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02
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年2月第一版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1、哲学家所说的禹州市一切存在之全,相当于古代中国哲学家惠施所说的”大一“,其定义是”至大无外“。
2、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它是”思想思想“;思想思想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哲学家若要坚持在我们思想之前必须首先思想我们的思想,他就在这里陷入邪恶的循环;就好像我们竟有另一种能力可以用来思想我们的思想!
···
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这就是我所说的宗教。
3、在哲学里,为了熟悉更高的价值,无需采取祈祷、礼拜之类的余晖的道路。通过哲学而熟悉的最高价值,比通过宗教而获得的更高价值,甚至要纯粹得多,因为后者混杂着想象和迷信。···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
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
4、佛家就说,生就是人生的苦痛的根源。柏拉图也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有些道家的人”医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病字头+丸)溃痈”。这都是以为,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即“出世的哲学”。另一种,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
对比:入世观点看出世的哲学是太理想主义的,无实用的,消极的;从出世的哲学看入世的哲学太现实主义了,太肤浅了。它也许是积极的,但是就像做错了路的人的快跑:越跑得快,越错的很。中国哲学既入世又出世“不离日用常行内,知道先天未画前。”
5、中国哲学以为,一个人不仅要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这个统一,就是圣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生,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
6、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中国哲学不够明晰,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
7、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 《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 一位禅宗和尚“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8、《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公元前有一部最早的汉语词典《尔雅》
9、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他们所谓的“本末”之别。本指农业,末指商业。···社会有四个传统的阶级,即士、农、工、商,商是最后最下的一个。士通常就是地主,农就是实际耕种土地的农民。
10、由于经济的原因,一家几代人都要生活在一起。这样就发展起来了中国的家族制度,它无疑是世界上复杂的、组织得很好的制度之一。家族制度过去是中国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五种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其中有三种是家族关系。
商人也就是城里人,他们的活动需要他们在城里住在一起。所以他们的社会组织形式,不是以家族共同利益为基础,而是以城市共同利益为基础。
11、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但道家强调人的内部的自然自发的东西。《庄子》中说,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方指社会。
第三章
12、司马谈是司马迁的父亲
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
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
道家者流盖出于隐士
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
法家者流盖出于法术之士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1、哲学家所说的禹州市一切存在之全,相当于古代中国哲学家惠施所说的”大一“,其定义是”至大无外“。
2、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它是”思想思想“;思想思想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哲学家若要坚持在我们思想之前必须首先思想我们的思想,他就在这里陷入邪恶的循环;就好像我们竟有另一种能力可以用来思想我们的思想!
···
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这就是我所说的宗教。
3、在哲学里,为了熟悉更高的价值,无需采取祈祷、礼拜之类的余晖的道路。通过哲学而熟悉的最高价值,比通过宗教而获得的更高价值,甚至要纯粹得多,因为后者混杂着想象和迷信。···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
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
4、佛家就说,生就是人生的苦痛的根源。柏拉图也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有些道家的人”医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病字头+丸)溃痈”。这都是以为,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即“出世的哲学”。另一种,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
对比:入世观点看出世的哲学是太理想主义的,无实用的,消极的;从出世的哲学看入世的哲学太现实主义了,太肤浅了。它也许是积极的,但是就像做错了路的人的快跑:越跑得快,越错的很。中国哲学既入世又出世“不离日用常行内,知道先天未画前。”
5、中国哲学以为,一个人不仅要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这个统一,就是圣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生,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
6、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中国哲学不够明晰,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
7、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 《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 一位禅宗和尚“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8、《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公元前有一部最早的汉语词典《尔雅》
9、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他们所谓的“本末”之别。本指农业,末指商业。···社会有四个传统的阶级,即士、农、工、商,商是最后最下的一个。士通常就是地主,农就是实际耕种土地的农民。
10、由于经济的原因,一家几代人都要生活在一起。这样就发展起来了中国的家族制度,它无疑是世界上复杂的、组织得很好的制度之一。家族制度过去是中国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五种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其中有三种是家族关系。
商人也就是城里人,他们的活动需要他们在城里住在一起。所以他们的社会组织形式,不是以家族共同利益为基础,而是以城市共同利益为基础。
11、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但道家强调人的内部的自然自发的东西。《庄子》中说,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方指社会。
第三章
12、司马谈是司马迁的父亲
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
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
道家者流盖出于隐士
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
法家者流盖出于法术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