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杂想
浑浑噩噩,在美国的一个月就过去了,总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为自己这段短暂的美国生活留下一点痕迹,于是我不停地拍照,似乎想努力地抓住这里的每一处美丽,每一点不同,好让我几十年后能够细细地回味起这段往事——这就是我青春的时光啊!
其实也并不是没有时间,我这个人在写作方面就是比较懒,一想到要用文字来记录如此丰富、复杂的各种心情与感受,我就想逃避,总觉得自己会永远记住这里的每一分每一秒,因此拖了一天又一天,现在一个月已经过去了,我依然没有用文字记录过任何感受,同时我发现自己刚到美国时的一些想法与感受已经渐渐被我所遗忘,再不赶快写下来,美国之行就会只剩下几张平坦的照片,毫无立体感所言。
当我独自一人从洛杉矶下飞机时,我忽然意识到,我已经到美国了——梦寐以求的美国。儿时,我们总是以去美国留学为荣,要是听说谁去了美国旅游、工作或者留学都会觉得特别的高大上,不过总觉得去美国都是别人生活里的事,好像跟我没多大关系。我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有那么一个梦想:去美国。去干嘛?不知道。为什么要去?不知道。就是觉得去美国是一件特别光荣与自豪的事情,够拉风,所以我要去。
我心中其实也有那么一颗种子,不过一直处于休眠期,我一直是一个担心梦想实现不了而不敢规划太远的人,我这次的交换也是跌跌撞撞,不知怎么的就来到了美国的这个项目,因此直到确定了我能来美国交换,我才开始灌溉这颗种子,它才慢慢发芽,我喜悦,因为我做到了我儿时觉得很拉风的事情,挎上背包,拖起拉杆箱,独自一人飞到大洋彼岸,体味异地风情,体验异地文化,认识好多好多的深眼眶帅哥,认识好多好多的金发美女,周末一起驾车到另一个城市兜风,放假成群结队去黄金海岸享受沙滩浴。This is American Life. 至少是在我看来。很显然,目前的我也正在很努力地实现这种American Dream,我尽量地逼着自己每个周末去参加活动,尽早地规划好时间去各地旅行。
为什么要来美国交换?我觉得主要还是兰卡之行对我的影响比较大。我一直是一个梦想旅游家,从高中开始,随着自己能力的成熟,我开始觉得旅游是一件非常令人羡慕的事情,因为我觉得我有能力独自出去旅行了,而且非常享受那种独自漫步异城的感觉。我想象着我自己,独自一人,走入一家客栈,大喝一声:“老板,来五斤牛肉。”然后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吃饱喝足拍下几两银子,然后继续上路,这是旅行者的豪情,这是异乡客的壮志。然而,我的旅行一直处于梦想阶段,我知道我爱旅行,我知道我有能力安排好一场旅行,但是就是缺少一个启动因子,而兰卡之行确实为我打开了这一扇门。I love the feeling of being with strangers. I love the feeling of visiting different places. 然后我就启程了,从这个暑假开始,我就基本没有停过,国内去了贵州、北京、江西,然后又来到了美国,这是我第一个玩了这么多地方的假期,以前从来没有过,也不敢想过,不过,这也正是我一直以来所追求的青春!因为这是我想要的生活,所以我并不会因为去旅游而荒废了一个暑假而懊恼,并不会因为同学们都在实习而我却在四处浪荡而惭愧,everyone has his own lifestyle. Don’t worry about the future so much,活在当下,青春不长。
当然说实话我也有考虑过学习以及实习等问题,比如学分够不够,ACCA怎么办,浪费了两个假期的实习时间,但是这些问题相对与赴美的经历对我来说都太微不足道了,不管其它,我就是想来看看美国!我不希望自己光被绩点所束缚,这一点我大一做的很好,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积极选择较难的课程。我现在很佩服大一的时候我有勇气在没有被数学分析班录取的情况下找到老师要求加入数学分析班,在老师强调了挂科率很高的情况下,克服种种心理压力,给教务员写下承诺书:如果我数学分析挂科了,我自己承担一切后果。现在想来,当年还真是年少轻狂,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也很庆幸大一的我能够为自己选择ACCA这条路,其实现在想来,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也不觉得ACCA会难到不能理解,只要用心学过,大家担心过的问题都不会是问题。然而,自从大一获得了国奖以后,我的心态慢慢开始变化了,我开始感受到这个唯奖是举的世界,我开始感受到身边的人都拼了命地锻炼能力,刷高绩点,赢取加分,走向人生巅峰。一种无形的压力重重地压在我身上,我感觉自己必须加倍努力来保持好我的绩点,绩点就是一切,整个大二,我是为了绩点而活着的,可以说我为今年的国奖努力过,但是这并不是我的读大学初衷。我依然记得进大学前我的目标:参加更多的活动,尽可能地利用好学校的资源学习更多的知识,交更多的朋友,尽量出去交换一次增长见识。可是幸运的我在大一时不小心攀上了屋顶,我着时有点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参加各种比赛,寻找各种实习,为了绩点拼命,这并不是我当初想象的大学生活。我只是想在大学里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我热爱表演,我热爱拍电影,可是这些事情似乎在绩点的大前提下渐渐离我远去,整个大二,我感觉自己再社团方面的精力投入减少了太多,我总是以学习的借口推脱其它事情,我总是以会影响绩点的借口去拒绝一些据说给分低的课。大一的我都是以对课程有没有兴趣,能不能学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来选课的,而进入大二后,我选课的唯一目标就是高分低能,学不到东西不重要,给分高才是王道。现在回忆起整个大二的生活,感觉自己真的是为自己的绩点付出了太多,虽然我现在也依然无法评判这是否值得,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大二这一年我为了绩点,做什么事情都畏手畏脚,牺牲了很多其它的兴趣。为什么好学生都去参加比赛?为什么大学就要开始为了实习工作累死累活?至少我自己是还无法完全想明白这个问题,我想也是由于兴趣不同,也许是我太不上进,也许确实是我能力太差。我们终究将会走向职场,在那打拼剩下的生活,我真的很害怕在那之前不能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我想说按自己的兴趣走,按自己的心情走,可是谁又能确定如果真的这么随意前进的话,我能走多远?我能在未来取得世人定义的“成功”吗?我真的不会为我当初随意的选择而后悔懊恼吗?我也不想给自己的美国交换的选择冠上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不为见识,不为经历,不为能力,只为梦想。我只想说,每个人都有一段舒适的人生,它就像一根火柴,用完就没有了。有的人用得早,年轻的时候就用了,他们也许将来会碌碌无为,甚至穷苦落魄,流落街头,但是当他们年老时回味起来,他们嘴角边依然可以挂起一丝微笑,感叹道:“我曾经有过那么一段青春啊!”有的人用得晚,别人在吃喝玩乐时,他们利用年轻的气盛,吃苦耐劳,忍受常人不能想象的痛苦与煎熬,打拼起一番事业,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赢取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显然,后者的人生巅峰会更高,因为他们把这根火柴留到了以后,而时间是有价值的,正如你20岁时在银行存入一万元,十年后你将会享有超过一万元的财富一样,你如果把这份享受留到未来,你也将拥有更多,但是唯一的代价就是青春已不再,你会做出如何的抉择?选择永远只是tradeoff,根本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你必须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起责任。最终我来到了美国,我很庆幸我自己放下了一些包袱,我不希望一直这么累地为绩点活着,我感觉我在进步,因为我做出了翘课去波士顿的决定。
其实除了第一个周末去了芝加哥,接下来的三个周末都被我晃悠掉了,来之前想每个周末都出去玩,要多看几眼美国,结果没想到兴奋了一小会就激情殆尽了,其实这边的学习并不忙,加上自己做饭也不会占用我很多的时间,因为当初选课的时候我就给自己留了很多空余的时间,但我有时候就是很懒,一停下来就不想再动了,我深切地意识到继续这样下去,美国的大好时光就会被我荒废,我必须逼着自己出去走走!去旅游!翘课也要走起!
关于卫生习惯
对于两个西班牙人和一个美国人的厨房卫生习惯,我确实有点生气。其实有时想想也没有什么好生气的,只不过卫生习惯不同而已,但是我真的很难忍受厨房里到处都是面包屑,菜渣掉得一地都是,油渍布满整个桌面,而且都已经被风干成固体凝结在桌面上了。刚开始的时候,西班牙小哥每次用完碗总是不洗,厨房桌面总是不擦,用完了的锅子总是把整个厨房的桌面都摊满了,从来不把它们整齐地放回柜子里,我便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它们,并帮他们把它们放好。基本每天晚上等他们用完厨房,我都要来厨房帮他们做“善后处理”。我期待着我能用自己爱干净、爱整洁的行动感化他们,让他们也养成饭后洗碗,擦桌子,整洁厨房的好习惯。由于是国际友人,我担心提醒他们要整理好厨房的话说多了会产生误会,比如以为我嫌弃他们什么的,对他们有意见什么的,所以我也不敢经常提醒他们今天又没洗碗,昨天又没擦桌子,只是偶尔厨房被他们弄得太乱的时候,我才敢和颜悦色地跟他们聊一聊厨房的整洁问题。现在一个月过去了,他们确实有一点进步,起码用了碗知道要洗了,只不过洗不洗得干净就不知道了。但他们依然不知道洗完碗应该擦干放回原处,而不是全部摊在厨房桌面;桌子上的面包屑应该抹到垃圾桶去,不然会引来各种飞虫;桌面上的油渍应该用湿抹布擦一擦,不然等这些油渍凝固后将更难擦掉;喝完水的矿泉水瓶应该扔到垃圾桶,而不是满客厅乱扔;吃薯片吃出一地的渣渣应该用扫把扫一扫,而不是踩几脚后置之不理;从冰箱上不小心把cereal撒了一地,应该把每个角落掉落的cereal都打扫干净,而不是就把地板上最表面的几粒cereal捡起来扔进垃圾桶,掉到其它看不见的地方的cereal就不管了;闻到垃圾桶有异味散逸出来,应该立即去把垃圾倒掉,而不是仅仅把垃圾桶的盖盖上;粘有大块黄油的刀叉应该先抹掉那一坨黄油再放入洗碗机洗,不然洗出来的刀叉还是会附带黄色乳状物;不想用手洗的碗应该放入洗碗机,而不是仍在水池里泡着。
我曾经向这边的中国朋友抱怨过宿友的这些不良习惯,朋友觉得我对室友的意见还是蛮大的。其实也不完全是这样,我并不是对他们有很大的意见,我只是觉得这些不良的卫生习惯跟我的卫生习惯很不符,说出来让大家看看,到底是我太洁癖,还是他们真的太邋遢了?其实我不太喜欢邋遢这个词,因为我曾经也被人说过很邋遢,不就是不太爱干净嘛,邋遢来形容有点过了。如果我把这些不良的卫生习惯归类为文化差异,我会更容易接受一些,可以想象,生活在豪华的别墅里,有佣人帮忙整理一切,生活在高科技的环境下,有机器可以代做任何清洁劳动,培养不起这种生活能力也是挺正常的。至少他们这一个月以来也在进步,会刷一些碗了,会冲洗下用过的锅子了,最起码的,在我提醒他们要保持的厨房整洁的时候,他们口头上还是在答应我的,是吧,态度还是比较端正的,态度端正其它都好办。
对于我这样一个爱干净的,或者说有点洁癖的人来说,碰到不爱干净的宿友也真是算我倒霉了,那也没办法,反正只有四个月嘛,你爱干净你就多清洁下呗,你爱整齐你就多整理下呗,对我来说,帮他们整理厨房,清洁厨房也不是件多大的事,出一点小小的力气,让自己能够获得更大的满足,同时还帮助国际友人,给国际友人做了榜样,何乐而不为呢?这种默默地付出在短期内,甚至长期内,都不一定会有直接的回报,但是这能够培养出一种不与人计较的阔达的胸怀,这是一种间接的回报,它能在无时无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
关于西班牙人和美国人处理事情的习惯
接着厨房卫生习惯接着说,下面来看看西班牙人处理事情的习惯。
由于他们总是不收拾好厨房,所以厨房总是特别有股臭味,这个我也没办法,因为我已经尽力了,我每次只要是经过厨房,如果看到厨房比较乱,有杂屑,都会帮他们清洁好了,但我一个人不可能保持厨房24小时的干净,而且有时候我一两天不用厨房,厨房就更脏乱了,因此厨房还是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特别的味道。
他们对待这种特别的味道让我觉得甚是好笑。
厨房出现难闻的味道。
美国人走进来,”Hey, Morpheus. I think it’s so smelly here.” 拿了瓶带有姜味的空气清新剂喷了两下,就回房间了。
西班牙人1走进来,”Why is it so smelly here? I don’t like this smell. It’s so weird.” 把窗户打开,回房间去了。
西班牙人2走进来,”I think we should do something cleaning this weekend.” 回房间。
下午,我们四个都在公寓,美国人把我们召集了起来,”Hey guys, come on. I think we should figure out where the smell came from.” 然后就开始翻箱倒柜地开始找那股怪味从哪里而来,我看着都快笑喷了,你们平时这么不爱干净,到处仍的是食物的残渣,发酵了不臭才怪呢,垃圾都放了三四天了,我不去倒你们就把盖子盖上,开了盖子没气味才怪呢,我都还没开始抱怨你们的卫生习惯,你们倒开始抱怨这里太臭了。
其实我想强调的,是他们想解决问题永远是在think,I think 我们要搞一搞卫生了,I think 我们快要没有面包了,I think 我们应该要去买卷纸了,不到最后关头,永远是在think。我就想观察下他们天天think,到了最后关头看你们到底怎么办,结果我发现他们最后关头的执行能力真的非常强,我一般去一次像沃尔玛一样的大超市起码提前两天规划好,因为这里超市都比较远,可是他们上午发现冰箱里没肉了,下午就跑去pick and save (跟沃尔玛差不多的一个大超市)买东西回来了。不到最后一秒,绝不心急,这是他们的生活态度,从来没有过多的规划,想到什么做什么,真是European style。但我的意思绝对不是他们的行动效率高,相反,他们办事效率非常极其地低,每次叫他们去倒个垃圾,叫个两天都还不去倒,总是说I have exams. I’m busy now.就倒个垃圾而已,30秒的事情,至于吗?说实话他们就是很懒,很多事情都不愿意主动去做。但是我不一样,自从叫过他们几次以后,深知他们办事效率之低,我后来看到要倒垃圾、扫地什么的,都懒得叫他们了,自己动手也花不了几分钟,效率还高多了。
还记得第一次跟他们一起去pick and save 买东西,还以为他们知道路,就跟着他们去,结果坐车坐到一半才知道他们超市在哪站下都不知道,只知道坐这辆公交车坐30分钟就能到,我当场被这群西班牙人雷倒,哪里下车都不知道你也敢出门?还好我机智,利用半分钟的一丁点wifi用Google地图找到了我们要到的目的地,最后才顺利抵达,我不知道如果我没找到地方,他们那天到底能不能准确找到超市。
这两天刚从波士顿回来,又想来补充几句。最近总是看到一些同学在朋友圈上吐槽中国人在外国的陋习,并表示作为一个中国人对此表示非常羞愧。其实这些所谓的陋习根本没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陋习,并且习惯的养成不能仅仅以民族国籍划分。我们总是说我们是代表着中国出来的,我们是代表中华民族出来的,我们要在外国人面前争口气,让外国人看得起中国人。这句话出发点就有问题了,凭什么我们要让我们获得外国人的认可?凭什么要在别人面前争口气?凭什么我们一开始就低别人一等?凭什么外国人的习惯和思想就都是先进的呢?凭什么外国人就不用得到我们的认可呢?这真是崇洋媚外的思想,一些所谓的陋习那只是不同民族或者说不同的人之间的不同习惯而已,按照互相尊重的文化交流规则,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尊重别人的习惯?
引起我这一点思考的正是我们的厨房,平时我在家时还时不时打扫下,厨房不会脏得太离谱,可是昨天晚上当我离开家四天后从波士顿回来时,发现厨房的桌面全是面包屑、结块的米汤、干涸的肉汁,叉子勺子到处都是,像胡萝卜、青菜之类的菜渣粘在水池的各个边缘,地上尽是米粒、菜渣,用完的碗就倒扣在水池边,餐桌旁边的地下到处是cereal(真没想到西班牙人吃东西还能掉一地的)。面对这些,我也只能当作是文化差异来接受了。他们是代表西班牙出来的,我可能想象所有的西班牙人都是这样的懒惰、不会做任何家务、不爱干净整洁、吃东西还会掉地上、基本没有生活能力。可是就算我这样想想又有什么用呢?他们还是坐拥着高雅先进民族的称号,大多人还是会幻想着西班牙人的欧式生活,我们勤勤恳恳地帮他们去收拾了厨房,但我们还是一个充满陋习的民族,应该向先进的民族看齐,不是吗?
我这真不是故意黑西班牙,只是我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有人崇拜外国人的生活方式,而把自己否认得一无是处。你们吃饭还掉饭,我们就不能在机场吃方便面?你们睡觉前不洗澡,我们就不可以一学期不洗床单?你们从来用完厨房不擦桌子,我们就不能把浴室洗得到处都是水?说到底还是个人习惯问题,跟民族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关系,有的人对自己的卫生要求特别高,对公共的卫生却置之不理,有的人在公共场合喜欢装高雅,回到家中就变回原形。所谓的陋习,也可以说是习惯,人人都有,也不见得中国人就会多一点,只是文化差异与个人差异的结合而已,没什么值得批判或者令自己羞愧的。
关于Party
对于Party的体会就是:浅尝辄止,没有在美国参加过Party的人还真的不能想象Party是什么。我以前还一直以为Party这个名词好高端,一定是什么高端场合,有大型表演什么的,可来了才发现其实就是一个人号召起一帮热爱喝酒跳舞聊天的人在自己家里的庭院里或者酒吧里一起high,对于我这个亚洲人来说,这真的没有什么吸引力。每个人拿一杯酒,围成一圈聊天就是Party,乐趣到底在哪里?
一次西班牙小哥对我说,如果他在中国生活,可能会很不习惯,因为中国生活很无趣。
惊问:哪里无趣?
答曰:没有Party
你们才无趣好吗?一堆人围在一起,时不时跟着震耳欲聋的音乐扭一扭,喝个烂醉爹娘都分不清了就have fun了?敢问fun在何处?
可见Party已是外国人生活的一部分,纵然无趣,也已成规律。
关于做饭
来之前就打算要自己做饭,说虽这么说,心里也没底,到底能否烧熟,到底味道可不可口这些都是未知数。
来之后才发现,做饭也不是那么个难的事,我也不想在这里写一篇虚假的小学作文,第一次炒菜把肉炒糊了什么的,第一次做菜盐放多了什么的,第一次切菜切到手什么的,这些都没发生,我非常正常地做完了第一道菜。这也许得归功于我在国内就经常协助父亲做菜。哈哈,这也好意思说。根本不是这样好吗!我在家里经常被骂什么事情都不做,看你以后出国自己做饭怎么办!这不挺简单的吗?用学吗?上手即会啊!
要归因只能归因于遗传我父亲做菜做得好的因素以及父母微信上的现场指导,每次做菜之前我都会问一问大概怎么个做法,然后就结合指导与自己的想象,把菜做出来,每次效果都还不错,而且两个多月来有了明显的进步。
要说做饭最难的地方,还是在于坚持。一方面是如何能在疲惫的工作或者学习之后继续战斗厨房,这才是自己做饭的关键问题所在。说到这里,我想起来父亲经常一工作回来就做饭给我吃,这种坚毅的精神是我目前所没有的,这也是我所敬佩的。另一方面是如何长期地坚持自己做饭,做了一段时间后无疑会产生疲倦感,技术水平也有所下降,这时我进入了瓶颈期,让自己再坚持一会儿跨过瓶颈期,就能养成自己做饭的好习惯,从而将懒惰拒之门外。
其实也并不是没有时间,我这个人在写作方面就是比较懒,一想到要用文字来记录如此丰富、复杂的各种心情与感受,我就想逃避,总觉得自己会永远记住这里的每一分每一秒,因此拖了一天又一天,现在一个月已经过去了,我依然没有用文字记录过任何感受,同时我发现自己刚到美国时的一些想法与感受已经渐渐被我所遗忘,再不赶快写下来,美国之行就会只剩下几张平坦的照片,毫无立体感所言。
当我独自一人从洛杉矶下飞机时,我忽然意识到,我已经到美国了——梦寐以求的美国。儿时,我们总是以去美国留学为荣,要是听说谁去了美国旅游、工作或者留学都会觉得特别的高大上,不过总觉得去美国都是别人生活里的事,好像跟我没多大关系。我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有那么一个梦想:去美国。去干嘛?不知道。为什么要去?不知道。就是觉得去美国是一件特别光荣与自豪的事情,够拉风,所以我要去。
我心中其实也有那么一颗种子,不过一直处于休眠期,我一直是一个担心梦想实现不了而不敢规划太远的人,我这次的交换也是跌跌撞撞,不知怎么的就来到了美国的这个项目,因此直到确定了我能来美国交换,我才开始灌溉这颗种子,它才慢慢发芽,我喜悦,因为我做到了我儿时觉得很拉风的事情,挎上背包,拖起拉杆箱,独自一人飞到大洋彼岸,体味异地风情,体验异地文化,认识好多好多的深眼眶帅哥,认识好多好多的金发美女,周末一起驾车到另一个城市兜风,放假成群结队去黄金海岸享受沙滩浴。This is American Life. 至少是在我看来。很显然,目前的我也正在很努力地实现这种American Dream,我尽量地逼着自己每个周末去参加活动,尽早地规划好时间去各地旅行。
为什么要来美国交换?我觉得主要还是兰卡之行对我的影响比较大。我一直是一个梦想旅游家,从高中开始,随着自己能力的成熟,我开始觉得旅游是一件非常令人羡慕的事情,因为我觉得我有能力独自出去旅行了,而且非常享受那种独自漫步异城的感觉。我想象着我自己,独自一人,走入一家客栈,大喝一声:“老板,来五斤牛肉。”然后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吃饱喝足拍下几两银子,然后继续上路,这是旅行者的豪情,这是异乡客的壮志。然而,我的旅行一直处于梦想阶段,我知道我爱旅行,我知道我有能力安排好一场旅行,但是就是缺少一个启动因子,而兰卡之行确实为我打开了这一扇门。I love the feeling of being with strangers. I love the feeling of visiting different places. 然后我就启程了,从这个暑假开始,我就基本没有停过,国内去了贵州、北京、江西,然后又来到了美国,这是我第一个玩了这么多地方的假期,以前从来没有过,也不敢想过,不过,这也正是我一直以来所追求的青春!因为这是我想要的生活,所以我并不会因为去旅游而荒废了一个暑假而懊恼,并不会因为同学们都在实习而我却在四处浪荡而惭愧,everyone has his own lifestyle. Don’t worry about the future so much,活在当下,青春不长。
当然说实话我也有考虑过学习以及实习等问题,比如学分够不够,ACCA怎么办,浪费了两个假期的实习时间,但是这些问题相对与赴美的经历对我来说都太微不足道了,不管其它,我就是想来看看美国!我不希望自己光被绩点所束缚,这一点我大一做的很好,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积极选择较难的课程。我现在很佩服大一的时候我有勇气在没有被数学分析班录取的情况下找到老师要求加入数学分析班,在老师强调了挂科率很高的情况下,克服种种心理压力,给教务员写下承诺书:如果我数学分析挂科了,我自己承担一切后果。现在想来,当年还真是年少轻狂,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也很庆幸大一的我能够为自己选择ACCA这条路,其实现在想来,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也不觉得ACCA会难到不能理解,只要用心学过,大家担心过的问题都不会是问题。然而,自从大一获得了国奖以后,我的心态慢慢开始变化了,我开始感受到这个唯奖是举的世界,我开始感受到身边的人都拼了命地锻炼能力,刷高绩点,赢取加分,走向人生巅峰。一种无形的压力重重地压在我身上,我感觉自己必须加倍努力来保持好我的绩点,绩点就是一切,整个大二,我是为了绩点而活着的,可以说我为今年的国奖努力过,但是这并不是我的读大学初衷。我依然记得进大学前我的目标:参加更多的活动,尽可能地利用好学校的资源学习更多的知识,交更多的朋友,尽量出去交换一次增长见识。可是幸运的我在大一时不小心攀上了屋顶,我着时有点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参加各种比赛,寻找各种实习,为了绩点拼命,这并不是我当初想象的大学生活。我只是想在大学里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我热爱表演,我热爱拍电影,可是这些事情似乎在绩点的大前提下渐渐离我远去,整个大二,我感觉自己再社团方面的精力投入减少了太多,我总是以学习的借口推脱其它事情,我总是以会影响绩点的借口去拒绝一些据说给分低的课。大一的我都是以对课程有没有兴趣,能不能学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来选课的,而进入大二后,我选课的唯一目标就是高分低能,学不到东西不重要,给分高才是王道。现在回忆起整个大二的生活,感觉自己真的是为自己的绩点付出了太多,虽然我现在也依然无法评判这是否值得,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大二这一年我为了绩点,做什么事情都畏手畏脚,牺牲了很多其它的兴趣。为什么好学生都去参加比赛?为什么大学就要开始为了实习工作累死累活?至少我自己是还无法完全想明白这个问题,我想也是由于兴趣不同,也许是我太不上进,也许确实是我能力太差。我们终究将会走向职场,在那打拼剩下的生活,我真的很害怕在那之前不能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我想说按自己的兴趣走,按自己的心情走,可是谁又能确定如果真的这么随意前进的话,我能走多远?我能在未来取得世人定义的“成功”吗?我真的不会为我当初随意的选择而后悔懊恼吗?我也不想给自己的美国交换的选择冠上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不为见识,不为经历,不为能力,只为梦想。我只想说,每个人都有一段舒适的人生,它就像一根火柴,用完就没有了。有的人用得早,年轻的时候就用了,他们也许将来会碌碌无为,甚至穷苦落魄,流落街头,但是当他们年老时回味起来,他们嘴角边依然可以挂起一丝微笑,感叹道:“我曾经有过那么一段青春啊!”有的人用得晚,别人在吃喝玩乐时,他们利用年轻的气盛,吃苦耐劳,忍受常人不能想象的痛苦与煎熬,打拼起一番事业,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赢取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显然,后者的人生巅峰会更高,因为他们把这根火柴留到了以后,而时间是有价值的,正如你20岁时在银行存入一万元,十年后你将会享有超过一万元的财富一样,你如果把这份享受留到未来,你也将拥有更多,但是唯一的代价就是青春已不再,你会做出如何的抉择?选择永远只是tradeoff,根本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你必须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起责任。最终我来到了美国,我很庆幸我自己放下了一些包袱,我不希望一直这么累地为绩点活着,我感觉我在进步,因为我做出了翘课去波士顿的决定。
其实除了第一个周末去了芝加哥,接下来的三个周末都被我晃悠掉了,来之前想每个周末都出去玩,要多看几眼美国,结果没想到兴奋了一小会就激情殆尽了,其实这边的学习并不忙,加上自己做饭也不会占用我很多的时间,因为当初选课的时候我就给自己留了很多空余的时间,但我有时候就是很懒,一停下来就不想再动了,我深切地意识到继续这样下去,美国的大好时光就会被我荒废,我必须逼着自己出去走走!去旅游!翘课也要走起!
关于卫生习惯
对于两个西班牙人和一个美国人的厨房卫生习惯,我确实有点生气。其实有时想想也没有什么好生气的,只不过卫生习惯不同而已,但是我真的很难忍受厨房里到处都是面包屑,菜渣掉得一地都是,油渍布满整个桌面,而且都已经被风干成固体凝结在桌面上了。刚开始的时候,西班牙小哥每次用完碗总是不洗,厨房桌面总是不擦,用完了的锅子总是把整个厨房的桌面都摊满了,从来不把它们整齐地放回柜子里,我便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它们,并帮他们把它们放好。基本每天晚上等他们用完厨房,我都要来厨房帮他们做“善后处理”。我期待着我能用自己爱干净、爱整洁的行动感化他们,让他们也养成饭后洗碗,擦桌子,整洁厨房的好习惯。由于是国际友人,我担心提醒他们要整理好厨房的话说多了会产生误会,比如以为我嫌弃他们什么的,对他们有意见什么的,所以我也不敢经常提醒他们今天又没洗碗,昨天又没擦桌子,只是偶尔厨房被他们弄得太乱的时候,我才敢和颜悦色地跟他们聊一聊厨房的整洁问题。现在一个月过去了,他们确实有一点进步,起码用了碗知道要洗了,只不过洗不洗得干净就不知道了。但他们依然不知道洗完碗应该擦干放回原处,而不是全部摊在厨房桌面;桌子上的面包屑应该抹到垃圾桶去,不然会引来各种飞虫;桌面上的油渍应该用湿抹布擦一擦,不然等这些油渍凝固后将更难擦掉;喝完水的矿泉水瓶应该扔到垃圾桶,而不是满客厅乱扔;吃薯片吃出一地的渣渣应该用扫把扫一扫,而不是踩几脚后置之不理;从冰箱上不小心把cereal撒了一地,应该把每个角落掉落的cereal都打扫干净,而不是就把地板上最表面的几粒cereal捡起来扔进垃圾桶,掉到其它看不见的地方的cereal就不管了;闻到垃圾桶有异味散逸出来,应该立即去把垃圾倒掉,而不是仅仅把垃圾桶的盖盖上;粘有大块黄油的刀叉应该先抹掉那一坨黄油再放入洗碗机洗,不然洗出来的刀叉还是会附带黄色乳状物;不想用手洗的碗应该放入洗碗机,而不是仍在水池里泡着。
我曾经向这边的中国朋友抱怨过宿友的这些不良习惯,朋友觉得我对室友的意见还是蛮大的。其实也不完全是这样,我并不是对他们有很大的意见,我只是觉得这些不良的卫生习惯跟我的卫生习惯很不符,说出来让大家看看,到底是我太洁癖,还是他们真的太邋遢了?其实我不太喜欢邋遢这个词,因为我曾经也被人说过很邋遢,不就是不太爱干净嘛,邋遢来形容有点过了。如果我把这些不良的卫生习惯归类为文化差异,我会更容易接受一些,可以想象,生活在豪华的别墅里,有佣人帮忙整理一切,生活在高科技的环境下,有机器可以代做任何清洁劳动,培养不起这种生活能力也是挺正常的。至少他们这一个月以来也在进步,会刷一些碗了,会冲洗下用过的锅子了,最起码的,在我提醒他们要保持的厨房整洁的时候,他们口头上还是在答应我的,是吧,态度还是比较端正的,态度端正其它都好办。
对于我这样一个爱干净的,或者说有点洁癖的人来说,碰到不爱干净的宿友也真是算我倒霉了,那也没办法,反正只有四个月嘛,你爱干净你就多清洁下呗,你爱整齐你就多整理下呗,对我来说,帮他们整理厨房,清洁厨房也不是件多大的事,出一点小小的力气,让自己能够获得更大的满足,同时还帮助国际友人,给国际友人做了榜样,何乐而不为呢?这种默默地付出在短期内,甚至长期内,都不一定会有直接的回报,但是这能够培养出一种不与人计较的阔达的胸怀,这是一种间接的回报,它能在无时无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
关于西班牙人和美国人处理事情的习惯
接着厨房卫生习惯接着说,下面来看看西班牙人处理事情的习惯。
由于他们总是不收拾好厨房,所以厨房总是特别有股臭味,这个我也没办法,因为我已经尽力了,我每次只要是经过厨房,如果看到厨房比较乱,有杂屑,都会帮他们清洁好了,但我一个人不可能保持厨房24小时的干净,而且有时候我一两天不用厨房,厨房就更脏乱了,因此厨房还是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特别的味道。
他们对待这种特别的味道让我觉得甚是好笑。
厨房出现难闻的味道。
美国人走进来,”Hey, Morpheus. I think it’s so smelly here.” 拿了瓶带有姜味的空气清新剂喷了两下,就回房间了。
西班牙人1走进来,”Why is it so smelly here? I don’t like this smell. It’s so weird.” 把窗户打开,回房间去了。
西班牙人2走进来,”I think we should do something cleaning this weekend.” 回房间。
下午,我们四个都在公寓,美国人把我们召集了起来,”Hey guys, come on. I think we should figure out where the smell came from.” 然后就开始翻箱倒柜地开始找那股怪味从哪里而来,我看着都快笑喷了,你们平时这么不爱干净,到处仍的是食物的残渣,发酵了不臭才怪呢,垃圾都放了三四天了,我不去倒你们就把盖子盖上,开了盖子没气味才怪呢,我都还没开始抱怨你们的卫生习惯,你们倒开始抱怨这里太臭了。
其实我想强调的,是他们想解决问题永远是在think,I think 我们要搞一搞卫生了,I think 我们快要没有面包了,I think 我们应该要去买卷纸了,不到最后关头,永远是在think。我就想观察下他们天天think,到了最后关头看你们到底怎么办,结果我发现他们最后关头的执行能力真的非常强,我一般去一次像沃尔玛一样的大超市起码提前两天规划好,因为这里超市都比较远,可是他们上午发现冰箱里没肉了,下午就跑去pick and save (跟沃尔玛差不多的一个大超市)买东西回来了。不到最后一秒,绝不心急,这是他们的生活态度,从来没有过多的规划,想到什么做什么,真是European style。但我的意思绝对不是他们的行动效率高,相反,他们办事效率非常极其地低,每次叫他们去倒个垃圾,叫个两天都还不去倒,总是说I have exams. I’m busy now.就倒个垃圾而已,30秒的事情,至于吗?说实话他们就是很懒,很多事情都不愿意主动去做。但是我不一样,自从叫过他们几次以后,深知他们办事效率之低,我后来看到要倒垃圾、扫地什么的,都懒得叫他们了,自己动手也花不了几分钟,效率还高多了。
还记得第一次跟他们一起去pick and save 买东西,还以为他们知道路,就跟着他们去,结果坐车坐到一半才知道他们超市在哪站下都不知道,只知道坐这辆公交车坐30分钟就能到,我当场被这群西班牙人雷倒,哪里下车都不知道你也敢出门?还好我机智,利用半分钟的一丁点wifi用Google地图找到了我们要到的目的地,最后才顺利抵达,我不知道如果我没找到地方,他们那天到底能不能准确找到超市。
这两天刚从波士顿回来,又想来补充几句。最近总是看到一些同学在朋友圈上吐槽中国人在外国的陋习,并表示作为一个中国人对此表示非常羞愧。其实这些所谓的陋习根本没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陋习,并且习惯的养成不能仅仅以民族国籍划分。我们总是说我们是代表着中国出来的,我们是代表中华民族出来的,我们要在外国人面前争口气,让外国人看得起中国人。这句话出发点就有问题了,凭什么我们要让我们获得外国人的认可?凭什么要在别人面前争口气?凭什么我们一开始就低别人一等?凭什么外国人的习惯和思想就都是先进的呢?凭什么外国人就不用得到我们的认可呢?这真是崇洋媚外的思想,一些所谓的陋习那只是不同民族或者说不同的人之间的不同习惯而已,按照互相尊重的文化交流规则,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尊重别人的习惯?
引起我这一点思考的正是我们的厨房,平时我在家时还时不时打扫下,厨房不会脏得太离谱,可是昨天晚上当我离开家四天后从波士顿回来时,发现厨房的桌面全是面包屑、结块的米汤、干涸的肉汁,叉子勺子到处都是,像胡萝卜、青菜之类的菜渣粘在水池的各个边缘,地上尽是米粒、菜渣,用完的碗就倒扣在水池边,餐桌旁边的地下到处是cereal(真没想到西班牙人吃东西还能掉一地的)。面对这些,我也只能当作是文化差异来接受了。他们是代表西班牙出来的,我可能想象所有的西班牙人都是这样的懒惰、不会做任何家务、不爱干净整洁、吃东西还会掉地上、基本没有生活能力。可是就算我这样想想又有什么用呢?他们还是坐拥着高雅先进民族的称号,大多人还是会幻想着西班牙人的欧式生活,我们勤勤恳恳地帮他们去收拾了厨房,但我们还是一个充满陋习的民族,应该向先进的民族看齐,不是吗?
我这真不是故意黑西班牙,只是我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有人崇拜外国人的生活方式,而把自己否认得一无是处。你们吃饭还掉饭,我们就不能在机场吃方便面?你们睡觉前不洗澡,我们就不可以一学期不洗床单?你们从来用完厨房不擦桌子,我们就不能把浴室洗得到处都是水?说到底还是个人习惯问题,跟民族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关系,有的人对自己的卫生要求特别高,对公共的卫生却置之不理,有的人在公共场合喜欢装高雅,回到家中就变回原形。所谓的陋习,也可以说是习惯,人人都有,也不见得中国人就会多一点,只是文化差异与个人差异的结合而已,没什么值得批判或者令自己羞愧的。
关于Party
对于Party的体会就是:浅尝辄止,没有在美国参加过Party的人还真的不能想象Party是什么。我以前还一直以为Party这个名词好高端,一定是什么高端场合,有大型表演什么的,可来了才发现其实就是一个人号召起一帮热爱喝酒跳舞聊天的人在自己家里的庭院里或者酒吧里一起high,对于我这个亚洲人来说,这真的没有什么吸引力。每个人拿一杯酒,围成一圈聊天就是Party,乐趣到底在哪里?
一次西班牙小哥对我说,如果他在中国生活,可能会很不习惯,因为中国生活很无趣。
惊问:哪里无趣?
答曰:没有Party
你们才无趣好吗?一堆人围在一起,时不时跟着震耳欲聋的音乐扭一扭,喝个烂醉爹娘都分不清了就have fun了?敢问fun在何处?
可见Party已是外国人生活的一部分,纵然无趣,也已成规律。
关于做饭
来之前就打算要自己做饭,说虽这么说,心里也没底,到底能否烧熟,到底味道可不可口这些都是未知数。
来之后才发现,做饭也不是那么个难的事,我也不想在这里写一篇虚假的小学作文,第一次炒菜把肉炒糊了什么的,第一次做菜盐放多了什么的,第一次切菜切到手什么的,这些都没发生,我非常正常地做完了第一道菜。这也许得归功于我在国内就经常协助父亲做菜。哈哈,这也好意思说。根本不是这样好吗!我在家里经常被骂什么事情都不做,看你以后出国自己做饭怎么办!这不挺简单的吗?用学吗?上手即会啊!
要归因只能归因于遗传我父亲做菜做得好的因素以及父母微信上的现场指导,每次做菜之前我都会问一问大概怎么个做法,然后就结合指导与自己的想象,把菜做出来,每次效果都还不错,而且两个多月来有了明显的进步。
要说做饭最难的地方,还是在于坚持。一方面是如何能在疲惫的工作或者学习之后继续战斗厨房,这才是自己做饭的关键问题所在。说到这里,我想起来父亲经常一工作回来就做饭给我吃,这种坚毅的精神是我目前所没有的,这也是我所敬佩的。另一方面是如何长期地坚持自己做饭,做了一段时间后无疑会产生疲倦感,技术水平也有所下降,这时我进入了瓶颈期,让自己再坚持一会儿跨过瓶颈期,就能养成自己做饭的好习惯,从而将懒惰拒之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