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然
这里所要讨论的自然,是“顺其自然”之“自然”,而非自然科学所要研究的自然界,此处所说的自然实属精神范畴而非物质层面的产物。
我没有查字典,单凭我个人的理解,“自”意为事物之实质、本质,即事物之所以存在的本意、初心;“然”,自然生长之意,如果说“自”是一粒种下的种子,已经生了根发了芽,“然”就是由此而生的茎、叶、花、果。但如今多数情况下,人们说起“自然”,往往只想着“然”的部分,而忽略了“自”,其结果就是,人越来越注重结果,部分人会在意过程,但很少有人会记得初衷,记得本心,记得自己之所以为自己的原因与意义,记得自我存在的重要。
在“顺其自然”里,除了“自然”二字,里面的“其”也颇值得玩味与重视。这个意思好理解,就是“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你的”、“我的”、“你们的”、“我们的”——各自的。每个种子和每个种子是不一样的,长出的茎、叶、花、果也就不尽相同。也就是说,每个事物和每个事物的自然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和每个人的自然是不一样的,因此,要顺应各自的自然,让各自的种子在各自的土壤生根发芽,以各自的方式生长;至于开什么样的花、结不结得出果,都是生长过程的一部分,没有优劣之分,只取决于种子。顺其自然,就是教你即使开不出绚丽的花,结不出令人垂涎的果,只要你顺应你的自然,种下你的种子,不忘你的初心,便是最大的心安。
现今的人们,更容易忽视的其实是这个“其”字,而这种忽视有时是不自觉的,有时则是选择性的,也就是人们会视而不见。就拿婚恋观及其在当今中国所呈现出的现象来说,在父母辈人的眼中,到了一定年纪仍单身的人,就是没想通,没开窍,心理有问题,这些显然是建立在他们这辈人心目中的自然标准之上的——到了年龄就一定要结婚生子,所有与之不符的都为不正常,为病态。问题在于,自然并非唯一,也不应唯一,而是一个纯粹的相对概念,是存在差异的个体概念;如之前所述,自然是各自的自然,只关乎本体,与他人无关。那些并不年轻仍情愿单身的人,他们或者是在坚持着自己的坚持,或者只是愿意随心去生活,他们想活得简单、纯粹,想多一点点理想,少一点点现实,多一点点自我,少一点点盲从——这是他们,他们的自然。因此在他们看来,他们的生活状态正是最自然不过的了,而他们的父辈的那些连绵不休的规劝之言恰恰正是想不开、不开窍的显露。
还是那句,你顺你的自然,我顺我的自然。不要用自己的自然标准对别人的自然横加判断,没人有这种资格和权力。
而事实是,无论包容也好,干涉也好,在现实中却不是公平的你来我往,而是单向行驶。仍以婚恋观为例,父辈所持有的观念对主动单身一族呈现压倒性的干涉并试图改变;而主动单身族所坚守的价值观对于父辈的观念呈现包容态度,他们不会试图改变父辈的想法,他们只是要求得到理解和不再被干涉。这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会这样?而我不得不承认问题的答案十分悲哀。因为一切社会主流价值观,对于边缘价值观的态度,一向都是具有十足侵略性的,哪怕它们已占据社会的主流,哪怕边缘价值观所求的只是在所剩无几的生存空间里安静而独立的活着;它们就是要赶尽杀绝。而它们的“杀”的手段,不是消灭,不是真的杀,而是同化——一个真真令我不寒而栗的方式。它们会用各种办法去影响你、动摇你,最终改变你,让你变成了它。它不仅消灭了你,还壮大了它们自己。而更为可怕的是,如果仅仅是被杀死,那么至少在死之前你还知道你是谁;而同化,你也许不用死,但你的一部分已经死去了,继续活着的是没有灵魂的尸体,还是只知重复的机器?当你最终死去时,幸运的话,也许你会模糊想起,曾几何时我变了,我曾是一个怎样的我啊,你努力回忆,如果你努力回忆即使什么都想不起来,也是它们失败,它们改造的失败。但我相信,它们的改造工作实则有效得多,多数人是不会去回忆这些的。同时我也相信,总是会有少数派例外的存在,不管在任何领域与范畴,任何时代与空间,他们都会艰辛而顽强的存在——这也许是我理想主义病症的又一次发作。
自然是无处不在的,万事万物包括人,都有各自的自然,顺应自己的自然,让他人顺应他人的自然,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也是对他人最大的尊重。
我没有查字典,单凭我个人的理解,“自”意为事物之实质、本质,即事物之所以存在的本意、初心;“然”,自然生长之意,如果说“自”是一粒种下的种子,已经生了根发了芽,“然”就是由此而生的茎、叶、花、果。但如今多数情况下,人们说起“自然”,往往只想着“然”的部分,而忽略了“自”,其结果就是,人越来越注重结果,部分人会在意过程,但很少有人会记得初衷,记得本心,记得自己之所以为自己的原因与意义,记得自我存在的重要。
在“顺其自然”里,除了“自然”二字,里面的“其”也颇值得玩味与重视。这个意思好理解,就是“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你的”、“我的”、“你们的”、“我们的”——各自的。每个种子和每个种子是不一样的,长出的茎、叶、花、果也就不尽相同。也就是说,每个事物和每个事物的自然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和每个人的自然是不一样的,因此,要顺应各自的自然,让各自的种子在各自的土壤生根发芽,以各自的方式生长;至于开什么样的花、结不结得出果,都是生长过程的一部分,没有优劣之分,只取决于种子。顺其自然,就是教你即使开不出绚丽的花,结不出令人垂涎的果,只要你顺应你的自然,种下你的种子,不忘你的初心,便是最大的心安。
现今的人们,更容易忽视的其实是这个“其”字,而这种忽视有时是不自觉的,有时则是选择性的,也就是人们会视而不见。就拿婚恋观及其在当今中国所呈现出的现象来说,在父母辈人的眼中,到了一定年纪仍单身的人,就是没想通,没开窍,心理有问题,这些显然是建立在他们这辈人心目中的自然标准之上的——到了年龄就一定要结婚生子,所有与之不符的都为不正常,为病态。问题在于,自然并非唯一,也不应唯一,而是一个纯粹的相对概念,是存在差异的个体概念;如之前所述,自然是各自的自然,只关乎本体,与他人无关。那些并不年轻仍情愿单身的人,他们或者是在坚持着自己的坚持,或者只是愿意随心去生活,他们想活得简单、纯粹,想多一点点理想,少一点点现实,多一点点自我,少一点点盲从——这是他们,他们的自然。因此在他们看来,他们的生活状态正是最自然不过的了,而他们的父辈的那些连绵不休的规劝之言恰恰正是想不开、不开窍的显露。
还是那句,你顺你的自然,我顺我的自然。不要用自己的自然标准对别人的自然横加判断,没人有这种资格和权力。
而事实是,无论包容也好,干涉也好,在现实中却不是公平的你来我往,而是单向行驶。仍以婚恋观为例,父辈所持有的观念对主动单身一族呈现压倒性的干涉并试图改变;而主动单身族所坚守的价值观对于父辈的观念呈现包容态度,他们不会试图改变父辈的想法,他们只是要求得到理解和不再被干涉。这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会这样?而我不得不承认问题的答案十分悲哀。因为一切社会主流价值观,对于边缘价值观的态度,一向都是具有十足侵略性的,哪怕它们已占据社会的主流,哪怕边缘价值观所求的只是在所剩无几的生存空间里安静而独立的活着;它们就是要赶尽杀绝。而它们的“杀”的手段,不是消灭,不是真的杀,而是同化——一个真真令我不寒而栗的方式。它们会用各种办法去影响你、动摇你,最终改变你,让你变成了它。它不仅消灭了你,还壮大了它们自己。而更为可怕的是,如果仅仅是被杀死,那么至少在死之前你还知道你是谁;而同化,你也许不用死,但你的一部分已经死去了,继续活着的是没有灵魂的尸体,还是只知重复的机器?当你最终死去时,幸运的话,也许你会模糊想起,曾几何时我变了,我曾是一个怎样的我啊,你努力回忆,如果你努力回忆即使什么都想不起来,也是它们失败,它们改造的失败。但我相信,它们的改造工作实则有效得多,多数人是不会去回忆这些的。同时我也相信,总是会有少数派例外的存在,不管在任何领域与范畴,任何时代与空间,他们都会艰辛而顽强的存在——这也许是我理想主义病症的又一次发作。
自然是无处不在的,万事万物包括人,都有各自的自然,顺应自己的自然,让他人顺应他人的自然,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也是对他人最大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