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财贵讲座总结之一--语文教育理论
王财贵先生教育的中心理论,就是世界万物都有它的道理,而我们必须因循这道理。他提起佛家的三原罪,贪嗔痴,他认为原罪是痴,就是不明白道理,无明,由痴起贪,而因为贪不能被满足,才起嗔恨(我按:可能有些道理,但是我觉得从量和作用上来说,众恶之首,仍然是贪。)基本理论就简单介绍到这里,这基本的理论运用到现代的教育就能够解释许多的怪现象和误区。
任何语言的教育,不外乎听,说,读,写。王先生认为,这些都是应该自然获得不需要多教的。从大体时机上来说也是听,然后说,然后读,然后写。
听是人在三岁之前就能够具有的能力,只要有中文的环境,听是不会有问题的,而会听的小孩,自然就会开口说话。文盲也能做到,只要有环境。
重点在读和写。读就涉及识字。王先生认为学习汉语文字本身就锻炼脑力。然而现在学校的汉字教育是倒行逆施的。老师通过一个一个字的讲解试图让孩子去理解字的读音意义和构成,其实是违背了孩子大脑的结构的。这就需要讨论一下人的发展本身是怎么回事。王先生认为,人在十三岁之前,是属于吸收储藏和酝酿的阶段,十三岁之后才开始有理解分析综合发明的能力。所以要求十三岁以前的儿童去理解和分析字的构成,是阻碍他们的发展的。小孩子对于汉字的认识,应该是直观的,图像的,印象派的,要问他具体汉字的构成他可能说不出来,但是他就是认得那个字,或者在背景中能读出来。他提出“煮汤圆法”认识汉字,就是给小孩一堆汉字的读物(一堆汤圆下锅),反复的看,今天看会几个,明天看会几个,只是通过记忆,认识图像,这样的方法应该最有效。
阅读同理,对于十三岁以前的儿童,阅读应该属于储藏阶段,孩子会有能力读很多很多的书,但是对于这些书未必能够理解(我个人也记得自己经历过这么一个饥渴的阶段,抓到什么就想读)。所以家长应该让孩子读好多的书,但不去追求孩子能够理解,因为孩子具有酝酿的能力,而这种酝酿的效果可能要到成年才能体现。孩子读了一个东西,其实并不能理解,但是却被硬逼着写读后感,那是违背了规律的,必定是假的。并且阅读是否一定要符合所谓孩子的阅读水平,王先生认为不必,他们想读什么水平的就读什么水平的,就算只读书的封面也可以。他认为幼儿时期的阅读应该是“放牛吃草”法,而不是把草一根一根的喂给牛吃。不能够追求小孩子完全理解了一本书再读第二本,那就是压抑了小孩子反刍的能力。
最后是写作,王先生认为写作不需要训练,真正有名的作家都是成年之后,自己有了无法克制的创作热情自然流露的东西。写作水平的关键不是技巧,而是你的水平,而你的水平从你读了多少书而来(按:我持保留意见),所以要写的好,先读一千本书,就这么简单。写应该是孩子最后发展的一项能力。太早要孩子写汉字,会让孩子遗留下不正确的姿势,而孩子在七岁之前,由于大脑还没有完全发育,很难理解一些汉字的机构,经常会写反(按:这个是事实),这就是他们现有的发展程度,长大了就好,不必担心。
如果一定要教写作的画,他讲了个故事,说某著名教育家,他要求去教全年级最差的一堆学生,一年过后,这些学生水平突飞猛进,是如何做到的呢?他让他们写作文,他们说不会写,他就说写两句就可以,不会的字可以画圈圈,于是学生交上来的就是,“今天开圈了,校长和我们圈圈”。但是老师给了他们一百分。然后学生们就觉得写作很有意思,要求再写,老师却说两周后吧。两周后,好不容易能写,学生就想多写几句话,而且不会的字也要问问别人了,然后慢慢的,这些学生的写作水平就提高了。(按:其实这和阿米美国学校的做法很像,我以前转过一篇文章的)。
最后提起语文教育和别的教育,他认为语言类的教育时机是最最重要的,因为需要利用小孩的记忆和蕴藏功能。别的教育,甚至是才艺教育,如果不是天才的话,时机并不重要,但是语文的教育一定要抓住十三岁之前的时机。提起才艺教育,他说如果只是自娱自乐的,那什么时候开始都可以,如果是天才的话,一定要早早开发,而如何判断小孩是这方面的天才呢,那就是小孩如果对此乐此不彼,那就有可能是天才了。
任何语言的教育,不外乎听,说,读,写。王先生认为,这些都是应该自然获得不需要多教的。从大体时机上来说也是听,然后说,然后读,然后写。
听是人在三岁之前就能够具有的能力,只要有中文的环境,听是不会有问题的,而会听的小孩,自然就会开口说话。文盲也能做到,只要有环境。
重点在读和写。读就涉及识字。王先生认为学习汉语文字本身就锻炼脑力。然而现在学校的汉字教育是倒行逆施的。老师通过一个一个字的讲解试图让孩子去理解字的读音意义和构成,其实是违背了孩子大脑的结构的。这就需要讨论一下人的发展本身是怎么回事。王先生认为,人在十三岁之前,是属于吸收储藏和酝酿的阶段,十三岁之后才开始有理解分析综合发明的能力。所以要求十三岁以前的儿童去理解和分析字的构成,是阻碍他们的发展的。小孩子对于汉字的认识,应该是直观的,图像的,印象派的,要问他具体汉字的构成他可能说不出来,但是他就是认得那个字,或者在背景中能读出来。他提出“煮汤圆法”认识汉字,就是给小孩一堆汉字的读物(一堆汤圆下锅),反复的看,今天看会几个,明天看会几个,只是通过记忆,认识图像,这样的方法应该最有效。
阅读同理,对于十三岁以前的儿童,阅读应该属于储藏阶段,孩子会有能力读很多很多的书,但是对于这些书未必能够理解(我个人也记得自己经历过这么一个饥渴的阶段,抓到什么就想读)。所以家长应该让孩子读好多的书,但不去追求孩子能够理解,因为孩子具有酝酿的能力,而这种酝酿的效果可能要到成年才能体现。孩子读了一个东西,其实并不能理解,但是却被硬逼着写读后感,那是违背了规律的,必定是假的。并且阅读是否一定要符合所谓孩子的阅读水平,王先生认为不必,他们想读什么水平的就读什么水平的,就算只读书的封面也可以。他认为幼儿时期的阅读应该是“放牛吃草”法,而不是把草一根一根的喂给牛吃。不能够追求小孩子完全理解了一本书再读第二本,那就是压抑了小孩子反刍的能力。
最后是写作,王先生认为写作不需要训练,真正有名的作家都是成年之后,自己有了无法克制的创作热情自然流露的东西。写作水平的关键不是技巧,而是你的水平,而你的水平从你读了多少书而来(按:我持保留意见),所以要写的好,先读一千本书,就这么简单。写应该是孩子最后发展的一项能力。太早要孩子写汉字,会让孩子遗留下不正确的姿势,而孩子在七岁之前,由于大脑还没有完全发育,很难理解一些汉字的机构,经常会写反(按:这个是事实),这就是他们现有的发展程度,长大了就好,不必担心。
如果一定要教写作的画,他讲了个故事,说某著名教育家,他要求去教全年级最差的一堆学生,一年过后,这些学生水平突飞猛进,是如何做到的呢?他让他们写作文,他们说不会写,他就说写两句就可以,不会的字可以画圈圈,于是学生交上来的就是,“今天开圈了,校长和我们圈圈”。但是老师给了他们一百分。然后学生们就觉得写作很有意思,要求再写,老师却说两周后吧。两周后,好不容易能写,学生就想多写几句话,而且不会的字也要问问别人了,然后慢慢的,这些学生的写作水平就提高了。(按:其实这和阿米美国学校的做法很像,我以前转过一篇文章的)。
最后提起语文教育和别的教育,他认为语言类的教育时机是最最重要的,因为需要利用小孩的记忆和蕴藏功能。别的教育,甚至是才艺教育,如果不是天才的话,时机并不重要,但是语文的教育一定要抓住十三岁之前的时机。提起才艺教育,他说如果只是自娱自乐的,那什么时候开始都可以,如果是天才的话,一定要早早开发,而如何判断小孩是这方面的天才呢,那就是小孩如果对此乐此不彼,那就有可能是天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