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之八 天才与大师的对话
![]() |
索菲亚艺术中心的镇馆之宝《格尔尼卡》大有来头 |
这并不是一篇抽象画派扫盲读物。
----
毕加索并不像原以为的那般深不可测。
毕加索比想象中更加天才。
西班牙出了几个很特别的画家:毕加索、米罗、达利。。。这里不算上我很喜欢的委拉斯贵支,因为和前几位比起来,这位还是循规蹈矩了些。
我稍稍能明白一点的也只有毕加索,在我眼里,毕大师的画还是些许平易近人的,不那么太个人主义。
记得中学美术课上长发花白的老头给我们讲抽象画派,我在底下跟人聊天,不幸被抓了现行,让起立回答啥是抽象派,我张口就说就是画家自己也不知道在画什么的随便拼凑起来的几何图形。
年少轻狂的记忆总是让我回想起来冒点小冷汗,尤其是对待艺术和哲学,我们甚至没有资格去评价那些已经可以窥探到一角的人们。从巴塞罗那的毕加索博物馆到马德里的索菲亚艺术中心,在见证过毕加索早中晚期的不同作品、画风的逐渐转变,你会更加珍惜那看来虽然只是寥寥几笔的“拼凑起来的几何图形”,可是,那一点儿也不随便。
Pablo Picasso出生在安达卢西亚的太阳海岸马拉加,早年在巴塞罗那隆哈美术学校从师学院派学画,时常出入于歌特区的四只猫咖啡馆,那时他画风稳健、细节处理得当,业余时间靠制作广告招贴画也挣了不少外快;1900—1903年期间有感于西班牙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而进入蓝色时期,所有作品一概像蒙了一层幽蓝色的滤镜,省了颜料铺伙计不少事;1904年后移居巴黎,仿佛见到了另一个世界,从此进入玫瑰时期,随处可见爱情的梦幻色彩。再往后,大家都多少有些概念了:立体主义时期-古典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蜕变时期-田园时期。
从立体主义开始,毕加索开始被画坛视作天才,几度在写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之间颠簸,毕加索的画风受到政治环境和历史环境的影响颇深,在毕加索的画中,你可以体会到注重和谐的美感与细微人性的关注,也为大师对法西斯主义声嘶力竭的控诉而感到酣畅淋漓;有时是鬼魅般的纤细隐约,有时却是剧烈扭曲的狂放夸张。在与达利相处的态度中可见大师是一个多么有性格的人:虽然曾有过忘年之交和对后辈的提携,但在西班牙内战期间,由于达利公开支持佛朗哥的独裁政府,毕加索从此后对达利便表现的不屑一顾,最极端的方式是----装作根本没有这个人。
![]() |
巴塞罗那的毕加索博物馆 |
在毕加索博物馆里,最重要的一部分展出就是对委拉斯贵支名作《宫娥》的变奏题材,为此,毕加索对每一个细节都做了反复的不同的处理,最后将各个元素搭配、组合、再整理,才出现了最后这幅成品。听方大同的歌,你明明知道那就是《红豆》,可是看到这幅画,你一时想不起来,却在恍然大悟后好久还处于神游的状态。
![]() |
毕加索的《宫娥》 |
委拉斯贵支的原画在马德里prado博物馆最重要的展厅,比想象的大很多,几乎与实物等比例。迭戈·委拉斯贵支是西班牙具有贵族气的绘画巨匠,《宫娥》之所以成为prado的镇馆之宝是因为它的现场感、空间感和对光线层次变化的精确描绘。这幅画的优秀导致--连毕加索在内的许多画家对用自己的方法去解构这幅作品而跃跃欲试。(事实上,画家们经常喜欢搞一些艺术沙龙,索菲亚艺术中心便可以见到很多画家对同一题材甚至是同一物体的不同解释。)
![]() |
委拉斯贵支的《宫娥》,右是毕加索的草稿(来自巴塞毕加索博物馆) |
![]() |
Prado正门口的委拉斯贵支雕像 |
“立体主义的第一个阶段是分析立体主义,画家们继承塞尚对绘画结构进行理性分析的传统,试图通过对空间与物象的分解与重构,组建一种绘画性的空间及形体结构;1912年以后,立体主义运动进入第二阶段,通常称为综合立体主义,此时在画中色彩起了有力的作用,但形体仍然支离破碎,只是更大和更富于装饰性。画家们新创出一种以实物来拼贴画面图形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进一步加强了画面的肌理变化,并向人们提出了自然与绘画何者是现实,何者是幻觉的问题。”这虽然只是理论性的描述,但是这些观点在毕加索的这幅《宫娥》中和博物馆详细的投影解说中可以形象和深刻的得到理解。
毕加索最伟大的地方在于永远变化,这是一种无休止的、巨大的创造力,并且总是有着不同的视点;毕加索被称为立体主义绘画创始人,实际上他是大于立体主义的,因为那只是其一个时期间的风格。跟一生穷困潦倒的凡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
中学时候看过的一部电影《毕加索的奇异旅程》,强力推荐。
那个喜欢穿条纹T恤、目光炯炯、可爱的老头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