很多人一起从沙山上滑下去,会巨响如雷,那么当年汉朝大军和匈奴铁骑在边塞大漠交战时,马蹄隆隆,战鼓擂擂,旌旗蔽日,飞沙走石,连黄沙都为之咆哮,又是何其的惊天动地,悲壮而惨烈。
![]() |
![]() |
![]() |
我滑到山下,一脚深一脚浅地踩着细软的沙子走向月牙泉。晴空万里的蓝天下,那汪泉水绿得更深了,泉边芦苇丛生,被秋风染成了金色,大簇大簇地摇摇荡荡。这一弯深藏在沙山之中的碧泉,千百年来,任流沙滚滚黄沙飞扬,却始终不能将它吞噬。泉水与沙山相依相伴,这种独特的共存不由地也给它们添了许多神奇的神话和传说。
水平无澜,月牙泉如一面镜子映着金色的沙山,映着飘扬的芦苇荡和高高的木塔。这绿意盎然的天地,不由地让我迷惑,我真的是在西北的大漠里吗。
临近中午的日光刺得我有些晕眩,远远地,耳边好像传来悠扬的歌声:“就在天的那边很远很远 / 有美丽的月牙泉 / 她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 / 星星沐浴的乐园/ 从那年我月牙泉边走过 / 从此以后魂儿绕梦牵 / 也许你们不懂得这种爱恋 / 除非也去那里看看……”
![]() |
![]() |
![]() |
{ 榆林窟,低调的尊贵。}
敦煌至瓜州的公路延伸在广袤而苍凉的大地上,荒漠上红柳丛生,远处是连绵的山岭,青黑色,寸草不生,深而密集的褶皱就像老人苍老的布满皱纹的脸。
车行至踏实河边平坦的高崖上,峡谷里河水奔流,河边树木零星直立,东西两岸高数十年的峭壁陡直耸立,那陡崖上一个挨着一个的如小窗户似的洞窟,就是敦煌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
榆林窟同属敦煌研究院管辖的敦煌石窟。不似莫高窟那么名声在外,坐落在榆林河(踏实河)峡谷峭壁上的榆林窟更像是养在深闺人未知,但其现存的唐、五代、宋、西夏、回鹘、元、清等时代的43个洞窟,4200多平方米壁画,250多座彩塑的价值却是敦煌石窟艺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 |
我们沿着石砌台阶走到踏实河边,相比于莫高窟已经成为一个人头涌动的典型景点,榆林窟更像一个不受外人干扰的研究场所,简单的土浆色的几间土房,窗前摆着沙土样本,几个工作人员,游客也寥寥无几,在踏实河边的榆树林的掩映下显得愈发地幽静。
讲解员是个戴着眼镜的文静而朴素的姑娘,听口音似乎不是西北人。不像莫高窟里要用耳麦听讲,这里更是面对面的讲解,有疑问的地方可以随时和她交流。这里的讲解员并不像简单的讲解员,更像是充满学术范儿和理想主义的研究者,说到那些壁画举世无双的艺术价值,她的语气是骄傲而兴奋的;说到佛教的教义和典故,她的语气又充满了哲理和思考;说到这些洞窟曾经遭受的破坏,她的语气里又充满了愤慨和难过。游览中,我们还看见了另外的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带着野外考察的深色宽沿帽,晒得黑黝黝的,在石窟里打着手电查看着壁画,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不管是讲解员,还是文化保护研究员,从他们身上,我能深深地感受到他们对这些石窟壁画发自内心的热爱。如果不是这样的热爱和执着,他们又怎么能在这般干燥贫瘠荒凉的西北荒漠里一呆就是一辈子呢。
榆林窟尤以壁画著称,是仅次于莫高窟的壁画艺术宝库,除了特窟第2窟的“水月观音”,特窟西夏第3窟的“普贤变”、“文殊变”、“千手观音”、“唐僧取经图”、特窟第25窟的“弥勒净土变”、“西方净土变”、“观无量寿经变”壁画等,第4窟的“灵鹫山说法图”、第15窟、第16窟的瓜州节度使曹氏家族的供养像、五代第33窟的“降魔变”壁画、第6窟高25米的唐塑大佛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观赏价值、佛学和历史研究价值。
午后的日光在茂密的榆树叶间闪烁跳跃,这是这片山崖河谷里最珍贵的绿色。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我们坐在踏实河边,听着山谷里的河水哗啦啦哗啦啦地流淌,它从祁连山奔流而来,又马不停蹄地向北流去。身后几座简陋的土坯房,对岸直立的陡崖上是一个个小窗似的石窟,带着宽沿太阳帽的研究人员偶尔从我们身边悄然走过。时间看起来缓慢而悠长,可它们又是那么迅疾,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从未停歇。但在这大西北历经千年风沙的石窟里,在这逐渐氧化变色的壁画上,在石窟保护人员的笔记本里,历史却被永恒地定格,未曾腐朽,从不褪色。
![]() |
宛小诺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北方的空地 (2人喜欢)
- 走进云上的羌塘 (2人喜欢)
- 在班公错遇见很多水鸟 (1人喜欢)
- 土林之上,古格王国遗梦 (2人喜欢)
- 顺鸭绿江而下,从长白到集安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