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iting?
在纽约棋盘式的街上穿梭,每天都像在做小学时的数学题,两点之间能生成多少种路线?路线是每天随机。路人的步行像一场游戏,碰到红灯的路口就像被堵的关卡,立即转向,朝纵横相交的另一个路口走去。沿着南北纵向的大路Avenue走是不用看信号灯的,因东西向的Street多为单行道,车辆不多。而信号灯更多时候只是决定哪一方有底气咒骂。下班时刻路上很多穿着运动鞋紧身训练裤,温度零下还露出一截脚腕,双手提着或怀抱着看起来就很重的Trader Joe’s购物袋的纽约人。带着食物脚步匆匆回家, 每一个人都是自己故事的英雄主角。 放假回来要开始上课那天,一度不想走进studio那栋楼。开学就是无止境纠结的开始。24/7地干活,完全没有时间停歇做自己的事,这样也没办法游刃有余地完成任务。也许这就是文科的不同,你没有办法停下不思考,白天所做的一切都是继续haunting。开始慢慢忽视一般意义上好看的设计,一个咖啡店有着干净整套的branding,so what? 但我都还没有机会认识和尝试真正的设计实践,就被拉出来扔到凌空的观景席。老师们告诉你,这才是你该看的视角。 在地铁路上阅读和写东西非常集中精神,甚至有一种类似图书馆的peer pressure。最近好多读写的作业,但是我觉得越大我的语法越差了。也许是为了表达更多的细节,很多时候都不再选择一个安全的句式用法。而且对于每个词该搭配的介词等等,这些在高中时候才知道的细节现在全是凭感觉。一节Design writing课上Alex说我的写作有lightness of touch,是个sensitive writer,还问我写日记的事。自己很惊讶,想问为什么啊哪里看出来sensitive了?当时还没记起自己还有过爱写东西的时候。不知道小时候哪里来的自信,乱七八糟的东西都po到博客上。还有高中时候的作文、随笔,虽然幼稚,但也总觉得自己有做到一些满意的点。顺手看看自己以前写的东西,在2010以前煞有介事地写句子,配照片拼图,大家都认真文绉绉地回复。有幼稚也有大放厥词,伤春悲秋。长大好像好多事都已不在乎,小时候才那么在意内心感受,敏感,轻易倾注感情;长大只看事实,忙累早就习惯不足挂齿。对离别和结束一个阶段都淡定,不愿意多想,也是保护自己的情感。对过好生活的定义更多的是关于平凡细节,有时做好一顿早饭就够。文章早就写不出。 Writing workshop用随机的拿到的物体和形容词写故事,完全是让我们玩语言。也因为写了很多,频繁地去学校的路上有时候脑内会有句子冒出来,又再开始提笔记下了。所以有了这第一段,再拼凑起来。某一年的新年计划就说要重拾中文写作,一直没有付诸行动,阅读也不多。更小时候还总被爸妈朋友看作书不离手的小朋友,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懒的?现在看来还贪心地想好好写中文,好好写英文。长路慢慢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