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中的歧视
【财经网链接:http://comments.caijing.com.cn/20150222/3825682.shtml】
除夕前夜通宵赶了论文和统计作业,除夕上了两门课、教了一门课,下课回家累瘫在床,一觉醒来,刷微博看到对春晚性别歧视性话语泛滥的批评,于是找来视频看了一看:的确,几个语言类节目,在情节设定与人物塑造中投射的性别观、展现的性别互动与性别关系,非常值得批评。
《喜乐街》中“女神”与“女汉子”的对立:贾玲的台词“朋友圈里说我失恋了,没人留言没人安慰,一群点赞的”——笑点建立在消费女性的容貌(尤其是所谓“丑貌”)。瞿颖的台词“我长得漂亮一群男生前呼后拥我特别有面子”——似乎女性的价值就所在:就是长得如何“有没有气质”,有没有男人要。
而类似的价值观念,也体现在了对“剩女”的嘲讽之上。在“剩女嘲讽”之外,冯巩的小品《小棉袄》中那句备受批评的,“不是新的,是用过的二手货”;歌曲《当你老了》,将叶芝的情诗引导成对母爱的歌颂——于是,在这场春晚的话语中,向女性传达出的讯息、对女性形象的定位变得非常明确。春晚体现出的性别观是:女人长得丑、“大龄剩下”、“二手”,就活该被嘲笑。女人的价值在于进入婚姻、服务于家庭(男人),相夫教子无条件付出最值得被歌颂。
对于没有进入家庭的女性,在“剩女”嘲讽、“丑女”嘲讽之外,春晚中“职场女性”的样貌,也颇为尴尬。
小品中用暗示女领导上位就是靠潜规则做笑料,这一点已经饱受诟病。除此之外,小品《投其所好》中一组对立的性别形象,同样值得关注:在这则小品中,不务正业的是“女科长”,清正廉洁的是“男领导”——这让人不禁要问:为什么搞歪门邪道的是女人,而伟光正高大上的是男人?为什么不是颠倒过来的呢?
为什么不是颠倒过来的?这看似只是无心的艺术创作设定,然而背后折射的性别观念,社会学中有一个概念叫male primacy(男性优上):male primacy(男性优上)的观念,便是认为男性天然具有更高的价值、更好的人品、值得占据更高的社会地位。在性别不平等的社会中,这种观念,又被用来进一步为既定的不平等“正名”。
其实,历年春晚的歧视性话语从来不少,并且也并不只是针对女性——在用地域偏见做“梗”之外, “肥胖”(比如冯巩那句“好大一坨小鲜肉啊,没把脂肪摔出来吧”)、残疾(曾经的《卖拐》),在近年来的春晚中,都是常被消费的“笑点”。
写这篇文章时,注意到凤凰娱乐一条非常有趣的新闻:小品《投其所好》中的一句台词“拒绝黃拒绝赌拒绝乒乓球”, 引发包括王皓在内的乒乓球国手不满——演员沈腾立刻发微博道歉,称是“口误”,只是将“拍马屁”说成了“乒乓球”。而这句台词,据说在重播时已被删掉。
冒犯了乒乓球国手,立刻道歉修正——那么,冒犯了女性、肥胖、身体缺陷人群呢?糟糕之处恰恰在于:不仅对歧视性话语没有基本的敏感,甚至,对歧视性话语的批判,还经常被一句“不就是图个乐呵嘛”,一笔抹煞。
而让“春晚性别歧视性话语泛滥”更不好笑、更值得深思的另一个事实是,今年的春晚总导演哈文,恰恰也是一位女性。
有一些女性取得了社会意义上的“成功”,这常常被我们当成性别平等、女性地位上升的指标之一:仿佛只要有了一定数量的“女领导”“女经理”“女总导演”,就意味着女性的地位提高了,就不再存在性别问题了。但是,我们常常忽略的一点是:一些女性纵然身居“高位”,然而在被组织化后,根本无力推动既有性别关系的任何改变,甚至还需要迎合、强化原有的男权社会权力关系与游戏守则。
而恰恰又因为存在这些“身居高位”的“成功”女性,人们还可以问:“既然她能行,你为什么不行。肯定还是你不够努力、不够强大啊”——这类完全问责个人的“自强不息”话语,彻底遮掩了社会层面,被结构化的不平等。而身居高位的女性,如果不能利用自己所处的位置、掌握的资源推动社会性别关系中的变化,最后只能成为男权结构用以装饰与遮掩自己的点缀。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春晚节目只是反映了社会现实而已,生活中“人们本来都这么想的”——暂且不说“本来都是这么想的”,折射出对不平等的漠视,极其值得警惕,就说文艺作品的功能——文艺作品,“反映”现实,本无可厚非。然而“反映”的终点与目的是什么?“春晚”在中国当代文化中的地位,使得它不仅能够“反映”现实,同时也能够强化与重构现实。春晚节目,将现实中的糟糕之处,做成毫不带批判与反思的笑料,哈哈一乐“你好我好大家好”后,将那些需要被揭露、正视、批判、推倒的“糟糕”,变成了轻飘飘的一场娱乐至死。
那么这时候,一句“现实糟糕,你反映现实,所以你糟糕也没关系”,并不能为它免责。
最近几年,春晚语言类节目似乎有一个趋势:靠吸收网络文化中廉价段子甚至糟粕找笑点,再扣个“紧跟潮流”“贴近年轻人”的冠冕堂皇大帽子——然而,若一个国家的年轻人真的要靠这样贴近,那才是完蛋了。
除夕前夜通宵赶了论文和统计作业,除夕上了两门课、教了一门课,下课回家累瘫在床,一觉醒来,刷微博看到对春晚性别歧视性话语泛滥的批评,于是找来视频看了一看:的确,几个语言类节目,在情节设定与人物塑造中投射的性别观、展现的性别互动与性别关系,非常值得批评。
《喜乐街》中“女神”与“女汉子”的对立:贾玲的台词“朋友圈里说我失恋了,没人留言没人安慰,一群点赞的”——笑点建立在消费女性的容貌(尤其是所谓“丑貌”)。瞿颖的台词“我长得漂亮一群男生前呼后拥我特别有面子”——似乎女性的价值就所在:就是长得如何“有没有气质”,有没有男人要。
而类似的价值观念,也体现在了对“剩女”的嘲讽之上。在“剩女嘲讽”之外,冯巩的小品《小棉袄》中那句备受批评的,“不是新的,是用过的二手货”;歌曲《当你老了》,将叶芝的情诗引导成对母爱的歌颂——于是,在这场春晚的话语中,向女性传达出的讯息、对女性形象的定位变得非常明确。春晚体现出的性别观是:女人长得丑、“大龄剩下”、“二手”,就活该被嘲笑。女人的价值在于进入婚姻、服务于家庭(男人),相夫教子无条件付出最值得被歌颂。
对于没有进入家庭的女性,在“剩女”嘲讽、“丑女”嘲讽之外,春晚中“职场女性”的样貌,也颇为尴尬。
小品中用暗示女领导上位就是靠潜规则做笑料,这一点已经饱受诟病。除此之外,小品《投其所好》中一组对立的性别形象,同样值得关注:在这则小品中,不务正业的是“女科长”,清正廉洁的是“男领导”——这让人不禁要问:为什么搞歪门邪道的是女人,而伟光正高大上的是男人?为什么不是颠倒过来的呢?
为什么不是颠倒过来的?这看似只是无心的艺术创作设定,然而背后折射的性别观念,社会学中有一个概念叫male primacy(男性优上):male primacy(男性优上)的观念,便是认为男性天然具有更高的价值、更好的人品、值得占据更高的社会地位。在性别不平等的社会中,这种观念,又被用来进一步为既定的不平等“正名”。
其实,历年春晚的歧视性话语从来不少,并且也并不只是针对女性——在用地域偏见做“梗”之外, “肥胖”(比如冯巩那句“好大一坨小鲜肉啊,没把脂肪摔出来吧”)、残疾(曾经的《卖拐》),在近年来的春晚中,都是常被消费的“笑点”。
写这篇文章时,注意到凤凰娱乐一条非常有趣的新闻:小品《投其所好》中的一句台词“拒绝黃拒绝赌拒绝乒乓球”, 引发包括王皓在内的乒乓球国手不满——演员沈腾立刻发微博道歉,称是“口误”,只是将“拍马屁”说成了“乒乓球”。而这句台词,据说在重播时已被删掉。
冒犯了乒乓球国手,立刻道歉修正——那么,冒犯了女性、肥胖、身体缺陷人群呢?糟糕之处恰恰在于:不仅对歧视性话语没有基本的敏感,甚至,对歧视性话语的批判,还经常被一句“不就是图个乐呵嘛”,一笔抹煞。
而让“春晚性别歧视性话语泛滥”更不好笑、更值得深思的另一个事实是,今年的春晚总导演哈文,恰恰也是一位女性。
有一些女性取得了社会意义上的“成功”,这常常被我们当成性别平等、女性地位上升的指标之一:仿佛只要有了一定数量的“女领导”“女经理”“女总导演”,就意味着女性的地位提高了,就不再存在性别问题了。但是,我们常常忽略的一点是:一些女性纵然身居“高位”,然而在被组织化后,根本无力推动既有性别关系的任何改变,甚至还需要迎合、强化原有的男权社会权力关系与游戏守则。
而恰恰又因为存在这些“身居高位”的“成功”女性,人们还可以问:“既然她能行,你为什么不行。肯定还是你不够努力、不够强大啊”——这类完全问责个人的“自强不息”话语,彻底遮掩了社会层面,被结构化的不平等。而身居高位的女性,如果不能利用自己所处的位置、掌握的资源推动社会性别关系中的变化,最后只能成为男权结构用以装饰与遮掩自己的点缀。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春晚节目只是反映了社会现实而已,生活中“人们本来都这么想的”——暂且不说“本来都是这么想的”,折射出对不平等的漠视,极其值得警惕,就说文艺作品的功能——文艺作品,“反映”现实,本无可厚非。然而“反映”的终点与目的是什么?“春晚”在中国当代文化中的地位,使得它不仅能够“反映”现实,同时也能够强化与重构现实。春晚节目,将现实中的糟糕之处,做成毫不带批判与反思的笑料,哈哈一乐“你好我好大家好”后,将那些需要被揭露、正视、批判、推倒的“糟糕”,变成了轻飘飘的一场娱乐至死。
那么这时候,一句“现实糟糕,你反映现实,所以你糟糕也没关系”,并不能为它免责。
最近几年,春晚语言类节目似乎有一个趋势:靠吸收网络文化中廉价段子甚至糟粕找笑点,再扣个“紧跟潮流”“贴近年轻人”的冠冕堂皇大帽子——然而,若一个国家的年轻人真的要靠这样贴近,那才是完蛋了。
翕如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The Year in Pictures: 2024年的五十二个瞬间 (11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