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lâneur
《書城》2005年11月號
城市:巴黎
撰文:塵翎
巴黎女子
聽說有個在紐約住久了的法國女子寫了一本書,教導她那些整天吃垃圾食物的姊妺們“如何像巴黎女子那樣瘦”。把巴黎女子作為美學標準,想必因為跟美國妞兒比起來,她們實在集體輕盈優雅得多。
不知道她在書裡提出甚麼獨門秘方,在我看來,要像巴黎女子那樣體態纖瘦,說易不易說難也不難,首先是抽很多的煙,喝很多的咖啡,走很多的路,然後必須不斷墮入愛河。
美國作家愛德蒙‧懷特(Edmund White)在《巴黎晃遊者》(The Flâneur)裡寫到美國女人與法國女人的分別:“美國人認為人行道是無臉目的後台空間,而對法國人而言,這卻是舞台本身。……法國女人覺得她們一走上街頭,便是登上舞台了。衣服、頭髮和化妝必須無懈可擊。”懷特在1980年代初期開始在巴黎生活,十多年近距離觀察法國女人在舞台上的風情,難免覺得自家女人就少了這麼一點活在人家眼底的神采。
然而,懷特筆下的舞台也在慢慢的改變。法國人念舊,問問一些上了年紀的法國男人,他們多毫不猶豫表達對巴黎女子的戀慕欣賞之情,可是末了仍不忘補充說,從前的巴黎女人多麼迷人,新世代的巴黎女人嘛,稍稍遜色。有一次,一個老教授對我說,“你得知道,從前那些巴黎女子啊,她們真大大不同的……”幾乎是無語的感嘆。這麼說來,“巴黎女子”這個既抽象又實體的概念與群體,既是一個世代的法國男人之追求,亦是一個城市的美學基調。
在這個美學的核心,則是這些都市女子走路、抽煙、發呆的姿態,她們對別人視線的自覺與在乎,喜歡張揚卻同時熱愛低調的特質。一個獨坐咖啡館的巴黎女子身影,是一道滿載隱喻的好看風景。
她們多數穿一身黑或灰,長髮鬆鬆挽在腦後,或者像波娃那樣盤纏起來,露出全部的臉龐,手裡必夾著一根煙,偶爾才吸一口,用來避免給人無所事事之感——只要手上有一根煙,存在或孤獨的存在便成理。她們的眼神無確定落點,好像在等人,有時瞄瞄窗外(於是總得挑個臨窗的座位),明知別人在看,於是舉手投足更加自然。遇上鄰座男人搭訕,她們亦不抗拒(如果她們不想被打擾,她們不會獨自來咖啡館坐那麼張揚的位置),用熟練的手勢應對著,適時微笑。在稍遠的角落,可聽見她們像歌聲一樣的耳語,好比調情的絮語。
她們熱愛生活,逛美術館,在一幅畫像面前沉思,去跳蚤市場挑古董飾物,到市場買花買新鮮水果,到講究質料的店子買風格別緻的衣裳。就算選擇了素靜的衣著風格,也總會為自己添置繽紛的貼身衣物,討自己歡喜,大大取悅情人。即便暫時單身,仍不忘準備著迎接下一秒就會出現的新歡。
戀愛於她們,就像咖啡因,是一種持久的癮,怎麼也戒不掉,不隨歲月遞減,不受年齡限制。十六歲時學會滄桑,六十歲時無懼像少女一樣懷春,時間對她們沒有嚴謹的規範作用,當她們意識到歲月之輪,是當她們轉換護膚品牌子與慣用香水的時候,她們充份支配著自己的魅力,隨機應變,隨時談情。
巴黎女子總是不老,她們總是愛著,也被愛著。
城市:巴黎
撰文:塵翎
巴黎女子
聽說有個在紐約住久了的法國女子寫了一本書,教導她那些整天吃垃圾食物的姊妺們“如何像巴黎女子那樣瘦”。把巴黎女子作為美學標準,想必因為跟美國妞兒比起來,她們實在集體輕盈優雅得多。
不知道她在書裡提出甚麼獨門秘方,在我看來,要像巴黎女子那樣體態纖瘦,說易不易說難也不難,首先是抽很多的煙,喝很多的咖啡,走很多的路,然後必須不斷墮入愛河。
美國作家愛德蒙‧懷特(Edmund White)在《巴黎晃遊者》(The Flâneur)裡寫到美國女人與法國女人的分別:“美國人認為人行道是無臉目的後台空間,而對法國人而言,這卻是舞台本身。……法國女人覺得她們一走上街頭,便是登上舞台了。衣服、頭髮和化妝必須無懈可擊。”懷特在1980年代初期開始在巴黎生活,十多年近距離觀察法國女人在舞台上的風情,難免覺得自家女人就少了這麼一點活在人家眼底的神采。
然而,懷特筆下的舞台也在慢慢的改變。法國人念舊,問問一些上了年紀的法國男人,他們多毫不猶豫表達對巴黎女子的戀慕欣賞之情,可是末了仍不忘補充說,從前的巴黎女人多麼迷人,新世代的巴黎女人嘛,稍稍遜色。有一次,一個老教授對我說,“你得知道,從前那些巴黎女子啊,她們真大大不同的……”幾乎是無語的感嘆。這麼說來,“巴黎女子”這個既抽象又實體的概念與群體,既是一個世代的法國男人之追求,亦是一個城市的美學基調。
在這個美學的核心,則是這些都市女子走路、抽煙、發呆的姿態,她們對別人視線的自覺與在乎,喜歡張揚卻同時熱愛低調的特質。一個獨坐咖啡館的巴黎女子身影,是一道滿載隱喻的好看風景。
她們多數穿一身黑或灰,長髮鬆鬆挽在腦後,或者像波娃那樣盤纏起來,露出全部的臉龐,手裡必夾著一根煙,偶爾才吸一口,用來避免給人無所事事之感——只要手上有一根煙,存在或孤獨的存在便成理。她們的眼神無確定落點,好像在等人,有時瞄瞄窗外(於是總得挑個臨窗的座位),明知別人在看,於是舉手投足更加自然。遇上鄰座男人搭訕,她們亦不抗拒(如果她們不想被打擾,她們不會獨自來咖啡館坐那麼張揚的位置),用熟練的手勢應對著,適時微笑。在稍遠的角落,可聽見她們像歌聲一樣的耳語,好比調情的絮語。
她們熱愛生活,逛美術館,在一幅畫像面前沉思,去跳蚤市場挑古董飾物,到市場買花買新鮮水果,到講究質料的店子買風格別緻的衣裳。就算選擇了素靜的衣著風格,也總會為自己添置繽紛的貼身衣物,討自己歡喜,大大取悅情人。即便暫時單身,仍不忘準備著迎接下一秒就會出現的新歡。
戀愛於她們,就像咖啡因,是一種持久的癮,怎麼也戒不掉,不隨歲月遞減,不受年齡限制。十六歲時學會滄桑,六十歲時無懼像少女一樣懷春,時間對她們沒有嚴謹的規範作用,當她們意識到歲月之輪,是當她們轉換護膚品牌子與慣用香水的時候,她們充份支配著自己的魅力,隨機應變,隨時談情。
巴黎女子總是不老,她們總是愛著,也被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