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
上博,从商店进去果然快捷。不过看外面排着的长队,心中有愧,还是买点儿零碎东西的好。零卖的明信片还是以前那些品种,《高逸图》的色调却更加发红。谢稚柳展除了画册,有一套明信片台历可买,15块钱,图是一套加了彩的山水册页,却不是我更喜欢的仿古水墨,如果邮寄,纸也嫌薄,不过是聊胜于无。珂罗版复制画里看到一幅弘仁的水墨牧牛图还算可爱,本想买了送人,但又想想,还是算了。何况,珂罗版虽比木刻水印更忠实于原作,却总还是有种如隔云雾的模糊感。
哥伦比亚的黄金展就在一层,雕塑馆的旁边。没看一会儿,就凑上来一个挂着牌子的中学生小记者要拿我练习采访,问些从何处得知这个展览、哪件展品印象最深之类的问题。他们就像老掉牙的单机游戏里的老怪一样,一关一关地等着我……遇到第四个的时候,除了拒绝,还能怎样?
金灿灿的黄金展,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些酸橙粉瓶盖,盖子的顶端有着不同的造型装饰,动物、人物之类,下部则伸出长长的细棍,用于蘸取,大概和鼻烟壶的塞子是近亲吧。只是这些展品普遍发白,缺少印象中黄金器皿所应具有的柔和而又灿烂的光芒。顺道看了看青铜馆,只是蜻蜓点水的浏览,也还是花了不少时间。
终于上了二楼,电梯口便是谢稚柳展。在印象中谢主要还是以书画鉴定闻名,亲笔的作品只在中国美术馆的综合类展览中见过一两件,南宋院体的花鸟之类。此次展览,涵盖了不同时期不同题材,应该算是全面。人物作品,与张大千得自敦煌壁画的面貌多少有些相仿,花鸟来自南宋画院,而山水则是对郭熙、王诜的追摹。40年代的作品虽是拟古,却还有些意思,尤其是那些不着色的山水册页。而再往后,山水想要走向泼彩却又止步,花鸟则是越来越多的大头鸟,人物更消失不见。或许是想走出自己的道路,却似乎变法未成,只能墨戏而已。
为了与谢展配合,绘画馆一开头换上了徐熙、郭熙和王诜的三件作品:雪竹图、幽谷图和烟江叠嶂图。昏暗中的雪竹,逼真,以至于感受不到所谓的“野逸”,或许只是文人画远未诞生之时的相对而言吧。烟江叠嶂并不是图像更为常见的那一卷,画面中部的一排树,倒让人想起华灯侍宴图。左下角枝干曲折的树丛,才更有印象中固有的王诜面貌,如同移自渔村小雪图。但与后者相比,还是显得有些粗疏。
正在绘画馆里徘徊,先后接到了z和Z的电话,于是只有离开。晚饭照例是在新疆饭馆,之后是好乐迪,点歌系统虽然没有钱柜笨拙,音响效果却也不如钱柜好,再加上酒足饭饱,唱着着实费劲。
第二天到达上博,已经接近中午。临时起意进了书法馆,却想起已经太久不来,以前在这里看过什么都已经忘记。又细看了玉器馆,发现一件与早期中国展上类似的刻符玉璧,只是雕刻的位置不同,而鸟的形象更为具象。
一旁的小展厅里,是荷兰人捐赠的外销瓷展。两个背倚相连并伸出细嘴的卵形瓷瓶算是最引人注目的展品。一系列青花瓷盘,画着西厢记的故事,同样的情节,却有着多多少少的差异,有些意思。
再次浏览一遍谢稚柳展之后,下一楼看了看雕塑馆,没什么变化,却发现,每次来,都习惯逆时针走,与展品的时间顺序相反。不知是我的习惯不对,还是博物馆的布展有问题。类似的问题在哥伦比亚黄金展上也有——转过第一件展品所在的展柜,差不多有一半的观众会直接走向距离自己更近的展览末尾,而不是沿着大幅度转向的预设展线前进,以至于在观展的进程中,不但要冲破小记者们的阻拦盘问,更要面对三五成群与自己方向相反的观众。
犹豫一番,想想还要在地下步行许久才能到达的地铁二号线,还是去坐博物馆近旁的925更方便些。不堵车的时候,还挺快。路过上海展览馆,看窗外的招贴,十一届全国美展的中国画部分正在展出。上一次好像是更为热闹的书展。还看到正在复建的静安寺,高楼丛中,金碧辉煌的巨大体量,颇有些仿古影视城的味道。
不知是不是为了迎接世博会,虹桥机场的安检远比北京细致繁琐,上上下下扫个遍。进去看到墙上的信箱,才想起因为没来得及买邮票,谢稚柳展的明信片还没有寄。问一家店铺的售货员,邮票自然是没有,却告诉我B9登机口对面有邮局。去看时,虽然挂的牌子是中国电信,倒是真有邮票可买。
哥伦比亚的黄金展就在一层,雕塑馆的旁边。没看一会儿,就凑上来一个挂着牌子的中学生小记者要拿我练习采访,问些从何处得知这个展览、哪件展品印象最深之类的问题。他们就像老掉牙的单机游戏里的老怪一样,一关一关地等着我……遇到第四个的时候,除了拒绝,还能怎样?
金灿灿的黄金展,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些酸橙粉瓶盖,盖子的顶端有着不同的造型装饰,动物、人物之类,下部则伸出长长的细棍,用于蘸取,大概和鼻烟壶的塞子是近亲吧。只是这些展品普遍发白,缺少印象中黄金器皿所应具有的柔和而又灿烂的光芒。顺道看了看青铜馆,只是蜻蜓点水的浏览,也还是花了不少时间。
终于上了二楼,电梯口便是谢稚柳展。在印象中谢主要还是以书画鉴定闻名,亲笔的作品只在中国美术馆的综合类展览中见过一两件,南宋院体的花鸟之类。此次展览,涵盖了不同时期不同题材,应该算是全面。人物作品,与张大千得自敦煌壁画的面貌多少有些相仿,花鸟来自南宋画院,而山水则是对郭熙、王诜的追摹。40年代的作品虽是拟古,却还有些意思,尤其是那些不着色的山水册页。而再往后,山水想要走向泼彩却又止步,花鸟则是越来越多的大头鸟,人物更消失不见。或许是想走出自己的道路,却似乎变法未成,只能墨戏而已。
为了与谢展配合,绘画馆一开头换上了徐熙、郭熙和王诜的三件作品:雪竹图、幽谷图和烟江叠嶂图。昏暗中的雪竹,逼真,以至于感受不到所谓的“野逸”,或许只是文人画远未诞生之时的相对而言吧。烟江叠嶂并不是图像更为常见的那一卷,画面中部的一排树,倒让人想起华灯侍宴图。左下角枝干曲折的树丛,才更有印象中固有的王诜面貌,如同移自渔村小雪图。但与后者相比,还是显得有些粗疏。
正在绘画馆里徘徊,先后接到了z和Z的电话,于是只有离开。晚饭照例是在新疆饭馆,之后是好乐迪,点歌系统虽然没有钱柜笨拙,音响效果却也不如钱柜好,再加上酒足饭饱,唱着着实费劲。
第二天到达上博,已经接近中午。临时起意进了书法馆,却想起已经太久不来,以前在这里看过什么都已经忘记。又细看了玉器馆,发现一件与早期中国展上类似的刻符玉璧,只是雕刻的位置不同,而鸟的形象更为具象。
一旁的小展厅里,是荷兰人捐赠的外销瓷展。两个背倚相连并伸出细嘴的卵形瓷瓶算是最引人注目的展品。一系列青花瓷盘,画着西厢记的故事,同样的情节,却有着多多少少的差异,有些意思。
再次浏览一遍谢稚柳展之后,下一楼看了看雕塑馆,没什么变化,却发现,每次来,都习惯逆时针走,与展品的时间顺序相反。不知是我的习惯不对,还是博物馆的布展有问题。类似的问题在哥伦比亚黄金展上也有——转过第一件展品所在的展柜,差不多有一半的观众会直接走向距离自己更近的展览末尾,而不是沿着大幅度转向的预设展线前进,以至于在观展的进程中,不但要冲破小记者们的阻拦盘问,更要面对三五成群与自己方向相反的观众。
犹豫一番,想想还要在地下步行许久才能到达的地铁二号线,还是去坐博物馆近旁的925更方便些。不堵车的时候,还挺快。路过上海展览馆,看窗外的招贴,十一届全国美展的中国画部分正在展出。上一次好像是更为热闹的书展。还看到正在复建的静安寺,高楼丛中,金碧辉煌的巨大体量,颇有些仿古影视城的味道。
不知是不是为了迎接世博会,虹桥机场的安检远比北京细致繁琐,上上下下扫个遍。进去看到墙上的信箱,才想起因为没来得及买邮票,谢稚柳展的明信片还没有寄。问一家店铺的售货员,邮票自然是没有,却告诉我B9登机口对面有邮局。去看时,虽然挂的牌子是中国电信,倒是真有邮票可买。