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食谱:豆酥豆瓣豆腐
取南方嫩豆腐,葱姜蒜末豆瓣酱下油锅炒香,加水煮开,点酱油少许提色,下豆腐炖煮,加糖盐调味,至豆腐入味,生粉水勾芡,起锅装盘,撒满一层预制好的豆酥,上桌即可。
听一个朋友抱怨小时候父母做饭难吃,他记忆里“妈妈的味道”是黄豆炒豆腐,难吃到“像在嚼自己吐的东西”,用他的话说,“不知道那是一种东西吗?”
似乎我身边不乏同辈人抱怨父母不会做饭的,最近的就是我姐。她好早以前就罢吃我妈做的饭了,现在自己做了妈妈,信誓旦旦要给自己的女儿做好“妈妈的味道”。
虽然我们俩是一个妈喂大,但我似乎比较好养,自小给什么吃什么,很捧我妈的场。小时候记忆里“妈妈的味道”是西红柿炒鸡蛋,红红黄黄的汤水拌米饭,幼儿园时代有吃到吐的记录;还有俄式红菜汤,放在盘子里吃,主食配面包,洋气得很;更不能少土豆沙拉做配菜,火腿黄瓜丁加鸡蛋白,沙拉酱自己打,看我爸用葱油打生鸡蛋黄,是我认识到的第一个食物“神迹”;当然最喜欢的还是元宝蛋炖肉,炖五花肉加煮熟的切刀花的鸡蛋,一圈刀口切到蛋黄深度,肉汁将蛋白浸成棕色,夹开蛋一分两半,淋一点肉汁,一口饭一口肉一口蛋,混在一起吞下肚去,好吃到咬舌头。作为山东人的后代,家里一道侉炖的鱼是少不了的,妈妈总搁很重的酱油,汁水浓到像黑色,那时的鲤、鲢、草、鲫都不爱吃,单单爱吃炖鲅鱼,小时候的鲅鱼都很大,横切的粗粗一段够小孩子一餐饭吃到肚圆。
我们家传统年饭必定有的也还是这几样,元宝蛋炖肉,土豆沙拉,红烧鱼,还有一道平时很少做,但过年必定有的凉拌四丝——粉丝、黄瓜丝、蛋丝、肉丝,用醋、芝麻酱和蒜蓉调味。过年节吃得油腻,所以这道菜总是最受欢迎,很快便只剩下汤汁,记得小时候还会抢着把汤汁喝下去,蒜辣醋酸,冰凉凉地冲到胃里,能让胃打个激灵,就像给过年节时负载过重的胃抻抻腰。
什么时候开始发现妈妈做饭其实不好吃的?大概也是从厌倦千篇一律经年不改的年饭开始。
人已经大了,也开始自己认真学做饭,也在外面吃过些味道了,这时才意识到妈妈做的炖肉,因为预先焯得不仔细,总带点猪肉臊味;土豆沙拉的土豆切得太大块,沙拉酱放得不够,盐若再调得淡了,或者提前做好的时间不足,没有放上半天浸浸味道,土豆就是味同嚼蜡的砖头,沙拉酱就是糊不上墙的稀泥;而凉拌四丝,本身设计就不合理,热炒的肉丝和煎蛋皮的油等放凉了,和冰凉的醋汁根本不融合,想象一下把浮着油膜的醋汁倒进胃里,那不是给胃抻抻腰,那是给胃扎一刀,真的是只有粗生粗长的北方人才受得了的一道菜。
关于鱼,后来也明白了,鲅鱼并不是什么上得台面的好鱼,肉质干、粗、柴,我好的其实就是这干、粗、柴,因为我娘亲能把所有的鱼都炖成干、粗、柴,起码鲅鱼得一个天然,还刺少。浓黑的酱汁看上去没食欲,吃起来除了咸竟然还是只有咸,也是一等境界。
这时再回想自小受过的荼毒,便是血泪斑斑。从小就不喜欢,大了更不可能喜欢的白菜豆腐汤,以前以为都是冬储大白菜搞的,一整个冬天都在吃,再好吃也不好吃了,后来发现糟糕的是我娘亲炝得一手好锅,大火热油,葱花进去就糊了,做出的白菜汤既不是白的,也不是稀汤寡水的透明,而是黄的,她最爱用的北方老豆腐也来捧场,明明生来白的,煮进去也黄了,黄还黄得不彻底,多是边边角角溜着边儿的黄,像是隔夜放了一宿才下得锅。味道嘛,也算是有天分,明明是汤汤水水的菜竟然能做出干燥的味道。
如今想想,小时候觉得好味的饭菜到现在哪个都入不了口,可那时却是当真好吃。幼时吃饭像井中填鸭,爹娘给什么吃什么,也不懂食物的大千世界,也不知世间的百种味道,只知道家的味道是安心的味道,依赖的味道,妈妈在,便是幸福的味道。
姐姐现在要开始创造她自己的“妈妈的味道”了,可她平日里是不管做饭的。从妞妞——姐姐的孩子开始上学前班,妈妈就被征召去帮忙,平日里上班忙,不得已妞妞也开始接受“姥姥味道”的荼毒。妈妈做饭没什么长进,还是那老几样,西红柿炒鸡蛋,红烧鱼——虽然现在是烧的是鳕鱼了,豆腐——当然在姐姐的抗议下,白菜豆腐汤是不会做的了,但肉末烧豆腐,我教她的葱烧家常豆腐,还是总上桌的。前一阵假期,姐姐放妈妈回来,与爸爸和我小聚,正赶上我特别忙,妈妈一来我就歇了,整整懒了三个星期,又吃上了妈妈的味道,感动到汗流,送妈妈走的时候说“下次一定我来做饭”。
我们的味蕾进化了,妈妈的味蕾退化了,妈妈的味道成了忆苦思甜的味道。可我想等妞妞长大,想起来“家的味道”,不是姐姐过年节或开派对时才下厨打造的南北混合中西混搭的高级料理,反而是姥姥没滋拉味的烧豆腐,明明雪白透明却烧得黑乎乎的鳕鱼,放了番茄沙司的西红柿炒蛋,甚至只是她自小吃到大都不腻的亨氏番茄沙司的味道:从姥姥发现她爱吃这个便在任何可能的菜里加它调味,管是鱼、鸡翅还是豆腐。这些将是她留在记忆深处的“家的味道”,每日里喂饱她的味道,天天在温暖的灯光下,她坐在客厅看iPad等爸爸妈妈回家,那边抽油烟机隆隆作响的厨房里飘散出的味道。
自小受到黄豆炒豆腐荼毒的朋友,在家里烘焙蛋糕,他的孩子还小,但越年幼对视觉以外的记忆越敏感,起码从气味上,我想他在创造“家的味道”上走对了一步。可对我来说,轻乳酪蛋糕总是小资情调的烘培课,无法和家联系在一起。难以想象现在这一代孩子未来对此时当下的记忆,每一样事物都是新的,父母接受的不再只是百年沉淀下来的家乡味道,还有各色美食杂志海外游历情趣烘焙的印迹。在那么复杂的味道前,他们会选择什么成为记忆?
总以为,贫瘠是最好的调味料。难忘童年还是一个食物不那么极大丰富的时代,包裹着报纸的大白菜在楼道里静静腐烂的味道,夏天自制的西红柿酱在壁橱里爆炸了颜色和质感,如今在哪家超市的架上都寻不到。孩子四处奔跑,多动的身体总是饥肠辘辘,煎鸡蛋夹馒头,嘴巴还没咬上去,口水已经滴下来。
现在再让我吃“妈妈的味道”,我也不爱,可念起这些“妈妈的味道”却津津有味,是回忆让旧日的味道变得如窖藏的酒般醇香。回忆是酒曲,是创造回味的“神迹”。即使是抱怨黄豆炒豆腐的朋友,当他忆起嚼着黄豆和豆腐的混合物,刚刚咬碎的豆渣和豆渣的尸体还魂在唇齿间重逢,一定也不只是枯燥的无味,而是甜蜜的苦涩。
也许有一天他可以把这道菜传承下去,一边做给自己的孩子吃,一边给他们讲自幼遭受的爷爷奶奶的“虐待”。谁知道呢,也许他的孩子会记下这道菜,成为他的“家的味道”,再告诉他的孩子,生命和记忆便这样延续下去。
当然起点是他得把这道菜做得能下咽再说。你总不能让饱食餍足的二十一世纪儿童还吃忆苦思甜饭。黄豆和豆腐,确实是前世今生的相逢,一个东西,可谁说同一个灵魂不能有多样的面孔,时空穿越恋上自己是很容易的事。
在温哥华,遍地的台湾餐厅里都有一道豆酥鳕鱼。用酒和盐略腌制的鳕鱼清蒸,用酱油糖豆瓣酱等炒制的豆渣,两个感觉完全不搭的味道口感和质地,放在一起却像一场不期而遇的一见钟情。豆酥提供味和酥脆的口感,鳕鱼提供淡和鲜嫩的香甜。鳕鱼清蒸的口味,若是改用豆腐,做得精致了,也能达到异曲同工的味道。
最原本的设想,也是豆腐清蒸,可将清豆腐蒸出鳕鱼的味道,实在太考验豆腐的质量和做饭的功夫。想想最偷省的办法就是用鳕鱼压豆腐清蒸,蒸好后去鳕鱼而只取豆腐,可这也太本末倒置,不符合我食之家常的理念。其实清蒸豆腐比炖煮口感更多一层细腻,口淡的人着实可以一试,只取米酒和盐,姜丝略许,将豆腐蒸透,略讲究些或者说取宠些,就加些海鲜类的鲜味素如鲍鱼汁等提味。炒制豆酥时,口味重些,我吃过的豆酥里不喜酱油和豆瓣酱放得重的,更喜欢保留豆香原味没那么咸的,但若是配清蒸豆腐,确实可以做得重口些,才出得来差别和对比。
而用豆瓣酱烧豆腐再加豆酥,那可以是一道味美的家常菜,雪白柔嫩的南豆腐烧得重口些,再撒清淡口感的豆酥,就像许多菜撒花生干果碎提味一样,增加香味和不融合的脆质口感,拌上新熟的油亮亮的米饭,一定可以多下几碗。只是从意境来说,和清蒸豆酥豆腐比就低了。可谁管雅不雅,家的味道就该是喂饱一餐饭要紧的味道。
豆酥豆瓣豆腐,简称“三逗”,豆子的三重境界,可比秋香回眸三笑之媚。谁说“那是一种东西”就不能放在一起?不知物以类聚,相类相喜。
听一个朋友抱怨小时候父母做饭难吃,他记忆里“妈妈的味道”是黄豆炒豆腐,难吃到“像在嚼自己吐的东西”,用他的话说,“不知道那是一种东西吗?”
似乎我身边不乏同辈人抱怨父母不会做饭的,最近的就是我姐。她好早以前就罢吃我妈做的饭了,现在自己做了妈妈,信誓旦旦要给自己的女儿做好“妈妈的味道”。
虽然我们俩是一个妈喂大,但我似乎比较好养,自小给什么吃什么,很捧我妈的场。小时候记忆里“妈妈的味道”是西红柿炒鸡蛋,红红黄黄的汤水拌米饭,幼儿园时代有吃到吐的记录;还有俄式红菜汤,放在盘子里吃,主食配面包,洋气得很;更不能少土豆沙拉做配菜,火腿黄瓜丁加鸡蛋白,沙拉酱自己打,看我爸用葱油打生鸡蛋黄,是我认识到的第一个食物“神迹”;当然最喜欢的还是元宝蛋炖肉,炖五花肉加煮熟的切刀花的鸡蛋,一圈刀口切到蛋黄深度,肉汁将蛋白浸成棕色,夹开蛋一分两半,淋一点肉汁,一口饭一口肉一口蛋,混在一起吞下肚去,好吃到咬舌头。作为山东人的后代,家里一道侉炖的鱼是少不了的,妈妈总搁很重的酱油,汁水浓到像黑色,那时的鲤、鲢、草、鲫都不爱吃,单单爱吃炖鲅鱼,小时候的鲅鱼都很大,横切的粗粗一段够小孩子一餐饭吃到肚圆。
我们家传统年饭必定有的也还是这几样,元宝蛋炖肉,土豆沙拉,红烧鱼,还有一道平时很少做,但过年必定有的凉拌四丝——粉丝、黄瓜丝、蛋丝、肉丝,用醋、芝麻酱和蒜蓉调味。过年节吃得油腻,所以这道菜总是最受欢迎,很快便只剩下汤汁,记得小时候还会抢着把汤汁喝下去,蒜辣醋酸,冰凉凉地冲到胃里,能让胃打个激灵,就像给过年节时负载过重的胃抻抻腰。
什么时候开始发现妈妈做饭其实不好吃的?大概也是从厌倦千篇一律经年不改的年饭开始。
人已经大了,也开始自己认真学做饭,也在外面吃过些味道了,这时才意识到妈妈做的炖肉,因为预先焯得不仔细,总带点猪肉臊味;土豆沙拉的土豆切得太大块,沙拉酱放得不够,盐若再调得淡了,或者提前做好的时间不足,没有放上半天浸浸味道,土豆就是味同嚼蜡的砖头,沙拉酱就是糊不上墙的稀泥;而凉拌四丝,本身设计就不合理,热炒的肉丝和煎蛋皮的油等放凉了,和冰凉的醋汁根本不融合,想象一下把浮着油膜的醋汁倒进胃里,那不是给胃抻抻腰,那是给胃扎一刀,真的是只有粗生粗长的北方人才受得了的一道菜。
关于鱼,后来也明白了,鲅鱼并不是什么上得台面的好鱼,肉质干、粗、柴,我好的其实就是这干、粗、柴,因为我娘亲能把所有的鱼都炖成干、粗、柴,起码鲅鱼得一个天然,还刺少。浓黑的酱汁看上去没食欲,吃起来除了咸竟然还是只有咸,也是一等境界。
这时再回想自小受过的荼毒,便是血泪斑斑。从小就不喜欢,大了更不可能喜欢的白菜豆腐汤,以前以为都是冬储大白菜搞的,一整个冬天都在吃,再好吃也不好吃了,后来发现糟糕的是我娘亲炝得一手好锅,大火热油,葱花进去就糊了,做出的白菜汤既不是白的,也不是稀汤寡水的透明,而是黄的,她最爱用的北方老豆腐也来捧场,明明生来白的,煮进去也黄了,黄还黄得不彻底,多是边边角角溜着边儿的黄,像是隔夜放了一宿才下得锅。味道嘛,也算是有天分,明明是汤汤水水的菜竟然能做出干燥的味道。
如今想想,小时候觉得好味的饭菜到现在哪个都入不了口,可那时却是当真好吃。幼时吃饭像井中填鸭,爹娘给什么吃什么,也不懂食物的大千世界,也不知世间的百种味道,只知道家的味道是安心的味道,依赖的味道,妈妈在,便是幸福的味道。
姐姐现在要开始创造她自己的“妈妈的味道”了,可她平日里是不管做饭的。从妞妞——姐姐的孩子开始上学前班,妈妈就被征召去帮忙,平日里上班忙,不得已妞妞也开始接受“姥姥味道”的荼毒。妈妈做饭没什么长进,还是那老几样,西红柿炒鸡蛋,红烧鱼——虽然现在是烧的是鳕鱼了,豆腐——当然在姐姐的抗议下,白菜豆腐汤是不会做的了,但肉末烧豆腐,我教她的葱烧家常豆腐,还是总上桌的。前一阵假期,姐姐放妈妈回来,与爸爸和我小聚,正赶上我特别忙,妈妈一来我就歇了,整整懒了三个星期,又吃上了妈妈的味道,感动到汗流,送妈妈走的时候说“下次一定我来做饭”。
我们的味蕾进化了,妈妈的味蕾退化了,妈妈的味道成了忆苦思甜的味道。可我想等妞妞长大,想起来“家的味道”,不是姐姐过年节或开派对时才下厨打造的南北混合中西混搭的高级料理,反而是姥姥没滋拉味的烧豆腐,明明雪白透明却烧得黑乎乎的鳕鱼,放了番茄沙司的西红柿炒蛋,甚至只是她自小吃到大都不腻的亨氏番茄沙司的味道:从姥姥发现她爱吃这个便在任何可能的菜里加它调味,管是鱼、鸡翅还是豆腐。这些将是她留在记忆深处的“家的味道”,每日里喂饱她的味道,天天在温暖的灯光下,她坐在客厅看iPad等爸爸妈妈回家,那边抽油烟机隆隆作响的厨房里飘散出的味道。
自小受到黄豆炒豆腐荼毒的朋友,在家里烘焙蛋糕,他的孩子还小,但越年幼对视觉以外的记忆越敏感,起码从气味上,我想他在创造“家的味道”上走对了一步。可对我来说,轻乳酪蛋糕总是小资情调的烘培课,无法和家联系在一起。难以想象现在这一代孩子未来对此时当下的记忆,每一样事物都是新的,父母接受的不再只是百年沉淀下来的家乡味道,还有各色美食杂志海外游历情趣烘焙的印迹。在那么复杂的味道前,他们会选择什么成为记忆?
总以为,贫瘠是最好的调味料。难忘童年还是一个食物不那么极大丰富的时代,包裹着报纸的大白菜在楼道里静静腐烂的味道,夏天自制的西红柿酱在壁橱里爆炸了颜色和质感,如今在哪家超市的架上都寻不到。孩子四处奔跑,多动的身体总是饥肠辘辘,煎鸡蛋夹馒头,嘴巴还没咬上去,口水已经滴下来。
现在再让我吃“妈妈的味道”,我也不爱,可念起这些“妈妈的味道”却津津有味,是回忆让旧日的味道变得如窖藏的酒般醇香。回忆是酒曲,是创造回味的“神迹”。即使是抱怨黄豆炒豆腐的朋友,当他忆起嚼着黄豆和豆腐的混合物,刚刚咬碎的豆渣和豆渣的尸体还魂在唇齿间重逢,一定也不只是枯燥的无味,而是甜蜜的苦涩。
也许有一天他可以把这道菜传承下去,一边做给自己的孩子吃,一边给他们讲自幼遭受的爷爷奶奶的“虐待”。谁知道呢,也许他的孩子会记下这道菜,成为他的“家的味道”,再告诉他的孩子,生命和记忆便这样延续下去。
当然起点是他得把这道菜做得能下咽再说。你总不能让饱食餍足的二十一世纪儿童还吃忆苦思甜饭。黄豆和豆腐,确实是前世今生的相逢,一个东西,可谁说同一个灵魂不能有多样的面孔,时空穿越恋上自己是很容易的事。
在温哥华,遍地的台湾餐厅里都有一道豆酥鳕鱼。用酒和盐略腌制的鳕鱼清蒸,用酱油糖豆瓣酱等炒制的豆渣,两个感觉完全不搭的味道口感和质地,放在一起却像一场不期而遇的一见钟情。豆酥提供味和酥脆的口感,鳕鱼提供淡和鲜嫩的香甜。鳕鱼清蒸的口味,若是改用豆腐,做得精致了,也能达到异曲同工的味道。
最原本的设想,也是豆腐清蒸,可将清豆腐蒸出鳕鱼的味道,实在太考验豆腐的质量和做饭的功夫。想想最偷省的办法就是用鳕鱼压豆腐清蒸,蒸好后去鳕鱼而只取豆腐,可这也太本末倒置,不符合我食之家常的理念。其实清蒸豆腐比炖煮口感更多一层细腻,口淡的人着实可以一试,只取米酒和盐,姜丝略许,将豆腐蒸透,略讲究些或者说取宠些,就加些海鲜类的鲜味素如鲍鱼汁等提味。炒制豆酥时,口味重些,我吃过的豆酥里不喜酱油和豆瓣酱放得重的,更喜欢保留豆香原味没那么咸的,但若是配清蒸豆腐,确实可以做得重口些,才出得来差别和对比。
而用豆瓣酱烧豆腐再加豆酥,那可以是一道味美的家常菜,雪白柔嫩的南豆腐烧得重口些,再撒清淡口感的豆酥,就像许多菜撒花生干果碎提味一样,增加香味和不融合的脆质口感,拌上新熟的油亮亮的米饭,一定可以多下几碗。只是从意境来说,和清蒸豆酥豆腐比就低了。可谁管雅不雅,家的味道就该是喂饱一餐饭要紧的味道。
豆酥豆瓣豆腐,简称“三逗”,豆子的三重境界,可比秋香回眸三笑之媚。谁说“那是一种东西”就不能放在一起?不知物以类聚,相类相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