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惠州诗理想化的成分
![]() |
苏轼
苏轼不满现实,而又无力改变现实,但作为一个艺术家,苏轼却可以犮挥自已的主观作用创造出一个艺术世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情思,因此,苏诗是有相当多的理想化的成分的。惠州诗尤其如此,苏轼所写的情景往往因蒙上一层理想的纱幕而变得朦胧和美:
何时旷荡洗瑕垢,与君归驾相追攀。梨花寒食隔江路,两山遥对双烟鬟。归耕不用一钱物,惟要两脚飞孱颜。
——《追钱正辅表兄至博罗,赋诗为别》
这是苏轼悬想遇赦还乡的情景。可望而不可及,想像中的故乡就变得更加美丽动人了。更常常使客观事物蒙上一层浓重的主观色彩:
曳杖不知岩谷深,穿云但觉衣裘重。坐看惊鸟投霜叶,知有老蛟蟠石瓮。金沙玉砾粲可数,古镜宝奁寒不动。
——《同正辅表兄游白水山》
这样幽深,阔寂,庄严,高洁,似乎非人间所有,足可神游其中以逃避恶浊的现实了。
有的,则是苏轼创造出来的理想境,如《和陶归田园居六首》那是对惠州生活的概括:
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周公与管蔡,恨不茅三间。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穷猿既投林,疲马初解鞅。心空饱新得,境熟梦余想。江鸥渐驯集,蜑叟已还往。南池绿钱生,北岭紫笋长。提壶岂解饮,好语时见广。春江有佳句,我醉堕渺莽。
老人八十余,不识城市娱。造物偶遗漏,同侪尽丘墟。平生不渡江,水北有幽居。手插荔支子,合抱三百株。莫言陈家紫,甘冷恐不如。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余。归舍遗儿子,怀抱不可虚。有酒持饮我,不问钱有无。
和陶渊明一样,苏轼在淳朴的田园生活中找到了美,找到了理想的天地。诗是写得极其亲切有味的,它出自苏轼的生活实感。实际说来,苏轼的生涯,主要是他的政治生涯,那是空虚而痛苦的。他所起
的政治作用有好有坏,就对大局说消极作用可能大于积极作用。他受过政治迫害,但他同样参加党同伐异的勾当。这一切应该是使人厌倦、痛苦的。苏轼能摆脱这一切,纵然是被动的,但确如猿之投林,马之解鞅,“心空饱新得”,乃能在生活中看到真正的美,找到其正的诗。诗在春天的江上,诗在飞流的瀑布下。诗在俯仰江山月色之时,诗在乡野老人亲切的语言和淳朴的感情里,诗在诗人的怡谈宁静的心境中。这里写出苏轼摆脱痛苦的世网之后,在淳朴的田园生活里获得了新的美好的感受,这是和陶渊明有相同之处的,而在艺术形式上,苏轼也在追踪陶诗那种“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风格,因此前人以为这种诗“神似陶公”。但是,这种诗把田园生活写得那样优美淳厚和平恬静,没有风霜饥饿和艰辛,那是比陶诗更加理想化了的,表示苏轼的士大夫生活趣味始终很浓厚 这又是不如陶渊明的。不过,苏轼毕竟是把他追求美和理想的热情倾注在惠州这片土地上,为我们下一些极好的诗,这些诗对我们建设美好的生活仍有其积极作用。苏轼的“岭南万户皆春色”的理想,在他的时
代不可能实现。在今天,在我们的手上,这种理想才正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