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时光
如果我有一支笔,真想把时光雕刻。让阳光永远停留在橱窗,不用多么温热,也不用多么明亮,仅仅洒在橱窗就刚刚好。让屋后的喜鹊时常那样落在枝头,无风坐在院子里的时候,泡一壶茶,听它“喳喳”叫几声,不远处枝头的小鸟也跟着“唧唧”的附和,享受时光洒在身上、立在枝头。
那仿佛是村庄才有的安静,无论白昼还是黑夜,都没有城市那样热闹、喧嚣,小小院墙隔开外界的各种热闹、烦扰,唯独对蓝天阳光敞开了窗。
很喜欢林清玄在“菩提系列”里《清欢》这篇文章,其中引用了苏轼的一阕词:“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看的出来,林老和苏轼都喜欢“人间有味是清欢”,喜爱平静疏淡简朴的生活,相对于物质的条件,更讲究心灵的品味。
呆在城市久了,见多了雾霾天、拥挤的人群和随处可见的垃圾,更加向往郊区的清净。几日前一个周末,阳光大好,约了友人选准了南部山区的锦绣川水库,驱车前往。水库旁有个小小的村子——石门村——依山而建、依水而栖,山村虽错落不齐,却保存着古朴又自然的风貌,不见人群,不见喧嚣也不见白色垃圾。只是家家户户门前的草栅栏、拐角处的老旧石磨、青石路和汉白玉的桥,向我们诉说着村庄的古老、朴实。走到水库旁边,扶着沉积岩的堆积山丘走下去,取一块片状岩石,手拈一下,岩石由其本来的样子瞬间碎成粉末,随着风轻轻的飞走,而“灰飞烟灭”的那一瞬,世间所有喜怒哀乐仿佛都没那么重要。
别了青青的水库,沿着山路随意的走,阳光普照的道路两旁,竟是错落的果树和贫瘠的田地,但阳光姣好,虽三月中旬,竟没有半分萧条的景象,暖暖的田地里的已有泛绿的迹象。和友人边走边聊,头顶竟然有一团又一团的牛蝇跟着,惹得友人一阵烦,一路小跑躲着牛蝇,诧异春未至,气温竟这样的暖。惊着了路旁院子里的狗,惹得村子里阵阵狗吠,和我在身后浅浅的欢笑,好不热闹。几日前在省图书馆翻看了一位现代作家的书,他说最喜欢乡村的自然,下车不再是耸立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吃的食物也不再担心有什么添加剂,进了乡下,嗅着牛粪味自己都觉得开心。而那时那刻的我和友人,虽被牛蝇烦困着,竟也能体会作家的那份欢愉了。
在村庄的拐角处遇见一位衣衫褴褛的聋哑人,指着青石台阶,对着我们“咿咿呀呀”说个不停,朋友笑着答应,笑着说谢谢,笑着挥手再见。哑人也笑了,摆摆手,似是欢迎山外来客,又像是说再见。朋友说,这是最容易不过的交流,只要你对他笑就可以了……是,在这个叫石门村的地方,除了碰见纯粹、惬意的孩童和圈养的动物、家禽,几乎碰不到别人。群山包围的山村虽与外界隔离,却用了最简单的方式实现了人与人最有效的沟通。外界的表达方式那样多,却做不到这一点,也给不了岁月静好的此刻。
物欲横流的世界,人总在追求所谓的宁静,那份宁静除了家能给,另一个地方便是内心深处营造的那片广袤天地。里面风是静的,天是蓝的,水是绿的,花是香的,人是笑的。纵然心外世界种种变迁,内心的安静时光早已被雕刻成永恒。只愿无论世界如何变幻,那份安静和淡然永远不会被风化成碎片,手一碰,再度灰飞烟灭……
几年前问父亲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脑子里幻想了各种答案,却不曾想父亲是这样回答的,他想要买下一块山头,盖一处房子,在院子里养狗、牲畜和家禽,栽满花果蔬菜,醒来喂喂家畜家禽、浇花浇树,每日饮食所需来自自家庭院,无事时搬着板凳端着茶水坐在墙根底下晒太阳,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
听到他的答案,我只对父亲说了一句话:您真不愧是我爹。
那仿佛是村庄才有的安静,无论白昼还是黑夜,都没有城市那样热闹、喧嚣,小小院墙隔开外界的各种热闹、烦扰,唯独对蓝天阳光敞开了窗。
很喜欢林清玄在“菩提系列”里《清欢》这篇文章,其中引用了苏轼的一阕词:“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看的出来,林老和苏轼都喜欢“人间有味是清欢”,喜爱平静疏淡简朴的生活,相对于物质的条件,更讲究心灵的品味。
呆在城市久了,见多了雾霾天、拥挤的人群和随处可见的垃圾,更加向往郊区的清净。几日前一个周末,阳光大好,约了友人选准了南部山区的锦绣川水库,驱车前往。水库旁有个小小的村子——石门村——依山而建、依水而栖,山村虽错落不齐,却保存着古朴又自然的风貌,不见人群,不见喧嚣也不见白色垃圾。只是家家户户门前的草栅栏、拐角处的老旧石磨、青石路和汉白玉的桥,向我们诉说着村庄的古老、朴实。走到水库旁边,扶着沉积岩的堆积山丘走下去,取一块片状岩石,手拈一下,岩石由其本来的样子瞬间碎成粉末,随着风轻轻的飞走,而“灰飞烟灭”的那一瞬,世间所有喜怒哀乐仿佛都没那么重要。
别了青青的水库,沿着山路随意的走,阳光普照的道路两旁,竟是错落的果树和贫瘠的田地,但阳光姣好,虽三月中旬,竟没有半分萧条的景象,暖暖的田地里的已有泛绿的迹象。和友人边走边聊,头顶竟然有一团又一团的牛蝇跟着,惹得友人一阵烦,一路小跑躲着牛蝇,诧异春未至,气温竟这样的暖。惊着了路旁院子里的狗,惹得村子里阵阵狗吠,和我在身后浅浅的欢笑,好不热闹。几日前在省图书馆翻看了一位现代作家的书,他说最喜欢乡村的自然,下车不再是耸立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吃的食物也不再担心有什么添加剂,进了乡下,嗅着牛粪味自己都觉得开心。而那时那刻的我和友人,虽被牛蝇烦困着,竟也能体会作家的那份欢愉了。
在村庄的拐角处遇见一位衣衫褴褛的聋哑人,指着青石台阶,对着我们“咿咿呀呀”说个不停,朋友笑着答应,笑着说谢谢,笑着挥手再见。哑人也笑了,摆摆手,似是欢迎山外来客,又像是说再见。朋友说,这是最容易不过的交流,只要你对他笑就可以了……是,在这个叫石门村的地方,除了碰见纯粹、惬意的孩童和圈养的动物、家禽,几乎碰不到别人。群山包围的山村虽与外界隔离,却用了最简单的方式实现了人与人最有效的沟通。外界的表达方式那样多,却做不到这一点,也给不了岁月静好的此刻。
物欲横流的世界,人总在追求所谓的宁静,那份宁静除了家能给,另一个地方便是内心深处营造的那片广袤天地。里面风是静的,天是蓝的,水是绿的,花是香的,人是笑的。纵然心外世界种种变迁,内心的安静时光早已被雕刻成永恒。只愿无论世界如何变幻,那份安静和淡然永远不会被风化成碎片,手一碰,再度灰飞烟灭……
几年前问父亲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脑子里幻想了各种答案,却不曾想父亲是这样回答的,他想要买下一块山头,盖一处房子,在院子里养狗、牲畜和家禽,栽满花果蔬菜,醒来喂喂家畜家禽、浇花浇树,每日饮食所需来自自家庭院,无事时搬着板凳端着茶水坐在墙根底下晒太阳,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
听到他的答案,我只对父亲说了一句话:您真不愧是我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